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

江南的冬景

《江南的冬景》是近代作家郁達夫於1935年12月1日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通過北方冬景、閩粵地區冬景的對比,突出了江南冬景中的詩情畫意。文章多次引用古詩,也為描寫景致添加了韻味。這篇散文採用的對比、點染等表現技巧,加強了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作品原文

江南的冬景

凡在北國過過冬天的人,總都道圍爐煮茗,或吃煊羊肉、剝花生米、飲白乾的滋味。而有地爐、暖炕等設備的人家,不管它門外面是雪深幾尺,或風大若雷,而躲在屋裡過活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卻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老年人不必說,就是頂喜歡活動的小孩子們,總也是個個在懷戀的,因為當這中間,有的蘿蔔,雅兒梨等水果的閒食,還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熱鬧的節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過後,大江以南的樹葉,也不至於脫盡。寒風—西北風間或吹來,至多也不過冷了一日兩日。到得灰雲掃盡,落葉滿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檐,鳥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里去坐著曝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很么?

我生長在江南,兒時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銘刻特深;雖則漸入中年,又愛上了晚秋,以為秋天正是讀讀書,寫寫字的人的最惠節季,但對於江南的冬景,總覺得是可以抵得過北方夏夜的一種特殊情調,說得摩登些,便是一種明朗的情調。

我也曾到過閩粵,在那裡過冬天,和暖原極和暖,有時候到了陰曆的年邊,說不定還不得不拿出紗衫來著;走過野人的籬落,更還看得見許多雜七雜八的秋花!一番陣雨雷鳴過後,涼冷一點;至多也只好換上一件袷衣,在閩粵之間,皮袍棉襖是絕對用不著的;這一種極南的氣候異狀,並不是我所說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國的長春,是春或秋的延長。

江南的地質豐腴而潤澤,所以含得住熱氣,養得住植物;因而長江一帶,蘆花可以到冬至而不敗,紅時也有時候會保持住三個月以上的生命。像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則紅葉落後,還有雪白的桕子著在枝頭,一點—叢,用照相機照將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草色頂多成了赭色,根邊總帶點綠意,非但野火燒不盡,就是寒風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風和日暖的午後,你一個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則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歲時的肅殺,並且還可以飽覺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裡的生氣;“若是冬天來了,春天也總馬上會來”的詩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體會得出。

說起了寒郊的散步,實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給與江南居住者的一種特異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長的人,是終他的一生,也決不會有享受這一種清福的機會的。我不知道德國的冬天,比起我們江浙來如何,但從許多作家的喜歡以Spaziergang一字來做他們的創造題目的一點看來,大約是德國南部地方,四季的變遷,總也和我們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說十九世紀的那位鄉土詩人洛在格(Peter Rosegger, 1843—1918)罷,他用這一個“散步”做題目的文章尤其寫得多,而所寫的情形,卻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國江浙的山區地方來適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濱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里時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裡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閒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後,河流邊三五家人家會聚在一道的一個小村子裡,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埡的雜木樹林;在這一幅冬日農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還夠不夠悠閒?若再要點景致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隻烏篷小船,茅屋裡可以添幾個喧譁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一個境界,自然會得胸襟灑脫起來,終至於得失俱亡,死生不問了;我們總該還記得唐朝那位詩人做的“暮雨瀟瀟江上村”的一首絕句罷?詩人到此,連對綠林豪客都客氣起來了,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麼?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會合在一道,在調戲酒姑娘了。“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靜後的景況。“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樣喜歡弄雪的村童來報告村景了。詩人的詩句,也許不儘是在江南所寫,而做這幾句詩的詩人,也許不儘是江南人,但假了這幾句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枝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

有幾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許會沒有雨沒有雪的過一個冬,到了春間陰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點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節氣推算起來,大約太冷的日子,將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盡頭,最多也總不過是七八天的樣子。象這樣的冬天,鄉下人叫作旱冬,對於麥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卻要受到損傷;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這一種冬天,倒只會得到快活一點,因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閒步逍遙的機會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國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歡迎的也就是這樣的冬天。

窗外的天氣晴朗得象晚秋一樣;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誘得使你在房間裡坐不住,空言不如實踐,這一種無聊的雜文,我也不再想寫下去了,還是拿起手杖,擱下紙筆,上湖上散散步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創作背景

1933年至1936年,郁達夫從上海到杭州,是苦悶低沉時期,在這段時間裡他思想苦悶,過的是一種閒散安逸的生活。這篇散文作於1935年12月1日,正當郁達夫中年時期。當時郁達夫生活舒心,工作順利,便在這樣的環境下,創作出了這篇文章。

文學賞析

豐腴而潤澤的大地,風和日暖的午後,清朗日暮的雪景,微雨寒村的冬霖……文章刻畫了不同時間、不同場合、不同天氣下的江南的冬景,表達了作者對江南冬景的鐘愛。

多重對比,獨特冬景。

北國的冬天是“躲在屋裡過活”,江南的冬天則可享受屋外“曝背談天”的樂趣,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溫和;江南的秋天是讀書寫字的“最惠節季”,而江南的冬天則“抵得過北方夏夜”,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明朗情調;閩粵的冬天只是“春或秋的延長”,沒有冬景可言,江南的冬天“含得住熱氣,養得住植物”,有不敗的蘆花,有絢爛的紅葉,有亂梅花之真的桕子,這冬景他含生氣。在層層對照中,作者更愛江南獨特的冬:溫潤、晴暖、優美。

細緻描繪,如畫冬景。

“蘆花可以到冬至而不敗,紅葉也有時候會保持得三個月以上的生命”“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則紅葉落後,還有雪白的桕子著在枝頭”,赭色的草,“根邊總帶點綠意”。江南的冬沒有肅殺的嚴酷,飽覺著春的氣息,給人絲絲暖意。“河流邊三五家人家會聚在一道的一個小村子裡,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酒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虛實相生,側面烘托,一幅農村冬日圖景躍然紙上:色彩樸素淡雅,意境朦朧悠遠。

善用詩句,意趣冬景。

“暮雨蕭蕭江上村”點染出在瀟瀟暮雨籠罩下一片靜謐的江村,安然而又幽靜。“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縈繞出冰雪蔥蘢的酒香四溢圖。“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鄉間裡的犬吠、風雪中的歸人、一枝香的寒梅,勾勒出一幅有聲、有色、有味的江南雪夜圖。作者以詩寫景,彌補了沒有說盡的意味,綿廷了沒有抒盡的情思,行文跌宕多姿,富有詩情畫意。

舒捲自如的筆意,誠摯坦白的熱情,一幅幅江南美景圖現於眼前。讓讀者也禁不住:“上湖上散散步罷!”

名家點評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李曉明《郁達夫小說·散文》:“情真景真、情景交融,意境相生,極富情韻之美。”

浙江工商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宮雲維《散文懷舊吧》:“當郁達夫在江南冬日的荒郊散步,吟誦這樣的句子時,我感覺到了一些些的無奈與哀愁。”

浙江省中語會會員董秋成《高中新課程同步導學·語文(配蘇教版)必修一》:“作者運用古典詩句,或點染江南冬雨,或引用寫雪的詩句襯染江南的雪景,讓人沉浸在古典詩詞點撥的意緒中,引發聯想與想像,而回憶總是那樣美好。所以像文章第八段那樣整合古詩於現代散文之中,營造意境,這種寫法很是值得我們學習。”

後世影響

《江南的冬景》被選入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必修一》課本中。

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在文學創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其文學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懷魯迅》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