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簡介
在眾多的太監中,總管太監李蓮英占據了從內城到外城,涵蓋了大半個京城的許多處宅院。李蓮英在京中諸銀號存白銀三百萬兩(他的月俸不過是六十兩)。袁世凱為了升官,曾一次性贈李蓮英銀兩二十萬;不少外放的官吏、束師的王候無不通過買通李蓮英而得以晉升。李蓮英的商號,土地遍及北京和他的家鄉河北河阿府(此地到宮中當差、當太監的人甚多)。太監曾是舊時皇宮中的特殊群體,常常因得到權貴的寵愛而平步青雲,李蓮英更是太監中的佼佼者,受寵於太后的他曾“巧取強奪”在北京置下了大量財產,建造了許多奢華的住宅。
關於李蓮英故居的位置爭議很多,其中最確定的地點是海淀鎮的彩和坊,這所當時頗有名氣的住宅如今正在拆建,而其他的李氏故居已是蹤跡難尋。
李蓮英故居是北京多進四合院的典型代表,已是崇文區的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屬於晚清時期的建築風格,院落錯落有致。相傳這處宅邸最早是大太監李蓮英的私邸之一,但民國時期成為民居,後成為中華戲曲學校舊址,大家熟知的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焦菊隱都在這裡工作生活過。
典型代表
西郊故居
李蓮英是直隸河間府大城縣李家莊人,生於清道光二十八年農曆十月十七日,卒於宣統三年二月初四。父名李玉,李玉因自幼家貧過繼給族叔為子,族叔把妻子娘家侄女曹氏許配給李玉為妻,李蓮英為李玉的第二個兒子,因其長子有點弱智,遂對李蓮英格外寵愛。李蓮英出生不久,族叔因病去世,為爭奪財產李門近族子侄紛紛上門理論,並揚言要趕李玉出門。多虧嬸母據理力爭方才平息了這場奪財風波。事後李玉便和妻子曹氏商量,把長子和嬸母留在原籍大城縣李家莊,他和妻子帶著李蓮英來到了北京投奔大舅哥。因大舅哥在前門外一家皮貨行做事,精通皮貨行情,他偷偷地變賣了老家的土地,在前門外開了一家皮貨店,李蓮英綽號“皮硝李”便由此得名。
李玉在經營皮貨行時不但沒賺著錢,反而賠了老本,在京無以為生,更甭想發財致富了。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想到給李蓮英淨身當太監這一絕招。不想此招甚靈,正因為李蓮英太監做得成功,致使李家成了富甲一方的富翁。大城縣李家莊的永德堂李記從此名冠燕趙,聲揚千里。
李家除了在京城裡廣開商號錢莊外,還大量置買房產,僅在海淀鎮就有他個人的三處住所。一處在原海淀鎮北軍機處胡同最北邊,四合院布局,三進院落,坐北朝南,此處在解放初期已劃入北京大學校園內,只剩下幾棵古槐在講述著當年的盛景。第二處住宅在海淀西大街的碓房居8號,此處住宅分南北兩部分,北為生活區,南為花園與菜園,這一處建築上世紀八十年代尚有蹤跡可尋,後因蘇州街改造被拆毀。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李蓮英住宅當屬彩和坊24號宅院,因彩和坊在碓房居的東南,故稱東院。宅院分為東西二路,西路為住宅,東路為花園,院內假山、翠竹、亭榭一應俱全,儼然一個二品大員的宅第。此宅一直被海淀衛生局使用,故保存完好,成了李蓮英宅院僅存的一個。
永壽齋
李蓮英在海淀還有一個住宅在頤和園內的永壽齋。永壽齋在慈禧太后寢宮樂壽堂的後面偏東一側,是一所坐東朝西的建築,東房五間,北房五間,南房五間,它以東為上,這也是閹人逆反心理的一種表現形式。永壽齋院內有琉璃井一口,古槐一株,院門外有紫玉蘭一棵,這是李蓮英太監生活的真實寫照。李蓮英的永壽齋雖然以東屋為上,但為了冬暖夏涼,他長期住在北房內,正房只做了客房。在李蓮英的起居室內有一把太師椅,花梨木架,大理石貼面,貼面上有一幅畫,是一隻向天狂吠的犬。這是李蓮英做人的格言,要想做人先要學會做狗,從這句話充分顯示出了李蓮英這個封建奴才的醜惡嘴臉。
李蓮英雖然做了幾十年清宮太監的總管,月俸不過48兩白銀,後承恩加到每月60兩白銀。光靠這一點俸銀甭說買房置產,就是他李家的口糧也不夠。這些錢哪兒來的?靠他的權勢巧取豪奪貪污受賄而來。有幾件小事可見一斑,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略有披露。有一年初冬的早晨,恭親王奕訢去內宮慈禧處議事,當走到李蓮英住所附近,突然被一個小太監潑了一身洗臉水。就在奕訢剛要發作時,李蓮英笑嘻嘻地出現了,把小太監臭罵了幾句後拿出了自己新置的皮袍給恭親王換上了。恭親王心知肚明,這是敲竹槓,當晚便派管家送來一萬兩銀票,並傳話說謝謝李公公的皮袍子。第二件事是光緒大婚的當天早晨,坤寧宮新房玻璃突然裂了一個大口子,慈禧一行人親自察看後也無計可施,只好發下重賞令,有人能換玻璃者賞銀萬兩。李蓮英笑著攬下了這個差事,他只讓小太監把玻璃上的一根馬尾輕輕拿下來,裂縫就沒了。這又是李蓮英設下的一個圈套,竟然撈到了萬把兩銀子。李蓮英在清宮既可以騙恭親王的銀子,又敢騙慈禧老佛爺的銀子,那滿朝文武還在話下嗎?因此說他富可敵國一點都不過分。
李蓮英在1908年慈禧去世後,又在清宮為老佛爺守了百日孝,就悄悄地離開了清宮,回到了海淀彩和坊24號的住所。在海淀又活了三年,於1911年農曆二月初四,因患急性痢疾病逝於住所,死後葬在了海淀恩濟莊的太監墓地。
四合院
崇文門外東興隆街52號的四合院,是北京多進四合院的典型代表,是崇文區的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興隆街52號四合院共有四進院落,風格屬於晚清時期建築,是大宅門的民居,相傳是清末大太監李蓮英私邸之一,民國時期成為民居。曾為前中華戲曲學校舊址,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焦菊隱先生曾在這裡生活工作過;一代名伶王金璐等名家也曾在這裡學習過,後由同仁堂集團做為藥品倉庫使用。
該四合院坐東朝西,大門位於院落西北角,進門是山牆影壁,前院有倒座房一排,中軸線上由北向南依次為垂花門和三進院落,每進院落均為四合布局,正房均面闊五間,兩側各有廂房三間,第二層正房兩側有對稱布局的重樓。
52號四合院體現了老北京四合院文化的精髓,傳統建築形式在這裡得以充分的展現,它布局合理,院落進深錯落有致,院與院之間用迴廊聯通,使每個院落即能單成一體,又能和其他院落連成一片,這不僅體現了建築上森嚴的等級觀念,也體現了原汁原味老北京民居建築。
該院落作為典型多進的四合院在南城是不多見的,現保存完好。同仁堂集團對該院落進行了多次修繕,由於市政道路的改造,大門遷到南側,迴廊也做了徹底維修。
位崇外東興隆街52號院的李蓮英故居現屬同仁堂集團所有,同仁堂計畫把該院作為同仁堂博物館的館址。
資料表明,崇文區東興隆街52號院始建於清末光緒年間,共91間房,建築面積1868平方米,是北京典型的多進四合院,全院共分四進,建築風格屬晚清時期大戶宅門的民居,原為清末太監李蓮英私邸之一。專家介紹,如此規模的四合院在外城甚是少見,也是崇文區少有的大型四合院建築,1984年,李蓮英故居被定為崇文區文物保護單位。
崇文區政府表示,處於崇外危改區2號地的李蓮英宅院是一處保留比較完好的古院,開發商決定將4000米綠地設計在它的周圍,保證不會使這處古蹟淹沒在樓群當中。記者今天看到,李蓮英故居中的垂花門已不存在,第二進正房兩側的木質繡樓也已被磚體樓代替。同仁堂負責人介紹,該集團打算修復垂花門與木質繡樓,恢復四合院原貌,並在此建成同仁堂博物館,展現老字號的悠久歷史與文化特點。
彩和坊
中關村西區的彩和坊路得名於這條馬路中段的一處院落——彩和坊。
這座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宅院原來的舊主是曾經顯赫一時的大總管李蓮英,當年,為了迎合自己的主子老佛爺慈禧太后,李不惜重金修建了這座用心精巧的別致的小院作為慈禧去往頤和園之中途小憩之的。
這處保存完好的院落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和功能——潮江春會所。
身處幾乎淹沒在一片高樓之中的潮江春會所,車水馬龍,青磚丹瓦,相信“大隱隱於市”莫過於對此最恰到好處的表述。
彩和坊於2004年得以重修及擴建。設計者在原有宅院的基礎上進行擴建修繕,整個修繕工程基本上維持了院落原貌的古樸感與院落的完整性。整個工程歷時8個月,在原有四重舊院的東邊增加了三進風格一致的新院落。大家能看到的彩和坊有兩組並列式院子,西邊老院,根據樹名命名,東邊為新院,根據四季命名,新院老院以一道深邃的長廊連線起來。新老院落建築群構成了整個完整的“潮江春會所”。
以商業的用途來完成對古蹟的保護,對於文化古蹟的再利用與保護之間的協調關係,潮江春會所無疑做了一個很好的典範。
甚至,會所還配備了專職的解說員為前來就餐的客人介紹每一個院落的典故與別致之處。據解說小姐介紹,院落曾幾經風雨,一處陶燒的牡丹影壁在文革的時候險遭破壞,幸好有心人用黃泥將其糊上,才幸免於難。而散落於各個院落的百年老樹更是見證了宅院的滄桑。
在處處都閃耀著逼人的商業氣息的中關村,西區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完整的規劃和三、四環間的絕佳地理位置成就了西區的超黃金價值和巨大升值空間的同時,也吸引了眾多知名企業的入駐。
在如此絕佳的商業要塞能坐擁一處如此的風水寶地,誰有這樣的好福氣?
“最早老闆籌劃開辦潮江春會所的時候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能在北京找一個好地方,找個接待尊貴朋友的好地方。”潮江春會所的現任掌柜——總經理陳志明先生介紹說。
寸土超寸金的身價可能注定潮江春會所要花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收回投入。但是陳志明先生依舊對未來充滿信心,“雖然中關村西區的商業生溫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是未來的趨勢是無法阻擋的。在北京,東部的胡同里有這么一院落也許並算不得稀奇,但是這裡是中關村,周邊沒有,這種自然的旺中帶靜的沒有,甚至從我們這兒往返西山的郊區都很方便。”,這種自信是有依據的,據陳先生介紹,許多500強企業已經成了潮江春的重要坐上賓。
環境固然重要,但是吃的更是不能馬虎。但是,這似乎是曾經一手辦火了大名鼎鼎的潮皇食府的陳志明先生的長項。
潮江春會所以潮粵菜和燕翅鮑、海鮮為主,注重菜品的保健功能是潮江春的一大特色。這當中既有傳統的做法,也有新派手法,講究中餐西做,粗菜精做。甚至菌類和維生素含量較高的南瓜都成了搶手貨。
重質重量是潮江春會所的另外一個特點,為了保證絕對正宗的口味,潮江春會所餐桌上的鵝肝都是真正從法國進口過來的。
而同時,眾多宴會、會議、酒會以及眾多時尚活動也把場地選擇的方向投向了潮江春會所會所。
看來,躺在潮江春會所的潺潺流水前做著“大隱隱於市”的美夢的做不了太久了。
地理髮現
李宅如今已同命殊途
尋找李蓮英的住宅似乎很容易———作為一代“名臣”,李蓮英的名頭可是響噹噹的,他留有大量財產,僅在宮中存放的銀兩就達300萬兩,其他諸如住宅、銀號、商號,不僅遍布北京,而且遍布其家鄉河間。有些地方,即使李蓮英少有居住甚至從未踏足,也被冠以李蓮英宅的稱號,頗似今天“產權”的說法。正因為如此,給尋訪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各種說法中的李蓮英宅第幾乎涵蓋了大半個北京,從清時的內城到外城,從那時的鬧市到郊區,但很少有人去專門研究或探訪他的足跡。
在李蓮英的這些宅院中,其中能達成共識的地點是海淀鎮的彩和坊。
隱沒在工地之中
彩和坊原叫劉家貨房,昔日是一劉姓客商在京設立的貨房,位於海淀鎮的中間部位。海淀鎮自然條件優裕,水樹相合,自清以降就成為王公大臣們理想的建園之地,慈禧太后的頤和園建在了這裡,慈禧太后最為寵愛的李蓮英也在“老佛爺”的近旁選定了他的住宅。
關於宅第的來歷說法不一。一說是修建頤和園時,管事的為討好當紅的李蓮英用公款為他修的;另一種說法是這是李蓮英自己出資購置的。但不管來歷如何,宅子歸李蓮英所有確定無異,而且這彩和坊24號院當年可是鎮上頗有名氣的一座宅院。
當時的院子大門坐東朝西,進門南側為車馬庫,折而北為一座多進四合院。起脊門樓,檐下鑲嵌精緻磚雕文房四寶紋飾。進門迎面一座青磚懸山式影壁,影壁上精雕細刻有松鶴延年、鷺戲荷花、梅蘭竹菊、鳳凰牡丹等象徵吉祥富貴的紋飾。折而西為屏門,前院三間倒座南房,東西配房各三間。院正北建垂花門一座,門額倒掛橫楣子雕飾梅竹喜鵲紋飾,兩側方形垂花。所有的房屋都在這座垂花門左右遊廊的連線下,向兩側延伸。北邊建正廳五楹,前出廊。前為跨院,院中有奇峰異石,據說其中有一石是從圓明園移來的。後院後罩房五楹,東西配房各三間,有廊相通。
此宅雖為李蓮英所有,卻多為李蓮英的侄兒所住。李蓮英胞弟之孫李瀛洲是一個新派人物,曾在此開辦雜誌———《民聲月刊》,宅子的外院就是當年雜誌社的社址。因李氏後裔的妥善維護,宅子基本保持了原貌。
今天的李宅則像個淪陷的孤島一樣深藏在一堆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和塵土飛揚的工地中,難以很輕易地到達。資料描述中的精美雕刻還在,宏大規模卻在飛揚的塵土中縮成很小的一片。除了中路的主體建築,兩側全部被拆掉,壘起了新磚。原有的廊柱被標好了堆放在空地上,留待回歸原來的位置。
但是李蓮英出宮以後居住在哪裡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統一,較多的說法是在黃化門街。
悄然缺失了的19號
《北京地名典》一書在介紹黃化門街時在最後說:十九號是清末太監李蓮英的住宅。
明清時期,黃化門街為皇城禁區,是皇宮後勤供應的集中之地,一直到民國,這個禁區才被打破,成了居民區。
據有關資料稱,李蓮英出宮以後時居黃化門。這宅子並不是李蓮英買來的,而是他陪慈禧太后由西安避難返京時哭窮向“老佛爺”要來的。當時“老佛爺”說:“可回到家了!”李蓮英藉機下跪磕頭,做出一副可憐相,說:“老佛爺回家了,奴才可連個家也沒有!”慈禧太后看他可憐就隨口把黃化門的一百多間房子賞給了他。
但李蓮英出宮三年後就死了,即便是住,他也沒能在此住多久。
今天走進黃化門街,門牌號到了三十幾就戛然而止,一個胡同轉而出現在眼前,再接過去就是17號,19號消失在這個豁口中。
資料中記載,黃化門的這座李蓮英宅其實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駐京辦事處,因為河北駐京辦的門牌號寫的是黃化門錐把胡同甲1號,但按照它的位置來說,恰巧占據了黃化門街缺失的那一塊,所以河北駐京辦應是19號殘餘的院子。
但門口的警衛對此保持了茫然和警惕。19號肅穆的院子裡太過安靜,兩進的院落雖然堂皇,但嶄新得毫無古意,只有後院中被窺探到的老槐樹依舊記載著二百多年來的歲月風霜。
李蓮英的故事也許刻在它的年輪上,卻沒有刻在宅院人的心裡。
景山公園迤北的中軸路為地安門大街,向北幾百米路東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大街叫黃化門街,東到東板橋街上,全長109米。明代、清代此地為皇城禁地,是皇宮後勤所在地。清光緒年間,黃化門街稱大黃化門街,民國三十六年稱黃化門大街,1965年改稱黃化門街。東、西街口的牆壁上各有一塊1993年釘上去的銅牌介紹此街,其中一句說:“胡同內19號四合院為清末慈禧總管太監李蓮英的住宅。”
上網查“李蓮英故居”也顯示:“李蓮英故居,黃化門街19號”幾個字。但實地看看,卻發現如今的黃化門街上,根本就沒有19號的門牌,更沒有什麼四合院。黃化門中段兒路北錐把胡同甲1號即河北省駐京辦事處的院子,常常被“胡同游”的三輪車夫稱為李蓮英故居,弄得人一頭霧水。
河北省住京辦事處的大門坐東朝西,建得確實非常排場,一對漢白玉大石獅子雄居兩側,石階之上門闊三間,朱紅的大門上嵌有一排排仿銅門釘,古香古色。所以,胡同游的三輪車夫向遊客介紹這個院是李蓮英的故居,聽得遊客們點頭不已。
那么,這個院落到底是不是李蓮英的故居呢?胡同里的老街坊們肯定地說,不是!因為,黃化門街19號的門牌是1993年時的老牌子,19號亦即黃化門街43號。
的確,河北省駐京辦事處的院子,一是所在胡同不符,二是走進院內,看不出以往曾經是深宅大院的痕跡,如果說這裡是李蓮英的故居,恐缺少依據,似有以訛傳訛之嫌。
43號院位於黃化門街西端北側,靠近地安門內大街。如今的院門看上去相當“低調”,但頗為精緻:門首、門墩、門楣磚雕甚為完整;門洞內梁、棟、雕欄上的漆畫猶在,只是顏色暗淡了許多。進得門去,是一通影壁,青磚磨縫,相當考究。因為年代久遠,顯得有些破敗。步入院中,十餘間南房、北房和廂房組成了前院。院子挺大,幾棵粗粗的大樹挺立於房前。北屋中間處是高高的石台階,上去是過堂屋。高台階西側有一座做工精細的上馬石,不知何時被推倒了,靜靜地躺在院子的角落,使人依稀可見院中已往的榮華。
走過穿堂屋來到了二院,迎面是一座菊花垂花門,門架傾斜、油漆斑駁、有些損壞,它本應通向第三個院落,但已被砌死。看得出來,當年它一定是雍榮華貴、儀態萬方的。住在院內東西廂房的人說,後面院子的門開在南月牙胡同甲6號,原來兩個院子是相通的,由於安全的原因才封死的。
從黃化門街43號繞到南月牙胡同甲6號院,走了約有五分鐘,可見該院當年進深之大。沒想到南月牙6號院比黃化門大街43號的院子還大,三個院落被切割成一個個小院兒,住了幾十戶人家。菊花門院內兩側是迴廊、牆上有花窗,高大的正房及兩側廂房連上迴廊圍成一個巨大的主院。院中的古樹,想必都是當年的遺存,正房已有改造,正中間也被改成穿堂過道,通向後院。尚未走進後院,已有陣陣花香撲面襲來。尋香而至,發現後院東北一隅,種有一小片翠竹,一棵碗口粗的大丁香樹花枝茂盛地覆蓋了半個院子,樹上雪白的丁香花使整個院子浸潤在花香之中。
據說從黃化門街43號院正門起,到南月牙胡同甲6號後門止,約有百米,真可謂深宅大院。值得玩味是,它的後門還屬於胡同後面的胡同。像一彎弦月的南月牙胡同深藏於慈慧胡同的裡面,窄得連小轎車都無法穿入。
毫不起眼的正門,深隱的後門,寬暢的深宅院落,氣派的房屋,離紫禁城不到一袋煙工夫的路程,李蓮英居於此院,顯然有其N個理由。
北京名人故居
北京主要名人故居的地址,歷史等詳細介紹,同時有歷史名人的詳盡背景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