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屆六中全會

六屆六中全會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黨的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橋兒溝天主堂召開。參加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17人,中央各部門和全國各地區負責人38人。這是1928年黨的六大以來到會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全會。毛澤東、王稼祥、王明、周恩來、朱德、康生、彭德懷、博古、劉少奇、陳雲、項英、張聞天被選舉為全會主席團成員。全會批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線,基本上克服了抗戰初期王明右傾錯誤,統一了全黨的思想、推動了黨的各項工作迅速發展。 全會由張聞天致開幕詞。選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王明、張聞天、項英、博古、康生、王稼祥、彭德懷、劉少奇、陳雲12人組成大會主席團。李富春為大會秘書長。全會根據毛澤東的報告通過了《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政治決議案》、《關於各級黨委暫行組織機構的決定》、《關於中央委員會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關於各級黨部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等重要檔案。

基本情況

六屆六中全會主席團六屆六中全會主席團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黨的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橋兒溝天主堂召開。參加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17人,中央各部門和全國各地區負責人38人。這是1928年黨的六大以來到會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全會。毛澤東王稼祥、王明、周恩來、朱德、康生、彭德懷、博古、劉少奇、陳雲、項英張聞天被選舉為全會主席團成員。

歷史作用

六屆六中全會舊址六屆六中全會舊址
全會的主要任務是總結抗戰以來的經驗教訓,確定黨在抗戰新階段的基本方針和任務,解決黨內一度出現的右傾錯誤,統一全黨的認識和步調。會上,毛澤東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題為《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和會議結論。此外,張聞天、周恩來等同志也分別向會議報告了各方面和各地區的工作情況。最後,由王稼祥致閉幕詞。全會通過了《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政治決議案》,批准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的正確路線。
全會完全贊同毛澤東對15個月來抗戰經驗的總結和對當前抗戰形勢的分析。他指出:堅持抗戰,堅持持久戰,力求團結與進步━━這就是15個月抗戰的基本教訓,也就是今後抗戰的總方針。目前,抗戰正處於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相持階段的過渡時期。我國軍民要抓住敵人兵力不足和兵力分散的弱點,把正面戰場的抵抗和敵後廣泛的游擊戰爭結合起來,大量地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從而促使抗日戰爭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會議再次強調中國共產黨必須獨立自主地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抗日戰爭,批評了黨內在統一戰線問題上存在的關門主義和投降主義兩種錯誤偏向,尤其是王明的“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的右傾投降主義主張,強調正確的統戰方針應該是既統一又獨立。全會重申,抗戰時期黨要把主要工作方面放在戰區和敵後,堅持獨立自主地放手組織人民抗日武裝鬥爭的方針,以主要力量在敵後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建設抗日民主根據地。實際上,這是中國革命在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條件下繼續走鄉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為了使全黨切實擔當起自己的歷史重任,全會號召全黨同志要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善於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國際經驗套用於中國的具體環境,研究民族的歷史和現實的鬥爭,反對教條主義,廢止洋八股,避免離開中國的特點抽象地空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提倡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在當時還沒有條件召開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情況下,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全會正確地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形勢,確定了黨在抗戰新階段的任務,為實現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進行了全面的戰略規劃,從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保證了黨中央正確路線的貫徹執行,推動了各項工作的迅速發展。全會基本上克服了黨內以王明為代表的右傾錯誤,統一了全黨思想,進一步確定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為黨領導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會第一次鮮明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和任務,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歷史意義。
毛澤東在回憶民主革命時期黨的歷史時曾說:“中國黨在歷史上有兩個重要會議。一次是1935年遵義會議,一次是1938年的六中全會。”“六中全會是決定中國之命運的”。
文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