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木雕

核木雕

第四件是清代“春宮圖”桃核雕,高僅3厘米,棕紅色澤,熟舊瑩潤。 與揉手核桃相比,杏仁核雕真就微不足道了,它是核雕中的小不點,但小巧精微,玩賞可添雅興。 據了解,明代的核雕最早的核材都是桃核與杏核,未曾見到當時用橄欖核或胡桃核等進行雕刻的物品。

概述

民間微型雕刻工藝。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民間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掛在身上作為“辟邪”。有製成佩件、扇墜、串珠等為文人清玩。其藝術特點是在較小的果核上表現出複雜的題材,雕刻手法也細緻入微。所刻有詩文或漁家樂、百花籃、羅漢等題材。江蘇蘇州、揚州;山東濰坊、廣東等地均有核雕,較有特色。

核木雕核木雕

起源

核雕的藝人,但確鑿見於著述的出神入化之最早核雕作品,則是明代之物。《清秘藏》記載明代宣德年間有個叫夏白眼的,“能於橄欖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於方寸小核”。明人魏學(氵甲)作《核舟記》,描述明代天啟年間核雕藝人王毅(字叔遠)所作橄欖核舟“東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畫,止L文新中國建立後曾被選進中學語文課本。明代王叔遠精雕之桃核,邢獻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欖核可謂之核雕三絕,其作品傳世絕少。清代有邱山核雕技藝精湛,作品傳世亦少。晚清核雕藝人楊芝山的核桃雕“西園雅集圖記”為其力作,林木扶疏處,怪石參差間,竟雕刻三組人物共19人,其精微之妙令人拍案驚奇。光緒年間出生的核雕藝人都桂蘭技藝精絕,周恩來總理1955年出訪,贈送外國元首的禮品中有了件為其核雕作品。1957年原蘇聯領導人伏羅希洛夫訪華,都桂蘭時已75歲高齡,應外交部之請,仍以所刻核雕相贈。核雕代有傳人,江蘇吳縣人陳素英即為都桂蘭之後又一核雕名家。

橄欖核、核桃、杏核、桃核皆為揚棄之物,核雕堪為化腐朽為神奇之工藝品,凡核或橢圓或扁圓,又以山核桃最為皺脊錯綜詭雜,因此核雕的造型布局皆比平面雕刻艱難十倍,筆者現將匣中核雕搬來“共樂樂”,期盼贏來讀者諸君共鳴之聲。

作品

首先介紹給讀者諸君的是“歲寒三友”揉手核桃。

揉手核桃為明清時期核雕的一種,

健身、娛玩之物,一般為一對。選取只有

一條圈匝式皺脊且殼厚仁少,而又形狀相近的兩隻山核桃雕上圖紋而成,掌上盤玩,“嗑嗑”作響,時人視為時髦之物。文人學士閒庭靜坐,王公貴胄後院賞花,手裡盤玩著一對揉手核桃,既可以添助雅逸,又能夠彰顯清高。故宮博物院收藏十餘對揉手核桃,有雕仙人祝壽的,有天生連理並蒂的,大多附有“丹貝勒預備”、“恭進”等墨書,表明為王公貴族貢送皇室的,用極考究錦盒裝盛。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提到,紫禁城皇宮保存一隻乾隆皇帝的“百寶匣”,其中有一格裝的是一對揉手核桃,雕刻著神話人物。乾隆酷愛核雕等微雕,曾下旨將當時的核雕名家杜士元召進宮廷造辦處。但皇宮珍藏的這批揉手核桃中,不見雕螭雕龍雕松竹梅圖紋的。

“歲寒三友”揉手核桃呈不規整橢圓狀,色澤紫褐,潤亮生輝,最大直徑不足4厘米。藝人利用圈匝式皺脊之兩側雕刻成一松一梅,松樹蒼勁,梅樹欹古,叢竹則繁茂於亂石之中。方寸之中,寒梅綻放,松針堅潔,翠竹搖風,對嚴寒無所畏懼的共同品德鑄結了它們千古不渝的“歲寒三友”佳話。藝人巧妙地利用核桃上錯落參差的結梗皺脊施以刀筆,梅花瓣芯清晰,松葉針針可數,竹葉婆娑有態,花迭葉累可見五六層次,於是如詩如畫常相伴,亦核亦桃好揉手。

其次是“庭園嬰戲”橄欖核雕。雕件高3.4厘米,色澤紫褐,光潤熟滑。分別在核之兩側雕刻一針葉樹、一闊葉樹,綠葉婆娑,枝幹挺拔。樹下有童子?名,一童抱另一童雙腿作倒立狀,一童站立另一童肩上正欲攀援上樹,其他或蹲坐,或旁觀,或扶協,童趣躍然刀筆之下。採用浮雕和鏤雕手法,用刀爽索,造型生動,層次豐富,氣氛熱烈。

嬰戲圖為明代裝飾工藝中最常見圖案之一,為時人唱贊國泰民安的一種表達模式,但用在橄欖核雕上尚為鮮見。把玩於指撮之間,紫褐紅潤之古風古韻捫摩可觸,嬉戲玩耍之童聲稚氣似乎側耳能聞,些小棄核竟成了童子樂園!

第三件是“十八羅漢”核桃雕。核雕高3.6厘米,呈梨狀,色澤棕紅油潤,老氣盎然。作者依憑硬核皺脊回谷式的錯雜刻面循勢造型,羅漢或正襟危坐,或岸立嘯風,或雙掌合十,或開懷朗笑,神情態勢各不相同。施刀細膩,手法老到,粗獷處勾勒剛勁,精微間線條柔綿,意到手到,攬雲天霧海中的十八羅漢於一核。

“十八羅漢”核桃雕佩掛於腰間,賞玩於案頭,臆想著具有“最高果位”的羅漢們為你驅滅煩惱貪痴,替你爭取衣食無憂,讓你脫離生死輪迴,便如佛光罩體一般,可以樂哉悠哉了。

第四件是清代“春宮圖”桃核雕,高僅3厘米,棕紅色澤,熟舊瑩潤。

春宮圖”桃核雕一側雕林中小屋,瓦棱歷歷可數,牆上小窗明亮,窗下有一公雞同母雞觸喙親昵。另一側雕一裸男同一裸女求歡送愛,眉眼傳情心愫纏綿。構圖布局著眼於農家院宅,俗塵難拂不假,隱而不秘是真,藝人一定是意在直白表達對安居樂業的憧憬的。奏刀者線條圓逶,設計則別出心裁,各種雕刻手法兼而施用。人愛以雞歡作襯,最坦誠地表達這樣一個道理:大自然的玄機就濃縮在“傳宗接代”四字之中。因此可以說,核雕小不盈寸,卻是載喻著大自然一個不朽法典的。

第五件是“福祿壽”桃核組雕。福祿壽三星高不過2.8厘米,皆熟滑潤亮,色澤棕紅。其中以壽星雕刻最為傳神,眉眼慈祥,美髯垂胸,精神矍爍,袍服結頻寬松得體。福星比壽星胖大些,體形敦厚,笑容可掬,刀法雖顯見比壽星工藝簡潔爽利,富貴氣仍然逼人。祿星胖瘦高矮介乎福壽二星之間,其用刀之簡潔一如福星,而笑臉卻更加明朗,莫非作者要留他個見錢眼開的笑柄?且三星中唯壽星鬚眉衣褶寫工而其他二星寫意,又莫非捉刀人自嘲與福祿無緣,唯求淡泊以求長壽?三星脫刀之日想見約百年,硬核上竟像古瓷一般開了片紋,粗細錯落,但皆紋而不裂,平添了幾多古舊香色。終不知哪一位買了“三星”來,把玩於掌上足以怡情,懸佩於腰間尤可養性,集“福祿壽”於一已,雖小而又小,卻包羅了人生大願,想是用來聊以自慰的。

藝術鑑賞

與揉手核桃相比,杏仁核雕真就微不足道了,它是核雕中的小不點,但小巧精微,玩賞可添雅興。像杏仁核雕“獼猴”,高僅2厘米,雕整核為一坐猴,雙手捧食,正大口大口咬吃,形態活脫,刀法粗獷,但線條準確而洗鍊,幾筆幾刀,調皮的小猴呼之欲出。雖然小得如此不起眼,但精微處見功夫,乖巧若此,也就人見人愛了。

無論是揉手核桃,還是橄欖核雕、桃核雕、杏核雕,其精妙之作都足以讓人著迷,若非如此,王爺貝勒們憑什麼將揉手核桃進貢皇宮供皇室權貴賞玩呢?王公貴胄乃至文人士大夫之鐘愛揉手核桃,要么編織絛絲網袋懸佩腰間為飾,搖之有“嗑嗑”之聲悅耳盡興;要么或沉思或閒散時把玩於指掌,揉摩有松爽之愉,強健身心。於是揉手核桃得到盡善盡美的一個暱稱,叫“文玩核桃”,其他核雕自然為“文玩核雕”了。所謂“文玩”,是說核雕該是躋身於藝術品之列的,其精妙,其典雅,其香色,其氣韻,皆可包涵於“清高雅逸”四字之中,可不是非“文玩”莫屬了?在當今收藏界愈來愈向藏珍玩雅的高境界發展之時,文玩中的既是精妙品,又是藝術品的核雕,自然而然便身價扶搖了。

果核,在一般人的眼裡,是品嘗鮮果後的棄物,可這一枚枚小小的果核(桃核、杏核、橄欖核)到了微雕師的手中,就會化腐朽為神奇。

發展

古代,我國南方的微雕工藝一向有特色。特別在江浙地區,傳統手藝一直注重精巧雅致,微中見宏,尺幅之間展示大千世界以及人生種種情趣天地。在各式各樣的工藝巧作中,一種用果核雕刻的藝術可謂在中國工藝的藝術長河中獨樹一幟。

明清時期,我國大型雕塑藝術無大發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藝品的裝飾製作卻搞得生氣勃勃,富於創造性。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欖核雕刻是一個頗有特色的品種,其作品的構思和雕刻都達到了極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境界,被人稱作是“微雕神技,藝術奇葩”。明、清兩代這種核雕的微雕藝術堪稱一絕,當時江浙一帶官宦商賈中流行玩賞竹木牙雕等古玩奇珍,精湛而玲瓏的核雕藝術品就是當時人們搜羅的熱門之一。

據了解,明代的核雕最早的核材都是桃核與杏核,未曾見到當時用橄欖核或胡桃核等進行雕刻的物品。據現存世的核雕來看,明代以後到了清乾隆年間才出現了用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的花船和人物等核雕。明代的桃核、杏核雕刻大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獸、吉祥物等等。小小核雕作為一種垂掛在衣帶、紈扇或是繡袋下面的墜物,作為裝飾和點綴,一方面也可玩賞。後來至清代中期開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為墜物裝飾和點綴了,許多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工藝品專門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裡摩挲把玩。用橄欖核雕刻的各種花船小船還可配上鏤空雕刻的象牙、紅木座架,陳設在微型博古架上欣賞。

參考資料:
1.http://special.artxun.com/20080917/3506f305100f07fb8355b83ff288fc28.shtml

相關詞條:
貝雕 竹雕 緙絲 竹刻 木版年畫 象牙雕刻

開放分類:
美術工藝品民間藝術雕刻果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