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連古城自然保護區

民勤連古城自然保護區

民勤連古城自然保護區位於民勤縣境內的荒漠區域內,是2005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而建立的,面積近39萬公頃,占民勤國土面積的25%。保護區現有天然林面積234104.6公頃。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3種,重點保護動物12種。整個保護區南北長約90公里,東西長6.5至125公里,周邊涉及民勤12個鄉鎮、177個行政村、22.81萬人口。保護區的建立,將使民勤天然形成的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為維護荒漠生態系統平衡,提高民勤植被覆蓋率,延緩民勤荒漠化進程,改善當地民眾生存生活條件起到促進作用。

基本信息

簡介

甘肅民勤連古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在原連古城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擴大後,

民勤連古城自然保護區 民勤連古城自然保護區
於2005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8月經省編委辦、省林業廳批准成立甘肅民勤連古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縣級建制,隸屬省林業廳。管理局內設辦公室、組織人事科、計畫財務科、保護監測科、科研管理科、產業開發中心,下設紅崖山、連古城、勤峰、黃嶺、三角城、南湖、花兒園7個保護站。

保護區位於民勤縣境內的荒漠區域內,東北被騰格里沙漠包圍,西北有巴丹吉林沙漠環繞,北、西、南三面蔽著民勤綠洲,其地理位置在北緯38°05′~39°06′,東經103°02′~104°02′。南北寬約90公里,東西長6.5~125公里不等。以民武公路為界,保護區分東南半區和西北半區,總面積為389882.5公頃,占民勤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荒漠生態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三個功能區,其中核心區面積121058.5公頃,占31.5%,緩衝區面積151664.3公頃,占38.9%,實驗區面積117159.7公頃,占30.05%。保護區以保護荒漠天然植被群落、珍稀瀕危動植物、古人類文化遺址和極端脆弱的荒漠生態系統為主要對象。

保護區現有天然林面積234104.6公頃,

民勤連古城自然保護區 古長城遺蹟
依次為白刺群落、貓頭刺群落、鹽爪爪群落、沙拐棗群落、檸條林群落、綿刺群落、霸王群落、麻黃群落、檉柳群落、紅砂群落、胡楊群落等;保護區共有種 子植物64科227屬474種,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3種,其中:國家一級有 裸果木綿刺、髮菜等3種,國家二級有蒙古扁桃、沙冬青、 肉蓯蓉、草麻黃、 斑子麻黃、沙拐棗、 朝天委陵菜甘草、沙蘆草、 短芒披鹼草等10種;有陸生野生動物約24目43科89種,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12種,其中:國家一級有金雕1種,國家二級有鳶、 蒼鷹、雀鷹、白頭鷂、游隼、灰背隼、 荒漠貓、鵝喉羚等11種;保護區有 沙井文化遺址(柳湖墩遺址、火石灘遺址和小井子灘遺址)、古城遺址( 連城遺址、古城遺址、 三角城遺址)、 驛鋪遺址(寧邊驛、黑山驛遺址)、古墓葬、古建築(漢明代長城、烽隧)等古人類文化遺址。

保護區屬重要荒漠生態系統和典型荒漠野生動植物分布區,具有地帶典型性、生物多樣性、稀有物種的特殊性、自然生態的完整性等特徵,生態質量較高,具有較高的學術和科研價值。保護區呈半環狀屏障著民勤綠洲,在風沙線前沿,扼守住民勤綠洲和河西走廊的腰部,生態區位十分重要。保護區的建立和發展對防治荒漠化,特別是在減少和防治沙塵暴危害及遏制兩大沙漠合攏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自然環境

甘肅民勤連古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民勤連古城自然保護區 民勤連古城自然保護區
原稱“民勤縣連古城沙生植物自然保護區”,是1982年經省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原面積21萬畝。2001年經省政府批准,將面積擴大到584.8萬畝,占民勤國土面積的1/4。2002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中國面積最大的荒漠生態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保護荒漠天然植物群落、珍稀瀕危動植物、古人類文化 遺址和極端脆弱的荒漠生態系統為目的。

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除西南一角與金昌、涼州區相接外,其餘均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圍,是一個半封閉的內陸荒漠區。全縣轄18個鄉鎮,244個行政村,總人口30.7萬人。總土地面積2402.4萬畝,其中各類荒漠化土地面積2280萬畝,僅沙漠面積就達1279.3萬畝,占總面積的54%,綠洲面積僅占總面積的9%。綠洲邊緣風沙線長達408公里,是一塊“無邊沙海一葉舟”之地。民勤綠洲就像一個綠色的“楔子”,插在兩大沙漠中間,遏制著兩大沙漠的合攏。連古城自然保護區處在民勤綠洲外圍,占全縣國土面積1/4,對維護綠洲生態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民勤綠洲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

民勤連古城自然保護區 民勤連古城自然保護區
水資源的減少及人類活動的加劇,生態環境面臨著嚴重的危機。特別是受大氣環流的影響,每年因大風引發的沙塵暴頻繁發生。據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沙塵暴的 衛星遙感監測與災情評估項目小組,對中國600多個站點從1953~ 1998年的監測數據分析,確定民勤是中國浮塵、揚沙、 沙塵暴最嚴重地區之一,是沙塵暴的主要發源地。近年來沙化範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危害在加重,沙塵暴的頻繁發生已對甘肅中西部地區、內蒙古 河套平原及華北乃至京津地區的環境質量產生了重大影響。2008年6月2日,民勤連古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邀請民勤縣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大班子領導及相關部門和沿線12個鄉鎮的主要領導,在管理局召開了甘肅民勤連古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勘界協調暨工作安排會議,就保護區勘界的依據、基本原則、方法步驟及重要意義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討論。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李進軍代表管理局就保護區成立以來的機構組建運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等工作做了簡要介紹,提出了 勘界工作的方法步驟及任務分解意見。勘界總長度為720.395公里,其中:與農耕區接壤259.38公里,與荒漠草場區接壤435.275公里,與公路接壤25.74公里,預計將埋設界樁3600個,安裝指示牌14個,界牌24塊。

生物資源

連古城自然保護區不僅有典型的戈壁荒漠成分和古地中海成分

民勤連古城自然保護區 民勤連古城自然保護區
也滲入一些草原化荒漠和沙地荒漠的植物種類。保護區植物區系、地理成分、植物 生活型譜複雜,植被類型複雜多樣。植物區系地理成分相對豐富,除了荒漠區的主要成分、戈壁成分、戈壁蒙古成分和地中海成分外,還有亞洲中部成分等。植物區系起源古老,且均為旱生或強旱生植物。連古城自然保護區的野生植物中, 喬木樹種只有2種,且十分罕見,而 灌木和半灌木植物是自然保護區最基本的生活型類型,占總科數的36%,其中屬於超旱生性的灌木和半灌木有38種(野生種),占總種數的27%。

連古城自然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尤其是荒漠區域動植物種類數量比重大。保護區共有種子植物64科227屬474種,分別占甘肅省種子植物總科數的33%,總屬數38%,總種數11%。連古城自然保護區保存完好的天然林有234104.6公頃,尤其是棉刺沙冬青胡楊等群落,在半荒漠區域中有其稀有性和珍貴性,是自然歷史孑遺特定環境中的珍貴遺產。保護區共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1種。保護區共有野生動物89種,有10種動物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有26種鳥類屬於中日候鳥保護協定規定的保護物種,12種鳥類屬於中澳候鳥保護協定規定的保護物種。這些動植物群落的稀有性和珍貴性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少有。

保護意義

加強生態建設,

民勤連古城自然保護區 三角城遺址
維護生態安全,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主題,也是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林業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承擔著生態建設和林產品供給的重要任務,做好林業工作意義十分重大。多年來,國家領導人在搶救民勤、搞好 石羊河流域的綜合治理這個問題上, 溫家寶總理先後十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在中國兩會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國家領導人和省上領導多次提到生態建設問題。十屆中國人大五次會議期間,溫總理在參加甘肅代表團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談到關心甘肅的四件大事,其中第一件大事就是“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在最近召開的中國防沙治沙大會上,溫家寶總理又三次提到民勤、敦煌和黑河的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溫總理強調的:“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牎”這不僅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定要實現的目標,是關係民族生存和國家發展的大計。

國家領導人多次提到甘肅的生態環境問題,體現了總理對甘肅人民、對甘肅長遠發展、對甘肅這塊土地的關注。在省十一次黨代會期間,省委書記陸浩、省長徐守盛也在會上多次提到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問題,認為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不僅關係到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且也關係到人民生活和子孫後代的發展。甘肅民勤連古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荒漠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區內現有林面積為358.4萬畝,林木植被主要以耐旱、耐寒、抗風沙的低矮灌木為主,分布最廣且面積較大的有白刺、梭梭、紅柳毛條綿刺、貓頭刺、鹽爪爪等。區內林業有害生物有白刺毛蟲、梭梭大沙鼠檸條豆象蚜蟲等,其中白刺毛蟲、梭梭大沙鼠分布面積較大,其它有害生物只是零星發生或偶發。據全面調查監測,2008年全區白刺毛蟲分布面積為30萬畝,中、重度危害5萬畝;大沙鼠分布面積為25萬畝,中、重度危害3萬畝。根據有害生物的發生規律及其它相關因子資料,下半年區內大沙鼠、白刺毛蟲的分布發生面積將不再增大,只是局部的危害程度會有所加重。

連古城自然保護區呈半環狀禁止著民勤綠洲,綠洲外圍的天然沙生植被有70%分布在保護區內,生態區位十分重要,與民勤的生態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建設好、管理好連古城保護區,不僅對於改善民勤、石羊河流域、甘肅河西走廊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於保護整箇中國西部生態環境都具有歷史意義。作為民勤綠洲生態屏障的連古城自然保護區,保護天然植被資源,維護民勤綠洲生存和發展。

分支機構

●紅崖山保護站

民勤連古城自然保護區 紅崖山保護站

紅崖山保護站轄區總面積為76.97萬畝,現有在職職工8人,聘用專職護林員32人。區內主要保護植物有白刺、梭梭、貓頭刺、鹽爪爪、沙蒿等,零星分布有 麻黃(國家二級)、 沙拐棗(國家二級)。共區劃22個林班,705個小班。已被核定為國家重點公益林面積為26.4萬畝,現已納入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面積為16.5萬畝。

●三角城保護站
三角城保護站位於民勤縣紅沙梁鄉西部,地處巴丹吉林沙漠東緣,因場部南面現存距今2300多年的漢代三角城遺址而得名,現有在職職工14名、專職護林員43名;與始建於1973年的國營民勤縣三角城機械林場為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保護站總經營面積60.67萬畝,其中32.4萬畝灌木林經省林業廳核查確定為國家重點公益林;目前21萬畝已納入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範圍。區內管護的主要植被類型為梭梭、白刺、紅砂、貓頭刺等,平均蓋度在35%左右。1985年以來,為從根本上遏制區內荒漠化蔓延的態勢,保護站幾代務林人23年如一日,堅持“因地制宜、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重點保護”的建設原則,克服了自然環境嚴酷、生產條件簡陋等諸多困難,在站西的假礫石戈壁灘開展了大規模的人工治沙造林;同時為適應地下水位下降所引起的單位面積生物承載量減少的實際,保護站將梭梭栽植株行距由原來的1.5×4米、3×4米科學調整為1×5米、1×10米;目前已在長25公里、寬1.5公里的區域內規模營造人工梭梭林13萬畝,栽植梭梭1500多萬株,成活保存率達95%以上,造林合格率達100%,乃“三北”地區之最,創造了荒漠區人工造林史上的一大奇蹟,被有關領導和專家譽為“三角城模式”。截止目前,保護站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5萬畝,封沙育林(草)20萬畝,有效治理風沙口9個,在西沙窩、紅沙梁、西渠段建成了一道長25公里、寬1.5公里的綠色屏障,保障了沿線的紅沙梁、西渠等鄉鎮48個村的15萬畝農田免受沙患。

●勤鋒保護站

民勤連古城自然保護區 檉 柳

勤鋒保護站位於民西公路14公里處,總經營面積54.5萬畝,目前已有12.5萬畝灌木林納入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範圍,現有在職職工35名、專職護林員26名;區內管護的主要植被類型為 白刺、梭梭、 黑果枸杞等,平均蓋度在35%左右。多年以來,保護站堅持“管護為主、封造並舉”的營林方針,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治理方案,開展治沙造林和植被封護工作。累計營造人工防風固沙林4.8萬畝;完成高標準封育 圍欄31公里,管護以白刺為主的天然沙生灌草植被15萬畝。為了進一步加強公益林管護,更好的發揮其生態效益,保護站採取各種封禁措施,對重點公益林實行全面封育、禁牧,重點地段設立標誌牌,進行了人工圍欄封育,改善了轄區及周邊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站建立了民勤首處沙產業生態園示範基地2500多畝,增強了自身發展實力,為荒漠類型自然保護區的產業建設樹立了示範和 樣板

●花兒園保護站
花兒園保護站轄區總面積128.928萬畝,現有在職職工9人,聘用專職護林員51人。區內主要保護植物有毛條、霸王、白刺、紅砂、貓頭刺、鹽爪爪、紅刺、珍珠等,零星分布有綿刺(國家一級)、裸果木(國家一級)、沙冬青(國家二級)、蒙古扁桃(國家二級)。共區劃29個林班,1119個小班,已被核定為國家重點公益林面積為46.055萬畝,現已納入補償範圍面積為25.7萬畝。

管理成果

民勤連古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在“民勤縣連古城沙生植物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基礎上,

民勤連古城自然保護區 沙漠風光
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面積由21萬畝擴大到584.8萬畝。保護區南北長約90公里,東西寬約6.5—125公里不等,沿線涉及12個鄉鎮、171個行政村。區界總長度達720.395公里。從2001年開始,民勤連古城自然保護區在省林業廳的關心指導、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周邊社區民眾的廣泛參與下,從原面積21萬畝擴大到現在的584.8萬畝,占民勤國土面積的1/4。 2001年12月通過國務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專家評審會,2002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5年8月正式成立管理機構並組建運行。

組建機構隊伍,理順了管理體制。2005年8月經甘肅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成立甘肅民勤連古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正處級建制,隸屬於省林業廳管理,內設五個職能科室,下設七個保護站。目前局機關幹部職工已基本調配到位,並建立健全了機關黨支部、工青婦等組織,七個保護站全部建站,從而保證了各項業務工作的正常開展和重點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

完成基建工程,改善了基礎設施條件。一是修建了管理局綜合辦公大樓及車庫等附屬用房,並進行了辦公樓室內裝修,購置了桌椅、電腦等辦公設備,架設通訊網路,開通了局機關寬頻網和區域網路,建成了多媒體會議大廳,完成了機關院落的硬化、綠化、美化工作,創造了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二是購置了一輛護林防火指揮車,解決了護林防火急用交通問題。三是修建了勤鋒、連古城、三角城、紅崖山、南湖、花兒園等七個保護站辦公用房,並配備了必要的辦公設備。四是在花兒園保護站修建了1座望塔。五是修建了局機關單身及職工餐飲樓,為外地職工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

建立聯防共管體系,開展了資源保護和監測。建局以來,一是採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自然保護法律常識,增強民眾保護意識,並在重點區域地段設立了宣傳牌、警示牌等。二是逐步建立森林防火和植被管護“雙線四級”管理體制。雙線管理就是各級地方領導與保護局(站)全面負責管理;雙線四級管理就是縣政府-鄉鎮政府-村-社和保護局-保護站-管護點-護林員聯防共管。三是積極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採取生物和化學措施相結合的辦法,防治梭梭大沙鼠、白刺毛蟲等林業有害生物面積2萬畝,保證了植被資源的正常生長。四是完成保護區勘界工作,按照保護區與農耕區接壤區、

民勤連古城自然保護區 蘇武山上望鄉台
與荒漠區接壤區、與公路接壤區等不同類型,與縣鄉地方政府積極協商,完成保護區720公里界線勘測確界工作。五是定點觀測,開展了森林資源監測工作,在保護區內選擇有代表性的區域,設定監測樣地100個,樣地面積3000畝,標準樣地19個,面積23畝,現場埋設了監測標樁,將監測點布設在15萬地形圖上,並對監測小班內的植被種類、樹種組成、 生物學特性等進行了詳細記載,通過監測分析,為研究資源消長變化提供第一手資料,為科學保護提供決策依據。

實施重點工程,改善了生態環境。2005年以來,經過管理局積極匯報爭取,省林業廳核查確認保護區重點生態公益林面積193.2萬畝,其中124.1萬畝已列入國家補償範圍,爭取三北工程封育任務0.71萬畝,完成工程封育圍欄210.45公里。保護區採取機械圍欄、補植補造、模擬飛播、人工管護等措施,護、封、造、管相結合,努力恢復和擴大植被資源。通過重點工程的實施,不僅帶動了保護區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為保護區建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而且使區內天然沙生植物及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保護,有效改善了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減緩了荒漠化蔓延的進程。

2007年4月2日,連古城管理局召開建區以來的第一次保護區工作會議,提出了保護區建設和發展總的指導思想是:以植被資源保護為中心、以科學管理為手段,以項目建設為帶動,採取以護為主、護治結合、護重於治、以治促護的方法,實現自然保護區的又好又快發展。突出抓好生態公益林、三北、自然保護區、退耕還林四大重點工程,全力實施項目建區戰略。全區上下牢固樹立“大民勤、大生態、大封育”的意識,對重點公益林區、保護區沿田臨路區域實施工程圍欄封育,力爭用8-10年的時間,使保護區區界封育閉合,形成一個完整的保護體系,力爭將保護區建成集資源保護、科學研究、生態旅遊於一體的自然保護區,為西部荒漠類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積累經驗,創立樣板。

旅遊資源

民勤連古城自然保護區 聖容寺
連古城自然保護區內,擁有著名的“沙井文化”遺址,漢代武威郡治古城遺址、 連城遺址三角城遺址明長城遺址等。這些帶有歷史文化色彩的遺址,與亞洲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庫紅崖山水庫、西北最早的荒漠化植物園民勤沙生植物園、西北保存最完整的地主莊園瑞安堡、治沙英雄 石述柱帶領民眾營造的宋和綜合治沙試驗示範區、民族英雄蘇武牧羊地 蘇武山、勤鋒灘沙產業科技示範園,以及保護區內呈彩疊翠的各類沙生植被一起,構成獨具大漠特色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

連古城自然保護區連綿起伏的沙丘,高低參差、隨風搖曳的草木,紅柳,金色閃耀的胡楊,橫陳披枝的霸王,紅星閃閃的沙櫻桃,還有許多叫不上名字的沙生植物,在藍天麗日下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示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前景。

相關詞條

參考資料

1、《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甘肅民勤連古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網址http://www.mqlgcbhq.com/
3、http://news.china-flower.com/news/newsinfo.asp?n_id=12093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