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由來
該村起源於公元1887年(清朝光緒十三年間),部分戶從利津縣城東關“崔家莊”遷址此地,墾荒為業,並沿名為“崔家莊”。因村西還有一個新立村“崔家莊”,本村為東,而稱“東崔家莊”,1941年解放後簡稱“東崔”。
歷史變遷
該村始建時有綦、陳、裴、牛、張、鄭等姓氏,總計不足30人。當時該地區為利津北窪,利津窪原是渤海灣水域,早年黃河連續幾年伏汛發大水淤積一塊方圓幾百平方公里的初始地,土地寬闊而肥沃,雨水適宜,雜草叢生,野生動物成群,多年生植物茂盛,近觀荒窪,遠視海洋,幾十里不見人煙。遷居的居民人丁勤勞,男耕女織,並發展養殖蓄禽,經濟十分繁榮,年復一年,繁衍生息,村居從小到大,人丁興旺,安居樂業。村務由幾家族張主持是封建世俗的軌跡。
發展歷程
1951年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打響,該村軍人綦樹堂、綦興樂隨軍援朝,戰爭十分艱苦,沒飯吃、沒水喝、吃樹皮、吃皮帶、喝馬尿。中國人民解放軍浴血奮戰,三年將美軍打過三八線,抗美援朝戰役宣告勝利。
1958年
黨的“三面紅旗”高高飄揚,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在農村轟轟烈烈實行,深翻土地,大煉鋼鐵,全村人吃食堂。
1960年
自然災害襲擊中華大地,蝗蟲成災,乾旱無雨,天降洪澇,農民顆粒不收,靠政府調進棉籽皮、花生餅、甜蘿蔔渣等充飢。1960—1962年全國餓死人不計其數。
1967年
中華民族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燒遍神州。隨著革命的深入,工人集會罷工,停機停產,農民不勞作,學生罷課。各方集會上街遊行,打倒走資派,造反有理革命無罪的口號鋪天蓋地。老幹部、老將軍、老知識分子、老模範、老權威皆成為革命的對象,白天戴高帽、遊街,晚上室內批鬥,在無產階級革命委員會的指揮下,從中央到地方黨組織機構被砸爛,取而代之的是“紅衛兵造反隊”、“井岡山戰鬥團”。從此黨、政、軍、醫、梭停業,工、農、兵、學、商、組團進行全國性串聯,進北京,鬧個天翻地覆。十年革命,一批功臣上將、科學專家、仁人志士、勞動模範,有的進牛棚,有的進農場,有的含怨走上西方路,中華民族、十億神州一場血洗,蕩然無存。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及?
1979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黨的政策從根本上有了轉機,從1980年起,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此農民有了用武之地,土地增產,農民富裕,糧滿園,柴滿院,從此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
1984年
河口區正式成立,該村劃歸河口區。在六合鄉黨委、政府的幫助下,1985年全村戶戶通電照明,1987年通柏油路。2006年手機擁有率為30%。2006年全村社會總產值1000萬元,人均收入1.5萬元,人均純收入4600元,集體固定資產110萬元。一個工、農、商貿、淡水養殖為一體的新型經濟村拔地而起。
村莊人物
革命烈士
牛奉之,男,1919年出生,1943年入伍清河軍區渤海縱隊、利津縣大隊,任班長。1947年同還鄉團作戰中壯烈犧牲,時年28歲。1949年被清河軍區追認為革命烈士。
先模人物
(受區及區以上表彰的先進模範人物)
綦樹堂,男,1929年2月出生,1946年參軍,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經維坊、濟南、渡江南下,淮海等各大戰役,1952年赴朝鮮戰場,1953年勝利歸來後駐上海警備司令部修正整編。1955年排級軍銜。轉業回鄉,曾榮獲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五次。
綦興樂,男,1931年出生,1947年參加八路軍,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經維坊、濟南、渡江南下,淮海等各大戰役,1952年赴朝鮮戰場,1953年勝利歸來後轉業回鄉。
綦永年,男,1918年出生,1942年參軍羅鎮區支隊通訊員,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隨軍南下,1959年正團級轉業杭州,任浙江省輕工業廳廳長。定居杭州。
綦文洲,男,1917年出生,1946年參加八路軍,分配至順星糧站,主管商業後勤工作,1949年全國解放後駐濟南商業廳工作,時任商業廳副廳長,後派往德州市商業局任局長,定居德州。
牛居元,男,1916年出生,1946年參軍濟南軍區警備司令部任警衛員,1960年轉業回墾利。
輸出人才
(科級以上幹部,含中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綦樹堂,男,1929年2月出生,1946年參軍,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經維坊、濟南、渡江南下,淮海等各大戰役,1952年赴朝鮮戰場,1953年勝利歸來後駐上海警備司令部修正整編。1955年排級軍銜。轉業回鄉,曾榮獲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五次。
綦興樂,男,1931年出生,1947年參加八路軍,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經維坊、濟南、渡江南下,淮海等各大戰役,1952年赴朝鮮戰場,1953年勝利歸來後轉業回鄉。
綦永年,男,1918年出生,1942年參軍羅鎮區支隊通訊員,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隨軍南下,1959年正團級轉業杭州,任浙江省輕工業廳廳長。後定居杭州。
綦文洲,男,1917年出生,1946年參加八路軍,分配至順星糧站,主管商業後勤工作,1949年全國解放後駐濟南商業廳工作,時任商業廳副廳長,後派往德州市商業局任局長,定居德州。
牛聲元,男,1924年出生,1962年參加工作,在墾利縣公安局,後任墾利縣公安局局長,分管荒窪管理站,墾利縣油區辦公室主任。
綦德訓,男,1942年出生,1962年參軍入伍,編海軍北海艦隊,1980年副營級轉業在青島市商業局工作,後定居青島市。
綦文海,男,1937年出生,1953年在墾利縣公安局工作,後調到利津縣公安局工作,後任利津鎮團委書記,城關鎮副書記,利津縣環保局局長,後定居利津縣。
裴秀峰,男,1963年出生,1987年7月華東政法大學法律系畢業,分配到東營市人民法院工作,歷任民事庭庭長,墾利縣法院院長,2007年任東營市仲裁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副處級。
牛永昌,男,1965年出生,1990年在河口區政府辦公室工作,2002年公開幹部考試考入副處級幹部,任東營市林業局局長。
綦曉,男,1969年出生,1983年參軍入伍到廊坊武警學院,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任正團級。
綦新華,男,1963年出生,1985年在利津縣公安局工作,1996年到東營市公安局人正科級幹部。
裴秀嶺,男,1956年出生,歷任國小教師,六合鄉法庭庭長,河口區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長,任河口區人民法院執行局局長。
牛居元,男,1916年出生,1946年參軍濟南軍區警備司令部任警衛員,1960年轉業回墾利。
裴秀剛,男,1966年出生,1987年勝利師專畢業,任河口社區東辛採油廠主任,正科級。
村莊歷史
村政歷史
1939年成立自己團,牛慶元任團長。
1940年6月建立第一個黨的領導小組,組長裴常禮,成員綦仁山。
1940年成立農救會,綦再田任會長,裴常禮任副會長。
1940年東崔村成立婦救會,王秀英任主任。
1942年6月成立第一個黨支部,裴常禮任書記,綦仁山、牛奉元任支部委員。
1947年成立民兵隊,裴永慶任隊長
1949年建村制,綦樹傑任村長,裴金奎任副村長。
1950年成立公安管理員,綦樹恆任職。
1950年成立第一個團支部,裴永樂任書記。
1963年改大隊制,綦文汗任大隊長,牛玉元任副大隊長。
1965年成立民兵連,牛會元任連長。
1980年東崔村、東壩村分設,牛會元任東壩村支部書記,孫慶元任大隊長,潘樹森任會計。
1984年改制村委會,綦吉訓任村委會主任。
1987年李茂英推選為東崔村第一任河口區人大代表。
1987年集體水塔供自來水。
1989年球,受唐山6.9級地震影響東崔村,受地震影響倒塌房屋20間,地表裂縫出水損壞莊稼10餘畝。
1996年綦文葉任第二任河口區人大代表。
2003年村內公路硬化。
2004年村級減職減負,書記、主任一人兼,綦吉訓當選為支部書記、任村委會主任。
2005年戶戶通公路。
2007年全村實現戶戶通自來水工程。
革命歷史
1938年共產黨的紅色影響從益、壽、臨、廣傳輸到墾利地區。1940年春,清河特區黨組特派員鄭林清(桓台鄭家人)進駐該地區搞黨的地下活動,依靠當地農會負責人作掩護,白天藏野外,晚上組織民眾搞宣傳,努力工作,積極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地下黨鄭林清活動地點在農會會長綦再田、郭文亭家裡食宿,在東崔村發展的第一個共產黨員是裴常禮,隨著紅色工作的深入,1940年6月成立了第一個黨小組,由裴常禮、綦仁年二人組成。到1942年1月東崔村成立了第一個黨支部,裴常禮任支部書記,綦仁年、牛奉元任支部委員,從此紅色政權的旗幟在渤海之濱升起,星星之火已再燎原。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青年人組織成了自己的團,團長由牛慶元擔任,20多人的團隊白天干活,晚上站崗。使用的武器為土槍、花槍、大刀斧頭。為擴大紅色政權影響,農會還購置了鼓樂器,成立了高蹺隊,重大節日組織連隊比賽活動,以次壯大地方武裝,共同與黑惡勢力作鬥爭。
1947年解放戰爭開始,地方青年踴躍參軍,牛奉元、王希佐、胡希雙、綦樹堂、綦興樂等相繼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利津縣大隊整編後隨主力部隊解放維坊,攻打濟南,渡江南下,1948年夏淮海戰役打響,戰爭勝利了,從此國民黨蔣介石逃亡台灣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