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厥

蛔厥

(西醫病名:膽道蛔蟲病)蛔厥之名出《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曰:“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蛔厥時煩者,此為髒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蛔厥又名蟲厥、蛔蟲貫膈。

基本信息

簡介

(西醫病名:膽道蛔蟲病)蛔厥之名出《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曰:“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

蛔厥蛔厥

時煩者,此為髒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蛔厥又名蟲厥、蛔蟲貫膈
蛔厥是因腸寒胃熱,或肝膽氣機紊亂,或因驅蛔不當,以致蛔蟲竄入膽道而成。以突發上腹鑽頂樣絞痛,或伴嘔蛔等為主要表現的痛病類疾病。
本病即西醫學所說的膽道蛔蟲病。若治療不徹底,有可能並發膽癉、膽石等病。

診斷依據

1.多發於兒童及青少年,多有排蛔、腹痛等病史,或發作前有用驅蛔藥不足或不當病史。

蛔厥蛔厥

2.劍突下方陣發性鑽頂樣絞痛,甚至捧腹屈膝、輾轉翻滾不寧,手足厥冷,面白汗出,發作突然,緩解亦速,間 歇時可如常人,伴噁心嘔吐,嘔出膽汁或蛔蟲。以後有的可轉為持續性脹痛,或伴有發熱、黃疸。
3.腹部可無明顯體徵,僅上腹輕度壓痛,無腹肌強直,而與痛勢不相稱。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4.白細胞總數稍高,嗜酸粒細胞增加。糞便、嘔吐物可查到蛔蟲卵。B超檢查或可發現膽道內有蛔蟲陰影。

鑑別診斷

1.膽石、膽癉、膽脹:以中年女性為多見,病勢略緩,無鑽頂感,膽囊區有明顯觸痛,B超等檢查可資鑑別。

中醫醫療中醫醫療

2.胰癉:持續性痛而無間歇,發熱及腹部體徵明顯,血、尿澱粉酶顯著增高。
3.胃沖痛(胃穿孔):多見於成年男性,多有胃瘍等病史,常因暴食過多或食後用力而誘發,典型者有板狀腹,膈下有游離氣體等。

辨證論治

1.蟲擾膽膈證:突發上腹鑽頂樣絞痛,緩解後為持續性脹痛,伴噁心嘔吐,吐出膽汁或蛔蟲,發熱,黃疸,舌苔 黃,脈弦數。安蛔定痛。
2.中寒蟲擾證:腹痛時作,喜溫喜按,或腹部可觸及硬塊,四肢逆冷,心煩喜嘔,面色乍赤乍白,或得食痛甚,

醫療  烏梅醫療 烏梅

舌苔白,脈弦。溫髒安蛔。
3.腸熱蟲擾證:隱痛時作,不欲飲食,食則吐蛔,身熱,面赤心煩,口渴,舌紅,脈弦數。清熱安蛔。

4.脾胃虛寒證腹痛綿綿,喜溫喜按,時有噁心,口吐清涎,或吐蛔、便蛔,手足不溫,面色淡白,溲清便溏,舌淡,脈細弱。健脾益氣;溫中安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