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無為提刑

楊無為提刑

宋•楊傑,無為洲人,號“無為子”。少年登科,官尚書主客郎,提點兩浙刑獄。

楊無為提刑介紹

楊無為提刑

宋·楊傑,無為洲人,號“無為子”。少年登科,官尚書主客郎,提點兩浙刑獄。尊崇佛法,明悟禪宗,謂:“眾生根有利鈍,易知易行,惟西方淨土,但能一心觀念,總攝散心,仗佛願力決生安養。”

作品

嘗作《天台十疑論序》,及《彌陀寶閣記》,《安養三十贊》,《淨土抉疑集序》,弘闡西方教觀,接引未來。晚年繪彌陀丈六尊像,隨行觀念。
將終之日,感佛來迎端坐而化。辭世頌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舍。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皈依淨土

楊傑。字次公,江蘇無為人,自號“無為子”。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西元一○七八~一○八五年),官職“太常”(掌管禮樂郊廟社稷之事)。最初時喜好禪宗,追隨天衣義懷禪師學法,參究龐蘊居士的機鋒話語。有一天奉命祭祀於泰山,看到日出如圓盤般湧出時,忽然大悟。北宋神宗熙寧十年(西元一○七七年),因為母喪而去職歸鄉,平日閒居的時候則閱讀藏經,因此而歸心淨土。曾繪畫丈六的阿彌陀佛像,隨身攜帶以觀想憶念。楊傑平生所著述的文章,多指引歸向極樂淨土。他在天台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的序文裡面說: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是污穢的國土,極樂,是清淨的世界。娑婆世界眾生的壽命短促而有限量,而彼極樂淨土的壽命則無量無邊。娑婆世界具足了種種的痛苦,而彼西方世界則只有安樂無有眾苦。在娑婆世界是隨著業緣輪轉生死,而如果一旦往生彼極樂國土,則永證無生法忍。若是願意度化眾生,則能夠任意自在,不為種種的業緣所束縛。其清淨污穢、壽命數量、苦樂生死,有如是的差別不同,而眾生卻愚昧不知,難道不令人感到悲哀嗎?
阿彌陀佛,是在極樂淨土攝客群生的教主。釋迦如來,是在娑婆世界指引往生淨土的導師。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則是幫助阿彌陀佛宣揚教化的聖人。是以釋迦如來一代的教典,處處仔細地叮嚀,苦勸眾生往生西方淨土。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乘著廣度眾生的大願船,航行於生死輪迴之海,不執著此岸,不滯留於彼岸,不停止於海的中央,只以濟度眾生為佛事。因此《阿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
又《無量壽經》云:“十方眾生,聞我名號,憶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所以祇洹精舍的無常院,令生病的人面向西方,作往生淨土的憶想。因為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於法界的念佛眾生,慈悲攝受而不捨棄。聖人與凡夫是一體不二,因此眾生的機緣與佛陀的慈悲能夠相應。諸佛心內的眾生,塵塵都是極樂;眾生心中的淨土,念念皆是彌陀。
我以這些種種的因緣來觀察之: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為能夠斷除疑惑的緣故。有禪定的人容易往生,因為不會顛倒散亂的緣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因為遠離種種染污的緣故。布施的人容易往生,因為不會執著我所有的之緣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為不會嗔恨憤怒的緣故。精進的人容易往生,因為不會退轉的緣故。不執著造善也不造惡的人容易往生,因為心念純一的緣故。諸惡已作而業報現前的人容易往生,因為心中實在是慚愧恐懼的緣故。而那些雖然有行眾善的人,若是沒有誠懇的信心,沒有回向發願心的人,則不能夠往生淨土!
唉!阿彌陀佛實在是很容易持念,極樂淨土的確是很容易往生,而眾生不能夠持念,不能夠往生,佛陀又能夠奈眾生何?造惡業就會入於痛苦的惡道,念阿彌陀佛就能夠往生極樂的世界,這二者都是佛陀所說的,但是世間的人會擔憂墮入地獄,而卻懷疑自己能夠往生淨土,這不是很令人感到疑惑嗎?’
北宋哲宗元祐年間(西元一○八六~一○九三年),官至兩浙“提點刑獄”時往生。臨終時說偈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舍。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在此之前有一位參軍叫王仲回,與楊傑是同一故鄉的人,曾經追隨楊傑受持念佛法門,他問到:‘念佛如何能夠不間斷。’楊傑回答說:‘一信之後,更不再疑惑,即是心不間斷。’王仲回聽了之後踴躍歡喜。第二年,楊傑駐守在丹陽一帶,有一天晚上,夢見王仲回跟他說:‘過去承蒙您以淨土法門來導引我,我今天已經往生了,特別前來致謝。’然後一再地禮拜而出。
楊傑後來收到王仲回兒子寄來的訃文,說王仲回事先預知往生的日期,到處去告別親友,然後安然往生。楊傑往生之後,當時荊王的夫人,夢見雲遊西方淨土,見到一個人坐在蓮華之上,其衣服隨風飄揚,並以寶冠瓔珞莊嚴其身。於是問他是何人,回答說是楊傑。(東都事略。樂邦文類)
贊曰:讀無為子頌,所謂“參禪見性,而復以淨土為歸者”也。至於“將錯就錯”一語,蘊藉不少。嗚呼!安得人間才士鹹就此一錯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