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自然水系時代起於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止於西漢在此設定行政區(公元前111年),由於石羊河流量大,沖積範圍廣,形成沼澤平原。“白亭海”時期被稱為半自然水系,起於隋代,歷經唐、五代、宋、元、明、清,止於公元1840年左右,達1260年之久。該時期全區湖水水量逐年減少,眾多的支流大部分由長流水變成季節性間歇河,尾閭出現了大小不等的季節性湖泊。“青土湖”時期,1840年左右至新中國成立前夕。青土湖是民勤出現最晚的湖泊,但新中國成立前夕,原有的湖泊也已變為湖灘荒地。人工水系時代是指20世紀50年代以後,這一時期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修建了紅崖山平原水庫和躍進總乾渠,人工渠道替代了天然河流,水利樞紐和灌區內的各種渠道,形成狀若蛛網的人工渠系,將大量河水分配到農田,較快地發展了綠洲經濟。
石羊河從南向北,經武威,向民勤縣流淌,頑強地深入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兩大沙漠戈壁之中,澆灌出一片長140公里、最寬處約40公里的綠洲,漢代被稱為瀦野澤,水草茂盛,林木蔥鬱。
其中的武威地區民勤縣,面積1.6萬平方公里、人口30萬。石羊河末端,曾經自然蔓延成一個巨大的湖泊——青土湖,湖區曾是民勤的主要產糧區。史載,民勤設郡置縣已有2100多年歷史。明清兩代,曾因科舉取士甲於河西,而享有“人在長城之外,文居諸夏之先”的美譽。1929年,因民風“人勇知義,俗朴風淳”,得名民勤。
然而,五十年代前的100多年中,民勤縣境內被沙埋的村莊6000多個。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青土湖乾涸成為沙漠,昔日“可耕可漁”的湖區逐漸變成生態貧困區。八十年代,青土湖徹底乾涸。九十年代,原來的湖底逐漸被黃沙掩埋,成為中國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的一部分。近十年,湖區已有7000多戶,3萬多民眾外遷,淪為“生態難民”。
民勤綠洲,位於河西走廊東北部的甘肅民勤,是中國重要的沙塵暴策源地之一。
甘肅民勤東西北三面被中國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和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包圍,近九成面積為“沙漠和荒漠化”。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石羊河上游來水量減少,進入民勤的地表水銳減,加之當地超采地下水灌溉,荒漠不斷擴張。
民勤綠洲就像一把插進沙漠裡的梭子,阻截了兩大沙漠在此合攏的“企圖”。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民勤綠洲現在一般是指石羊河下游紅崖山水庫以下沖積成的狹長而平坦的綠洲帶。
地形地貌
民勤綠洲周圍是廣大沙漠、戈壁、低山等。
氣候
民勤綠洲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100mm左右,一些地方降水甚至只有,50mm左右, 而蒸發量卻在2000-2600mm之間,屬於極典型的內陸乾旱區。
水文
馮繩武先生經過科學考證將民勤綠洲的水系演變分為三個時代:“豬野澤”自然水系、“白亭海”和“青土湖”期半自然水系和新中國成立後的人工水系。
土地
綠洲面積約0.18萬km2,包括城鎮、灌區和廢棄的鹽鹼荒地,占民勤縣土地面積的11.3%。綠洲的核心為紅崖山以下的壩區、泉山、湖區3個灌區,灌溉面積近6萬hm2,占全縣灌溉面積的85.3%。
人口
人口27.38 萬人,占全縣總人口30萬人的91.2%。因此,除了武威市涼州區和金昌市的環河、昌寧兩個小灌區外,民勤縣的絕大多數人口和主要的社會經濟活動都集中在中部的民勤綠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