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李

鼠李

鼠李(Rhamnus davurica Pall),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0米;幼枝無毛,小枝對生或近對生,褐色或紅褐色。葉紙質,對生或近對生,或在短枝上簇生,寬橢圓形或卵圓形,稀倒披針狀橢圓形。花單性,雌雄異株,4基數,有花瓣,雌花1-3個生於葉腋或數個至20餘個簇生於短枝端。核果球形,黑色,具2分核;種子卵圓形,黃褐色,背側有與種子等長的狹縱溝。花期5-6月,果期7-10月。多分布於東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湖北、湖南、貴州、雲南、江蘇、浙江等地。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鼠李鼠李

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0米;幼枝無毛,小枝對生或近對生,褐色或紅褐色,稍平滑,枝頂端常有大的芽而不形成刺,或有時僅分叉處具短針刺;頂芽及腋芽較大,卵圓形,長5-8毫米,鱗片淡褐

色,有明顯的白色緣毛。葉紙質,對生或近對生,或在短枝上簇生,寬橢圓形或卵圓形,稀倒披針狀橢圓形,長4-13厘米,寬2-6厘米,頂端突尖或短漸尖至漸尖,稀鈍或圓形,基部楔形或近圓形,有時稀偏斜,邊緣具圓齒狀細鋸齒,齒端常有紅色腺體,上面無毛或沿脈有疏柔毛,下面沿脈被白色疏柔毛,側脈每邊4-5 (6)條,兩面凸起,網脈明顯;葉柄長1.5-4厘米,無毛或上面有疏柔毛。花單性,雌雄異株,4基數,有花瓣,雌花1-3個生於葉腋或數個至20餘個簇生於短枝端,有退化雄蕊,花柱2-3淺裂或半裂;花梗長7-8毫米。核果球形,黑色,直徑5-6毫米,具2分核,基部有宿存的萼筒;果梗長1-1.2厘米;種子卵圓形,黃褐色,背側有與種子等長的狹縱溝。花期5-6月,果期7-10月。

生長習性

土壤:深根性樹種,對土質要求不高。但在濕潤而富有腐殖質的微酸性沙質土壤上更適於生長。

水分:怕濕熱,喜濕潤土壤,也有一定耐旱能力,但不耐積水。

光照:喜光,在光照充裕處生長良好。

溫度:耐寒,零下10℃無凍害。

地理分布

分布於溫帶至熱帶,主要集中於亞洲東部和北美洲的西南部,少數也分布於歐洲和非洲。產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蘇聯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蒙古和朝鮮也有分布。

繁殖栽培

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

第一步:用1.2%的硫酸亞鐵溶液對土壤消毒,半小時後清水沖洗。7天后方可播種。育種苗床要求土壤肥沃,良好的土壤肥力使幼苗生長迅速;對於土壤貧瘠地塊,結合深翻整地補充土壤肥力。苗床土壤施肥以複合為主,最

好施有機肥、腐熟餅肥、廄肥、綠肥、人糞尿等 既有利於改良土壤結構,也有利於小苗吸收。

第二步:整畦方向一般為東西向,以利種苗採光。在耕地前將肥料均勻散在土壤表面。施用廄肥和堆肥,用量為2000~2500千克/667平方米;或施用餅

肥,用量為100~150千克/667平方米,同時施入殺蟲藥甲拌磷500.25千克/667平方米,然後翻耕,將肥料翻入苗圃耕作層的中、下層。

第三步:採取高床作業,播種床長30米,寬1.1米,步道溝寬50厘米。灌足底水,麻面待播。可採用高床育苗拌砂散播,高床散播與床麵條播相比,更便於做業與集約化管理。秋季播種復土l厘米可,春播播種復土厚度不可超過lcm 。哈爾濱地區多採用秋播。秋播育苗,翌春能提早出苗,延長生長期,促進苗木木質化。

栽培技術

修剪:對苗木生長過程中出現的叢生枝、胼生枝、直上枝和內膛橫枝進行修剪或及早打芽,使苗木分枝勻稱飽滿,樹形對稱美觀。

病蟲害防治:鼠李苗期病害主要有鏽病和軟腐病。鏽病發病初期可用25%粉銹寧400倍液防治;軟腐病可採用1:l:100波而多液防治。幼苗易感染立枯病,病害發生時立即噴灑高錳酸鉀1000倍液,噴後立即噴水洗苗,以防藥害。

簡介

鼠李鼠李

異名:牛李(《吳普本草》),鼠梓、稗(《別錄》),趙李、皂李(《唐本草》),山李子(劉禹錫《傳信方》),烏巢子(《本草圖經》),女兒茶、牛筋子(《救荒本草》),楮李、烏槎子、牛皂子(《綱目》),綠子(《本經逢原》),烏罡子、牛誚子、禾鐮子(《醫林纂要》),羊史子(《植物名實圖考》),臭李子(《中國樹木分類學》)。

植物形態

鼠李鼠李

鼠李,又名:烏槎樹(《唐本草》),凍綠柴、老鸛眼、紅皮綠樹、大綠。落葉小喬木或開張的大灌木,高可達10米。樹皮灰褐色,小枝褐色而稍有光澤,頂端有大形芽。

葉對生於長枝上,或叢生於短枝上;有長柄;長圓狀卵形或闊倒披針形,長4~11厘米,寬2.5~5.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具圓細鋸齒,上面亮綠色,下面淡綠色,無毛或有短柔毛,側脈通常4~5對。

花2~5束生於葉腋,黃綠色,雌雄異株,徑4~5毫米;萼4裂,萼片狹卵形,銳頭;花冠漏斗狀鐘形,4裂;雄花,雄蕊4,並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子房球形,2~3室,花柱2~3裂,並有發育不全的雄蕊。

核果近球形,徑5~7毫米,成熟後紫黑色。

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布

生於山地雜木林中,鼠李科分布在全世界溫帶和熱帶地區,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分布最多,最早的鼠李科植物化石見於始新世。

在中國的東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湖北、湖南、貴州、雲南、江蘇、浙江等地。

西洋鼠李(R.cathartica)原產歐亞大陸,現已歸化各地;樹高約3.5公尺(12呎),樹皮深色且常帶刺,葉深綠色呈廣橢圓形;樹皮可提黃色染料,黑色的小果實可制瀉藥。榿木鼠李(R.frangula)樹高可達3.5公尺,供觀賞;高籬鼠李(R.f.var.columnaris)為其變種,可形成一高4.5公尺、寬逾1公尺的窄籬。

卡羅來納鼠李(R.caroliniana)常於紐約州至佛羅里達州和德克薩斯州一帶形成矮樹叢。義大利鼠李(R.alaternus)與若干變種,則於溫暖地區栽作觀賞樹。岩鼠李(R.saxatilis)樹高約1公尺,乃多刺矮灌木。

採集

8~9月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果柄,微火烘乾。

藥材

鼠李鼠李

乾燥果實近球形,外表黑紫色。

光澤而有皺縮紋。

果肉疏鬆,內層堅硬,通常有果核2枚;果核卵圓形,背面有狹溝。

主要價值

園林價值

是園林綠化的優良觀賞灌木樹種,亦是製作盆景的佳木,也是我國重要的造林樹種。苗木定植宜選擇山地陰坡、半陰坡、半陽坡立地造林,按一般灌木樹種的造林技術造林,造林密度每公頃3000~4800株。

經濟價值

多數種類的果實含黃色染料;種子含脂及油和蛋白質,榨油供制潤滑油和油墨,肥皂。

藥用價值

鼠李鼠李

少數種類樹皮,根,葉可供藥用。

性味苦甘,涼。

①《唐本草》:"味苦,有小毒。"

②《本草圖經》:"味甘苦。"

③《綱目》:"苦,微寒,無毒。"

歸經《本經逢原》:"入肝、腎。"

化學成分

果實含大黃素、大黃酚、蒽酚;另含山柰酚。

種子中有多種黃酮甙酶。

樹皮含大黃素、蘆薈大黃素、大黃酚等多種蒽醌類。

功用主治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消積殺蟲。治水腫腹脹,疝瘕,瘰癧,疥癬,齒痛。

①《本經》:"主寒熱,瘰癧瘡。"

②《本草經集注》:"主大熱。"

③《唐本草》:"下血及碎肉,除疝瘕積冷氣,九蒸酒漬,服三合,日二。"

④《食療本草》:"主脹滿、谷脹,和面作講子,空心食之,少時當瀉。"

⑤《日華子本草》:"治水腫。"

鼠李鼠李

⑥《品匯精要》:"殺蟲,消毒。"

⑦《綱目》:"治痘瘡黑陷及疥癬有蟲。"

⑧《醫林纂要》:"取汁熬膏,滋陰,養腎,活血。"

用法用量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0~20克;研末或熬膏。外用:搗敷。

選方

①治痘瘡倒靨黑陷:牛李子杵汁,石器內密封,每服皂子大,煎杏膠湯化下。(《小兒藥證直訣》牛李膏,一名必勝膏)

②治諸瘡寒熱毒痹:鼠李生搗敷之。(《聖惠方》)

③治齒匿腫痛:牛李煮汁,空腹飲一盞,仍頻含漱。(《聖濟總錄》)

名家論述

《本經逢原》:牛李,善解諸經伏匿之毒。

《本經》治寒熱瘰癧。

《大明》治水腫腹滿,蘇恭治下血及疝瘕積冷,搗敷牛馬瘡中生蟲,時珍治疥癬有蟲,總取其去濕熱之功。

鼠李屬,鼠李科植物

Rhamnus L. 鼠李屬,鼠李科,包括Frangula Mill. 有160餘種,廣布於全世界,我國有60餘種,南北均有分布,其中有些供染料、藥用或觀賞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