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羅是一種較為輕薄透孔的絲織物,其外表特點是稀疏、有空隙,並有皺感。通過絞紗與平紋交替,經絲互相糾結,呈現條狀孔路,其孔眼疏朗、穩定,不會產生滑移。羅的生產,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嘉泰《會稽志》卷十七《布帛》記載,春秋時越國生產的絲織物中即有“羅”。羅可以分為橫羅、直羅、花羅等。羅可以素織,也有提花,但在織造技術上,提花羅比素羅複雜得多。羅的品名也相當繁多,如《新唐書》中所載各地貢品中有瓜子羅、孔雀羅、寶花羅、孔雀羅、寶花花紋羅、單絲羅、合羅等名。傳統品種杭羅為橫羅。出土文物中發現早在商代,戰國楚墓已有羅的殘片和花羅。秦漢時期花羅已很精美。宋代的羅織物最為盛行,在潤州(今鎮江)設有織羅務,每年貢羅達10萬匹以上,但因其織造工藝複雜,明清以後逐漸消失。羅,質地輕薄,絲縷纖細,經絲互相絞纏後呈椒孔形,織物緊密結實,又有孔眼透氣。適於製作夏季服飾,刺繡坯料和裝飾品。
文物實證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發現保存完好的羅織物,大部分採用普通四經絞羅。但其中用於龍鳳虎繡的地織物,經分析組織上稍有變化,即每一次絞轉後增加兩梭平紋,也就是三梭平織和一梭絞轉相間隔排列。經絲的精練度好於緯絲,應是熟織的絲織品這種變異的四經絞羅,緯密增加,孔眼變小,很適宜用做刺繡的地。
河北滿城、蒙古諾因烏拉、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中有菱紋羅出土。其中以武威磨咀子所出最為精良,其經密每厘米144根,排列非常緊密,紋樣顯得格外突出。馬王堆一號、三號漢墓和江陵鳳凰山漢墓也有大量紋羅出土,其中又以馬王堆一號漢墓的出土物更具代表性。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成幅紋羅有10餘件,幅寬36-51厘米不等,一般每厘米經絲為100-120根、緯絲為35-40根。色彩上有朱紅、青、煙色、白色。花樣常見菱形圖案,虛實兩種上下對稱橫向排列,通幅分別排13-14個,布局嚴謹。這種菱形圖案開關與俯視的耳杯相似,可能就是當時文獻中所說的"七彩杯文綺”。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唐代的羅基本上還是傳統的四經絞羅。吐魯番出土的唐代絲織品中有少量羅織物,幾乎都是小几何花紋,或可與史料中的瓜子羅等相互印證。江蘇蘇州虎丘塔和浙江杭州雷峰塔等地出土的吳越國時期織物中有大量四經絞羅,就是越羅。
宋墓出土絲綢中的大類產品也是四經絞羅,甚至比唐代出土更多,大部分是小花紋,如九點紋、方格紋、菱形紋等,出土於大量遼代墓葬中,也見之於國外的一些私人收藏。另如阿魯科爾沁旗小井子遼墓出土的紫色芝麻羅,以四經絞作地,二經絞顯花,花為菱形點。也有較為複雜的花卉紋樣,如黃升墓出土的四合如意紋羅。
杭羅也屬於橫羅。中國絲綢博物館藏有兩件清代杭羅。一件織物為淺黃色提花杭羅,長28cm,寬108cm,顯"團喜"紋樣。另一件為藕色折枝花鳥杭羅飄帶,長17cm,寬196cm。
提花橫羅有時也叫春羅。故宮博物館藏有一件葵色冰梅紋春羅,其黃絹腰腰封印上有"上用葵色冰梅春羅壹匹,管理江南織造兼龍江西西新關稅務臣慶林謹,同治拾叄年月日",地組織為七絲橫羅,而紋組織是地經上起三枚的經浮組織點。
清代的羅織物中雖然還有四經絞羅,但已極為罕見。目前所知只有美國一家博物館中藏有的一件清代龍袍的接袖上見到過不提花的四經絞羅,織造技術已是十分低劣。
古代文獻
《戰國策·齊策》:"下宮糅羅紈、曳綺縠,而士不得以為緣。”
長沙馬王堆漢墓和江陵鳳凰山漢墓出土絞經絲織物時,同出的遣策中皆記為"綺"。聯繫文獻如《楚辭·招魂》王逸注、《漢書·外戚傳》顏注及《廣韻》中都稱"羅,綺也",推測當時所謂的"綺"可能泛指包括羅在內的素色提花織物。
東晉·王嘉《拾遺記》卷八,記吳主孫權之妻趙夫人,人稱"三絕"(機絕、針絕、絲絕),"織為羅縠,累月而成,裁為幔,內外視之,飄飄如煙氣輕功,而房內自涼"。
曹植《洛神賦》則中:"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璨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唐杜子美詩《白絲行》曰:"繅絲須長不須白,越羅蜀錦金粟尺"。《後出塞曲》曰:"越羅與楚練,照耀輿台軀”。
韋應物的《雜體》中提到春羅:"春羅雙鴛鴦,出自寒夜女。心精煙霧色,指歷千萬緒。"王維的《織錦詞》中也提到單絲羅:"錦江轉涸貢轉多,宮中盡著單絲羅。"
宋神宗時,婺州之細花羅和潤州之花羅就已十分著名,宣和二年(1120),"婺州、鎮江府買花羅,並依條買,用錢二十五萬三千餘貫......"(《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二之四二)
紹興三年(1133),朱異提到婺州每歲和買平羅和婺羅,其重量"平羅一匹要及一十九兩,婺羅一匹二十二兩,與本州所織清水羅率增生八九兩"。(《宋會要輯稿》,《食貨》六四之二八)
《鹹淳臨安志》卷八《絲之品》載:"羅:有花、素兩種結羅,染絲織者各熟線羅,尤貴。"
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八《物產·絲之品》云:"羅:花素、結羅、熟羅。"可見當時生產的羅已有多種品種。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乃服篇·分名》中所提到的羅織物為"凡羅中空小路,以透風涼,其訊息全在軟綜之中,袞頭兩扇打綜,一軟一硬。凡五梭三梭(最厚者七梭)之後踏起軟綜,自然糾轉諸經"。這道出了二經絞橫羅的特性與織造方法,有三梭羅、五梭羅等.
宋朝已有織入金銀絲的羅。《藝林伐山》載:"宋徽宗宮人多以麝香色為縷金羅,為衣裙。"楊萬里亦有詩云:"余香猶在織金羅。"此外,宋朝還出現了色織羅,《鹹淳臨安志》載:"染絲織者名熟線羅,尤貴。"從當時的織造技術背景分析,色織羅和織金羅很有可能是一種地絡類的緯插合組織.
據《杭州市志》,元、明、清時代的杭州絲綢中,羅一直是一種主要品種,羅中的秋羅、綺羅均為名產.
羅織物的使用在《明史·輿服志》中所見的有紅羅遮膝、紅羅裙,大紅素羅衣,裳,青羅繡金翟霞披,羅帶或大袖衫等各式服飾;呂毖在《明宮史》中提到明代宮中四季穿著,"自三月初四日至四月初三日穿羅","四月初四換穿紗衣,至九月又改穿山甲羅衣"。民間羅的使用也相當廣泛,《金瓶梅》中有羅衫、羅裙、羅袍、羅比甲和羅制的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