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次國家政府外交](/img/d/d41/ml2ZuM3X0YDN0MjM0kjM1QjNyMTMwIjMyMDNwADMwAzMxAzL5I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次國家政府外交是指兩國地方政府間的外交。在單一制國家中,“次國家政府”(subnational governments)即“次中央政府”,也即地方政府。
次國家政府外交的提出源自美國駐華使館,2010年,洪博培建議中國領導人參加2011年的美國州長會議,旨在推動中美地方政府交流。
2011年初,美國駐華大使館的網站上出現了“河南小組”、“陝西小組”和“山東小組”,上述每個小組均由美駐華使館新聞文化處、政治處、經濟處和領事處的不同工作人員組成,他們負責加強美國與中國一些省份的直接交往,這種外交模式被他們稱為“次國家合作”。
中美均期望將通過這種合作機制,建立中國省級黨委書記、省長與美國州長之間的交流平台。但其中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比如美國州長較快輪替,可能帶來外交理念上的變化。
特點
次國家外交不同於民間外交,具有很強的官方色彩,但它有著獨特的優勢。
1、地方交往是非主權性的,並不代表國家,這就意味著國家間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地方外交仍然可以進行,比如1989年後,中美高層交往暫停時,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朱鎔基與武漢、重慶等其他五位市長共同訪美,就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雙方交往的局面。”
2、“次國家外交”看似服務地方政府,但可能影響兩國外交政策。
次國家政府的行為在經濟方面的作用顯而易見之外,也要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國家領導人就是直接來自次國家政府的。
歐巴馬之前的5位美國總統中,有4位是來自“次國家”首領,他們是:喬治亞州州長卡特、加州州長里根、阿肯色州州長柯林頓、得州州長小布希。
作用
20世紀70年代,次國家政府在對外經濟交往中的作用明顯加強。
20世紀80年代,還涉足軍備控制、無核化、制裁南非種族隔離政權等國際事務。
冷戰結束以來,次國家政府外交活動獲得全面快速發展:參與國際事務的次國家政府越來越多、涉足的領域越來越寬泛、在國家中央政府外交中的參與權重快速提升並開始中央政府與次國家政府在外交事務中強化協作的趨勢。
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日益成為次國家政府合法性的基礎,而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得不越來越多地依賴於國際合作。非傳統問題相互依存的深化、國際聯繫的增強,是拉力;中央權力的下放、次國家政府的跨界利益關注及其國際事務參與能力的增強,是推力。
冷戰後,國家利益的重心轉向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等低級政治領域;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等非傳統安全的跨界聯動性、非零和性決定著其實現方式也相應地發生變化,次國家政府外交越來越成為國家利益實現的重要渠道:次國家政府的相關活動既可以減輕中央政府的工作負擔,也可以發揮次國家政府的工作積極性,直接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進步。
交流渠道
交流層面
次國家政府外交的雙邊關係發展包括:構築友好城市網路、民間和官方的互訪、訂立正式的合作協定等。
相關省份多邊關係發展服務於經濟建設的次國家外交行為可以包括:參加國際組織如國際禁毒和反恐等方面的相關組織;多邊跨國合作如東北亞區域合作、上海合作組織區域合作以及湄公河流域國際合作。
交流機構
次國家政府在海外設定的常駐機構,除綜合性辦事處外還包括一些具體問題的聯絡處,如旅遊機構,許多機構與非傳統安全問題有關聯。
黑龍江在俄羅斯和東北亞、新疆在中亞和東歐、雲南在東南亞等一些國家的常駐機構初步形成網路狀態,這些省份在西亞和非洲的一些國家也有不少的常駐機構包括雲南有色金屬等行業的常駐機構,還有許多潛力可以挖掘。
中美次國家外交
北京和紐約從1980年起就建立了友好城市的合作,此後,美國駐華使領館與中國“次國家政府”間的交流迅速增長。
2008年11月,美國駐武漢領事館在經歷多輪磋商後正式開館,美國在中國大陸的領事館增至5所。
2010年一年間,美國至少有8名州長帶領貿易代表訪問了中國,同時超過了100名中國省級地方官員訪問了美國。
截止2011年,中美間已有36對友好省份和161對友好城市,地方之間的合作大大活躍了起來。
美國駐華大使館為了深入訪問中國除了領事館駐地以外的各個省份建立了省級外交組。河南、陝西、山東是他們定期訪問的省份。比如,山東是中國省級GDP排名第二的經濟大省,河南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而陝西小組的建立,是因為美國在西北地區一直沒有設定領事館。
意義
次國家外交是美國前國務卿賴斯提出的“轉型外交”的延伸,即在中央政府之外,更多地在社會基層和廣大公民中施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