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簡介
這篇記敘了毛澤東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時的幾件事,表現了毛澤東熱愛民眾、關心民眾、和民眾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懷,深刻反映了毛澤東既是偉人,也是普通的民眾。課文原文
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主席轉移到了花山村。在臨時借用的農家房舍里,他夜以繼日地為解放全中國的事業操勞著。一天早晨,毛主席正看地圖,忽然抬起頭,問警衛員:“昨天這個時候,門口花椒樹下的碾子有碾米聲,現在又到了碾米的時候,怎么沒有動靜了呢?”警衛員說:“報告主席,為了不影響您工作,我和村長商量了,要他請鄉親們到別處碾去了。”毛主席皺了皺眉,把拿起來的香菸又放下了。“這怎么行?”他嚴肅地說,“這會影響民眾吃飯的,不能因為我們在這裡工作,就影響民眾的生活。昨天傍晚,我們一起散步,你也看見了,這個村只有兩台石碾,讓鄉親們集中到一個碾子上碾米,就會耽誤一半人的正常吃飯。”
警衛員解釋道:“這碾子一轉,對您工作干擾太大。”
毛主席遞給他一支煙,自己也點燃了一支,說:“這怎么會呢?多年的戰爭生活,使我習慣了在各種環境中工作。這樣吧,我交給你一個任務,儘快把鄉親們請到這裡碾米。”
“是”警衛員拔腿就走。
“注意,抽著煙和民眾說話是不禮貌的。說話態度要誠懇。”主席說。
警衛員回頭一笑:“知道了,請主席放心。”他走出小院,碰上村長正和一個端簸箕的大娘說話。警衛員迎上去,問:“村長,這位大娘是要去花椒樹下推碾子吧?”
大娘用手攏了攏搭在耳下的頭髮:“不,俺去西頭。”說著轉身就要走。警衛員忙對村長說:“村長,是首長讓我請鄉親們來花椒樹下碾米。”村長沉思了一下,說:“這碾子一響,就得轉到天黑,怕誤首長的事呢。”警衛員再三解釋,村長才答應了,對那位大娘說:“那你就去花椒樹下碾吧。”
警衛員幫大娘端著盛滿玉米的簸箕回到了花椒樹下的碾台。一會兒,陸續又來了幾個碾米的老鄉,碾台吱吱扭地轉了起來。警衛員剛回到院裡,毛主席就叫他。他走進去,毛主席把筆放下,說:“任務完成的不錯。還有一件事等著你辦說。”說著,毛主席從桌上拿起一筒茶說:“你把這筒茶葉交給炊事員,讓他每天這個時候沏一桶茶水,你負責給碾米的民眾送去。”
警衛員知道,這筒茶葉是在南方工作的同志送的,轉了幾道手才送到毛主席這裡,他一直沒捨得喝。他站在那裡,表示為難。主席說:“你想過沒有?我們如果沒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這個局面嗎?我們吃的穿的,哪一樣能離開民眾的支持?全國的老百姓就是我們勝利的可靠保證。反過來講,我們進行的鬥爭,也正是為了全國的老百姓。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擺在特殊位置上。”警衛員只好接過茶葉筒,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席敬了個禮。毛主席笑著說:“快去吧,炊事員還等著你呢。”
茶沏好了,警衛員拎著清香的茶水來到碾台旁,用粗瓷碗一一涼在石板上,跟碾米的人說:“鄉親們,來喝茶吧。”開始,鄉親們還不好意思,經他一動員也就不拘束了,你一碗我一碗地喝了起來。茶水對這山旮旯的民眾來說,確實新鮮。一位上了年紀的大叔端著一碗水,湊到警衛員跟前,說:“我說同志,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它頂什麼用?”警衛員樂呵呵地說:“您老慢慢地喝吧,一會兒就喝出味道來了。”
這時候,毛主席來了,喝茶水的鄉親們紛紛跟毛主席打招呼。毛主席笑著向大家點頭,說:“要說喝茶的好處,確實不少嘛,喝了它渾身有精神,還能讓人多吃飯……”毛主席給鄉親們說起喝茶的好處,正在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越慢,轉到了毛主席身邊,便停了下來。
毛主席舀了兩碗茶水送到她們母女手裡,說:“你們倆歇會兒吧!”然後對警衛員說:“來,咱倆試試,半年多不推這玩意兒了。”毛主席推碾子還挺在行,一邊推,一邊用笤帚往碾盤裡掃碾出來的的玉米碎粒。一位老人細細端詳著毛主席,說:“這位首長,咱們好像在哪兒見過。在哪兒呢?”
課文分析
這篇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過程記敘了三件事:讓警衛員把到別處碾米的民眾請回來;派警衛員給碾米民眾送去茶水;毛澤東來到碾米民眾中交談並幫民眾推碾子。這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達上層層深入,步步推進。讓警衛員把民眾請回來碾米,不要影響民眾正常生活,表現了毛澤東對民眾的關心。進而派警衛員每天給碾米民眾送去茶水,表現了毛澤東對民眾的體貼、愛護。最後,毛澤東來到民眾中,親手給民眾遞上茶水,幫民眾推碾子,表現了毛澤東深入民眾、和民眾打成一片的作風。善抓細節,通過細微之處來表現毛澤東普通民眾的情懷是本文的一個特色。“昨天這個時候,門口花椒樹下的碾子有碾米聲,現在又到了碾米的時候,怎么沒動靜了呢?”“你也看見了,這個村只有兩台石碾,讓鄉親們集中到一個碾子上碾米,就會耽誤一半人的正常吃飯。”這說明毛澤東十分注意體察民情,他不僅為解放全中國的事業操勞著,而且惦記著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瑣事,試想,若沒有一種普通民眾的情懷,誰去管日復一日的碾米聲和村子裡有幾台碾子?“半年多不推這玩意兒了”、“一邊推,一邊用笤帚往碾盤裡掃碾出來的玉米碎粒。”這幾處細節描寫,更加直接地反映了毛澤東普通民眾的情懷,他不僅想著民眾,而且能做、會做普通民眾所做的生活小事。
詞句解析
句子理解
(1)“這會影響民眾吃飯的,不能因為我們在這裡工作,就影響民眾的生活。”這是毛澤東聽了警衛員的報告後講的話。毛澤東講話的態度是嚴肅的,話語中“不能……就……”的句式,看出毛澤東熱愛人民民眾,關心人民民眾的生活,把民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注意,抽著煙和民眾說話是不禮貌的。說話態度要誠懇。”主席說。
這是毛澤東對警衛員說的話,提醒他要注意工作方法。從這兩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毛澤東與民眾的情誼,可以體會到毛澤東對警衛員的關心和教育。語氣是那樣和藹,態度是那樣誠懇。
(3)“你想過沒有?我們如果沒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這個局面嗎?我們吃的穿的,哪一樣能離開民眾的支持?全國的老百姓就是我們勝利的可靠保證。反過來講,我們進行的鬥爭,也正是為了全國的老百姓。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擺在特殊位置上了。”
這是毛澤東說服警衛員去送茶水的一段話,其中包含三個意思:一是進行革命戰爭必須依靠民眾的支持,“全國的老百姓就是我們勝利的可靠保證”一句,強調了人民民眾對於革命戰爭的重要作用;二是我們進行革命鬥爭也正是為人民民眾謀幸福的;三是教育警衛員不要把他擺在“特殊位置”上。“擺在特殊位置”意思是認為首長、領袖的生活待遇應該不同於普通民眾。這幾句話表現了毛澤東依靠民眾,關心民眾,堅持和民眾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質。這是毛澤東的一貫的思想,一貫的作風。
(4)一位老人細細端詳著毛主席,說:“這位首長,好像在哪兒見過。在哪兒呢?”
這句話意味深長,表面是說由於毛澤東當時在花山,沒有公開自己的身份,來碾米的老人對毛澤東似曾相識,但未完全確認眼前的首長就是毛主席。深層來講,毛澤東的所言所行,和普通民眾是那樣的近、那樣的親,他就是一名普通民眾,或者說是千千萬萬普通民眾的一員,老人感到親切,似曾相識。
詞語理解
夜以繼日:以,用來。用晚上的時間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局面:一個時期內事情的狀態。
旮旯:方言指角落,文中指狹小偏僻的地方。
課文結構
全文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主席來到花山村,工作很繁忙。
第二段(第2至9自然段):講毛主席關心民眾碾米的事。
第三段(第10至12自然段):講毛主席讓警衛員給碾米的民眾送茶水,並教育警衛員應該關心、尊重民眾。
第四段(最後一個自然段):講毛主席勸鄉親們喝茶和替母女倆推碾子。
寫作特點
本文中心明確,前後內容聯繫密切,圍繞中心選擇的材料較典型。文中關心民眾碾米和給碾米的民眾送茶水這兩件事是主要的,寫得比較詳細。毛主席為解放全中國操勞則寫得比較簡略,這樣顯得主次分明,可以更好地表達中心思想。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記敘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在花山村關心民眾碾米、給碾米的民眾送水和幫助民眾推碾子三件事,表現了毛主席關心民眾、愛護民眾、處處為民眾著想的思想品質。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2、朗讀課文,感受毛澤東普通民眾的情懷。
3、領悟作者通過具體事例,抓住細節描寫人物方法。
教學建議
1、本課的敘述通俗易懂,又是一篇略讀課文,可按照課文前面“導讀”要求,安排學生自讀課文,教師重點組織學生交流討論:你從毛主席在花山的幾件事中體會到了什麼?組織學生交流討論時,要注意不要脫離課文,要緊緊抓住那些細節描寫,扣住具體的詞、句來體會。2、感受毛澤東普通民眾的情懷,對學生而言是難點。教學時,教師可結合第一自然段的閱讀,簡介毛主席在花山的背景,那時正值解放戰爭的關鍵時期,毛主席夜以繼日地為解放全中國的事業操勞著,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他仍然惦記、關心普通民眾,真是難得。其二要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去細細體會,如“毛主席皺了皺眉,把拿起來的香菸又放下了”,可引導學生抓住“皺了皺眉”、“又放下了”體會,此時毛主席可能在想什麼,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3、本課是本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教學時,可以適當拓展,布置學生蒐集毛澤東的有關資料,閱讀關於毛澤東的其他文章,以加深對毛澤東的了解,並為“語文園地”中的“口語交際”和“交流平台”做準備。
4、本課要求學生認識的生字較多,且大部分是不大常用的字,如“碾”、“簸箕”、“沏”、“舀”、“笤”。教學時,除讓學生反覆讀記外,還可結合有關實物,幫助學生記憶。課文中,有些方言詞,如“旮旯”,可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教師予以講解或布置學生通過查字(詞)典,了解詞義。
5、課文後面的“詞語盤點”仍分為“讀讀寫寫”、“讀讀記記”兩類。“詞語盤點”中的詞語均出自本單元的四篇課文,應分別在各篇課文的教學中落實讀寫或讀記的任務。
課文相關
關於花山
課文中毛主席所在的“花山”是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以北的一個小村子。1948年春夏之交,中央領導同志從山西前往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在這裡住過幾天。當時,人民解放軍已轉入戰略進攻,中國共產黨正在積極籌劃全國的戰略決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前往西柏坡的目的是為了召開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會議於1949年3月5日勝利召開,討論了中共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問題,提出了黨在全國勝利後的總任務。關於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於一個農民家庭。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起義的新軍中當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求學。畢業前夕和蔡和森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五四運動前後接觸和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11月,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領導長沙、安源等地工人運動。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參加中央領導工作。1924年1月國共合作後,在國民黨第一、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都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曾在廣州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主編《政治周報》,主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後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作,指出農民問題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無產階級領導農民鬥爭的極端重要性,批評了陳獨秀的右傾思想。
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後,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緊急會議上,他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並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會後,到湖南、江西邊界領導秋收起義。接著率起義部隊上井岡山,發動土地革命,創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同朱德領導的起義部隊會師,成立工農革命軍(不久改稱紅軍)第四軍,他任黨代表、前敵委員會書記。以他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在國民黨政權統治比較薄弱的農村發展武裝鬥爭,開創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和全國政權的道路。他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對這個問題從理論上作了闡述。
1930年5月,寫《反對本本主義》,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8月,紅軍第一方面軍成立,任總政治委員。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選為主席。1933年1月,被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從1930年底起,同朱德領導紅一方面軍戰勝了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剿”。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路線領導集團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以後,毛澤東被排斥於黨和紅軍的領導之外,導致紅一方面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1934年10月,參加紅一方面軍長征。長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召開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10月,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結束長征。12月,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闡明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1936年12月,同周恩來等促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這成為由內戰到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時局轉換的樞紐。同月,寫《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1937年夏,寫《實踐論》和《矛盾論》。 抗日戰爭開始後,以他為首的中共中央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努力發動民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建立了許多大塊的抗日根據地。1938年10月,在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導原則。在抗日戰爭時期,他發表《論持久戰》、《〈共產黨人〉發刊詞》、《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1942年2月,領導全黨開展整風運動,糾正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使全党進一步掌握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基本方向,為奪取抗日戰爭和全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1943年3月,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5月,領導根據地軍民開展生產運動,度過了嚴重的經濟困難。
1945年4—6月主持召開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大會制定了“放手發動民眾,壯大人民力量,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戰略。毛澤東思想在這次大會上被確定為中共的指導思想。他從七屆一中全會起至1976年9月9日逝世為止,一直擔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日戰爭勝利後,針對蔣介石企圖消滅共產黨及其武裝力量的現實,他提出“針鋒相對”的鬥爭方針。1945年8月赴重慶同蔣介石談判,表明中國共產黨爭取國內和平的願望。
1946年夏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後,毛澤東同朱德、周恩來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積極防禦,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來、任弼時轉戰陝北,指揮西北戰場和全國的解放戰爭。1947年夏,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在以他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經過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和1949年4月的渡江戰役,推翻了國民黨政府。1949年3月,主持召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並作重要報告,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到城市,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以後的各項基本政策,號召全黨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7月1日,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規定了人民共和國的政權的性質及其對內對外的基本政策。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他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6月,主持召開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的總任務。10月,迫於美國軍隊攻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威脅中國東北部的形勢,以他為首的中共中央決定進行抗美援朝戰爭。1950~1952年,在他的領導下,進行了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開展了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反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和反對行賄、反對偷稅漏稅、反對盜騙國家財產、反對偷工減料、反對盜竊經濟情報的“五反”運動。1953年6月,按照他的建議,中共中央宣布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始有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他在這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主席,任職到1959年4月。
1956年4月,作《論十大關係》的講話,這個講話對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9月,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已經轉變為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但是這個方針後來沒有得到認真的執行,因而導致了以後的一系列指導工作上的錯誤和挫折。1957年2月,他作《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提出正確區分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中敵我之間和人民內部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
1957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5月,發動“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1959年7月,主持召開廬山會議。他本想糾正已經覺察到的錯誤,但在會議後期錯誤地發動了對彭德懷的批判,會後在全黨錯誤地開展了“反右傾”鬥爭。從1960年冬到1965年初,在以他為首的中共中央領導下,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初步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使國民經濟得到比較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這期間,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糾正了農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錯誤。但在1962年9月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他把社會主義社會中一定範圍記憶體在的階級鬥爭擴大化和絕對化,發展了他在1957年7月反右派鬥爭以後提出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仍然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觀點。1963—1965年,發動農村和城市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提出運動的重點是整所謂“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領導中共同蘇共領導人奉行的大國主義和干涉、控制中國的企圖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1966年5月,由於對國內階級鬥爭形勢作出了極端的估計,他發動了“文化大革命”運動,這個運動因受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操縱而變得特別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預計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續十年之久,使中國許多方面受到嚴重的破壞和損失。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也制止和糾正過一些具體錯誤。他領導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鬥爭,不讓江青、張春橋等奪取最高領導權的野心得逞。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