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話

北海話是指在廣西北海市通行的方言。北海話屬於粵語方言中的欽廉系,夾雜了合浦廉州話、客家話的語言特色,形成了現在北海話的口音和用語特點。

北海話簡介

北海話是指在廣西北海市通行的方言。北海話屬於粵語方言中的欽廉系,夾雜了合浦廉州話、客家話的語言特色,形成了現在北海話的口音和用語特點。

北海話特點

1反映特定地理環境、地貌狀況的方言詞及其含義
北海市三面環海,地勢低平,北高南低,漸緩傾斜。它西北部受海灣切割,南部則以海灣淤積與河流沉積為特徵。北海的許多地名均反映了北海的這些地理特徵。如“地角”,它位於市區西部,因地形呈三角形凸入海面而得名。又如“外沙”,該地位於市區西北面,原為順延海邊堆積而成的沙岸,因它橫列於市區外圍而得名。又如“大墩海”,得名是緣於該地有大沙墩,且瀕臨大海。
北海還有一些地名是反映該地初建時周圍的環境特徵或村莊的規模的。如“獨樹根”,該地原是土丘坡嶺,周圍很荒涼,只有一棵高大的樹,故稱“獨樹根”,儘管現在那兒已綠樹成行,人口密集,但地名依然,並早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向後人訴說著那裡曾經的荒涼。又如“十二間屋”,據載該村建於清乾隆五十八年,初有吳、王、朱三姓人家到此定居,共搭起十二間茅屋,故稱。如今該地已發展成為一個小有規模的村落,“十二間屋”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留下的只是一種歷史的陳跡。
某些地名反映了北海社會發展的歷史軌跡。“北海村”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北海以前或許只是個小小的漁村。《北海市地名志》載:“北海,清嘉慶年前,原是一個名北海村的古老漁村,市區是在此基礎上逐步向東發展起來的……”[5]黃家蕃著《北海文史》也記載了“北海市……清初始見今名。北海是以今市區中的古村落(北海村)北面瀕海而得名……”[6]北海是否“因北面瀕海而得名”,我們姑且不論,但北海是在北海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一點已成為共識,從“北海村”這個地名詞中,我們也得到了線索。
除地名,北海白話辭彙里還有一些日常用語體現了北海的地勢。如國語里的“太陽下山”,北海話說“熱頭落水”,皆因北方多山,只看到太陽下山,而北海三面環海,地勢低平,人們看到的是太陽從海平線升起,又從海平線沉下。有些詞則反映了自然環境的惡劣。如“癧子鬼”,現在多指罵人的話,該詞有一段來歷。據黃家蕃先生考察,該詞是緣於清朝同治年間鼠疫在北海的流行。直到20世紀30年代初,北海每年都有很多人因鼠疫而死。據外籍著名醫生兼鼠疫研究專家J·H·Lowry考察,患者所得的是“淋巴腺鼠疫”,北海人稱之“癧子疫”。[7]後來雖然北海不再出現鼠疫,但該詞作為惡毒的罵人之語一直流傳至今,而人們對於鼠疫的恐懼心理也由此可見一斑。
2受特定物質、生活條件制約的方言辭彙
清人梁鴻勛《北海雜錄》云:“北海埠地瀕大海,古昔為澤國,後以沙積而成。相傳此地原名古里寨,其為商場也,訪諸長老,猶有能道其事者。大抵先有南一埠,迨南埠散,而北海市始成。北海市創於道光中年,斯時生意,不過漁船一伙食而已。”[8]北海既瀕臨大海,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起初居民多以打魚為生。解放後,北海漁業迅速發展,不少海產品遠銷國內外,漁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大大提高。直到今天,漁業仍為北海產業的支柱之一。這種特定的物質生活條件同樣會體現在北海白話辭彙里。
首先,北海有一大批與漁業和海產品有關的辭彙,如做海(捕漁)、開海(捕漁期)、封海(休漁期)。海產品名稱更是名目繁多:從打撈的方式分,有“下網魚”和“釣口魚”之分,從養殖的方式看,有“鹹水魚”和“淡水魚”之別。魚的具體名稱分得很細:鯊魚、紅魚、臘魚、盲牛魚(剝皮魚)、龍利魚、沙鑽魚、骨丁魚、白帆魚、沙角魚、鯽魚、大眼雞等等。各種各樣的海產品還有:魷魚、墨魚、紅魚(乾貨)、魚柳、蝦仁、蟹肉、海馬等等。北海海產品多,有相當一部分人從事海產品加工業,於是出現一批與之相關的辭彙,如:做蟹、做螺、曬魚。其中與蝦加工有關的詞又有:挑腸、留鳳尾、分類(將蝦仁按大小分為若干類,如“三五蝦”、“二三蝦”)。在北海,從事這種海產品加工的私人老闆很多,集中在外沙、北海村、獨村根一帶。
其次,日常生活用語中有很多詞是與海水、魚有關。如“最後得到”謂之“等水尾”,“先聲奪人”叫做“拋浪頭”,“新潮”稱“子水”,“舊潮”叫“老水”,[9]後“老水”引申為“自恃清高、自以為了不起或倚老賣老”之意。“出海一趟”稱“去一水”,“水都餼響”有“動都不敢動、不敢吭聲”之意,又用來形容行為動作的程度深,又如“捉水蟹”意為“騙人”。諸如此類的俗語、歇後語更是層出不窮。因俗語、歇後語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這裡只舉數例。
一流水,一流魚——一朝君主一朝臣;
馬鮫魚——嘴硬骨頭酥(意即:嘴硬心軟);
大海放魚——各自散去;
沙灘上拉船——一步一個腳印;
漁船上打仔——餼走得甩;
過水矢窟夾到魚——涉水時屁股也能夾到魚,比喻幸運。
3反映北海的生活習慣、民俗風情的方言辭彙
俗話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民俗、生活習慣,而這些又往往和當地的方言辭彙緊密相連,呈現出當地地域文化的特徵。如“家口船”反映了蛋家漁民的生活習俗。據《北海市地方志》載,蛋家先民是廣東沿海的船戶,漁民在深海作業時常常舉家隨船生活,家畜家禽與人同舟雜處,俗稱“家口船”。[10]
北海有許多風俗習慣都與迷信有關。據梁鴻勛《北海雜錄》載:“迷信神權,中國通病,而北海土人迷信頗深。埠上有三婆、三王、文武帝、龍王、華光、普度震宮等廟,外沙有龍母廟。”又說,北海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紅白喜喪之事都離不開“神明”,連生病也請神來看:“埠之西約三里,有華光廟,土人素信奉之,主凡疾病必禱。攜備藥方一書,詣神前而杯卜之。開服湯藥聽諸神,與日俱增。或扛華光神到家視病,繼則扛神巡至市上藥店,視扛神者所指何藥照執之,服食無疑忌。其扛神往來街上,則鳴鑼喧鬧以隨其後,幾於無日無夜之……在不知其俗者,聞之駭然,疑表意外之警,而土人習以為常,其信神不信醫大率類此……此北海有‘餓死醫生,飽死巫人’之諺也。”[11]這些風俗從北海白話的某些辭彙中可見一斑。
“做社”是北海常見的一種風俗。人們認為,每個村子都有一個村祖,又稱“社王公”。故“各村落每設社壇”。[12]每年的二月初二、冬至這兩天,村民們以戶為單位湊錢買回生豬若干頭與生雞一起祭拜社王公。祭拜完畢,將所有的祭品按戶平均分配,當晚家家戶戶吃分回來的豬肉,據說可以得到村祖的保佑。
“跳鬼”。在北海,家人有患病者,請道士做齋,俗稱跳鬼。梁鴻勛《北海雜錄》載:“巫之惑人,術至不一……一為跳鬼。亦分二種,曰跳六郎,曰跳六娘。相傳二神能作禍祟,婦人病,以為六郎為祟,男子病,以為六娘為祟,均延巫禳之。每跳鬼一次,巫人索資,多至二十千。”[13]為使病人早日康復,其家人不惜傾盡所有。但事與願違,病人往往得不到及時的治療而喪生。由此可見,北海土人迷信之深,愚昧之極。
北海有一種叫做“截生”的風俗。孩子摔跤受了傷或由於某種原因受到了驚嚇,回家後不思寢食,寡言寡語,目光呆滯,人們以為孩子的魂魄被孤魂野鬼攝走了,於是老人們就拿著孩子穿過的衣服到出事地點燒香叫魂。往家走時一邊舉著衣服,一邊喊著孩子的名字,“回來喲,回來喲!”回到家後,將招回魂魄的衣服給孩子穿上。同時在孩子的床頭放一個盤子,裡面放一張紅紙、一面鏡子,還要取雄雞之血點於孩子的額頭、手心和腳板心,以防野鬼再回來攝魂。這一風俗和汕尾一種叫做“喊精神”的民俗非常相似。陳建民先生認為,這是古代“招魂”的演變。[14]又說,“‘喊精神’相傳是周公桃花娘拯救孩子的方法,是一種‘心靈感應術’,和巫術有關。”[15]
北海一些地方有種奇特的偏稱,即管父親叫“哥哥”或“阿叔”,管母親叫“姐姐”或“阿嫂”或“阿嬸”。據說這是因為父母怕自己命不好,這種晦氣會傳給自己的兒女,或者有些人去問花(算命)得知與子女相剋,化解的方法就是將稱呼叫偏。還有些父母因為自己太年輕,怕養不起孩子,故想出了這種方法。以上的行為可能是出於這樣的心理:把稱呼叫偏了,自己與孩子的關係就不是父(母)和子(女)的關係,那所有不吉利的事情也就可以避免了。這種心理在我們看來是十分荒唐的,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但據陳建民《中國語言和中國社會》載:“這種偏稱現象在古代有過,但在交通閉塞、經濟落後、迷信盛行的閩南語地區特別流行。”[16]這種風俗可能是福建人移居北海時帶過來的。
“施幽”本指鬼節(七月十四)的一種活動。鬼節那天,人們多用牲品祭祖並燒紙衣、紙鞋、紙錢等冥品。入夜,農村人一般還要用葛茹絲、綠豆芽等祭那些孤魂野鬼,爾後將祭品撒於地上,此舉即為“施幽”。後該詞引申為“深夜外出”,含貶義。
“踩藥渣”一詞在北海白話里也大有文章。一些人患了病,煎服中藥後,常常將藥渣倒在門前的街道中心,以為只要過路人踩到藥渣,就能將自己的病帶走,這樣自己就可以早日康復了。迷信的過路人看到藥渣如見瘟神,趕緊繞道而走,若不小心踩到,有如大禍臨頭,免不了破口大罵,指責倒藥渣之人是狼心狗肺,回到家後由於害怕自己真的染病,便故伎重演。這種現象筆者直到80年代後期還不時地看到。 
4反映人們的文化程度和心理的方言辭彙
羅常培先生曾在《語言與文化》一書中說過:“從許多語言的習用詞或俚語裡,我們往往可以窺探造詞的心理過程和那個民族的文化程度。”[17]
由於缺乏文化科學知識,老百姓對某些自然現象難以作出合理的解釋,因而往往作出帶有神秘色彩的猜測。如:日食、月食是一種很普遍的自然現象,北海叫做“天狗食日”、“天狗食月”。又如太陽雨也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北海人卻覺得在出太陽的同時下雨是一種很不尋常的現象,是某些不祥的預兆,因稱之為“鬼雨”,故有“出太陽,落鬼雨”之說。
“畚箕”原是一種農業用具,多用來挑糞土。過去北海有一種風俗,凡嬰兒夭折,屍體只用布裹住放到畚箕里用扁擔一端挑去埋葬。[18]這種風俗現在已不多見,但該詞卻成為婦人咒罵孩子的用語,含惡毒之意。
在北海,類似“畚箕”這樣的罵人用語較多,如“短命鬼”、“癧子鬼”(也是咒人短命)、“長殤鬼”、“老扯婆”(介紹賣淫從中收取介紹費的女人)、“天收”。這些詞都為罵人之語,惡毒而傷感情。但許多北海人在罵人時卻信手拈來,如數家珍,這未免顯得粗俗、野蠻。現在隨著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這些惡毒的話逐漸退出了人們的口頭禪,但時不時還可以聽到。
此外,北海白話辭彙里有一批象徵詞語,它所體現的人們的文化心態與整箇中華民族是一致的。中華民族的傳統哲學思想是主客一體,天人合一,思維習慣上表現出內向探求和自我省悟,因而在表達方式上偏向於含蓄和形象化。在這些辭彙中,不少形容人物的詞都與動物有關,這是以動物的某些特徵來形容人,生動而形象,但多數詞帶貶義。下面以此為例略作說明。
爛哭貓。人們於深夜時常常聽到貓的叫聲,乍一聽,仿如嬰兒在啼哭。於是人們就用爛哭貓來比喻愛哭的小孩。如:“爛哭貓,偷錢買糖膠”。
惡雞鳹。眾所周知,母雞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是可以不顧一切的,那惡狠狠的樣子往往令“敵人”望而卻步。後用“惡雞鳹”一詞比喻那些潑辣的悍婦,相當於國語的“母老虎”。
馬騮精。猴子與人類有著極其親密的關係,其特點是形體瘦小,人們就用該詞比喻那些形體瘦小的人。
跟尾狗。狗是人類最忠實的伴侶,主人走到哪,它就跟到哪。因而該詞形容那些老是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面轉,或別人讓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己毫無主張的人,嘲諷的意義十分明顯。
公鴨頭。諷刺那些聲音嘶啞或唱歌老是跑調,極其難聽的人。
大肥豬。戲稱那些肥腸肥腦的人。
據此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在創造這些詞時,多以動物某些令人不快的特徵來進行比喻,這表現出人們對以上那部分人是持否定、厭惡或蔑視的心理的。
5北海白話有些辭彙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積澱
語言(或方言)是具有承繼性的。語言(或方言)又是文化的載體,所以它在繼承古語某些成分的同時也記錄了古代的某些文化現象。“……可是有史以來,任何文獻資料都能夠證明或者暗示方言的存在跟人文歷史至少是一樣的古老。”[19]可以說,任何一種方言裡都含有某些古代文化的積澱。 北海人認為打噴嚏是有人念叨的跡象,也許是有人在背後說閒話或者詛咒自己,於是就說:“識破你!”認為打噴嚏就是有人說閒話。這樣的風俗並非現在才有,而是源遠流長的。《詩經·邶風·終風》里就有記載:“寤言不寐,願言則嚏。”意為:夜半獨語難入夢,願他噴嚏知我想。[20]程俊英撰《詩經譯註》52頁第11條注釋:舊時民間有“打噴嚏,有人想”的諺語。宋朝洪邁的《容齋隨筆》卷四《噴嚏》一文也提到了這一風俗:“今人噴嚏不止者,必唾祝雲:‘有人說我’,婦人尤甚。”[21]據此可知此風俗自古即有並沿用至今。北海遇到了不吉利的事情或別人說了不吉利的話以後也說:“識破你!”
爬灰。北海白話通指家公與媳婦的不正當關係,後也泛指一切下流的行為。該詞也是古漢語詞。據《漢語大詞典》釋:“偷媳的隱語。清王有光《吳下諺聯·扒灰》:‘翁私其媳,俗稱扒灰,鮮知其義。按昔有神廟,香火特盛,錫箔鏹焚爐中,灰積日多,淘出其錫以為常。扒灰,偷錫也。錫、媳同音,以為隱語。’按,扒灰,也作‘爬灰’。一說為‘污媳’之隱語。《紅樓夢》第七回:‘每日偷狗戲雞,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郭沫若《卓文君》第三景:‘這樣挽著我做什麼!你這想爬灰的老王八!’”[22]該詞在北海方言裡一直沿用下來。
6反映軍事活動和商貿活動的方言辭彙
6.1反映軍事活動的,主要是一些地名詞
6.1.1古里寨。寨,指的是防衛用的柵欄、營壘。[23]據《北海市地名志》載:“明初,倭寇沿海為患,洪武年間在合浦沿海設‘八寨’……有川江寨、調埠寨、隴江寨、珠場寨、白沙寨、武刀寨、龍潭寨、古里寨。均以所處村落命名。因珠場寨居中,又系‘珠場巡檢’駐地,故統稱‘珠場八寨’。”[24][崇禎]《廉州府志·經武志·海寨》也有記載:“古里寨:近冠頭嶺。至青嬰池二十里,守軍十一名。”對於該寨的職守,黃南津先生是這樣闡述的:“由於明代採珠頻繁,而八寨所在之處適為珠池,因此,防倭的職能早已被看守珠池職能所取代。古里寨在明朝中晚期的職能正如崇禎志列舉沿海各寨後所言:‘分軍巡哨,以防盜取之患。’”又說,“清康熙元年(1662年),為阻止沿海居民與台灣交往,下令沿海居民內遷五十里,史稱‘遷海’,其時沿海各寨的任務自然也轉變為監視居民及‘海賊’。”[25]由此可見,北海在明清時期曾是軍事要地。
6.1.2東炮台、西炮台。據《北海市地名志》記載,東炮台在今市區之東,即北海海關大院一棵榕樹之下,而西炮台在今海角大道外貿桂皮倉外,今兩處遺址無存。[26]人們不會忘記:光緒十一年(1885年),法國侵略軍大敗於鎮南關後,外電傳法軍由欽廉攻南寧以斷馮子材軍隊的後路,兩廣總督張之洞急調高州鎮兵梁正源到北海布防,命合浦總兵李起高舉辦團勇協防加強北海水陸警戒;同月二十九日,兩艘法艦先後侵入北海港,向冠頭嶺發炮十餘發。幸我軍早有防備,法艦無機可乘,數日後遂去。此外,國民黨政府曾把西炮台遺址作為殺人刑場,先後在此殺害了中共黨員鍾竹筠、農民自衛軍四十多人。
6.1.3地角炮台。該炮台共3座,分別位於市區西部地角嶺主峰及其東北、西南兩巒之巔。發生在該炮台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光緒十一年(1885年)法國侵略軍由欽廉逼邕斷鎮南關後路,形勢緊急,當時除了調梁正源、李起高布防,還於地角設定炮台。二十九日法艦入侵時,此炮台為當時前線火力點;1939年9月3日,北海駐軍刺殺日本間諜中野順三,歷史上稱“北海事件”。事後,駐北海的十九路軍六十師翁照坦部為防日方武裝尋釁,於該炮台置重炮防守。9月12日日艦“嵯峨”號不期而至,寄碇於冠頭嶺外,企圖尋釁。我軍和廣大民眾團結一致,守備森嚴。日軍沒有得逞。25日,6艘日艦以“調查北海事件”為藉口,要求武裝登入,遭到廣大民眾的強烈抗議,南京政府懾於壓力,也不敢輕舉妄動。經過交涉,我方允許日方登入調查,但人員和調查範圍有限。在廣大官兵和民眾的共同努力下,日軍最終沒有得逞,悻悻而去。
上面所說到的地名,雖然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但它們深深地印在了北海人民的心上,令人們緬懷那一段激盪人心、飽含辛酸、血淚和勝利喜悅的歷史。它們是活的語言化石,是北海人民英勇奮戰、積極進行反帝鬥爭的歷史見證。
6.2反映商貿活動和經濟狀況的方言辭彙
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北海埠的雛形已經形成。[27]同治至光緒初年(1862年—1884年)北海口岸開放,大量外地商人湧入北海。此後,北海商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尤其是辛亥革命後,“北海經濟經歷了社會變革動亂後又再度輝煌”[28],廣商接踵而來,在北海老城區開創事業,形成了北海早期的繁榮景象。據老年人回憶,當時北海老城區一到白天車水馬龍,交易頻繁,晚上燈火輝煌,歌舞昇平,頗有“小上海”之風。這些在北海白話辭彙里均有所反映。反映當時商業繁榮景象的有各種各樣的店鋪名稱:糖行、米行、豬行、九八行、經紀行、布匹行、洋雜百貨店、藥材行、金鋪等等。具體的店名有:蘇杭業的,“廣信號”、“大益盛”、“人和興”;百貨業的“東華公司”、“廣怡昌”;經營海味雜貨業的有“廣珍祥”、“史裕泰”、“同豐”;經營皮箱的老店有“熙泰號”。反映消費業繁榮的主要有“五館”,即酒館、旅館、煙館、賭館、妓館。“花捐”指的是妓館向官府繳納的稅,“老扯婆”是介紹賣淫從中賺取中介費的女人,“老舉”、“三腳凳”指妓女,“龜婆”即老鴇。“橫床咬雲”比喻吸鴉片。諸如此類的詞早已湮滅在歷史的潮流中,即使翻開歷史的篇章,人們也不願再觸及這不光彩的一部分。
7北海地名辭彙反映人口的遷徙情況
有史以來,人類創造的文化是多姿多彩的。這些文化因地域、民族或其他因素不同而千差萬別。這些差別隨著歷史的發展、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滲透,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其界限也不再那么清晰。相對而言,作為語言的一種特殊成分,地名變化較慢,“它的頑強的延緩性和穩定性較好地保存了文化史的某些本來面目”。[29]這些地名為我們探尋移民的來歷提供了一些線索。
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移民的情況比較多。不少人背井離鄉,移居他鄉,出於對自己故土的眷戀,往往用故鄉的州縣名來命名自己遷移後安居樂業的地方。從這些地名里,我們可以看到各地移民的痕跡。 “電白寮”,據《北海市地名志》113頁載,該村約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最初到此定居的人為電白人,他們多以捕魚為業,茅寮為居,所以叫“電白寮”。
“白沙寮”,顧名思義,該村最早的村民是從合浦白沙遷居至此的,故名。
“新寮”,該村村民多從合浦白沙新寮一帶遷來,所以叫“新寮”。
“龍潭”,據《合浦縣誌》載,該村明朝天順年間(1457年—1464年)已成村,村民大部分是從福建龍潭地區遷到北海的,故以祖地命名。
部分居民遷居他鄉後,以姓命名,一是不忘祖宗之意,二也體現了這部分人集體遷徙的痕跡。
“張屋”,據《北海市地名志》120頁載,該村建於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村民多姓張,由廣東嘉慶州遷居至此。
“李屋”,據《北海市地名志》120頁載,該村成村時間與張屋同,村民多姓李,也是由廣東嘉慶州遷來。
“符屋”,據《北海市地名志》114頁載,村民最初是由廣東遷來,多姓符,故名。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某個地方有相當部分商人到北海經商定居後,為方便同鄉人的交流,便建立一些同鄉組織之類的團體,這是移民集體遷徙的又一佐證。
廣州會館,是旅居本市的廣府人士的同鄉組織,它實際上也是廣府商人協會。據《北海市地名志》載,當時北海埠的商業經濟比重,廣商占了約六成。由此可知,廣府商人在北海商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也是廣府話在北海能夠深入民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高州會館,該館建於同治七年(1868年),是高州旅北人士的同鄉組織。高州人來到北海後多從事小本經營,或苦力賤役,會館建立的宗旨既為高州旅北人士集合聯誼提供一個場所,亦是維護和解決高州幫經濟利益的社會團體。

笑談北海話

稱呼篇:
怎么稱呼別人,是初來北海後語言交流的第一大難點,現在偶來教各位一些北海話稱呼的用法。
1、靚仔(靚女)。這個叫法多在飯店食肆、超市商場使用。指代的對象多為店鋪的營業員、服務員之類。
2、野仔。原意是指野雜種、父親杳無音訊之人。時至今日已引申為一種在熟人之間的親昵用法,流行得來又相當之摞命!一般朋友之間,當你可以用上“你只野仔”來稱呼對方,意味著你們之間的關係已經更上一層樓,大有親密無間的涵義。
3、女人婆。指的是已結婚的女性,通常都是指四十左右的中年女性.
4、佬仔。指上了30歲的男性麻甩佬,意指此人已經不再年輕,步入“成功中年男人”的行列。
5、死仔巴。死仔是用來罵人不得好死,多有“恨鐵不成鋼,恨死仔不成巴”之意。在後面加一個“巴”字,整個語氣變得更加有張力,罵人的底氣也更加充足,讓被罵之人頓時感到你在罵他之餘,所帶有的那種委婉的溫情和期望。
稱呼篇(二)
1、水工佬。泛指做建築裝修、水電工等在工地上作業的民工,也稱作泥水佬。俗語有水工佬“白天鏟泥,晚上鏟雞”的戲謔說法,在時下是一種不尊重體力勞動者的用語。
例子:水工佬開門口——過得自己過得人(歇後語,意為建造房子時為房子做門,泥水佬經驗豐富,門口開出來一定適合普遍人群)
“彪哥,家下采邊餒高就?”“唉,人一世物一世,我只不過系一隻唏噓既水工佬!”“我又何嘗某系一隻坎坷既賣菜仔呢?”
2、搬鏟佬。指那些露宿街頭、四處尋找散工做的農民工,因是“有鏟階級”而得名。處於城市的最底層,過著朝不保夕的艱辛生活。如今已經被市民街坊用作指代某人沒出息的代名詞。
例子:“弟弟啊,俾心機讀書考大學喔,啊某將來要做搬鏟佬你就知錯啦!”
“唉,家下居世道,搵食艱難啊,搬鏟佬都大把人爭到做啊!”
3、駛牛佬。指在鄉下駛牛耕田的農夫,也叫“使牛佬”。
例子:駛牛佬見,拗斷犁壁尖。(意是形容鄉下長得很漂亮很標緻的女孩,讓駛牛佬見到後,把耕地的犁都弄斷了)
“喏條友仔一副駛牛佬啊樣子,我睬句都傻!”
4、腰勾佬。指那些駝背的男人,腰勾,即系駝背的意思。還有腰勾背駝、勾腰駝背等用法。
例子:腰勾佬落嶺——趁勢。(原指駝背的人下坡,可利用其原本就俯身的體型,現泛指借某個機會做某事。)
“弟弟啊,挺直腰喔,到時變成腰勾佬某摞得到老婆啊喔!”
5、論吉佬。也稱作“勒咭佬”,指說話結巴的人。在白話中“論”有累贅囉嗦不方便的意思(如“論盡”),“吉”有結巴口齒不清的意思,故而“論吉”指說話結巴口吃。“咭”念cut(英文發音),勒咭(勒勒咭咭),白話指說話結結巴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