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桂林的名字可能始於宋代,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中 大夫陳讜宦遊至石橋場(碣石建衛之前,唐元和末年在這置石橋鹽場,由官方配鹽,商人販運),該村西北石頭勒書“桂林”二字,清鎮碣總兵鄧萬林在該石旁邊一塊高9.5米、長20米、寬15米的巨石題刻“桂林聳秀”,字大1米,說的“桂林石”指的就是“桂林聳秀”石。桂林村戰略位置重要,東風門面對玄武山,門前有“深明大義”碑碣。光緒乙亥年春,陸豐土匪竊發,勢甚猖獗,始則焚劫金廂,繼而撲攻縣城。碣石告急火頻警,鄧萬林諭桂林村民捍禦匪寇,力保城池,平匪後,他獎賞頂戴,並親書匾額“深明大義”賞賜桂林鄉,村民接書即作序刻碑立於此。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陸豐縣土匪猖獗,繼焚燒金廂、攻打縣城後,又向碣石鎮總兵鄧萬林議計破賊。先是派員往桂林村組織發動村民全力戒備,朝夕巡防,牽制匪賊;一方面調集兵力,誘敵深入,兩面夾攻。在軍民的協作下,終於一舉蕩平匪寇。事後軍門府深感桂林鄉大義勇為,總兵鄧萬林書“深明大義”匾額,並在“桂林”石刻南側一高大的巨石上題刻“桂林聳秀”四字,以此表達對桂林鄉人民的敬意。今兩題摩崖石刻字跡渾厚清晰,有一定的書法藝術價值。桂林村現闢為旅遊點。桂林摩崖石刻在碣北鄉桂林村。有二題:一題為“桂林”兩字;一題為“桂林聳秀”四字。“桂林”兩字系北宋摩崖石刻,字徑40厘米,楷書陰刻。石高6米,長12米,寬9米。明《嘉靖惠州府志》載:“距縣東二百里,其石高二丈五尺,面方二尺,宋祥符中大夫陳讜宦遊寓此,大書“桂林”兩字。”因其年代久遠,作者生平無從查考。“桂林聳秀”鐫在高9.5米,長20米,寬15米的巨石上,字徑60厘米,為總兵鄧萬林所書。
鄉村建設
桂林村集資22萬多元修建了全長710多米村中路的基礎上,又廣泛發動村外出商賈和村里熱心人士捐資修路。該村旅港同胞陳大秀先生一向關心家鄉的建設,聽說家鄉又要修路,便捐資5.1萬元。該村共籌集資金18萬多元,鋪建了水泥路面寬2.5-5米的東風路、墟仔路、淺前路等巷道共長830多米,並修建了巷道硬底化的排水溝,清理了排污井100多個。此外,還鋪建了村里公共活動場所面積達1400多平方米的水泥埕,美化了村容村貌。
桂林村經濟底子非常薄弱。多年來,村幹部帶領村民積極努力脫貧致富,但收效不大。自2013年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對口幫扶該村後,村容村貌、貧困戶生活水平等逐步有所改善。
新市場將解決就業崗位300多個,覆蓋服務人口3萬人以上。同時也可以增加村集體經濟,預計每年至少增收10萬多元。這個項目對桂林村的整體發展,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是一個實實在在富民便民的德政工程。
除此之外,“深投控”還投入10萬元維修桂林村海堤,投入5萬元建設垃圾池,自籌資金19.5萬元維修村行政辦公室,配置電腦、印表機等辦公器材,建設宣傳欄,完善村裡的規章制度和工作設施,投入20萬元修建330米長的揚光路等。通過多方面舉措,完善了桂林村的基礎設施,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時在居住條件方面,單位自籌配合財政資金達345萬元,對157戶低收入困難戶進行了住房改造,大大地改善了困難農戶的居住條件。
在教育幫扶方面,三年來共投入109萬元建設了“深投控”教學樓及學校大門、廁所等,極大改善和美化了校園環境。在桂林市場施工作業的建築工人吳先生接受採訪時說:“聽說很多家長都把孩子從別的學校轉回來村里就讀了。桂林學校現在的環境、管理都比以前好,大家都放心把孩子送到村裡的學校去了!”
2014年成立陸豐市碣林養殖專業合作社,並投入2萬元建設養豬示範基地,培育主導產業,促進80戶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2015年聯合桂林村委會投入資金10萬元參與養豬基地合作經營。
江門行政區劃百科(一)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側,全市總面積9541平方公里、人口410萬,江門市屬河流三角洲沖積平原,沿海有大小島嶼96個,海岸線總長328.7公里。江門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少霜無雪,溫和多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