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由來
出山東省會濟南,沿省道103線南行15公里,便到達了群峰環峙、清泉縈繞、修竹成林的柳埠鎮。說起“媳婦宴”,許多老人也說不清楚它到底起源於什麼時間,據老人們說,在秦朝以前的柳埠就有,可以和柳埠鎮的名勝古蹟四門塔相媲美。在婚禮上大擺酒宴的習俗由來已久,《禮記·昏記·同牢合卺》中就對婚禮的儀式進行了記載。“同牢”指新婚夫婦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合卺”是指夫婦交杯而飲。合卺禮流傳到後世,就發展成酒宴 。
柳埠媳婦宴正是源於結婚擺大席。過去人們的生活水平低,條件差,吃飯更是困難,特別是遇到孩子結婚、老人生日等大的活動,宴請客人成了一大難題,沒有條件把飯菜質量準備得好一點,準備的差了又害怕讓人瞧不起,後來,黃巢村有一個聰明的人就根據魯菜的做法,把各種菜餚拼湊起來,發明了“媳婦宴”,既體面又節省、好吃,當時不叫媳婦宴,後來,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來學習他的做法,一到重大節日,就這樣做菜,深受歡迎,很快就傳出了名,一到重大節日,尤其是娶媳婦的時候,大家就都這樣做菜,這種宴席也就得了個“媳婦宴”的美名。媳婦宴由於做法複雜,手續多,所以只有在大型的節日活動中,才可以吃到。如今,柳埠鎮的媳婦宴走上了大飯店,專門有做媳婦宴的廚師,許多城裡人慕名前來品味,吸引更多的人來。
宴席菜譜
客人來到主家後,先在準備好的桌前坐下,每桌坐8人。等客人來全之後,就開始上四個壓桌菜,主要是四個時令蔬菜,客人願意吃就吃,不吃也罷,主要是為表示讓客人都坐好了,不要再隨便出入,酒宴馬上開始了。在媳婦宴中,盤盤碗碗加起來一共是37道,光碟子就能在桌上摞三層,讓每一個初見“媳婦宴”的人都驚訝不已。這樣一桌酒席花不了多少錢,卻能讓客人酒足飯飽地捧著肚皮回家,是典型的鄉土風味。
餐前菜
四乾:黑瓜子、白瓜子、糖、葵花子等乾果。
四鮮:西瓜、橘子、蘋果、香蕉等水果,水果中不能上梨,因為“梨”諧音“離”,意味著分離。接著是上點心、蝴蝶面等,讓等待的客人們先壓壓餓。
主菜
四醬:醬肥肉、醬瘦肉、醬豆腐、醬花生。
四涼:韭花豆腐、冬粉菠菜、拌木耳、拌豬肺等清口冷盤。
四湯:苜蓿湯、裡脊湯、辣肚湯、苦腸酸辣湯,口味分為甜、酸、酸辣、辣四種。
四大件:肘子肉、丸子、本地雞、排骨,肘子肉是改良後的菜品,過去上的是大肥肉,每碟八片,每人剛好吃一片。
四個拌菜:兩素兩葷,必須是花刀切,增加美感。
四個炒菜:炸魚、蒜薹、青椒等青菜炒肉,可以任選兩樣,但土豆片和本地芹菜這兩個菜是必不可少的。
四個大碗:丸子湯、鹹魚湯、銀耳湯和媳婦湯。
“媳婦湯原本不是媳婦宴上的菜,而是新媳婦過門後的第二天自己做的一道菜,做好後親自端到公婆的面前,讓二老品嘗自己的手藝,如果二老吃得可口,就說明媳婦會過日子,是一位合格的兒媳婦。所謂的媳婦湯也就是雜燴湯,廚房裡能覓到的菜都要多少放一點,每個湯里除了主料,還要放菠菜、冬粉等許多配料,這樣看起來比較稠,這也是日子越過越厚實的象徵。
主食
饅頭,當地人稱為“吃喜饃饃”。
宴席規矩
每年農曆11月到過年前後的婚禮高峰期,按照當地習俗,結婚的頭一天晚上要宴請街坊鄰居,第二天宴請新娘的娘家人和新郎的親朋好友,這媳婦宴中午十一二點開席後,一吃就是四五個鐘頭,不掌燈是絕不能散席的。沾了喜氣的人們洋溢著笑臉,成為清冷的冬日裡小山村里熱鬧的風景。
過去的物資匱乏時期,能入席參加媳婦宴的都是各家的當家人,也就是說只有男人才能上桌品嘗媳婦宴,一來是媳婦宴的規格高,二來也是因為山里人比較窮。生活好了,大家就是圖個熱鬧,所以人越多越好。
座席安排
媳婦宴安排坐席大有講究,要按親朋好友的尊貴順序安排先後坐席,一般男女賓分開坐,小孩單獨坐一桌。一桌上的最高位置讓長輩的人坐,吃菜時也要等長輩人先動筷子。
敬酒規矩
喜酒作為助興的精神食糧當然必不可少。酒席上,當雞端上來的時候,主人就開始敬酒。敬酒時分為三次,分別為長輩、平輩、新郎新娘,每人敬酒的數量應該是一樣的,要讓客人喝上六杯酒,以示敬意。客人要是不喝,說明主人誠意不夠,要再多說好話,讓客人把酒喝下才心滿意足。這種敬酒方式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客人多喝就說明關係越好。
菜品語言
炒芹菜又叫它“催命鬼”,意思是看見這道菜上來了,就表示馬上就可以吃飯了。媳婦湯上來後,就意味著所有的菜都上齊了,沒吃飽的就要抓緊了。在酒店裡雖然能夠吃到正宗的媳婦宴,但卻享受不到媳婦宴上的禮遇,體會不到婚宴的程式和規矩,若想享受這種待遇,就只能到農戶家裡去體會。
原漿豆腐
說到媳婦宴,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菜值得一提,那就是寓意著“褔氣”的醬豆腐。做醬豆腐的原料可不是市面上的普通豆腐,而必須要用柳埠鎮的原漿豆腐。
柳埠鎮的原漿豆腐以軟硬適中、細膩鮮嫩,具有豆腐特有的香氣而備受青睞。在柳埠原漿豆腐的原產地黃巢、窩鋪、劉家峪村一帶,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
歷史傳說
據說,古時有一戶三家之口,夫妻恩愛,可婆婆卻尖酸刻薄,連一碗豆漿也不給兒媳喝。一天,婆婆去親戚家了,媳婦便趁機磨了黃豆煮豆漿喝。豆漿煮沸後,她正要拿碗舀時,忽聞院內大門有響動聲,她以為是婆婆回來了,情急之中把豆漿倒入灶頭上的罈子里,蓋好蓋子。發現是丈夫回來了後,她如釋負重,喜滋滋地拉著丈夫去喝豆漿。可誰知揭開壇蓋一看,豆漿卻變成了雪白的固體。原來這罈子曾泡過酸菜,裡面還剩有些酸湯,豆漿倒入後便凝固了。丈夫見狀說:“娘子,你別逗我了,這怎么是豆漿呢?”媳婦答道:“誰逗你,不信我嘗給你看。”說著真的嘗了一口,頓覺質嫩味美,也讓丈夫嘗嘗。這固體豆漿吃完後,小兩口商議給它取個名字,媳婦嬌嗔道:“你說逗你就逗你唄,就叫它‘逗夫’好了。”後來,“逗夫”就演變成了“豆腐”。傳說清朝皇帝乾隆去泰山朝拜時,途經黃巢村,當地百姓以豆腐做菜侍奉,乾隆食後大為讚賞,稱之為“食中之佳品”。
製作過程
正宗的柳埠原漿豆腐全部要靠手工完成。首先用石磨將黃豆磨碎。用水浸泡2—3小時。再把浸泡好的豆糝子放於石磨中研磨成豆腐糊。接著將豆腐糊兌適量水裝入紗布袋內進行擠汁。擠出的豆汁舀入燒開水的鍋里。達到一定的溫度後。再用發酵後的酸漿勾兌成豆腐腦。然後裝入鋪著籠布的竹筐內。用高粱秸製成的蓋墊進行反覆擠壓。這樣豆腐就做好了。
原漿豆腐塊形完整,軟硬適中,做媳婦宴上的醬豆腐時,用石膏豆腐不容易成塊,用原漿豆腐卻柔韌不碎,所以一直是媳婦宴中不可或缺的原料。但原漿豆腐製作時間長,工藝複雜,出產率也低於石膏豆腐,很多人都怕麻煩不願意做了。
願意花時間做原漿豆腐的人越來越少,曾想在家操辦宴席的人也大都怕麻煩走進了飯店。凝聚著山里人淳樸和智慧的柳埠媳婦宴,卻依舊保留著土香土味,讓人們在喜慶熱鬧的日子裡,感懷先人的恩澤,也多了分憶苦思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