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特性
新舊更替

遊動性
除少數固著性水生生物外,絕大多數水產動物都有在水中洄游移動的習性。一般來說,甲殼類和斧足類的移動範圍較小,魚類和哺乳類的移動範圍較大;而溯河產卵的大麻哈魚以及大洋性魚類,有些可移動達1000多海里,如鮪魚可從加利福尼亞外海洄游到日本外海。許多種類產卵時洄游到近岸海區,產卵後游向外海。許多種類在發育的不同階段生活於不同海區。因此有些種類的資源管理必須由有關國家共同組織的國際機構進行方能奏效。波動性
水生生物對諸如溫度、鹽度、水流、溶氧量、營養鹽和餌料生物等的變化有很大的敏感性。它們對環境的變化雖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但超過可耐量時繁殖和生長就會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引起大量死亡。人類的捕撈,往往可以引起種群數量的急劇變動,還可引起一個水域種類組成的變化。這些都是資源數量波動和漁業不穩定的原因。生產潛力低
水域生態系的食物鏈主要從浮游植物開始。水域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力一般低於陸地生態系統;人類利用的魚類和其他經濟水生生物的營養層次一般都比陸地經濟動物的高。由於水域生態系統的食物關係比陸地生態系統複雜,在食物轉換過程中能量損失較大,因此水域生態系統的生產潛力比陸地生態系統要小。資源分布

水產資源種類繁多。主要的類別有魚類、甲殼動物類、軟體動物類、藻類和哺乳類等。魚類是水產資源中數量最大的類群,全世界有20000多種,中國有記錄的約有2800餘種。但主要捕撈魚類全世界僅 100多種。按棲息水域可分內陸水產資源、海洋水產資源和溯河降海種類。溯河降海種類分為溯河產卵和降海產卵兩種類型。成體棲息于海洋或河口,產卵時溯河到淡水水域產卵的種類稱溯河產卵種類,如分布於日本海的大麻哈魚於每年秋末由日本海溯黑龍江進入烏蘇里江上游砂礫處產卵。在內陸水域棲息和生長,成熟後游至海中產卵的種類為降海產卵種類,如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的鰻鱺進入長江口後上溯進入長江乾、支流和與江河相通的湖泊中生活。
資源類型
內陸
江、河、湖泊和水庫等內陸水域的水產品主要有魚類、甲殼類和斧足類,其產量(包括養殖產量)約占全球總漁獲量的11.2%(1982)。 魚類以鯉類和非鯽類的產量最高。前者主要分布於中國和蘇聯內陸水域;後者主要產於非洲、亞洲和大洋洲內陸水域。甲殼類的主要經濟種類羅氏沼蝦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內陸水域。斧足類中產量較高的日本蜆主要分布在日本和朝鮮內陸水域(表1)。中國內陸水域水產資源豐富,產量約占全球內陸水域產量的五分之一。主要種類有青魚、草魚、鰱、鱅以及鯉、鯽、青海湖裸鯉、團頭魴和鯪等。 溯河降海種類 分為溯河產卵和降海產卵兩種類型。成體棲息于海洋或河口,產卵時溯河到淡水水域產卵的種類稱溯河產卵種類,如分布於日本海的大麻哈魚於每年秋末由日本海溯黑龍江進入烏蘇里江上游砂礫處產卵。在內陸水域棲息和生長,成熟後游至海中產卵的種類為降海產卵種類,如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的鰻鱺進入長江口後上溯進入長江乾、支流和與江河相通的湖泊中生活。海洋

海洋水產資源按所在水層可分為:①底層種類,主要棲息於底層,通常用拖網捕撈,產量約占全球海洋漁業產量的40%以上。主要是鱈科和無須鱈科魚類;②岩礁種類,棲息於岩礁區,主要採用釣捕,如石斑魚;③沿岸中上層種類,在大陸架海區棲息於中上層的種類都屬這一類型,主要為鯡科、鯷科、鰺科和鯖科魚類;④大洋性中上層魚類,主要棲息於大陸斜坡和洋區透光層的表層,如鮪魚等。
資源潛力
水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水產資源的潛在漁獲量。潛在漁獲量是指通常環境條件下用傳統捕撈方式可捕到的最大年平均漁獲量。海洋水產資源的潛在漁獲量一方面取決於水域的初級生產力,另一方面又與各種水產資源在海洋生態系食物鏈中的位置,即營養層次的高低有關;同時也與它們的生態效率有密切關係。60年代以來不少學者對全球海洋水產資源的潛在漁獲量,主要通過3個途徑進行了估計,即根據各水域初級生產力的大小,各營養層次的生態效率和水產資源營養層次的估計值進行理論推算;根據漁獲量的變化趨勢作經驗估計;將條件相似的已開發海區的單位面積潛在漁獲量估計值套用於其他海域,進行經驗估計。所得估計值基本上在1~2億噸之間。差別較大是由於所用估計方法和估算的有關數據不同造成的。中國沿岸海區水產資源潛在漁獲量的估計值,南海北部大陸架和北部灣海區約為130萬噸,東海和黃海約為300~350萬噸。 雖然目前全球海洋漁業產量還未達到潛在漁獲量水平,但70年代以來海洋漁業產量增長幅度很小。如果人類的捕撈活動繼續局限於已大量開發的種類和已大量開發的漁場(特別是沿岸海區)和傳統的捕撈技術,漁獲量很難有較大幅度的增大。因此除進一步摸清未開發海域的水產資源以開闢新漁場並革新捕撈技術外,還要做好水產資源管理和增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