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剛[10]

朱健剛[10]

朱健剛,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研究非營利與公益慈善,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組織、城鄉社區、社會運動、公民社會理論等。發表《行動的力量》、《國與家之間》等多部著作以及多篇論文。主編《中國公益藍皮書》和《公益研究》雜誌,參與創辦廣東千禾社區公益慈善基金會、上海熱愛家園志願者協會、廣州公益學院等公益組織。擔任民政部社會組織促進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第三部門研究學會(ISTR)理事,廣州社會組織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曾是哈佛-燕京訪問學者和福爾布萊特訪問學者。

基本信息

朱健剛博士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院教授
廣州新港西路135號

工作經歷

教授,併兼任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公民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併兼任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等客座研究員。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2010年12月至今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
2011年5月至今 中山大學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秘書長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 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2009年1月至今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人類學系副教授
2004年5月至2008.12月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2007年10月至今 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兼)
2006年12月至今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公民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兼)
2004年2月至2006年9月中山大學廣東發展研究院公民社會中心主任(兼)
2004年2月至今 中山大學中國族群研究中心研究員(兼)
2005年3月至今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特約研究員(兼)
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1998年10月至2002年8月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研究助理
1998年7月至1998年8月 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調查項目經理
1997年8月至1999年2月 上海社區發展研究會調研員(兼)
1997年4月至1998年9月 錦麗斯集團戰略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7年2月至1997年10月 浦東持續教育學院教師(兼)
1995年7月至1995年8月 《湖南日報》實習編輯與記者

教育背景

留學香港中文大學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人類學系,獲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2002年10月至2004年4月 LEAD全球環境與發展領袖訓練,北京
1998年10月至2002年8月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學位:哲學博士
主修:社會與文化人類學
2001年12月至2002年5月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人類學系交換研究生
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
學位: 法學碩士
專業: 政治學
1991年9月至1995年7月 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
學位: 法學學士
主修: 政治學與行政學
輔修: 法律
1990年9月至1991年7月 石家莊陸軍學院軍訓,預備役少尉
1984年9月至1990年7月 長沙市第六中學

出版論文與專著

在海外發表或已獲通知發表論文15篇,其中英文論文7篇,SSCI論文3篇,相當於國內一級核心期刊論文1篇,國內發表論文和專著34篇,商務印書館專著1冊,譯著一冊,一類核心期刊論文1篇,核心期刊論文11篇
I. 海外出版論文
2010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hina’s green communities: Mobilizing memories and structuring incentives,” (with Boland A. the second author), Geoforum,
Accepted. (SSCI)
2009 “Boundaries and Belonging in Guangzhou: Changing the Nature of Residential Space in Urban China” (with Alana Boland), in Amrita Daniel and Mike Douglass, eds. Building Urban Communities: The Politics of Civic Space in Asia.
US: Routledge Press.
2009“建設本土公民社會:以ICS為個案”,澳門:《神州交流》2009年10月第六卷第四期
2009 “大陸公民社會的能力建設:話語與實踐”,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4期。
2009 “抗震救災,中國公民社會崛起的契機?”,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陳建民)香港:《二十一世紀》第114期。
2008“White-collar Work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Identity: Women in a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in Guangdong”. In Women of South China: gender in tradition and change. Edited by Siumi Maria Tam. New York: Sharp Inc. Forthcoming.
“轉型過程中的政府與NGO關係----三個案例的分析”,«第三部門與政府跨部門治理» 台灣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8.3
2007 “Strategy and culture in the collective action:A Case Study of Lijiang Gardenat Canton” (with Wang Chao), China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Vol. 40.p5-34.(SSCI)
2007 “Space, Pow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Identity: Case Study of Residents Movement at a ShanghaiNeighborhood”, ChinaSociology & Anthropology, Vol. 40. p65-90. (SSCI)
2007 “Not against the State, Just Protect the Residents’ Interests: An Urban Movement in a Shanghai Neighborhood” (with Peter Ho), in Peter Ho and Richard Esmonds, eds. China’s Embedded activism: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of a Social Movement.
2006 “Chinese NGOs strive to survive” (with Chan Kin-Man, Qiu Haixiong), Leiden: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SocietiesVol. 1,2006.
2006 “和平、進步與相互聯結的東亞公民社會”,台灣:台灣社會科學季刊2006年第2期。
2004“空間、權力和社區認同的建構:上海一個社區地鄰里運動的個案研究”,台北:《第三部門學刊》2004年第2期。
“權力與街區空間:當代中國街區權力研究導論”,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9年第26期和第27期(被收入《中國社會學文選》第二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1998 “文化主權:一種新的主權觀念”(與張來治合寫),香港:《亞洲論壇》1998年第1期
II. 國內出版論文與專著
“旅遊景區生產與族群文化的再造――對一個布依族村寨的旅遊人類學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國與家之間:關於上海鄰里的民族志研究》,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
論基層治理中政社分離的趨勢、挑戰與方向,《中國行政管理》,2010.4
譯著(和王超合譯):Sidney Mintz著《甜與權力》,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
社區組織化參與中的公民性養成――以上海一個社區為個案,《思想戰線》,2010.2
主編:《社區、空間與行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NGO合作,能否成為主流?”,《中國社會工作》,2009.9上期
“汶川地震救災中的NGO合作方式”,《中國社會工作》,2009.9上期
“綠色社區建設的理念與實踐”,(與吳桐雨共為作者),《現代物業》2009年8期上旬刊(總第124期)“Civil society 在中國情境下的套用”,《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人類學關鍵字:辨析與表述(一)導言”,《西北民族研究》(第二作者,陳志明為第一作者),2009年第3期(總第62期)
《責任・行動・合作:512抗震救災中的NGO合作研究》(第一作者,與王超、胡明為共同作者),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冀南鄉村的物物交換――地方經濟的人類學研究”,《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第一作者,與羨曉曼共為作者)
2009年第2期“打工者社會空間的生產――番禺打工者文化服務部的個案研究”,載張曙光主編《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廣東卷)》第六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11
《行動的力量:對民間志願組織的實踐邏輯的個案研究》,商務印書館2008年3月出版。
“公眾參與與社區公共空間的生產――對綠色社區建設的個案研究”,北京:《社會學研究》(一類核心期刊)(和阿蘭圖特納共為作者)2007年第4期
“國際NGO與中國地方治理創新――以珠三角為例”,廣州:《開放時代》(核心期刊)2007年第5期。
“當代中國公民社會的成長和創新”,上海:《探索與爭鳴》(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
《水邊人家――一個布依族村寨的發展描述》(主編),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06年第11期
草根NGO與公民社會的成長“,廣東:《開放時代》(核心期刊)
2004年第6期“工作、權力與女性”,北京:《清華社會學評論》2002年第11期
“革命後政治思潮”,《新編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九章,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城市社區建設:在實踐中反思理論”,《中國城市社區建設》,北京:《北京社會科學》增刊1999年版
“非政府組織在中國”(與張運藩合寫),《百科知識》(核心期刊),1999年第1期
“志願服務是社會全面發展的要求”(與徐中振合寫),上海:《解放日報》理論版1998年5月19號
副主編:《五里橋:一個發展中的城市新型社區》,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版
“志願服務是社會全面發展的結構因素和價值追求”(與徐中振合寫),《志願服務與社區發展》,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版
“要重視培育和發揮民眾性志願組織的作用”,《志願服務與社區發展》,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版
“文化主權:主權鬥爭的新焦點”(朱健剛、張來治),《復旦大學學報》(核心期刊)1998年第1期
“城市基層政權結構的變遷”(朱健剛、張來治),《新華文摘》1998年第8期,初登於《探索與爭鳴》(核心期刊)1998年第3期,轉載於“城市街區的權力結構: 強國家與強社會”,北京:《戰略與管理》(核心期刊)1997年第5期
“城市街區的權力變遷”,北京:《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97年第3期
“城市社區制改革的問題與對策”(與人合寫),上海:《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1997年第5期
“社區行政框架研究報告”(與張來治等合寫),上海:《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1997年第5期
“基督教與東方宗教的對話”(合譯), 《復旦大學學報》(核心期刊)1997年第1期
“中庸思想的歷史變遷及其現代意義”,湖南:《求索》(核心期刊)1996年第1期

獎勵與資助

獲得省級學術成果獎勵兩項,省級教學成果獎一項,在國際獲得溫倫格納人類學獎學金
中山大學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養對象
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六屆大會籌辦工作先進個人(2009.9)國家民委[2009]354號檔案
廣東省首屆哲學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三等獎(2005.5)
第五屆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5.8)
中山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4.9)
Wenner-Gren Ph.D. Thesis Grant, USA (2001-2002)
Urban ChinaResearch Grant, Urban Research Network, Albany, SUNY, USA(2000-2001)
上海社區研究成果評選(1990-1998)三等獎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獎學金
復旦大學寺川良一一等獎學金
復旦大學“英才杯”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三等獎
北京大學光華獎學金
北京大學社會工作獎
1992年北京市“萬家樂杯”大學生辯論賽冠軍
1993年全國“長虹杯”大學生辯論賽亞軍

精選研究項目

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教育部課題一項,參與多項國家級課題。
I、縱向課題
2010年2010年度中山大學青年教師培育項目
2009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社會組織在5.12地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中的參與與合作機制的個案研究”課題負責人
2007年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城市新移民問題及其對策研究”的子課題“城市社區建設與城市新移民問題”的負責人
2006年國家教育部青年資助項目“市民空間的生產與社區權力的變遷”課題負責人
2007年中山大學985二期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基地《中國制度變遷案例研究》(廣東卷)課題農民工組織案例研究負責人
2005年中山大學“985”二期公共管理與社會發展創新研究基地非政府組織方向負責人
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服務社會化”課題項目華南區負責人
2005年香港高等學術基金資助傳統鄰里研究“權力、空間和認同:對北京、上海、廣州的傳統鄰里的比較民族志研究”課題負責人
2005年中山大學“國際NGO在華南”項目負責人
2004年國家重點學科資助項目“華南都市鄰里社區”研究負責人
2004年中山大學百人計畫資助科研啟動項目課題主持人
2002年香港中文大學資助博士後項目:香皂與洗髮水消費文化研究
1997年上海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社區參與與志願服務研究”項目組副組長
1996年參與單位文化研究,國家重點社會科學項目資助
1996年參與上海社區行政與公共政策項目研究,國家重點社會科學項目資助
II、橫向課題
2009年 美國可持續社區支持項目“四川社區建設項目”課題負責人
2009年中國扶貧基金會項目“NGO512抗震救災典型案例研究”課題負責人
2008年 美國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四川災後社區重建研究項目負責人
2008年香港樂施會項目“以中山大學為試點探索發展教育融入高校校公共選修課系統”課題負責人
2007年香港樂施會資助項目“開闢珠三角政府與民間組織溝通渠道”負責人
2007年美國友邦保險公司廣東分公司支持項目“AIA志願者發展計畫”負責人
2007年美國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支持項目“民間合作與創新研究”負責人
2007年捐贈項目“民間基金”負責人
2007年捐贈項目“支持華南公民社會組織能力建設和學習”負責人
2006年美國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支持項目“建設華南民間合作與創新平台”負責人
2005年中山大學項目“NGO組織在華南”研究項目負責人
2005年香港嘉道理基金支持項目“華南志願行動者網路研究”負責人
2005年綠色和平與媒體研究負責人,中國綠色和平與人類學系合作項目
2003年廣東貴嶼電子垃圾社會評估項目組副組長,國際綠色和平委託項目
2003年轉基因食品與廣東飲食文化變遷研究項目組組長,國際綠色和平與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合作項目

會議發言

四次參與國際人類學一級會議並發表論文。獨立組織首次兩岸四地公民社會研討會。組織哈佛-燕京學社學術研討會以及世界人類學-民族學大學的“發展人類學”分會
2009年7月 中國昆明,世界人類學與民族學大會發展人類學分會會議主席及正式發言人
2008年4月 美國北卡羅來納,美國民族學會(American Ethnologists Society)及北美人類學會年會正式發言,美國民族學會及北美人類學會主辦
2008年3月 美國哈佛,哈佛-燕京學社“反思中國發展”學術研討會
2007年10月 中國台灣,亞太非營利部門國際學術研討會正式發言。台灣中央大學客家研究院主辦
2007年10月 比利時布魯塞爾,“第二屆中歐論壇”正式發言。梅耶人類進步基金會主辦。
2007年6月 中國廣州,“社會創新:政府、企業與民間組織的互動”――2007年兩岸四地公民社會學術暨實務研討會,會議主持並發言。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與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聯合主辦。
2006年12月 中國香港,“公民社會指數研討會”評論人,由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社科聯聯合主辦。
2006年11月 中國廣州,“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正式發言。會議由中國民族學會、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界聯合會第十六屆世界大會籌備委員會、中山大學、廣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聯合主辦。
2006年11月 韓國首爾,“2006亞洲公民社會教育論壇”正式發言,韓國聖公會大學主辦
2006年10月中國北京,“社會創新與建設新型國家國際會議”正式發言,英國楊氏基金會、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中國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聯合舉辦。
2006年6月 韓國首爾,“作為聯帶的東亞和雜誌的作用”國際學術研討會正式發言,韓國《創作與批評》學刊主辦。
2006年7月 中國香港,2006年東亞人類學年會正式發言,美國東亞人類學學會與香港中文大學主辦
2006年 中國台灣:二○○六年兩岸非營利組織學術論壇正式發言,台灣政治大學舉辦
2005年 美國夏威夷:“The Global Urban Transition, Civil Society and Governance: Spaces of Community and Public Life”研討會正式發言,。由夏威夷大學全球化研究中心主辦。
2005年 英國愛丁堡:“公民社會領導力”研討會正式發言,英國文化協會主辦
2003年 韓國首爾,“亞洲公民社會”研討會,韓國聖公會大學亞洲NGO資源中心主辦
2003年 中國香港:CITIES IN CHINA:THE NEXT GENERATION OF URBAN RESEARCH,organized by the Urban China Research Network
2003年 中國北京,“環保NGO與社會運動”國際學術研討會正式發言,清華大學與荷蘭瓦格寧根大學主辦。
2002年 中國長沙,中國環境科學學術年會正式發言,
2001年 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人類學年會正式發言,
2001年 加拿大蒙特婁,加拿大人類學學會與美國民族學會聯合會議上正式發言,
2000年 中國北京,國際民族學家與人類學家聯合會中期會議上正式發言,
1998年 中國北京,全國首屆城市社區發展研討會正式發言,

會員資格

美國人類學會會員,香港人類學會會員,中國都市人類學會會員,上海社區發展研究會會員

研究興趣

社區權力,社區發展,非營利團體,認同政治,社會運動,城市空間研究,性別研究

教學課程

教授人類學理論等核心課程,獲獎一次,教學深受學生好評。

學期 課程名稱 類別 學分 學時 課程對象
2003學年第二學期 發展人類學 專業選修 2 36 本科三年級(33人)
2003學年第二學期 人類學田野調查 必修 8
本科三年級(6人)
2004學年第一學期 人類學概論 必修 4 72 本科一年級(65人)
2004學年第一學期 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方法 必修 4 72 碩士研究生一年級(25人)
2004學年第一學期 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方法 必修 4 72 博士研究生一年級(22人)
2004學年第一學期 公民社會與發展 選修 2 36 公共選修課(200人)
2004學年第二學期 空間、歷史與權力――社區研究英文原著選讀 專業選修 3 54 碩士研究生(16人)
2005學年第一學期 文化人類學理論 必修 4 72 碩士研究生一年級(25人)
2005學年第一學期 空間、歷史與權力――社區研究英文原著選讀 專業選修 3 54 碩士研究生(16人)
2005學年第二學期 人類學田野調查 必修 6
本科三年級(7人)
2006學年第一學期 文化人類學理論 必修 3 72 本科二三年級(80+40人)
2006學年第一學期 公民社會與發展 選修 2 36 全校公選課(186)
























指導學生論文

年級 姓名 類別 論文題目 評級
01 張麗霞 本科畢業論文 傳統都市社區的拜神與迷信――對廣州南華西街拜神的人類學研究
01 彭穎 本科畢業論文 旅遊發展,鄉村治理與布依族生計模式變遷――雲南省羅平縣多衣村人類學考察
01 林德麗 本科畢業論文 共生的“村”與“城”之衝突和融合――對廣州市下渡村的人類學分析
01 陳健 本科畢業論文 行業協會的結構與功能分析――以義烏制筆協會為例 及格
02 劉一甫 學年論文

02 孫翠文 學年論文

02 辛宇翔 學年論文

02 馬永春 本科畢業論文

02 王興明 本科畢業論文

02 唐曉舟 本科畢業論文

02 高潔 本科畢業論文

03 歐鵬宇 學年論文

03 周如南 學年論文

03 袁亮 學年論文

03 楊艷 學年論文

03 周如南 本科畢業論文
03 歐鵬宇 本科畢業論文 樂昌互助會在行動――自發性的NGO在運行s時的行動衝突探討
03 莫曉波 本科畢業論文 單位型社區組織研究――以廣州市廣重社區為例
03 蘇晨 本科畢業論文 奪補河邊有人家――白馬人族群認同的建構與變遷
04 楊翔 學年論文

04 郁弘芳 學年論文

04 鄧圓也 學年論文

04 劉初 本科畢業論文

04 陳曉羲 本科畢業論文

05 吳桐雨 本科畢業論文

05 武毅 本科畢業論文

05 韓燁 本科畢業論文

05 張麗霞 碩士畢業論文 傳統都市鄰里的再造――對廣州南華西街的人類學研究
05 曹波 碩士畢業論文 秩序的建構――對雲南省羅平縣多衣村布依旅遊的人類學研究
05 唐湖湘 碩士畢業論文 變遷、互動與社區認同――對廣州市北村業主維權集體行動的人類學研究
06 高潔 碩士畢業論文 參與式發展的地方性主體――以廣西多敏村的人類學研究為例
06 沈思斯 碩士畢業論文 關於民間公益組織行動中合法性的人類學研究――以GS在雲南海棠湖地區的環保行動為例
07 周如南


08 羨曉曼


08 黃源


08 李倩












社會服務

積極參與公益事務,所負責的中心被〈南風窗〉評為2007年度最佳公益組織。得到海內外媒體的報導。其農民工民間組織的研究得到廣東省委領導的點名肯定。參與四川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和災後社區重建工作,撰寫的《民間參與汶川大地震緊急救災》研究報告,提交給由國家減震救災委、民政部、北京師範大學組織的汶川地震專家對策組,匯成總報告遞交國務院,得到溫家寶總理批示。同時是《南方都市報》、《21世紀經濟報導》評論專欄的撰稿人,並在校內開展馬丁堂博雅教育實驗,支持學生成長。
廣東人文學會副秘書長
上海熱愛家園社區志願者協會創始人、理事
北京自然之友理事
雲南大眾流域研究及推廣中心理事
廣州燈塔計畫顧問
《民間》出品人
民間公益助學組織――麥田教育基金會理事
系裡擔任研究生班主任,參與系區域網路站建設、引入馬丁堂獎學金,開展馬丁堂全人教育實驗,積極支持學生各項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