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梁林故居是位於北京東城區北建國門內大街以北總布胡同12、24、26號院的一座兩進四合院,1931年至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在此租住(當時的門牌是3號),他們的小兒子梁從誡也在這裡出生。“高高的牆裡是一座封閉但寬敞的庭院,裡面有個美麗的垂花門,一株海棠,兩株馬纓花……”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一生沒有屬於自己的房產。在北總布胡同租住的6年多,是兩人對中國建築史及文物保護做出重要貢獻的時期。7年間,梁思成、林徽因與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事調查了137個縣市、1823座古建築,對其中的206座古建築進行了詳細測繪,完成圖稿1898張。
由於夫婦二人所具有的人格與學識魅力,很快圍聚了一批當時中國知識界的文化精英,梁家的客廳成為京城有名的文化沙龍“太太的客廳”。哲學家金岳霖、政治學家張奚若、哲學家鄧叔存、經濟學家陳岱孫、作家沈從文和蕭乾等都是這裡的常客。
建築布局
北總布胡同24號院對面,是五四運動中“火燒趙家樓”的所在地,後為趙家樓飯店。
院落的門樓雕樑畫棟,為紅漆門框。門樓旁邊的倒座房上,雕花的房檐和簡單的彩繪,說明這裡曾是一座頗為講究的宅院。倒座房北側是梁從誡小時候爬過的馬櫻花樹。樹木的對面,是一座建於20世紀八十年代的三層小樓,為漫畫家葉淺予曾經居住的地方。
院子的北側是一溜數間平房,從打開的牆壁和房頂看,這些建築還保存了中國古建傳統的“大木結構”特點,房梁基本都是木頭的。這排平房,包括當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臥室、各自的工作室,以及當時頗負盛名的“太太的客廳”。再往北,僅一牆之隔的12號院是梁思成、林徽因的摯友金岳霖的故居。
復建過程
20世紀八十年代末,院內垂花門被拆,建起一座三層小樓。院內的東廂房後來也被拆除。
2009年,因涉及商業項目,24號院門樓及西廂房被先後拆除。僅存進門處的倒座房為私房,北側的平房(原來的正房)為房管所公房。同年7月10日,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叫停了對梁林故居建築物的繼續拆除。
2011年1月11日,在東城區人代會(臨時)二次會議上,東城區文化委主任李承剛曾公開表示,梁林故居已被列為文物普查登記項目,在居民騰退完畢後,這個院子將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修繕。
2011年12月3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梁林故居被列為新發現文物項目。
2012年1月27日,梁林故居被全部拆除,成為一片瓦礫。1月28日,東城區文化委回應稱,雖然華潤集團富恆房地產開發公司(建設單位)是為了緊急搶險,才將危房落架擬修復的。但此次拆除未經報批,屬“違規拆除”,東城區文化委將對此事依法進行查處。
2012年2月9日,北京市、區兩級文物部門依據文物法有關規定,對開發單位處以50萬元人民幣的上限罰款,同時責令其恢復所拆除舊居建築原狀。
2012年7月,年初被部分違規拆除的梁林故居開始施工,北京市文物部門表示,正對26號院內的4間倒座房按照文物原狀進行恢復,這也是2月份下達的處罰通知書里的一項內容,另一項處罰內容——50萬元罰款也已執行完畢,但整體復建方案仍在進一步討論中。
保拆之爭
命運多舛的“梁林故居”,“梁林故居”的悲劇命運並非一日而成。早在1988年,就有一位開發商買下了北總布胡同24號院裡的土地,在其中建起了一座三層的現代樓房。假山、柳樹全都被清除,東廂房被拆除,倒坐房的房門被砌死,傳統宅院的風韻逐漸模糊。2009年5月,“梁林故居”再次遭到了城市發展大車輪的碾壓。據報導,當時小院的西牆上貼著一紙“通告”,稱北京市富恆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依法取得了《房屋拆遷許可證》,在北總布胡同、前趙家樓胡同、先曉胡同及弘通巷部分門牌進行弘通科研大樓項目建設,並實施拆遷工作……落款為“北京市東城區房屋管理局”。隨後,“梁林故居”門樓及西廂房被先後拆除。
所幸的是,那次拆遷經媒體報導後,引發了社會輿論對於“梁林故居”命運的關注。2009年7月下旬,國家文物局明確表示,“梁林故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應該由地方文物部門申報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隨後,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叫停了對“梁林故居”的繼續拆除;同年7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發布通報稱,該局已會同市規劃委員會專題研究了“梁林故居”的保護問題,並責成建設單位調整建設方案,在建設規劃上確保院落得到保留。2010年1月,國家文物局表示“梁林故居”已被列入“不可移動文物”,同年10月媒體稱“梁林故居”已被列入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登錄項目範圍……
這裡有個名詞很關鍵,即“不可移動文物”,是指先民在歷史、文化、建築、藝術上的具體遺產或遺址。一旦一個建築物或遺址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或暫定為不可移動文物時,通常就受到主管機關保護,未經許可,包括所有者在內的任何人,都不得任意變動、修改。如果是因為建築工程開挖而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或考古遺址,為了保護歷史文物,工程通常要立即暫停。換句話說,被列入不可移動文物的名單,就像拿到了國家賜予的“尚方寶劍”,名正言順地納入文物保護法的保護範疇。
此刻,人們天真地認為,被放進了“保險箱”的“梁林故居”,再也不會遭到商業的侵蝕。但殘酷的現實卻和我們開了個玩笑,資本之強大,權力之強悍,早已經超出我們的想像。誰能想到,時隔僅一年多,高舉“免死牌”的“梁林故居”,還是在推土機的轟鳴中碎為瓦礫......“梁林故居”從人們視野中消逝的過程,是一段應該被牢記、不應該淡忘的傷痛。就如殘存的圓明園,記錄的是一段歷史、一段引以為鑑的歷史。誠然,如果能痛定思痛,使這次傷痛成為“絕唱”,“梁林故居”之殤則有了正面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