江西婺源大自然工藝傘廠

明清到清末甚至民國時期,清華油紙傘一直暢銷盛行。 中國的經濟已是一踏糊塗,更別說是一個小地方的油紙傘。 清華油紙傘作坊也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衰落了。

據婺源舊縣誌記載,早在唐宋時期,徽州地方一帶的大戶人家,凡是名媒正娶的正室除了要蓋紅蓋頭,跨火盆等之外,在新娘子下轎時候,新郞官要在轎旁為新娘撐起一把大紅油紙傘,接新娘下轎。。“紙”與“子”諧音,有“早生貴子”之意,“傘”字包含5個人字,寓意“多子多孫”。圓形的傘面則取其“圓滿”之兆,象徵婚姻圓滿成就;另外送傘陪嫁亦有表示用來遮日避風防雨,驅惡避邪之意。
自唐宋時期,鎮上已有制傘工匠數人,為大戶人家婚嫁油紙傘以及遮雨傘(那時油紙傘是奢侈品,只有大戶人家買,窮人都帶斗笠)。制傘技藝也越發完善,成熟。宋末時,通過當時一些做買賣的徽商和一些進京趕考的窮秀才將其帶入京城,一時名聲大燥。其中一位名叫朱熹(祖籍:婺源清華鎮浙源鄉)的秀才,把四書五經抄於油紙傘上,找工匠製作,經常對傘背書,在進京趕考路上也時刻背誦,最後高中狀元。於是,當時百姓中流傳:“此乃油紙傘庇佑也!”實際上,也是朱熹用功讀書的結果。於是油紙傘有了新的寓意:預祝金榜題名、一帆風順。這在後來成了一種習俗,就是赴京趕考或做官上任,背上行囊里除書本外,一定會帶一把油紙傘。
明朝時期,本地工匠所制油紙傘以極佳的品質和美感聞名於世,徽州一位姓胡的制傘工匠獨具慧眼,組織清華鎮上工匠,成立了清華油紙傘作坊。這是清華大自然工藝傘廠的前身。
於蘇杭,揚州一帶,由於是江南水鄉,多雨。明清到清末甚至民國時期,清華油紙傘一直暢銷盛行。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 魯迅等進步知識份子從孔子開始批判中國古典文化,覺得那些都是落後和腐朽的東西,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他們所做的一切喚醒了國人,拯救了中國。卻抹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以至對我們後來的中國人都留下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質疑。之後的鴉片戰爭,無數的列強侵略戰爭,中日戰爭,中國內戰。中國的經濟已是一踏糊塗,更別說是一個小地方的油紙傘。清華油紙傘作坊也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衰落了。但它的技藝始終沒有失傳,清華油紙傘作坊的創始人一代又一代地把這古老而精湛的技藝傳承下去。對於那時的思想來說,守著一門技藝就餓不死人。
直到改革開放,國家放寬了經濟政策。通過幾年對技工的技術培訓和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在1993年,清華大自然工藝傘廠成立,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做的不僅是油紙傘,更是對文化的繼承與傳播。”
師傅在刷桐油(刷桐油是一門講究的工序)
一直以來,用心製作。精選上等竹木,絲綢,絹,皮紙,桐油。主要工序有:主要工序有:選材-鋸竹-刨青-劈條-削骨-鋸槽-鑽孔—鋸葫蘆(傘軸)-串葫蘆(組合)-蒸煮-暴曬-裝柄-裝鍵-繞傘圈-裱傘-糊傘邊-繪畫-收卷(整形)-穿飾線-上桐油-套把-結頂(精細工序繁瑣到八十餘道)。傘面一般選傳統花鳥,山水,工筆人物等具代表性題材。晴雨兼宜,古香古色。
清華油紙傘,歷史上曾獨領風騷;在未來,更將為這門古老工藝做到極致,也將為古國古典文化盡心盡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