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現在許多著作仍將厥脫合為一個病證,或只言厥而對脫重視不夠,或將脫歸併於厥病之內。惟羅侃等主編的《中醫急症學》指出,厥脫是厥證與脫證的綜合;張笑平主編的《中醫急症救治》認為,厥脫分之可為兩證,合之則為一證;王永炎等主編的《臨床中醫內科學》在其急症部分始將厥證與脫證並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等主編的《中醫急症研究》對厥脫的定義為:“病名稱為厥脫證。是指邪毒內陷,或內傷髒氣,或亡津失血所致的氣血逆亂,正氣耗脫的一類病證……而非單純之厥證或脫證。”但終是言證者多而稱病者少,更未明確為病類概念。
其實,厥、脫為性質不同的兩類疾病,各自包括多個病種。茲辨析如下:

“厥”,《釋名》曰“逆氣”。因此以往多稱厥為厥逆,其疾病診斷稱為厥病或厥證。
在中醫學中,“厥”的含義廣泛,命名複雜。厥,有逆、盡、蹶(昏厥、仆倒)等多義。厥之名有指症者(如厥冷),有指證者(如寒厥),有指病者(如蛔厥),有指病機者(如《素問.方盛衰論》“逆皆為厥”)。
厥病,主指諸種原因導致氣機逆亂,升降乖戾,陰陽之氣不相順接,而表現以暈厥不識人為主症,或伴肢體厥冷的多種神志蒙閉病變,故為病類概念。
《內經》有《靈樞.厥病》、《素問.厥論》、《素問.氣厥論》等專篇,並散見於30多個篇章中。《傷寒論.厥陰病》篇指出:“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儒門事親.論厥逆近世差元說》分為“有涎如曳鋸,聲在喉咽中為痰厥;手足搐搦者為風厥;因醉而得之為酒厥;暴怒而得之為氣厥;骨痛爪枯為骨厥;兩足指攣急,屈伸不得,爪甲枯結為臂厥;身強直如椽者為肝厥;喘而惋者,狂走攀登為陽明厥,皆氣逆之所為也。”

歷代醫籍中有關“厥”的名稱很多,有以病因命名者,如食厥、酒厥、痰厥、色厥、風厥、冷厥、血厥、氣厥、暑厥、怒厥、趺厥、跌厥、穢厥等;有以病性命名者,如陰厥、陽厥、實厥等;有以病之暴急危重而命名者,如暴厥、卒厥、卒中暴厥、大厥、薄厥、煎厥、屍厥等;有以病狀而命名者,如寒厥、清厥、熱厥、痿厥、躁厥、暈厥、手足厥冷等;有以病位而命名者,如體厥、髒厥、肢厥、四厥、維厥、脈厥、骨厥、踝厥、骭厥、臂厥、肝厥、腎厥等;有以經脈命名者,如巨陽厥、陽明厥、少陽厥、太陰厥、少陰厥、厥陰厥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以下簡稱“國標”)所概括的厥病類疾病,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

中風、癇病、中毒、腦部外傷、疫病及溫熱病過程中雖常有神識昏厥的主症,但因其已另列為獨立病種,故應與之加以鑑別,而不得統稱厥病,亦不宜歸屬於厥病類疾病之內。
2 脫(絕、衰)病類
脫(絕、衰)病類,系指髒氣衰敗,精血、陰液、陽氣等消耗殆盡,陰陽相離,生命垂危的一類危重病變。其中脫,亡也,虛而脫也,主指陰津陽氣等的亡夫;絕,竭也,衰而竭也,主指髒氣衰竭。然髒氣衰絕必陽氣陰血消亡,陰血陽氣消亡則髒氣必敗,故脫、絕、衰可以通稱,實行屬於一類病變。
古代早有脫、衰、絕、竭之稱,如《靈樞.決氣》有精脫、氣脫、津脫、液脫、血脫、脈脫等名,且《內經》、《傷寒論》等書在其論“厥”中已包含某些脫病,如《素問.繆刺論》所指屍厥,實屬脫病性質。《說文》:“絕,斷絲也。”故“絕”有斷絕、衰敗等義。《脈經*診五臟六腑氣絕證侯》提出心絕、腎絕等十絕,並論及因氣絕而死的表現,如“病人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病人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但氣出而不還。”《聖濟總錄》雖有“心衰則健忘”之語,但其所指顯然屬於病機而非疾病。至《臨證指南醫案.脫》徐靈胎評曰:“脫之名,惟陽氣驟越,陰陽相離,汗出如油,六脈垂絕,一時急迫之症,方名為脫。”方將“脫”作為獨立的病種,甚至作為一類疾病對待。

“國標”所列屬於脫(絕、衰)病炎的術語有:血脫[失血性休克]、液脫[脫水與失液性休克]、暑脫[熱衰竭]、心衰[心力衰竭]、肺衰[呼吸衰竭]、腎衰[腎功能衰竭](急性腎衰[急性腎功能衰竭]、慢性腎衰[慢性功能衰竭])等,皆為獨立的疾病。
3 厥脫辨析
厥、脫皆為病類概念,均屬危重病變,但其病因、病機、病性、治法等有所不同。
厥(閉)病類疾病的病性偏實,多因邪氣陰閉(氣機滯閉、血瘀血逆、痰濁蒙閉、邪毒襲腦等)所致,病機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以昏厥不省人事為主症。故其治療當以祛除邪氣、調和陰陽、疏理氣機、開竅醒神等為大法。
脫(絕、衰)病類疾病的病性偏虛,一般是因髒氣衰竭、精血亡脫所致,以面色蒼白、氣微、脈絕等為主症,或有煩躁或神情淡漠,甚至神識昏厥的表現。故其治療當以益氣回陽、救陰固脫等為大法。
然而邪盛必然傷正,正衰可致邪留,故厥、脫病變又可以同存。如厥病之末可轉變或合併脫病,且古之厥病已包括部分脫病在內(如《類經.厥逆》“忽為眩仆脫絕,是名為“厥”);而腎衰等某些衰脫疾病,因髒氣微而邪氣留,邪氣蒙閉腦神亦可見神昏等厥的表現。正因為某些厥病與脫病可以同時存在,這恐怕是中醫學以往常將厥、脫合稱的原因所在。因此,在“國標”中則既列有腎厥、心厥、肺厥,又列有腎衰、心衰、肺衰,但其病性並不相同,並非同病異名。當臨床上出現厥、脫的表現共存時,可對疾病作出複合診斷。
前人常將厥脫稱為“證”,則說明厥、脫不僅是“病”的概念,並且是“證”的概念。這是因為亡、脫、絕、衰、厥、閉等,皆屬“病性”概念,而病性在辨病與辨證中都是應當重點明確的內容。在疾病診斷時,可用以歸類而成為病類概念,而有前列種種厥、脫疾病;在辨證診斷時,雙可將其作為辨證的基本內容之一,而有亡陽證、亡陰證、氣脫證、血脫證、痰熱內閉證、氣閉神厥證、濁毒閉神證、痰迷心竅證等證名。臨床治療同樣主要應針對病性,故對於厥、脫而言,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的大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