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柳葉鼠李種拉丁名:RhamnuserythroxylonPall.
種別名:黑格鈴(內蒙古),黑疙瘩(秦嶺植物志),紅木鼠李(山西)
科中文名:鼠李科
科拉丁名:Rhamnaceae
屬中文名:鼠李屬
屬拉丁名:Rhamnus
國內分布:產內蒙古,河北(張家口,小五台山),山西,陝西北部,甘肅(合水,慶陽,環縣)和青海(尖扎縣)。
海拔:1000-2100
命名來源:(中國高等植物圖鑑)[ReiseRuss.Reich.3,Append.:722.1776]
植物特徵
灌木,稀喬木,高達2米;幼枝紅褐色或紅紫色,平滑無毛,小枝互生,頂端具針刺。葉紙質,互生或在短枝上簇生,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3-8厘米,寬3-10毫米,頂端銳尖或鈍,基部楔形,邊緣有疏細鋸齒,兩面無毛,側脈每邊4-6條,不明顯,中脈上面平,下面明顯凸起;葉柄長3-15毫米,無毛或有微毛;托葉鑽狀,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黃綠色,4基數,有花瓣;花梗長約5毫米,無毛;雄花數個至20餘個簇生於短枝端,寬鍾狀,萼片三角形,與萼筒近等長;雌花萼片狹披針形,長約為萼筒的2倍,有退化雄蕊,子房2-3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長,2淺裂或近半裂,稀3淺裂。核果球形,直徑5-6毫米,成熟時黑色,通常有2,稀3個分核,基部有宿存的萼筒;果梗6-8毫米;種子倒卵圓形,長3-4毫米,淡褐色,背面有長為種子4/5上寬下窄的縱溝。花期5月,果期6-7月。
生長習性
生於乾旱沙丘、荒坡或亂石中或山坡灌叢中,海拔1000-2100米。
藥用
【來 源】:為鼠李科植物柳葉鼠李的葉。【功 效】:清熱除煩、消食化積。
【主 治】:用於消化不良、腹瀉、風火牙痛、小兒食積、熱病津傷或溫病後期諸症。
【性味歸經】:甘,寒。入脾、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或代茶飲,10一30克。
【別 名】:黑疙瘩( 《秦嶺植物志》 )、黑格鈴(內蒙古)、紅木鼠李( 《新華本草綱要》 )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內蒙古、河北西北部、山西、陝西北部、甘肅東北部、青海東部。
【拉丁名】:Rhamnus erythroxylon Pall.
【考 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鼠李科植物
鼠李科,雙子葉植物,約58屬,900種,廣布於全球,中國有15屬,約135種,南北均產之,喬木或灌木,直立或攀援狀,稀為草本,常有刺。 |
鼠李屬,鼠李科植物
Rhamnus L. 鼠李屬,鼠李科,包括Frangula Mill. 有160餘種,廣布於全世界,我國有60餘種,南北均有分布,其中有些供染料、藥用或觀賞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