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轡澄清

攬轡澄清,拼為lǎn pèi chéng qīng,表示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負。也比喻人在負責一件工作之始,即立志要刷新這件工作,把它做好。出處:《後漢書·范滂傳》。

基本信息

發 音

lǎn pèi chéng qīng

解 釋

攬轡:拉住馬韁;澄清:平治天下。表示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負。也比喻人在負責一件工作之始,即立志要刷新這件工作,把它做好。

出 處

《後漢書·范滂傳》:“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後漢書·黨錮傳·范滂》:“時冀州饑荒,盜賊群起,乃以滂為清詔使,案察之。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載為陳蕃事。
後以“攬轡澄清”謂在亂世有革新政治,安定天下的報負。
示例 少年~意,倦矣應憐縮手時。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詳細解釋

一、用法

作謂語;指人的抱負

二、結構

聯合式

三、近義詞

攬轡登車、攬轡中原

四、同韻詞

死地求生、剔蠍撩蜂、燕頷儒生、螻蟻貪生、豺狼冠纓、惺惺惜惺惺、此呼彼應、草木皆兵、谷馬礪兵、夏蟲不可言冰、......

五、年代

古代

六、成語故事

東漢時期,冀州發生饑荒,那些貪官污吏們照樣過著糜爛的奢侈生活,對災民不聞不問,饑民們紛紛起來造反。朝廷派范滂為清詔使前去考察情況。他接到命令感到責任重大,臨行時他在馬上手執韁繩對隨從說:“一定要查明真相,澄清天下。”

七、示例

少年攬轡澄清意,倦矣應憐縮手時。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八、新說

“轡”,意為馬韁繩;“攬轡”是說手拉著馬韁繩。“攬轡澄清”指在亂世之中初拿大權而有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宏願。用更通俗的話來說,它的意思近於“新官上任三把火”。
開頭的“三把火”燒的效果如何,毫無疑問要影響新上任者的威信和權力效益。宣帝的“三把火”首先燒掉了專權妄為的霍氏,為新政掃除了障礙,廊清了道路,後來的施政措施才得以順利進行。這種正面效果的“三把火”,猶如打仗中一開始就使出的下馬威,可以立即穩住自己的陣腳,增強自信心,從而鼓足勇氣一拼到底。
“火”不可亂燒,必須燒到點子上,也就是說,要總觀全局,弄清楚要害在哪裡,從哪個地方下手,才能收到牽一動萬、綱舉目張的效果。燒不到點子上,或者切入點不對,不但不能立刻穩定陣腳,反而會使原來的問題複雜化。除了準確之外,燒“火”的速度還得快,聞風而動,讓風助火勢,便會收奇效。速度慢了,猶豫不決,拖拖拉拉,還不如不放火。
放火過後,也怕沒有後勁兒.本來放火燒荒意在清除前進的障礙;障礙既除,理應順勢推進,獲取全勝。若不順勢推進,就大可懷疑了:或者是做表面文章給人看,或者是另有所圖。當然,也不排除有昏憒者坐失良機。
八、典源
攬轡澄清:語出《後漢書·范滂傳》:“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漢宣帝勵精圖治:事見《漢書·魏相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