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紋
(文)的記載首見於漢代文獻《釋名》:“綺有杯文者,因其形如杯而稱為杯文。”當時的耳杯為橢圓形,兩側帶耳,方便手捧。將之反映到絲織品的紋樣上來,耳杯的圓弧則變成了直線。
從戰國至西漢初年出土的墓葬
,尤其是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發掘的綺織物(一種在平紋地上起花的織物)和羅織物來看,其中大量的由對稱鋸齒骨架組成的幾何紋樣,可能就是當時所稱的杯紋。出土的這件朱紅杯紋羅,用的是四經絞地上起二經絞花的複雜羅結構。這種結構的羅始創於商代,在戰國、秦漢時得到廣泛套用,並一直流行直到唐宋時期。用以染色的硃砂是採用先進的研磨技術將其製成極細的顆粒,再敷在織物上的。十分可惜,四經絞鏈式紋羅與這種硃砂染色技術如今已經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