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釋
成語: 水月觀音
【拼音】: shuǐ yuè guān yīn
【解釋】: 佛經謂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個不同形象的法身,畫作觀水中月影狀的稱水月觀音。見《法華經·普門品》。後用以喻人物儀容清麗俊美。
成語典故
【出處】: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蘭麝香仍在,佩環聲漸遠。東風搖曳垂楊線,遊絲牽惹桃花片,珠簾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開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觀音現。”
吳宮西子不如,楚國南威難賽。若比水月觀音,一樣燒香禮拜。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
◎ 菩薩 púsà
(1) 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華譯為“覺有情”,就是能自覺又覺他的有情。菩薩的意思,還有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開士者,以法開導眾生之士;始士者,開始覺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實踐大乘佛法之士。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
(2) [Buddha]:泛指佛
(3) [Buddhist idol]:泛指某些神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儒林外史》
(4) [a kindhearted person]:比喻心腸慈善的人
釋迦牟尼
釋義:(1).佛教名詞。
【出處】:梵文菩提薩埵(Bodhi-sattva)之省,原為 釋迦牟尼修行而未成佛時的稱號,後泛用為對大乘思想的實行者的稱呼。
釋義:(2).指人們崇拜的神靈偶像。
【出處】: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只有兩個小菩薩名‘包公老爺’者,被一個老年農民搶去了,他說:‘莫造孽!’” 大慈大悲南海觀音菩薩
釋義:(3).比喻心腸仁慈的人。
【出處】:《紅樓夢》第五五回:“他們瞅著大奶奶是個菩薩,姑娘又是靦腆小姐,固然是托懶來混。”《老殘遊記》第十四回:“兩位老爺菩薩,救命恩人,捨得花銀子把我救出火坑。”
詞語辨析
【示例】:夏衍《克農同志二三事》:“你得認清這個時期,這個地方,和菩薩要打交道,和惡鬼也要打交道。”
菩薩,梵語Bodhisattva,華言「菩提薩埵」,是舊譯(唐前為舊)。大道心眾生,新譯雲覺有情、菩提是道,薩埵是勇猛義。菩薩心愿,為悲愍眾生,故勇猛求道。菩薩又譯作開士、大士等,開發大智、 菩薩
大慧、大悲、大願之有德行、有學養之人也,佛家總以此名為求佛果的大乘眾。通常人以為泥塑、木雕等是菩薩,其實這只是將菩薩的精神形像化,供人憶念、膜拜、敬慕崇仰而仿其行踐之道。凡能具足如此悲智精神,不論出家在家的大德皆可稱為菩薩。學佛的人慾想實踐菩薩願心,即需實踐六度波羅蜜(波羅蜜為究竟義)─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修習。布施,有財施、法施、內施、外施、一切施;如捨身成仁、釋迦捨身肉飼鷹,皆是布施的表現。持戒,大乘的菩薩戒,不只止息惡法,而且積極實行善法。忍辱,菩薩的行忍,是智力的表現。精進,有內外精進二種,勤修戒定慧是內,立誓息滅貪瞋痴的行動是外。禪定是去惡、靜慮。菩薩有禪定功夫,方能引發智慧,繁興大用。最後般若譯為妙智慧,能解惑開慧的根本智,篤行修持應物設施是差別智。凡能積極內外實踐這六度稱為大菩薩。如大智文殊師利、大悲觀世音、大行普賢、大願地藏王、大勢至等代表佛教中菩薩最高典範。以上引錄國際君友會王愛君文集「菩薩道路」。
基本內容
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是協助佛傳播佛法,救助眾生的人物。菩薩在古印度佛教中為男子形象,流傳到中國後,隨著菩薩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對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漸轉為溫柔慈祥的女性形象。佛教雕塑中,菩薩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國的貴族的服飾裝扮,顯得格外華麗而優雅。
在佛教初創的小乘時期,僅把釋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未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大乘佛教創立後,根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把凡是立下宏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都稱之為菩薩。後來這個名稱更加擴大化、世俗化,人們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眾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稱作菩薩。菩薩的任務是將所有輪迴中的眾生度化成佛。
寺廟中供的菩薩像,主要的是文殊師利Manjusrikumārabhūta 、普賢Samantabhadra 、觀世音Avalokite'svara 、地藏 Ksitigarbha 。
菩薩
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簡言之,求大菩提的有情;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
何謂發菩提心?廣說如四弘誓願:“無邊眾生誓願度,無盡煩惱誓願斷,無量法門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但是發菩提心,並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習,達到堅固成就的。
又《佛地論》有三義:“1. 謂諸薩 求菩提故。2. 緣菩提薩 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 薩 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
菩薩是修學大乘道的通稱,從初學,久學到最後身菩薩,淺深萬類。但一般人總是想到觀音、彌勒、文殊等大菩薩,這才不敢自稱菩薩。初發心菩薩,雖還沒有大功德,可是已經是一切“眾生之上首”;不但為凡夫,而且為二乘聖賢所尊敬。
分類
除依悟解之淺深而有不同之菩薩階位外,《菩薩地持經》卷八菩薩功德品亦舉出菩薩有十種:1. 種性-未得淨心。2. 入-發心修學。3. 未淨-已入而未達淨心地。4. 淨-入淨心地。5. 未熟-淨者未入畢竟地。6. 熟-入畢竟地。7. 未定-熟者未入定地。8. 定-已入定地。9. 一生-次第得無上菩提。10. 最後身-此生得無上菩提。此外,復分在家與出家、生身與法身、退轉與不退轉等。一念惡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善惡皆拋即菩薩。 菩薩修六度之行,稱作“菩薩行”;以達佛果為目的之教,稱為“菩薩乘”;菩薩應持之戒,稱為“菩薩戒”。
學術定義
【菩薩】(術語)具名菩提薩埵 Bodhisattva,又曰菩提薩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佛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十四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法華文句》二曰:“菩提此言道,薩埵此言心。”《法華經》(隋代嘉祥疏)一曰:“菩提雲道,是無上正遍知果道也。薩埵言眾生,為求果道故名道眾生也。”《法華玄贊》二曰:“菩提覺義,是所求果。薩埵有情義,是自身也。求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薩。”《佛地論》二曰:“緣菩提薩埵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曰:“薩埵者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淨名疏》一曰:“菩提為無上道。薩埵名大心。謂無上道大心。此人發大心為眾生求無上道。故名菩薩。安師雲開士始士。又翻雲大道心眾生。古本翻為高士。既異翻不定。須留梵音。今依大論釋。菩提名佛道。薩埵名成眾生。用諸佛道成就眾生故。名菩提薩埵。又菩提是自行。薩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薩。”《天台戒經義疏》上曰:“天竺梵音摩訶菩提質帝薩埵。今言菩薩。略其餘字。譯雲大道心成眾生。”《等不等觀雜錄》一曰:“菩薩之薩字,說文無之。今有人改作[薩-產+夆],謂是薛字之假借也。又有寫作殺,更可駭也。考字典從薩,與古經不符。經中從廿從阝從立從生,當是譯經時所撰,良有以也。”
(梵文Tankasri)
三十三觀音之一。由於此尊觀音之形像,多與水中之月有關,故被稱為水月觀音。
水月觀音,又稱水吉祥觀音,或水吉祥菩薩。這是觀世音一心觀水相的應化身。水月觀音的圖像在敦煌千佛洞中曾被發現。法國羅浮宮美術館收藏有其中最古老的一種,相傳是唐代中葉所作。
名稱由來
一天,觀音菩薩來到姑蘇城(今蘇州),看到因為戰火,有數十萬百姓遭到金兵的殺害。
觀音菩薩心生慈悲,要施法力解救這些冤魂。於是,菩薩化作一個美麗的婦人,手持楊柳淨瓶,來到冤魂集中的地方。她用石頭疊成數丈高的高台,然後跏趺於石台之上,念誦《大悲咒經》。每念一千遍,菩薩便用楊柳在淨瓶中蘸一下甘露,灑向空中;然後插好楊柳,繼續誦念。
當地百姓看見一個美麗的婦人建台念經,十分不解,於是在旁圍觀,並且議論紛紛。觀音菩薩對眾人說道:“你們現在受金人欺侮,有數十萬人冤死,非常可憐。這些亡魂三界不收,六道不管,流散在外。我今天有緣來到此地,決心超度他們,所以發願築台,誦經四十九天,遍灑楊柳甘露,使他們早日脫離苦海。我既不是要募捐,也不是要化齋。等四十九天后,我再與你們詳細解說。”眾人知道她是在無償替姑蘇人做功德,就不再議論了。
四十九天后,菩薩誦經期滿,眾人也如期而至。觀音菩薩向眾人詳細解說了所誦經文。其中一人悟到:這個美麗的婦人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於是,他走上前拜道:“我聽說觀音菩薩時常雲遊人間,常常現出寶相,不知今天我們是否有福氣得見您的真身?”菩薩說道:“可以。”然後指了指河邊:“那河水中央不就是菩薩嗎?”
眾人順著菩薩指的方向望去,看見水中有一個影子,呈現出觀音菩薩的寶相。眾人急忙下拜。當時水中正巧有一輪月影,非常明亮,菩薩的寶相漸漸隱沒於月影中,慢慢消失了。等到大家起身,發現石台上美麗的婦女也消失了。眾人這才明白,美麗的婦女正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於是,眾人在菩薩誦經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寺廟,觀中供奉著一尊觀音菩薩誦經灑水的法像,民間稱之為“灑水觀音”或“滴水觀音”。
在河邊看到菩薩現出寶相的人中有一位擅長繪畫的人,名叫丘子靖。他為了讓世人看到菩薩的寶相,就將菩薩在水月中的呈現的寶相用工筆畫出,所繪製的畫作出神入化,栩栩如生,眾人無不叫絕。這幅水月中顯現的觀音菩薩像,世人稱之為“水月觀音”。後來,百姓紛紛向丘子靖求畫,並在家中供奉。
至今,蘇杭一帶的民間所供仍以水月觀音居多。
三亞南山寺三十三觀音堂為其設有道場。
其他關係
佛說水月光觀音菩薩經與水月觀音之間的關係
《佛說水月光觀音菩薩經》,又名《水月觀音經》
本經內容為向觀音發願,以求救度。對研究我國觀音崇拜的流 傳及其形態有一定的價值本經未為我國歷代經錄所載,故亦不為歷代大藏經所收。敦煌遺書中發現一號,收藏於中國天津藝術博物館,編號為4532 號。整理本以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本為底本,無校本。
佛說水月光觀音菩薩經爾時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一切識情,種種人民,欲誦持念《大聖觀音水月光菩薩經》名者,於諸眾生,起慈悲愍,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證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超於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成戒足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已同法性身。
若值刀山處,刀山自摧鋒。或向火湯里,火湯雲消滅。若遇地
獄者,地獄或竭枯。或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或向阿修羅,噁心自
發如是願已,志心稱念:
我大慈大悲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廣大圓滿無礙悲心陀羅尼,願
救法界一切苦,能滿眾生於覺道。
水月觀音與千手觀音的關係
水月觀音最早是在敦煌偶然發現的,這是禪宗與宋代以後文人最喜愛的觀音類型( Chang 1971, 王1987 )。現存證據,是從敦煌發現的一部記載著這尊菩薩稱號的經典。後周世宗顯德五年( 958 )(史1987:34-37 ), 有位地方官翟奉達(活動於902-966 )委託一位 未具名的書法家,在三個捲軸上抄寫了十部經, 其中有部經名為《佛說水月光觀音菩薩經》。翟為了利益已逝的妻子馬氏(1),而舉辦為期十天的法會,並抄寫了這十部經典作為紀念,而這部有關水月觀音的特別經典,則是為了二七日而抄寫的。有些抄寫的經典屬於正典,如《心經》,不過大部分都屬於本土經典,包括《十王經》與《盂蘭盆經》(Teiser1994:107-116 )。 《佛說水月光觀音菩薩經》的內容很短,僅有十七行,而且每行只有十七個字。經文的主要內容包括六種祈求與十大願,這六種祈求的內容是希望消除刀山、火湯、地獄眾生、餓鬼、阿修羅與畜生難等危難,或祈求觀音的保佑,這些內容都摘錄自《千手經》,與《大悲啟請》(《大正藏》第二八四三經)的內容完全相同。抄寫《千手經》這部分內容,與集中於吟誦的懺儀原始型態,兩者的根據都在八世紀的敦煌獲得證實。原文起始與結尾的部分一探端倪:比丘、比丘尼、童男、童女,一切有情眾生,欲受持讀誦《大聖觀音水月光菩薩 經》者,應發大悲心,隨我同發此願。 ……既發此願已,謹以至誠持誦大慈大悲 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祈願法界一切苦痛悉皆消滅 ,一切有情悉發菩提心。 以上所引述的內容,使我們更加清楚水月光觀音與許下十大願並揭示大悲咒的千手觀音之間,有著密切的關連。「水月光」是「水月」的地方性異名。此外,「水月觀音」是「千手觀音」的異稱,因為在敦煌藝術中,這兩尊觀音形象之間有著密切的關連。最早有紀年(後晉出帝天福八年,943 )的水月觀音是在敦煌發現的,那是一幅現藏於巴黎吉美( Guimet )博物館的絹幡。由畫面上可見,在千手觀音像下方右側的題記中,可以辨識出這尊菩薩是「水月觀音菩薩」。他右手持楊柳枝,左手持淨瓶,以「如意坐」的姿勢悠閒地坐在水中的一塊岩石上,水中長滿蓮花,他的左腳踏在其中一朵蓮花上,在他的背後有片茂密的竹林,這景象使人想到觀音就在他神聖的島嶼家鄉—普陀洛迦。雖然佛經中的普陀洛迦島是在印度南方的海上,但五代時的中國人卻認為普陀洛迦就是在浙江外海的普陀島。這個新圖像最獨特的特色,無疑是包圍著菩薩像滿月的祥光。對敦煌的畫家們而言,水月觀音是平易通俗的主題,在完整的敦煌石窟壁畫目錄( 1982 )中,水月觀音占了十五幅,其中六幅完成於十世紀,其他的則完成於十一至十三世紀。學者蒐集到更多的例子,數量超過三十幅(王1987:32 )。 (2) 然而,這些形象可能創作於八、九世紀。畫家們在這種形象的創作上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例如張彥遠在其所著《歷代名畫記》的前言中提到, 周昉( 740-800 )在長安聖光寺畫了一幅水月觀音,他是畫水月觀音的第一人。那幅畫描繪一輪滿月將觀音團團圍住,周圍有片竹林,構圖十分類似前面所提到的畫作。因為隨著文學的發展,九世紀後這新的圖像在藝術家當中流行起來,《益州名畫錄》與《宣和畫譜》的前言都記錄了幾位曾畫水月觀音的名畫家,這也是在宋代以後逐漸廣泛流行的另一位中國式菩薩──白衣觀音的基礎。
造型
造型描述
其形像有多種。有一種是站立在蓮瓣上,蓮瓣則漂浮在海面,觀世音正在觀看水中之月。另一種是以蓮華坐姿趺坐在大海中的石山上,右手持未敷蓮華,左手作施無畏印,且掌中有水流出。此外又有坐相、三面六臂相等種。其所以命名為水月觀音的緣由,也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因為其形像作觀看水中之月狀,也有說是由於其形像浮在海上,猶如水中之月云云。
造型來歷
《華嚴經·入法界品》里善財童子去拜記觀音的住處普陀洛迦山。一般認為這就是水月觀音造型的創作源起。依經文上說:
爾時善財童子……漸漸遊行至光明山。登彼山上周遍推求。見觀世音菩薩住在山西阿。處處皆有流泉池。林木繁茂地草柔軟。結跏趺坐金剛寶座。無量菩薩恭敬圍繞。而為演說大慈悲經。
國南濱海有秣刺耶山……秣刺耶山東有布咀洛迦山。山徑危險。岩谷奇傾。山頂有池。其水澄鏡流出大海。周流繞山二十匝入南海。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游舍。
文中所描繪的流泉、岩石、草木等景象,不斷出現在中國水月觀音的造像系統中,影響深遠。
另一幅著名的水月觀音作品是由弗瑞爾美術館收藏的唐代供養絹幡[南無大慈大悲水月觀音菩薩],采傳統觀音造型,觀音並不是如意坐姿,而是結跏趺坐於蓮台上,手持楊柳淨瓶,端坐在圓月中,整個場景布局仍延續普陀洛迦山的山水意象。
相傳,最早繪畫水月觀音的人是唐代的畫家周昉(740—800)。張彥遠所著《歷代名畫録》卷十有周昉在長安勝光寺畫了一幅水月觀音,畫中繪一轉圓月把觀音團團圍住,周圍有一片竹林,構圖很接近前面的畫作。可惜這幅畫作已失傳,但卻很可能是後來繪畫者或雕刻者創作水月觀音形象的根據。從周昉的畫來推測,水月觀音流行時代應該在西元八世紀中葉的唐朝。
宋代以後出現女性水月觀音
唐代的水月觀音是男性造型,臉上留有鬍鬚。到了宋代以後,水月觀音逐漸出現女性造型。元代顏輝的水月觀音,背景依然有圓月、湖水、楊柳淨瓶以及瀑布,觀音卻是身披長袍、坐姿憂雅的端莊女性。此時水月觀音也完全變身成為女性觀音的造型。
在中國民間盛行的女性觀音,大多伴隨大量靈驗傳奇、寶卷或朝聖地等,來催化信仰傳播,例如白衣觀音有白衣寶卷,妙善公主有香山寺等等。唯有水月觀音缺乏這類民間文學推波助瀾,也因此在宋元以後,水月觀音不若其他女性觀音普及與盛行。
【拼音代碼】: sygy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