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林老詩韻奉酬木庵老見示之作

《次林老詩韻奉酬木庵老見示之作》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謝覺哉在1941年9月15日寫下的詩作。該詩體現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無私地獻身革命事業的革命情懷。

作品原文

次林老詩韻奉酬木庵老見示之作
戰侶三停剩一停②,河山破碎鬢星星。
長風攬轡心猶壯③,淨土埋忠骨亦馨④。
菱鏡頻年驚改影⑤,萊衣萬里效趨庭⑥。
鄉愁國恨心頭積,擬向靈修乞永齡⑦。

注釋譯文

①次韻:或稱步韻,或和,指用原韻,按照原詩相同的次序為詩。林老:指林伯渠。奉酬:奉上表示酬謝之意。木庵老:指李木庵(1884—1959),原名振壟,字典武。湖南桂陽縣人。早年在長沙嶽麓書院就讀,清末畢業於京師法律專門學堂。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政治部主任,參加北伐。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轉入地下鬥爭。1935年去西安參與創建西北各界救國聯合會,在東北軍、西北軍中從事統戰工作。抗戰初期返湖南,在湘南舉辦抗日自衛訓練班,培養幹部。1940年到延安,歷任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檢察長、邊區參議會議員、中共中央法律委員會委員等。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後,任法務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全國政協委員。1959年任最高人民法院顧問、湖南省政協副主席。他是延安懷安詩社社長。謝老與李木庵為同鄉、同事、同齡,又同在邊區政府工作,交誼甚篤,兩人唱和贈答詩頗多。見示:自己作品被友人閱讀,友人來信(或來詩)給予評價,一般尊稱為見示。
②戰侶:革命戰友。侶,同伴、朋友。戰侶三停剩一停:十年前同志存者無幾。
③長風:志存高遠,氣概豪邁。《南史·宗愨傳》:“叔父炳問志,日:‘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攬轡:成語攬轡澄清的簡稱。《後漢書·范滂傳》:“時冀州饑荒,盜賊群起,乃滂為清詔使,按察之。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後引申指澄清政治,穩定時局的行為。
④淨土:乾淨的土。
⑤菱鏡:古代的鏡子多以菱花圖案為裝飾,後稱鏡子為菱鏡。頻年:又一作十年,猶言多年。驚改影:驚心容貌變老。
⑥萊衣:謝老的兒子謝放從湖南寧鄉來延安看望父親。萊衣源於老菜子穿著兒時服裝進孝心的故事。《高士傳》中說,老萊子75歲時,還穿上五彩斑斕的衣服,故意在父母面前玩耍嬉鬧,以取得父母的歡欣。趨庭:指接受父親的教誨。《論語·季氏》:“(孔子)嘗獨立,鯉(孔子之子)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後引申把子承父教之事稱為趨庭。
⑦靈修:指神明遠見者。《楚辭·屈原·離騷》:“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註:靈,神明也;修,遠見也。”

創作背景

1941年9月5日,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在延安交際處宴請在陝的耆舊,並提議即日起成立懷安詩社,公推李木庵為社長。就為什麼以“懷安”二字命名詩社的原因。林老說:“邊區建設民主政治,必須使老者能安,少者能懷。”故稱懷安詩社。社長李木庵進一步發揮說:“自抗戰以來,延安為抗日民主中心,光輝燦爛,為日方中,天下葵傾,萬民擁戴。愛國志士,不畏險阻,不遠萬里而來,匯為革命洪流,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領導之下,對日寇進行英勇的、艱苦卓絕的搏鬥,卒能挽救民族的危亡,而奠國基於磐石,這不就是天下懷安嗎。”“懷安”二字,出典於《史記·景帝贊》:“漢興,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在成立會上,林伯渠即興賦五七律各一首,呈與會各老。七律為:十年挾策費調停,待整金甌拱宿星。抗敵計無分畛域,匡時論共契蘭馨。邊城重寄期安堵,盛會嘉賓喜滿庭。四野風多秋氣健,及時樽酒慰遐齡。
此前,謝老將自己寄給湖南寧鄉家裡親人的一首詞交給木庵老看。據考證,並參照來詩內容,可能是1941年6月9日謝老寫的《西江月·憶山居》一詞:“臥看天青雲白,飄來細雨輕風。霎時景象九州同,勾起幾重鄉夢。村外潺潺流水,門前鬱郁蒼松,七千里外未歸人,向汝殷殷致問。”木庵閱後步林老前韻,贈謝老詩一首,詩云:天南一抹暮雲停,萬里關河滯客星。逆旅秋來風露威,草堂詩寄芷蘭馨。窮年盡策綏邊圍,入夜鄉心過洞庭。知叟欲歸歸未得,蒼生霖雨系修齡。於是,謝老閱後又次林老、李老韻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這三首詩都是七律,逢一、二、四、六、八句的句尾,押韻相同,即都是停、星、馨、庭、齡。三詩次韻相同,詩意迥異,均能直抒胸臆,體察知已,各具千秋。林老之詩恂恂恭敕,風致靄然,在秋高氣爽之時,面對延安諸老欣然回顧10年間(1931一1941年)運用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費神地協調著各方面的矛盾和關係,目的在於形成一個像眾星拱衛北斗星一樣,使全國各界人士團結在黨的周圍,驅除日本侵略者,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統一。林老深知延安諸老今日難得一聚,自然心情無比舒暢,意氣相投,他們如蘭花吐香,毫無拘束地共議團結抗戰、挽救時局的大計,以推動全面抗戰的迅速發展。林老對他們寄予厚望,祝願他們繼續關懷國家、繫心民瘼,為邊區的團結、和平、安定作出各自的貢獻。祝願他們乘大好秋色,休神養性,彼此珍重,健康長壽。詩寫的穩健充實,像摯友談心、娓娓情深;像老友相聚,細酌同飲,推心置腹。特別是頷聯對仗講究,富於獨創,巧妙採用三、四或三、二、二句式,音節響亮,匠心獨具,其中“抗敵計”、“匡時論”,準確鮮明,相互輝映;“分無”、“共契”順手拈來,恰到好處;“畛域”、“蘭馨”一生一熟,自然渾成。幾組詞聯成一氣,構成林詩升華主題的中心句,給人以藝術的美感享受。
李老詩雖次韻林老,但內容卻都是來自謝老並贈送謝老的,字裡行間充溢著老友之間彼此無比親切的體貼和關心、同情和慰勉。首聯寫關河阻塞,暮雲傳情,難以相見之苦。頷聯寫秋日風露喚起鄉思,遂以深情的詩詞慰藉家人。頸聯寫自己雖為抗戰救國常年身處邊圍,但每每入夜都思念家鄉,甚至夢回鄉里(即謝老詞中寫的“勾起幾重鄉夢”)。末聯發揮謝老詞中“七千里外未歸人”句意,寫明謝老想回家而未能回家,因為他把對中國老百姓的甘霖全牽繫在他年老的心上,即不顧高齡全身心地為中國勞苦百姓而奮鬥終身。詩寫得體驗細微,含蓄深刻,情景交融,巧妙傳情,非彼此親密、深入了解的老友而不能道。
如果說林老詩側重寫“抗敵”、“匡時”、“整金甌”的國事,李老詩側重寫家事,那么謝老則二者兼而有之,詩情慷慨悲壯,沉鬱頓挫,大有杜詩遺風。詩大開大闔,氣魄沉雄,首聯從歷史的回顧起句,似乎無特別之處,但大膽採用俗語入詩,卻讓人出乎預料之外,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河山破碎鬢星星”含著血、淌著淚,令人感到無比悲憤,為頷聯的詩的發展作好鋪墊。頷聯上句包蘊豐富、形象豪邁,破例引雙成語人詩,抒發志存高遠、澄清天下的壯志,下句表達了青山到處埋忠骨,願為革命獻身的宏願。頸聯詩情由國家命運想及家鄉親情,上句寫妻子,下句寫兒子。雖然從菱鏡中看自己較十年前容貌變老,家鄉髮妻驚嘆自己兩鬢全白更在情理之中。但是,兒子謝放從湖南家鄉來延安看望、求教,讓人卻感到有很大的安慰。據謝放的回憶:1937年春天,他收到父親謝覺哉離家十年後的第一次來信,喜出望外,一字一句地念著;捧著其父親的信,思索著謝覺哉給他指出的一條路——到延安去。於是他決心投身到革命的懷抱。在一個靜靜的黎明,謝放背著簡單的行李,帶上其大哥賣掉一隻豬換來的盤纏,隻身離開了老家。經過一段艱難的行程,謝放終於來到了延水河邊的寶塔山下。謝覺哉見他走到革命隊伍中來了,感到特別高興,並且告誡他說:來延安不是為了掙錢養家,而是要下決心乾一輩子革命,要具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接著,謝覺哉把他交給黨組織。從此,他才真正邁開人生有意義的一步。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萊衣萬里效趨庭”的本質內容。下句詩中又一次引雙典故人詩,大膽推陳出新,以古利今,不能不使人拍案叫絕,五體投地。詩的末尾以“鄉愁國恨心頭積”為總括,為此發誓向神明遠見者乞求健康長壽,為抗戰的勝利、革命的最後成功而不懈奮鬥。至此,一個懷念為革命而犧牲的戰友,願繼承他們的遺志,為國恨鄉仇而終生繼續戰鬥不息的老戰士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
通過懷安詩社三位革命老人相互唱和贈答的次韻詩,讀者不難看出,在革命聖地延安創辦詩社,這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以詩會友的傳統的繼承,耆老雅集,古有傳統,然而在抗日戰爭如火如荼的當時,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革命內容,他們一掃過去的吟詩行樂、賞花弄月、嘆老悲秋的腐朽沒落,而代之以嶄新的思想內容和風格氣派,以詩歌為武器“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像暮鼓晨鐘,激勵廣大人民保衛祖國、抗擊侵略的堅強意志,歌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人民安定幸福的美好生活。正如李木庵在《懷安詩社》一詩中所說:“懷安社壁題詩遍,留作千秋信史材。”

作者簡介

謝覺哉(1884年-1971年),字煥南,別號覺齋。

謝覺哉像謝覺哉像
湖南寧鄉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法學界的先導、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
1925年,謝覺哉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被選為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常委,任工人部部長,主編《湖南民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上海負責編輯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和《上海報》。1935年,任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內務部部長、秘書長。1937年初,任法務部長並代理最高法院院長和審計委員會主席。七七事變後,任中共中央駐蘭州八路軍辦事處代表。1939年任中央黨校副校長。1940年任陝甘寧邊區中央局副書記。1942年任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副參議長。1946年6月,任中央法律問題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1948年任華北人民政府委員兼法務部部長。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長、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委員、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委員、新法學研究院副院長等職。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59年4月,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1964年12月至1971年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66年5月,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遞補為中央委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