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可一日無此君

何可一日無此君

此君,即竹子這一中國文學中常有的意象。唐朝宋之問的《綠竹引》: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無此君。

基本信息

出處

何可一日無此君何可一日無此君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篇第46:
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
【譯文】王子猷曾經暫時借住別人的空房,隨即叫家人種竹子。有人問他:“暫時住一下,何必這樣麻煩!”王子猷吹口哨並吟唱了好一會,才指著竹子說:“怎么可以一天沒有這位先生!”

故事

據《晉書•王徽之傳》和《世說新語》載: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受父親的影響,書法上頗有造詣,另外他還有一個特別的愛好,就是喜歡竹子。一次,王徽之臨時寄居在一間空屋裡,便令身邊的人在屋旁邊種上一些竹子。有人對他說:“你在這兒住不了幾天,何必要種上竹子呢?”王徽之指著屋旁的竹子說:“何可一日無此君!”此後,“此君”就成了“竹子”的雅號。

宋朝的大文學家蘇東坡,生性愛竹,他的《於潛僧綠筠軒》詩中有這樣幾句:“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疲,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著名書畫家鄭板橋更是有著竹癖,他通過對竹子長期而又細微的觀察,致使他筆下所描繪的竹子千姿百態,達到了匠心獨運、神韻高遠的境界。鄭板橋畫竹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原因是什麼?對此鄭板橋有一段樸素無華的生動自述:“余家有茅屋二間,南面種竹。夏日新篁初放,綠陰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涼適也。秋冬之際,取圍屏骨子,斷去兩頭,橫安以為窗欞;用勻薄潔白之紙糊之。風和日暖,凍蠅觸窗紙上,冬冬作小鼓聲。於時一片竹影零亂,豈非天然圖畫乎!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鄭板橋為了深切了解竹,夏天他常把竹床放在竹林中,然後躺在竹床上,觀看新竹的生長氣勢;秋天,他用竹子作窗欞,透過紙窗觀看竹影的多彩多姿。板橋愛竹如醉如痴,因而形成一種竹癖,他甚至睡在床上時,還在凝神靜聽竹子被風吹雨打的聲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