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築,又稱民居。居住建築是最基本的建築類型,出現最早,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由於中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
民居是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環境。由於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樣式和風格也不相同。
中國民居分布在全國各地,由於民族的歷史傳統、生活習俗、人文條件、審美觀念的不同,也由於各地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結構方法、造型和細部特徵也就不同,呈現出淳樸自然而又有著各自的特色。特別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愿、信仰和審美觀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愛的東西,用現實的或象徵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裝飾、花紋、色彩和樣式等結構中去,如漢族的鶴、鹿、蝙蝠、喜鵲、梅、竹、百合、靈芝、萬字紋、回紋等,雲南白族的蓮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檳榔樹圖案等。這樣,導致各地區各民族的民居呈現出豐富多彩和百花爭艷的民族特色。
在中國的民居中,最有特點的是北京四合院、廣東鑊耳屋、西北黃土高原的窯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和蒙古、青海、西藏的蒙古包。
分類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它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牆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境封閉而幽靜。
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複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中間還有一道隔牆。
四合院,是華北地區民用住宅中的一種組合建築形式,是一種四四方方或者是長方形的院落。一家一戶,住在一個封閉式的院子裡,過著一種安逸、消閒、清靜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歡欣、天倫的樂趣,自然有一種令人悠然自得的氣氛。
這種四合院,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留下來的,而且仍然沿用著。這種院落,一般採用出入一個院門。平時,院門一關,處於一種完全封閉狀態。四合院的院門,大都採用木板大門。厚厚的木板製成的大門一端,上下都放在軸心裡,左右旋轉,可以關開閉合,安全、可靠。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東西兩側,為東西廂房。東西廂房,一般都比較對稱,建築格式也大體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與北房相對應。整個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國傳統的習慣,採用對稱的辦法建築成。當然,在南北、東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這種耳房,有的用來儲存糧食,成為糧庫及其它庫房,也有的做廚房,還有一個角落,一般是西南角為廁所,而東南角,則大都是院子的大門,這種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縣城及其附近的農村是較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門是開在南向中央的。

院內,有用石板鋪設地面的,也有用磚鋪地的,還有用鵝卵石鋪地的,不盡相同。有的是院內地面全部鋪設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鋪設的,無論是怎樣鋪,院內總要留出幾塊地方種樹,栽花,作為庭院的點綴。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在建築上已經有很多變化。農村中,大都從原有的四合院基礎上發生大的演變。這就是,擴大正房的房間數,因為正房——北房採光好。因而,在蓋房時,儘可能地充分利用北邊的空間、地面,這就使院落成為不規則形,以北房為主的正房前面形成的一個方或長方形院落。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有名,還在於它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在中國傳統住宅建築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國住宅建築大部分是內院式住宅,南方地區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稱作“一顆印”。這種住宅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通風采光均欠理想。
四合院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走廊聯接,起居十分方便。
廣東鑊耳屋

最能體現廣府文化的“活化石”——莫過於那些林立於鄉間村落的鑊耳建築群了。鑊耳屋是嶺南傳統民居的典型代表,以廣府風格的民居建築為主要代表,因其在屋的兩邊牆上築起兩個像鑊耳一樣的擋風牆而得名。在明清時期的廣府民居中,一般是出過高官的村落,才有資格在屋頂豎起鑊耳封火山牆。

鑊耳屋的內部格局是廣東民居典型的“三間兩廊”的肌理。“三間”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間房屋,其中間為廳堂,兩側為居室。三間房屋前為天井。天井兩側的房屋即為“廊”。“兩廊”一般用作廚房或門房。這種廊檐相間的布局,刻意營造虛實相結合的意境,不但較於閉塞自封的北地建築更顯開放,而且還擰開了一道實用的閥門:一方面便於空氣流通、消暑散熱;另一方面靠著廊廡連線了建築的骨骼,起到隔絕風雨、遮擋陽光的作用。當然,有的鑊耳屋的間數不止如此。開間越多意味著等級越高,這自然與先民的等級觀念相關。
廣東現存的鑊耳建築群有錦綸會館、嶺南印象園、沙灣古鎮、資政大夫祠、塱頭古村、黃埔古港古村、坑貝古村、鬱南大灣古建築群、佛山市南海區西城村古建築群、佛山市三水區大旗頭村古建築群、陽山大禾崗學發公祠等。
西北窯洞

住宅平面布局多為嚴謹的四合院形式,有明顯的軸線,左右對稱,主次分明,沿中軸方向由幾套院組成,一般三進院呈“目“字型基本形式。院落之間多用矮牆和裝飾華麗的垂花門作為分隔,有的在院落一側或後面還建有花園。
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的拱券式磚結構的窯洞,在窯洞房的前部一般都加築木結構的披檐、柱廊,上覆瓦頂。正房屋頂是平頂,一般在兩側砌磚梯可登上,在屋頂上有的還建有照壁式風水樓。也有的在窯洞上再建一層木結構雙坡頂的樓房。平遙民居的外牆都用磚砌,做成清水磚牆,高達七、八米,對外不開窗戶,外觀結實雄壯,有的在牆頂做成城堞式,像一座座小城堡,在院子裡也很少栽木,迷信觀念認為樹木會招致鬼怪,家宅不寧。院子裡地面均用磚滿鋪,多壘起花壇,沒有泥土,便於清掃。平遙民居內外裝飾華麗,有木雕精細垂花門,正房梁下掛落子曲替都有花飾,有的刻有獅子滾繡球,有的是福祿壽三星,或琴棋書畫等,都有一定的樣式。門窗都是木樘木欞,大都花紋繁巧,且各不相同,有的門扇上還雕塑有唐堯虞舜禪位的故事。當時已普遍使用玻璃,有的富商用的刻花玻璃。為保暖防寒,門窗大多做成雙層,屋檐下椽木樑枋等都施有彩畫。沿街巷的宅門都特別講究,門頂形
式多樣,有懸山卷蓬、懸山有脊兩坡、兩坡不等長和半坡及披檐等,檐下用梁枋穿插、斗拱出檐等,做法各不相同。有的用柱,有的做壁柱門墩等。大門門扇上有門匾,書有“修德”、“修齊”、“繁鰲”、“霞蔚”、“樂天倫”等,有的住宅門外還立有上馬石、栓馬柱,石雕精美,反映出當時這些人家住戶的富庶。全城保存得較完好的民居有四百餘座,其數量之多,保存完好的程度在國內實為罕見。
皖南徽派

皖南民居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皖南民居以黟縣西遞、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宏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餘幢。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輝相映,動靜相宜,處處是景,步步入畫。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裡鄉村”。西遞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築風格的“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牆是徽派建築的突出印象。錯落有致的馬頭牆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斷火災蔓延的實用功能。徽派民居的特點之一是高牆深院,一方面是防禦盜賊,另一方面是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遷徙家族獲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客家土樓


客家民居是中國南方山區的建築奇葩,它那獨特的風格吸引了眾多中外學者、遊客甚至美國的軍事專家。如: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故居等。
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岭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八卦布局圖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牆,整齊劃一。
由於害怕有盜賊和當地人的排擠,才建成了營壘式住宅。
蒙古包

傣家竹樓

皖南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點是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的內向合院,四周高牆圍護,外面幾乎看不到瓦,唯以狹長的天井採光、通風與外界溝通。這種以天井為中心,高牆封閉的基本形制是人們關心的焦點。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態,這與山西民居有異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大量古建築而馳名。新安為文化之鄉,歷史上多出官宦商賈,僅歙縣舉人以上的士官即達數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稱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們巨大的財富,營造了皖南這個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館。今存徽州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主要集中在黟縣、歙縣、績溪、休寧。黟縣今存古村落十餘處,要者如西遞、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築更多。全縣保留有價值的古建築數百處。僅西遞就有122幢。歙縣共有古建築365處,有價值的一百餘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潛口、棠樾、深渡等村。績溪今存古建築一百餘處,集中在磡頭、坑口、馮村、上莊等處。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組成,有的村落規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條,陌生人進去後往往會迷失方向。許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條,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頭依山築壩,村內水渠從街道兩側進入每戶,匯於村中部的月塘。再分流至戶,流入南湖。每戶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滌和飲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兩層高度。中型、大型宅院採用多院落組合,建築全是粉牆黛瓦。舊時大戶人家的許多建築群,規模龐大,採用徽州三雕裝飾,布局精巧,錯落有致。一片片皖南古建築鑲嵌在黃山、九華山、新安江廣闊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個無須妝點的世界級公園。

皖南古民居村落選址、布局和建築形態,都以周易風水理論為指導,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對大自然的嚮往與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築群與大自然緊密相融,創造出一個既合乎科學,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環境,是中國傳統民居的精髓。村落獨特的水系是實用與美學相結合的水利工程典範,深刻體現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
土家族吊腳樓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土家族,全國現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中外遊人。其中張家界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新興的旅遊勝地。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2000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湘西的龍山、永順、古丈等縣的少部分地區仍通用土家語。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
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差瓦,只許益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歸流”後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洞吊,富足人家雕樑畫棟,檐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

不論大小房屋都有天樓,天樓分板樓、條樓兩類。在臥房上面是板樓,用木板鋪的樓板,放各種物件和裝糧食的柜子,也可安排臥房;在火房上面是條樓,用竹條鋪成有間隙的條樓,專放包穀棒子、瓜類,由火房燃火產生的煙可通過間隙順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廂房的吊腳樓,樓後建豬欄、廁所。建吊腳木樓講究亮腳(即柱子要直要長),屋頂上講究飛檐走角。吊腳樓往往為三層,樓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樓堆放糧食、農具等,上樓為姑娘樓,是土家姑娘繡花、剪紙、績麻、做鞋、讀書寫字的地方。中樓、上樓外有繞樓的木欄走廊,用來觀來晾曬衣物等,在收穫季節,常將玉米棒子穿成長串、或將從地里扯來的黃豆、花生等捆綁紮把吊在走廊上涼曬。為了防止盜賊,房屋四周用石頭、泥土砌成圍牆。正房前面是院壩,院壩外面左側接圍牆有個八字朝門,房屋周圍大都種竹子、果樹和風景樹。但是,前不栽桑,後不種桃,因與“喪”“逃”諧音,不吉利。
土家吊腳樓窗花雕刻藝術是衡量建築工藝水平高低的重要標誌。有浮雕、鏤空雕等多種雕刻工藝,雕刻手法細膩,內涵豐富多彩。有的象徵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現農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孫、有的記錄風情。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歌舞競技、神話傳說,栩栩如生,蓄意深刻。
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乾”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印江現保存完好,具代表性的有朗溪、合水一帶的土家吊腳樓。
土家轉角樓
古文獻稱土家民居為"乾欄"《辰州府志·風俗》云:"居民近市者多構層樓,上為居室,下貯貨物,為貿易所。無步櫚曲房,亦罕深遂至數重者。生齒繁盛,民居稠密,地值多倍蓰於十年。山家依用結廬,傍崖為室,縛茅覆板,僅蔽風雨,設火床以代灶,晝則炊,夜則向火取暖。山深寒,年冬初即然"。
《新唐書》云:“南平僚,東距智州,南屬渝州,西接南州,北涪州,戶四千餘。多瘴癧,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居樓,梯而上,名為‘乾欄’”。
《魏書》云:“僚者,蓋南蠻之別種,自漢中達於邛笮山洞間,所皆有,種類甚多,散居山谷,無民族之別……,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乾欄’,乾欄大小,隨其家口之數。” 《舊唐書》云:“土氣多瘴癧,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並樓居,號為‘乾欄’”。
《永順縣誌·雜事》云:"原舊土官衙署綺柱雕梁,磚麗鱗次。百姓則叉木架屋,編竹為牆。舍把頭目許豎樑柱,周以板壁。皆不準蓋瓦。違者即治僭越之罪,俗云:只許買馬,不許蓋瓦"。
《唐志·雜記》云:"祖師殿,在舊司城。晉天福二年建,正殿柱四,木數圍。上架木枋處,無斧鑿痕,真神工也。相傳為公輸子顯靈所建。"
《中國古代建築》云:"在溫暖潮濕的南方,房屋多採取南向或東南向,以接受夏季涼爽的海風,或在房屋下部用架空的乾闌式構造,流通空氣,減少潮濕。建築材料除木、磚、石外,還利用竹與蘆葦;牆壁溥,窗戶多;建築風格輕盈而疏透,……"。
土家民間稱土家民居為"轉角樓"
酉水船歌唱云:"石板街,五里路,封火窨子轉角樓"。賈紹興注轉角樓云:"轉角樓,土家語稱lie3pB1,是土家民居中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一般土家人住一棟房,其長有連三間、連五間、連七間、連九間,其進深有三柱四騎、五柱四騎、五柱八騎等。一棟連三間(四排三間)的木房,居中的那間叫堂屋,作為祭祖、迎客、婚喪等重大活動之用;左右兩間叫住房,前房為火鋪,為聚餐向火議事之用,後房為臥室。如果房基夠寬,家境又比較富裕,則在房子的右邊配偏房,安放灶房、柴房和牛欄、豬圈;左邊配廂房、樓子。樓子下安排碓磨和糧倉,上作'書房'或閨女的'繡房'。房基臨坎,樓子則吊腳,無坎則柱與正屋齊,只在二樓走廊上吊些假柱頭。不管吊腳不吊腳,在樓子外側一定要翹檐轉角,故稱'轉角樓'"。
土家山歌唱云:"山歌好唱難起頭,木匠難起轉角樓,岩匠難打岩獅子,鐵匠難滾鐵繡球"。
土家俗語云:"你屋雄(富有之意),你屋雄,nan么沒起轉角樓(或沖天樓)";"四川有座峨嵋山,離天只有三尺三。樹比有座沖天樓,一隻角伸到天裡頭";
據筆者調查,在土家族俗保存得最為原生態的坡腳、靛房、他沙、苗兒灘、洗車、隆頭、里耶、賈市、內溪等地的土家人對土家特色民居均叫為"轉角樓"。
土家民居稱謂揭秘
土家人是根據房屋的結構形式指稱自己的居所的。總的說來,土家民居有單體居室和合體居室之分。合體居室由單體居室組合而成,其稱謂也各不相同。
1.土家單體民居稱謂
土家民居按進深有三柱二旗(俗稱尖刀架)、三柱四旗、三柱五旗、三柱六旗、三柱七旗、四柱五旗、四柱六旗、四柱七旗、四柱八旗、五柱七旗、五柱八旗、六柱六旗、七柱十二旗之別,一般連三間、四間、五間,也有連六間、七間、九間、十五間的。單體民居按材料有瓦屋、岩屋、茅屋、泥屋之謂。
①、瓦屋:圓木為柱,方木為枋,木板為壁,檁子、櫞角、泥瓦為蓋的居室。
②、岩屋:一為圓木為柱,方木為枋,四周用岩石砌牆為壁的;二為盡用岩石砌的牆為壁居室。
③、茅屋:圓木為柱,檁條為枋構架,木條或竹為椽,上蓋茅草或稻草,四周用木條、細竹為壁的居室。
④、泥屋:以圓木為柱,檁條為枋構架,上蓋茅草或稻草,用細木條,山竹為壁,在木(竹)壁上封青膏(或黃土)泥而成的居室。
就其一土家單體民居取材也沒有固定之規,其稱謂也只是以單體民居的主要材料來指稱的。而在現實中,土家民居的材料是多種多樣的。
2.土家合體居室稱謂
土家合體居屋是土家民居獨特形式,是由土家單體居室發展而來,蘊含著土家人的審美觀念、工藝價值、民俗理念以及用自然為我所用和與自然抗爭的思想。土家合體民居的稱謂有轉角樓、四水屋、窨子屋、沖天樓之分,其表現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四合水之別。
①、轉角樓。轉角樓的表現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以二合水較為多。為二合水時,主家在正房的左或右修建轉角樓,一般為兩層。為三合水時,或左修轉角樓,右修廂房;或右修轉角樓,左修廂房。廂房一般為三柱四旗,少數三柱三旗或三柱五旗,連兩間。廂房後配磨角,俗稱"龍眼"、"偏偏"、"偏杉"。一層或為豬圈、牛欄,或為倉庫、碓磨房。二層人居住,或為客房,或為女閨房(也稱繡花房)。轉角樓進深一般為三柱四旗或三柱五旗,一般連二間,也有連三間,少數連四間。二樓前側為走廊,上配扶手,前側、外側配吊懸空圓木旗柱,柱頭(即吊腳)為橢圓瓜形木雕,土家人稱假柱頭。扶手與雕柱距外枋1米左右,扶手與前外枋、側外枋之間為進出或觀景或休閒的迴廊。樓子外側瓦面飛檐翹角,土家人據此稱之為轉角樓。轉角樓在土家人聚居區較為普遍,中等人家均可配修轉角樓。其時,土家轉角樓與苗居吊腳樓外觀形式大同小異,苗人以樓子吊腳稱苗居為吊腳樓,土家人以樓子瓦面翹角稱土家民居為轉角樓。事實上,完整的土家轉角樓無論從形式、結構上都比苗居吊腳樓精美,功能、用途更為齊備、多樣。
②、四水屋。四水屋是土家民居另一特有建築,形式表現為四合水。四水屋前後有兩棟主體建築,左右兩側用廂房將兩棟主體建築連線。從某種意義上說,四水屋實際上是由四棟單體建築組合而成。四水屋有前後兩個堂屋,前堂屋發揮過道作用,後堂正中設天井,面積2平方米左右,天井一角掘有陰溝,雨時,向內層面雨水匯流落入天井,並由陰溝排出屋外。天井上對四角檐,由四棟連體建築內側屋面聚合而成,或四邊形,或六邊形。天井及檐口有聚財納寶、九九歸一的象徵意義。後堂屋一般高於前堂屋4~7個台階,正面房屋一般比其它三棟房屋高。四水屋規模比轉角樓大,一般住幾戶或十幾戶、甚至幾十戶人家,具體視家族成員多少而定。四水屋是土家富裕人家的居所。我縣現存的四水屋已不多。
③、窨子屋。窨子屋是土家人為防盜、防風(防寒)將居所用石、磚砌牆而形成的院落式的民居形式,但它與漢家的四合院純屬兩碼子的事。它的特徵在於院牆和朝門。院內建築或為單體民居,或為轉角樓,或為四水屋,甚或是其它獨特的建築形式,是土家豪門望族的居住場所。

海南類四合院

海南最早的移民大多由閩南地區遷移而來,早期民居體現出深厚的閩南風格。隨後,嶺南、雲貴以及東南亞等周邊地區移民帶來了各自地區的文化,瓊北民居也逐漸加入嶺南風格。同時,大量來自中原地區的駐軍帶來了中原文化,使得瓊北民居也融入了某些中原建築元素。自然村落里可以普遍看到多進院落中和睦相處的鄰里關係,門相對、屋相連,前後一條線、高低有次序,以示同心不欺、平等相待。從外觀來看,多進院落中的這幾戶人家更像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大家族,而在內里他們又都有各自的生活秩序和空間,海南民居外封閉內開敞的特點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近代,大量海南人前往南洋謀生,帶回了其時經受西方殖民影響的南洋文化,海南民居又隨之融入了歐洲風格,不僅影響了傳統民居形式,帶來了新的民居形式——騎樓。多元建築元素交融是海南民居最大的特點。

住宅的選址只能在自己祖宗的地里,不能占別人的祖地。祖地是前輩人或買或開拓出來的,有永久的繼承權。對住宅的營造,家家戶戶都是極為重視。造房子之前,請來陰陽風水先生看風水定陰陽,風水先生根據住宅型制和選址的地勢風水來確定住宅的朝向,然後擇起良辰吉日,祭祀土地爺,祭祀祖宗,這才動土營造。這時候同宗同族的男男女女都來幫忙,即使是嫁出去的女兒也牽兒帶女回來。這種帶有迷信色彩的民俗禮儀一直相伴一個家族興旺到衰敗的全過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社會中,“禮”對人們的行為的約束同時也反映到人們住宅的型制上。
海南傳統住宅的型制格局一般為獨立院落式磚瓦房,堂屋是其主體,也是家族的中心。挨著堂屋的左側是兩個小屋子,靠院牆的為廚房子,另一個為雜房,雜房放糧食或工具等。有的雜房也置床,子女多的家族女孩子也常住其間。對著廚房的是小院門,小院門也蓋成瓦房式,下雨天可以在那裡堆積或涼曬東西。緊靠院門而又靠著院牆的是柴火房,也是廁所,用來放置農具或置雞舍。有的還有後院,後院如很寬,雞舍便置在那裡,有的還在那裡蓋小廂房,用來住人。一般後院裡都種有果樹。小的後院一般只是用來曬東西。不過,一般民居院落圍牆旁都種有果樹,這樣既起到了美觀、綠化作用,又可多陰涼,海南的熱天較長,果樹開花結果時節,總有沁人花香隨風潛入夜伴居民進入夢鄉。
堂屋是住宅的主體,它比其它房子都要寬敞高大,在院落中顯得特別突出。堂屋分為二部分,中間為客廳,客廳里設有三殿堂,供奉祖先神位。年時節下,生辰忌日,都在這裡設祭行禮;婚喪大典也在這裡舉行;平素若有貴客臨門,也在這裡接待。出嫁了的女兒回娘家一定得經過正院門然後進入堂屋拜見父母。由此可見堂屋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徵,是家族的禮制中心、教化中心。
當地習俗是,只有兒子才能繼承堂屋,且如有多兄弟的,只有大兒子才能繼承堂屋。如兄弟折產分居,新屋必須有堂屋才算是真正有了新家。結婚嫁娶時,女方最為關心的是對象有沒有自己的堂屋。
海南傳統的封閉性獨立院落式民宅反映出了自然經濟下農民的保守思想和狹隘心理,同時,這種院落式建築型制也反映出了中原文化在海南的延續。
特點
人居與生態

共生原則是指不同種類有機體之間的合作共存和互利的關係,而再生原則是認為自然界中的物資資源是有限的,因此高級的自然生態系統必須表現出對物質資源的高效與循環利用。對於人居生態環境而言共生與再生原則,就要求我們特別注意和自然環境的結合和協作;善於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利用一切可以運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資源;減少人工層次而注意人居的自然環境設計。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和幅員廣大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進程中積累了豐富多彩的民居建築的經驗,在漫長的農業社會中,生產力的水平比較落後,人們為了獲得比較理想的棲息環境,以樸素的生態觀,順應自然和以最簡便的手法創造了宜人的居住環境。中國民居的結合自然、結合氣候、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就是運用自然材料,室內外空間的相互滲透,豐富的心理效應和超凡的審美意境……是我們今天的創造新的人居環境必須重新開發認識,繼承和借鑑的寶庫。
生態哲理
中國民居的生態哲理是受傳統的哲學思想所支配,而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卻又是哲學觀念和生態觀念的有機聯繫和統一。因此,對中國傳統民居生態精神的探索,追根尋源還必須從中國傳統哲學的高度來分析和研究。哲學是科學的科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近代生態哲學的提出歷史並不長,但在哲學中融合著生態的觀念,在以中國代表的古代東方文化體系中卻早已明確地具有這樣的思想。中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人與自然是一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國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就是這種認識的概括和總結。"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重要的基本觀念。這裡"天"是無所不包括的自然,是客體;"人"是與天地共生的人,是主體。天人合一是主體融入客體,形成二者的根本統一
天,地,人之間是一個有機循環和有新陳代謝的整體系統。英國李約瑟博士對中國古代這一天、地、人的有機整體觀給予高度的評價,認為"中國發展了有機的宇宙哲學"。
傳統哲學中涉及生態問題的尚有"氣"是傳統哲理中重要的範疇之一,"氣"被認為是萬物最基本的構成單位,"其細無內其外無大"(《管子心術》),在歷代哲人的理論觀念中,"氣"的內涵與外延不斷被發展而變得非常寬泛。用現代的觀念來看"氣"似量子場中的場,將氣場外延也可成為心理場。傳統哲學認為天地間萬物互動感應都是"氣"的作用,在居住環境中,自然、建築、人生都會互動影響,對人的生命存在與精神活動和審美觀念都有不同的影響和產生不同的結果。違背了其中的道理,破壞了人生之氣和自然之氣的和諧便會得到不良的效果。"氣"是中國風水理論之精髓,"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之不散,行之使之有止,故謂之風水"(《葬經》),風水是以氣為主。
中國民居中尚表現出就地取材套用自然材料的生態精神,由於中國土地遼闊,在生產力低下的農業社會中就地取材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建設措施。天然材料不僅對人體無害,且雖經加工後在很大的程度上仍能反映自然的特徵和滿足人們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和大自然融合的心理要求。西藏的石屋、東北的井幹式木房、雲南的竹樓、西北的窯洞、內蒙古的帳篷……它們就地取材,適應當地氣候,並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天然材料所特有的紋理質感和色彩易激發起人們的心理感應。木材紋理如煙雲流水,質地溫暖親切,大理石或以山川壑或似雲海波濤給人於無窮暇想。運用自然材料大有景外之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效果。
審美情趣
中國民居在中國傳統建築哲理思想的影響下,崇尚自然、結合不同氣候、不同民族風俗習慣,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塑造了極為豐富多彩的藝術造型及審美情趣。南北高原:依山傍水,錯落有致;中原平地:狹巷夾天,庭園深深;江南水鄉: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無論是北方民居的深沉厚重,還是南方民居的灑脫秀麗都富於詩的韻律和畫的意境。傳統民居風格各異卻無處不體現了天人合一,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崇尚自然,爭取自然,借鑑和發揮自然。中國民居負陰抱陽,藏風聚氣地把崇山、秀水、峻石、綠樹、竹林、洞橋、小路與建築融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使民居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裡不僅是民居客觀環境風貌所具有的藝術氣質,而且也包含了民居建築藝術形象所產生的感染。不僅如此,中國民居濃郁的鄉土氣息還表達了對家鄉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有情觀念。中國民居的灑脫的生活氣息、動人的民族風情和親切宜人的空間尺度,給人予情景交融的境界,是理性與浪漫的結合。在這裡山光、水影、月色和鳥語花香都成為有情之物並與建築融為一體而令人陶醉。正是上述樸素的生態哲理在宇宙一體化與強調整體功能原則和以人為中心的天地合一的思想指導下,"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周易》),主張人們在自然變化未發生之前對自然加以引導和改造,在其變化之後應儘量與它相適應,從而做到天隨人願,人不違天地,與大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古代樸素的生態哲理和現代生態學的觀點不謀而合,但在時空上卻大大地超越了現代生態學的形成。
生態環境
中國民居在天人合一哲理的影響下從聚落選址、總體布局、室內外環境設計、陳設乃至取材及營造技術均充滿了生態精神。中國民居在選址上按風水的基本原則和格局是以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為最佳選擇,具有上述自然環境和相對封閉的空間,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的小氣候,背山屏擋冬季北向寒風,面水迎來南向季風,朝陽具有良好的日照,緩坡避免淹澇之災和保持水土,並易在農副業的多種經營下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負陰抱陽"的基本原則不一定要有山有水,在平原地區只要形成背靠依託、面臨全局和處於主動有利地位的內向空間也屬於這種格局。一層街衢一層水,一層牆屋為一層砂,門前街道即是明堂,對面屋宇即為案山"(《陰宅房心集》),負陰抱陽的建築布局是通過層數層高和地壞的調整,整幢建築前低後高和左右翼呈環抱狀也是模擬了負陰抱陽的自然環境。古人對居住環境認為:夫宅者不是陰陽之樞紐,人論之規模…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室相扶感通天地…《黃帝宅經》,在這種陰陽全成的觀點下,中國民居從南到北塑造了以院落為中心和單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即屋宇為陽-實而院落為陰-虛,這種陰陽相成虛實相間的院落序列空間,在密集的居住狀態下較好地協調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較好地解決了日照、通風、保溫、隔熱、反光和防噪等問題。中國民居的院落非常重視其大小與屋宇的比例,院落承接陽光雨露,日月精華,納氣通風,以具有"藏風聚氣,通天接地"的功能。院落和室內過廳穿堂等聯在一起形成一個較大的氣流網路,院落空間是氣流集散的匯合處。蘇州在堂屋後最小的天井名為"蟹眼天井",以及連線9個院落的"備弄",更起著良好的拔風排風的作用。院落是溝通天地陰陽之氣的氣場中心,西北高原尚以下沉式庭園來聯接一組窯洞以溝通天地。人生活在院落內,院落是小宇宙、小自然和小社會。
中國民居的生態精神中,充分表現了崇尚自然,引入自然的生態精神。把自然看作是人化的自然,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人化,孔子所說:"生生之謂易",即強調生活是宇宙,宇宙就是生活,領略了大自然的妙處,也就領略了生命的意義。民居在選址中常在青山翠綠,秀水秀流的境地中築路通橋,相地建宅。唐代孟浩然在《過故人居》中寫道:"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更有陶潛:"方宅十餘畝,茅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前堂"。
院落是居住的生活中心,中國民居將內院看作是人與天地,人與自然協同共生的最佳場所,並在院落內引入大自然的風光:大戶人家高牆深院,疊石理水,植樹栽花,曲徑通幽地把院落擴大為私家園林,而小戶人家即使面積很小也要種植幾株翠竹和幾棵芭蕉或以滿架蒼藤,充分表現出人與自然的交融。
明代歸有光《項脊軒志》中有一段動人的文字描述其家居庭園環境:"……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坦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竹木於庭,舊時欄遁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島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景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廖廖數語勾劃出了一幅庭園內家居生活恬靜而又生動的情景。這裡涉及了庭園的綠化、風、光、溫、色和聲等生態因素與建築的關係,是一幅庭園生態與生活和大自然交融的典型寫照。
與此同時中國民居還在室內運用各種盆栽、盆景、瓶插、山石巧妙地將人工與自然融合在適度的範圍內,使它們來於自然、高於自然,將大自然的風景加以提煉,在小中見大,假中有真,近有透遠,達到了多方勝景,咫尺山的自然感受。精心布置的盆景、盆栽展現了中國民居以綠色陳設為主的室內自然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