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華坪縣松竹村
村情概況
松竹村隸屬於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興泉鎮的一個行政村委會,地處興泉鎮西北面,距興泉鎮政府所在地20公里,到鎮道路為通路,交通方便,距華坪縣城20公里。東面與文樂村相鄰,東南與石龍壩基佐村相鄰,北與中心鎮梭鑼村相鄰,轄竹林箐、梅子箐等12個自然村21個村民小組。全村國土面積22平方公里,海拔1285米,年平均氣溫14度,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收入為主。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松竹村擁有耕地面積2196畝(其中:田291畝,地1905畝),人均有耕地1.3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3491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126畝,主要種植桃子、石榴等;水面面積1300畝;荒山荒地面積2300畝。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松竹村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有45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有38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50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7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06戶。該村到興泉鎮道路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1輛,拖拉機6輛,機車76輛。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0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94戶;建有小水窖56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94戶。
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2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松竹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2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3萬元,占總收入的18%;畜牧業收入115萬元,占總收入的1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00頭,肉牛60頭,肉羊400隻);漁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0.2%,林業收入26萬元,占總收入的4 %,農民人均純收入157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為主。特色產業
松竹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華坪縣內、雲南省外。2006年桃子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該村計畫大力發展桃子特色產業、煤炭產業和旅遊產業。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農戶456戶,共鄉村人口1789人,其中男性948人,女性841人。其中農業人口1789人,勞動力1215人。該村以漢族、傈僳族、苗族為主,其中漢族896人,傈僳族201人,苗族394人。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05人,參合率83%;享受低保66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興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面積為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興泉鎮衛生院18 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456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松竹國小和文樂九義國小),校舍建築面積2752平方米,擁有教師11 人,該村距離興泉鎮中學20公里。截止2006年底,全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9人,其中小學生89人,中學生人130人。 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村務公開
松竹村到2006年底,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5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328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民政、計生、土地、財務等。基層組織
截止2006年底,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共有黨員36人,其中男黨員34人、女黨員2人。發展重點
松竹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設施較差,全部為土路,水利基礎薄弱,需對麥子箐水庫做重點防滲。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增加冬桃特色產業種植面積,增加農民收入。
山東省日照市松竹村
松竹村地處絲山西麓,距日照市東港區秦樓街道辦事處駐地2公里,距潮石公路120米。全村有耕地580畝,居民139戶,450口人。松竹村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村。因村前有大竹園,村東、村後皆為松林,故稱松竹村。後因該村歷來不受雹災襲擊,村民為感激神靈,便在村東建一“雹泉廟”。後村名也改稱雹泉廟。1966年“破四舊”時,廟宇拆除,報經上級同意,又恢復松竹村原村名。
在松竹村正東絲山北側,有一處古寺院遺址,俗稱為“清涼寺遺址”。相傳,清涼寺建立於明代。當時,一位道士遊覽絲山,見此地山清水秀,冬暖夏涼,是個修身養性的好地方,便在山上建立了寺院,取名為“清涼寺”。據傳,清代雍正朝名臣秦國龍早年曾在這裡讀過書。
寺院座落於絲山主峰的陽坡上,東及東南面,為絲山主峰。主峰南北走向,像一座屏障,擋住了從東南方向吹來的海風。正南是絲山主峰分向西延伸的3座低矮小山,依次排開,綿延10餘里。站在寺院望去,有一覽眾山小之感。正南及西南方向,視野開闊,山外曠野、村落盡收眼底。附近山風徐徐,松濤涌涌,溪水潺潺。令人回歸自然,淨心養性,心曠神怡。
今從遺址平面看,寺院有前大殿和後大殿,每個殿長9米,寬6米,前後殿相距6米。大殿西側,是四間偏房,每間長6米、寬4米。因寺院建在山坡上,寺院閘基最高處達6米,砌閘基用的石塊,多為長方形石條,石面平整,石體長大。閘基至今完好。在寺院遺址處,到處可見建寺院用過的青磚殘體。整個建築面積達1800平方米。寺院前方,有一直徑兩米多的大型石碾台,由此可見寺院全盛時的規模。
遺址西側不遠的小山溝,至今松樹茂密,當地人稱為“道士林子”,即道士死後埋葬的地方。道士林子裡,現有墳墓五座,有被人盜過的跡象。其中有一座墳墓的墓碑基本完好,碑高1.5米,寬0.8米,碑頂有碑帽,碑兩側有護碑石,碑前有石制香爐,碑上有“康熙”字樣。還有塊長1.6米寬0.9米的石碑,上面密密麻麻全部是人名,據推測這是一塊“功德碑”。
寺院遺址背後200多米處,山峰周邊有石頭砌成的石牆,當地俗稱為“圍子”。圍子現存最高處達2米,狀若長城,依山勢蜿蜒而建。據民間傳說:明朝時,倭寇經常來此地搶掠。為躲避危害,抗擊倭寇,寺院的道士和山下百姓,共同修建了這個“圍子”。倭寇侵擾時,道士和百姓們便躲進圍子,用石塊砸擊。寺院的大銅鐘,就是那時被倭寇搶略到日本去的。
據傳,清涼寺在乾隆年後逐漸蕭條。寺院長期無人管理,年久失修,終至坍塌。
湛江行政區劃百科(三)
湛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