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君軒記

此君軒記

該文選自《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這是作者為日本人川口國次郎的此君軒而作的記文。文章先描述了竹子“與君子為近”的品性,說明古代君子愛竹的原因;再層層推論“觀愛竹者之胸,可以知畫竹者之胸;知畫竹者之胸,則愛畫竹者之胸亦可知而已”,從而落筆到此君軒的由來。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此君軒記

作品年代:清代

作者:王國維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竹之為物,草木中之有特操者與?群居而不倚,虞中而從節,可折而不可曲,凌寒暑而不渝其色[1]。至於煙晨雨夕,枝梢空而葉成滴,含風弄月,形態百變,自謂川淇澳千畝之園[2],以至小庭幽榭三竿兩竿,皆使人觀之,其胸廓然而高,淵然而深,泠然而清,挹之而無窮,玩之而不可褻也。其超世之致,與不可屈之節,與為近,是以君子取焉。

古之君子,其為道也蓋不同,而其所以同者,則在超世之致,與不可屈之節而已。其觀物也,見夫類是者而樂焉,其創物也,達夫如是者而後慊焉[3]。如屈子之於香草,淵明之於菊,王子猷之於竹[4],玩賞之不足而詠嘆之,詠嘆之不足而斯物遂若為斯人之所專有,是豈徒有托而然哉!其於此數者,必有以相契於意言之表也。善畫竹者亦然。彼獨有見於其原,而直以其胸中瀟灑之致、勁直之氣,一寄之於畫。其所寫者,即其所觀;其所觀者,即其所畜者也。物我無間,而道藝為一,與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故古之工畫竹者,亦高致直節之士為多。如宋之文與可[5]、蘇子瞻[6],元之吳仲圭是已[7]。觀愛竹者之胸,可以知畫竹者之胸;知畫竹者之胸,則愛畫竹者之胸亦可知而已。

日本川口國次郎君,沖澹有識度,善繪事,尤愛墨竹。嘗集元吳仲圭、明夏仲昭[8]、文徵仲諸家畫竹[9],為室以奉之,名之曰“此君軒”。其嗜之也至篤,而搜之也至專,非其志節意度符於古君子,亦安能有契於是哉!吾聞川口君之居,有備後之國,三原之城,山海環抱,松竹之所叢生。君優遊其間,遠眺林木,近觀圖畫,必有有味於余之言者,既屬余為軒記,因書以質之,惜不獲從君於其間,而日與仲圭、徵仲諸賢游,且與此君游也。壬子九月[10]。

作品注釋

[1]渝:變更。

[2]淇澳:見《詩經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淇奧亦作“淇澳”:淇水曲岸。

[3]慊(qiè):滿意。

[4]王子猷:《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巔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後因以此君為竹的代稱。此文中“此君軒”即用王子猷典故。

[5]文與可:文同(1018—1079),字與可。宋代畫家。善畫墨竹。

[6]蘇子瞻:蘇軾(1036—1101),字子瞻。善畫竹石。

[7]吳仲圭:吳鎮(1285—1354),字仲圭。元代畫家,善畫山水花竹。

[8]夏仲昭:夏㫤(1388—1470),字仲昭。明代畫家,善畫墨竹。

[9]文徵仲:文徵明(1470—1559),字徵仲。明代畫家。

[10]壬子:1912年。

作品賞析

該文選自《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這是作者為日本人川口國次郎的此君軒而作的記文。文章先描述了竹子“與君子為近”的品性,說明古代君子愛竹的原因;再層層推論“觀愛竹者之胸,可以知畫竹者之胸;知畫竹者之胸,則愛畫竹者之胸亦可知而已”,從而落筆到此君軒的由來。全文推物及人,歌頌了古代君子的志節情趣。雖題為軒記,卻寫得委婉含蓄、寓義深刻。

作者簡介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又號永觀。浙江海寧人。1898年去上海,在改良派報紙《時務報》任書記、校對,接受新學和西學的影響,並參加羅振玉主辦的上海東文學社,從日本人學外文及理化等知識。1901年赴日本東京物理學校學習。第二年因病回國,致力於哲學研究和著述。1906年到北京,開始研究宋詞元曲。此後在學部名詞館任職。1911年隨羅振玉到日本京都,研究甲骨文、金文和漢簡。1916年回上海編輯《學術叢編》雜誌,1918年兼任倉聖明智大學教授。1923年應召為清故宮南書房行走,食五品俸,為溥儀賞識。1924年11月溥儀被遂出宮,王國維視為恥辱,“常欲自殺”。1925年任清華大學文學院教授。1927年6月2日上午自投頤和園昆明湖而死。王國維在哲學、教育、文學、史學、文字學和考古學等方面都有卓越研究成果,著述頗多。合集有《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共43種,104卷,商務印書館版。另有《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北嶽文藝出版社1987年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