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37年日軍占領北平前夕,梁從誡隨父母奔向西南“大後方”,開始戰時半流亡的生活。
1940年冬,由於日寇對昆明的空襲日益加劇,梁從誡隨父母西遷到四川宜賓附近的一個小江村———李莊。
1950年,投考清華大學建築系,因兩分之差,未能如願考入,轉而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
1953年,清華歷史系整合到北大歷史系,在北大歷史系學習。
1954年,畢業於清華歷史系,曾師從陳翰笙先生攻讀世界史研究生,畢業後赴雲南大學歷史系任教。
1958年,擔任雲南大學歷史系教師。
1962年,回到北京,在國際關係研究所從事世界史研究。
1969年,因“文化大革命”被下放江西某“五七幹校”勞動。
1978年,回到北京,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任編輯,創辦《百科知識》及《知識分子》雜誌。在此期間,有兩次國外的百科全書訪華團拜訪鄧小平,梁從誡全程擔任鄧小平的翻譯。
1988年,辭去公職,應聘到民辦中國文化書院任導師。
1989年開始,任全國政協委員和常委,以及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
1993年開始關注民間環境保護活動。領導創建了中國第一家完全民辦環境保護組織“自然之友”。
9月,組織了第一次環境教師培訓,地點也是在戶外——十三陵的德陵邊上的荒地里開始了培訓會。
1994年之後,自然之友陸續開展過羚羊車、野馬車、美境行動、綠色希望行動、綠地圖、自然體驗營等公眾教育活動,同時,自然之友像一隻母雞一樣,孵化出了無數民間環保小雞。
1998年,由於梁從誡多年來積極參與了保護中國文物的活動,並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被文物界推選為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
2000年,被北京市奧申委聘請為環境顧問。
2002年,任“北京奧組委環境顧問”。
2006年,他騎腳踏車出行遭遇車禍,此後健康每況愈下,連走路也困難,後來甚至頭腦糊塗。
2008年初,自然之友舉辦迎春茶話會,梁從誡冒著寒風,趕到會場,看望會員,並親自給敬一丹等名譽理事頒發證書。
2009年3月,自然之友舉行成立十五周年座談會。梁從誡由人攙扶著走進會場,許多老會員上前與之握手。
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時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9歲。
11月2日上午10點,梁從誡先生的告別儀式低調舉行。社會各界上千人士自發趕來。
主要作品
編輯作品
時間 | 作品名 | 備註 |
1999 | 《 林徽因 文集》 | 兩卷本,分別為建築卷、文學卷 |
2003 | 《薪火四代》 | 上、下卷 |
2005 | 《為無告的大自然》 | |
翻譯作品
時間 | 作品名 | 備註 |
2001 | 《 圖像中國建築史 》 | 英翻中 |
2007 | 《狄德羅百科全書節選本》 | 英翻中 |
隨筆作品
時間 | 作品名 | 備註 |
2003 | 《不重合的圈》 | 文化隨筆 |
社會活動
環保事業
梁從誡先生是國內首個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主要發起人。自1993年成立以來,“自然之友”開展的重
大行動有:保護川西洪雅天然林;保護滇西北德欽縣原始森林滇金絲猴;開展藏羚羊保護工作與可可西里地區反盜獵行動等。
1995年,梁從誡了解到雲南德欽縣為了經濟利益大量砍伐原始森林,破壞了瀕危動物滇金絲猴的棲息地,為了制止當地政府對原始森林的破壞。他通過媒體朋友報導這件事實,又利用自己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上書中央領導。
1998年7月,柯林頓訪華期間曾代表自然之友和其他民間環保人士一道在桂林與他座談;7至12月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主持了十年《人生熱線·環保專欄》,取得很好效果。到各大、中國小作過近百次環保講演。10月英國首相布萊爾訪華期間,曾會見他並以個人名義向他遞交了要求在英國禁止藏羚羊絨貿易的公開信,布很快回信表示支持;”為保護藏羚羊,梁先生曾發動“自然之友”全體會員支持反偷獵組織“西部野氂牛隊”。同年年底,“自然之友”為保護藏羚羊的“野氂牛隊”籌款40萬元,以維持其運轉的花銷。當時67歲的梁從誡登上4000多米高的崑崙山口,親手焚燒收繳的近400張藏羚羊皮。
1999年2月,應邀參加了歐洲議會綠黨黨團會議,在會上發言介紹了中國的環境政策和民間環保運動發展情況。12月,為表彰幾年來在環境教育和保護野生動物方面的貢獻,梁從誡獲中國環境新聞廠作者協會和國家林業總局先後頒發的“地球獎”和“大熊貓獎”。
接受了上百次國內外報刊、電台、電視台採訪,發表了十幾篇有關環境問題的文章,通過傳媒體了大量環保宣傳。
以全國政協委員身份,在政協八屆四次會議上,作了《大聲疾呼,加強環保》的發言,是歷次政協首次以環保為主題的大會發言:在歷次政協會上都提出了有關環保的重要提案。
人物軼事
父母給他起名“從誡”,是希望他能成為像北宋李誡那樣的建築學家。後來,他考清華建築系時差了兩分,遂改學歷史(當時建築系系主任即為梁思成)。
人物病逝
2010年10月28日天傍晚,“自然之友”網站的彩色頁面變成黑白頁面,同時發布了梁老病逝的公告。梁從誡先生是自然之友的創會會長,是民間環保的先驅人物。歷經十餘年發展,自然之友已成為中國具備良好公信力和影響力的環境NGO(非政府組織),機構還曾獲得2009壹基金典範工程。
梁從誡的夫人方晶女士介紹,梁從誡去世的病因是“內臟器官衰竭”。由於受到疾病困擾,2006年之後梁從誡身體很差。梁從誡的兒子梁鑒說,梁從誡都基本上不認識人了,就算是在屋子裡,梁老也都走不動了,家人對此也有一定準備。
獻上一枝枝菊花,寄託一片片哀思。2010年11月2日上午10點,梁從誡先生的告別儀式低調舉行。社會各界上千人士自發趕來,送梁先生最後一程。
梁從誡先生遺體安詳地躺在告別室的菊花叢中,頭前是三盞酥油燈、一瓶清水和一瓶泥土,它們來自青海三江源。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秘書長扎西多傑說,“那裡的人民忘不了他,忘不了他對環保事業做出的努力”。
告別室兩側的輓聯上分別寫著“身體力行做自然之友”、“真心實意倡綠色文明”。梁先生向右後方回首一笑的照片擺放在正中間,背景是大幅樹林茂密的圖畫,他正像是從畫中走出的自然之子。這張像攝於10年前,拍攝者是“自然之友”的會員艾松,在“自然之友”的一次普通工作會議後,他抓拍下了這張照片。艾松說:“洗出來送給梁老後,他很喜歡,還半開玩笑地說,‘最後的照片就用它了’。”
為了從簡、從朴,整個告別儀式現場,只用幾十條手寫的輓聯布置,花圈數也僅限於告別室內擺放的6個。所有參加告別儀式的人都胸配白花、手持一枝鮮菊,排隊進入不大的告別室與梁先生作別。梁先生的妻子方晶女士、兒子梁鑒、女兒梁帆在梁先生的遺體旁含淚答謝眾人。梁先生年過八旬的姐姐梁再冰女士、梁先生在政協和統戰部的諸多老友以及全國各地的環保人士、文保人士、“自然之友”會員也來送他最後一程。迴旋百餘米長的隊伍里,既有青春年少的面孔,也有白髮蒼蒼的老人。參加告別儀式的人眾多,但地上幾乎未見垃圾,眾人胸前的白花也有專人負責回收。
上午11點多,梁從誡先生的遺體被運往八寶山火化。不少人低頭默默流淚,眾人自發為梁先生吟唱《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成就榮譽
1995年,在東京獲得由日本《每日新聞》和韓國《朝鮮日報》聯合頒發的《1995年亞洲環境獎》。
1999年7月,由於在民間環境保護運動中所作的貢獻,獲得由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和香港“地球之友”共同頒發的99年“地球獎”。同年獲得國家林業局頒發的“大熊貓獎”。
2000年6月,被國家環保總局授予“環境使者”稱號;8月,梁從誡榮獲2000年菲律賓“麥格塞塞”獎,此獎以菲律賓前總統命名,是專為在社會活動方面有傑出貢獻的人士而設,有的國外報刊譽之為“亞洲諾貝爾獎”;12月,被國家環保總局授予“環境保護傑出貢獻者”稱號。
2003年,獲第二屆“母親河獎”表彰他在保護母親河、保護生態環境做出卓越貢獻;12月,獲中央電視台十大“年度法治人物”。
2004年9月,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50人”。
2005年,獲“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獎。
2006年11月2日,被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授予傑出成就獎。
2010年12月17日獲選《南方人物周刊》中國魅力50人----仁愛之魅。
人物評價
國學大師季羨林
“從誡本來是一個歷史學家……然而,他不甘心坐在象牙塔里,養尊處優;他毅然拋開那一條‘無災無難到公卿’的道路,由一個歷史學家一變而為‘自然之友’。這就是他憂國憂民憂天下思想的表現,是順乎民心應乎潮流之舉。我對他只能表示欽佩與尊敬。寧願丟一個歷史學家,也要多一個‘自然之友’。”
考古學家徐萍芳
“我跟梁先生是北大的老同學,當時他參加的社會活動很多,功課好,口才也極好。在學校的時候我就知道他。他也很熱心文保,給我的印象是分析問題思路清晰,特別敢說話。太可惜,太可惜了。不然,我們還可以一起工作。”
相關新聞
2012年7月1日,由台達環境與教育基金會與上海電視台紀實頻道聯合製作的紀錄片《梁從誡》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行首映會。環境部副部長潘岳、清華大學副校長、教育基金會理事長程建平、台達集團創辦人暨台達環境與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鄭崇華、台達集團董事長海英俊、台達集團執行長鄭平、梁從誡夫人方晶老師等各界500多人,共同觀看了紀念中國環保事業先行者梁從誡先生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