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西街

南華西街

先有南華西街,再有海珠區。這條廣州海珠區最早城區與發祥地的街道,在百年滄海桑田後,她的每一條小巷、每一棟老屋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與幾代街坊的記憶。如今,她是廣州37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並將納入廣州名城未來發展的總體規劃。 南華西街是廣州市海珠區一條具有濃郁嶺南特色的行政街道。南華西街位於廣州市珠江南岸,海珠區西北面,是一條具有濃郁嶺南文化特色的行政街道。,有居民21390多戶,人口58390多人,設1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南華西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在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社區黨建工作格局,積極構建社區文化載體,構築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努力打造平安和諧社區,使社區環境面貌日新月異,街道三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效,先後被評為全國街道之星、全國最佳街道、中華第一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活動示範點、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體育先進社區、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模範集體、廣東省開展“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教育活動示範點;廣州市精神文明建設紅旗單位、廣州市文明單位標兵等稱號。

地理區域

南華西街 南華西街

位於廣州市海珠區西北部的南華西街,總面積1.23平方公里。她的東面與海幢街交界,東南面與龍鳳街接壤,西、北兩面則瀕臨珠江,與荔灣區隔江相望。轄內有南華西、濱江西、同福西、洪德、厚德5條主幹馬路,還有榮德路、光德路等次乾馬路,以及大小街巷1 72條。全街分為洲頭咀、海天、德和新、後樂園、厚德、永興、鰲洲、敬和里、福安、兆龍里、龍武里和聚龍12個社區。南華西街是廣州市海珠區一條具有濃郁嶺南特色的行政街道。轄區面積1.1平方公里。截至2007年底統計,全街共有居民住戶21390戶,人口58390人。

悠久歷史

南華西街 南華西街

海珠區因其位於珠江廣州河段前航道的南面,所以歷來稱作“河南”。作為河南西北一角的南華西街,在清代是番禺茭塘司河南堡轄內的一個地段。民國十年(1921年)廣州市市政廳成立後,河南成區被劃入廣州市內,南華西街道亦隨之成為廣州市區的一部分。過後

,河南地區街道組織多次調整,直到1998年7月份,區里將南華西街與洪德街合併,成為現今的南華西街街道單位。

康熙年間,對外貿易開創第一個繁盛時期

據史料記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指定廣州為中國對外通商唯一口岸,開放河南黃埔村作為外國商船的停泊港口,並代替因“淤積久,鹹鹵繼至,滄海為田”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扶胥港。這給了河南地區發展契機。隨著口岸的開放,為對外貿易服務的設施與行業逐漸興建起來。南華西街地段得天獨厚的優勢得以顯現,臨江碼頭、倉庫,與一些經營土特產出口的洋莊、貨棧相繼出現了。南華西街是海珠區最早發展起來的城市商住區。

到了民國初年,舊市政廳開始在河南地區修建馬路。南岸大街、龍溪西約、龍溪中約、福麟街、紫來街、冼涌、躍龍東街等街巷,陸續被舊市政廳築成南華路、同福路與洪德路等馬路。1933年,隨著海珠橋建成通車,使整個河南地區的交通大大改善。一時之間,南華西街區馬路騎樓內冒出各種小商鋪、酒樓食肆,出現歷史上所謂的第二個繁盛時期。

眾多富商巨賈選擇遷來入籍,更是讓南華西名噪南粵。早在乾隆年間,十三行行商首領、當時世界著名的廣州首富潘振承便選中這裡修建住宅庭園。潘振承看中了南華西街一帶臨江怡人景色、民風淳厚,地價低廉,決定在此大興土木、建立基業。

當時,潘振承斥巨資在南溪以西,買下一片總體面積達20公頃的河灘地開鄉建祠。該地塊東至風光旖旎的漱珠涌,北接悠悠珠江水。潘家還在溪上建起漱珠、環珠和躍龍三座石橋,將這裡命名為龍溪鄉。從此,潘氏家族入籍河南地,至今已傳十世人。潘振承本人就成為潘氏龍溪鄉的開鄉始祖,也就是今日南華西街地域的最早開基人。

在1803年,另一家十三行富商怡和行伍秉鏞兄弟在南溪東畔置地,興建“萬松園”住宅,與溪西潘家隔溪相望。至此,河南本地的富豪以及海外僑商爭相效尤,在附近先後建起陳園、梅園、張園、葉氏近園等薈萃繁華,使得南溪兩岸一時成了“富者多居之”的地方。

現場傳真

一對老夫婦想尋找一處安度晚年的居所,在廣州尋覓大半年後,買下南華西街一棟三層半的小樓,家宅取名“敏廬”,並在門口掛出“敏性平庸堪自信,廬寓南華可安居”的對聯。此後,“廬寓南華可安居”就成為人們評價南華西街的口頭禪

龍導尾80多年小集市興旺至今

當我從同福西路的牌坊拐入南華西街,眼前一條狹長的麻石路,兩邊是古老的青磚大屋,三位老人正坐在趟櫳門邊聊家常,還有中年婦女在自家門前擺出一張方桌做串珠兒的小手工,這情景讓人一下子忘記了大都市的喧囂。

繼續往前走,街巷在我面前已呈現兩個出口。我一眼望去,這些街巷又有分支。難怪曾有人把南華西形容為迷宮:這個街區的道路交通系統是靠南北向的直街與東西向的橫巷交叉形成。不過我擔心會迷路是多餘的,只要找一找街巷裡老樹下乘涼的街坊,他們不但熱心給我指路,有的還會帶著走一段,直到我搞清楚方向為止。

在街坊們的介紹下,我走到了南華西最長、最有名的龍導尾。這條街巷位於同福西路環珠橋邊,它的前身是石橋下的河涌,後來人們在河湧上蓋起石板,住在涌兩岸的街坊紛紛打開自家的門面,擺攤做起小生意。演變至今,龍導尾已成為河南的著名集市。

經歷80多年,今日的龍導尾集市仍然興旺。在這裡,街坊賣水果、賣日用百貨、賣豬肉蔬菜、賣小吃涼茶……在這裡內衣10元三件、牛腩粉大碗5元,雞肉、豬肉的價格要比周圍市場便宜一兩塊,因此被龍導尾集市吸引的不僅是方圓幾里的街坊,連搬到天河、芳村的街坊也會時常回來採購。南華西的街坊還喜歡一起逛集市,住在同福西會龍里巷的梁姨說,她就經常和鄰居一起買菜,享受討價還價的樂趣。

建築古蹟

南華西街 南華西街

南華西街開基於清代中葉的1776年,230多年來,她積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現存的著名歷史建築有:海幢寺、雙清樓、波樓與波台、潘家大院、洲頭咀反租地抗英鬥爭遺址,還有南華西街瓷畫群街巷等。而位於敬和里、德和新等社區具有中西合璧風格的民居青磚屋群,以及同福西路、洪德路的騎樓街,映襯著這個地方向來所具有的適宜居住的濃厚嶺南氣息,還有當時對外開放繁華的商業活動。

除了老街巷,南華西還有不少老屋子,老屋子裡當然藏有值得稱道的老物件。

被譽為可以與西關大屋群媲美的青磚屋宇,位於南華西敬和里社區內。巷內幾十間南北相向的屋宇,保留著清代建築的風格,常吸引不少攝影發燒友到此。曾經為十三行四大富商之一的葉家私宅也位於此。不過,住在私宅里的街坊,並不同意有關部門在門口掛上一塊文物的牌匾。我曾經和一幫“攝”友來到葉家私宅前,住在這間屋裡的婆婆說怕經常有人要進來拍照、參觀,所以沒有讓有關部門在門口掛牌匾。但我們還是很幸運,最後大家說服了住戶,我們得以進入葉家參觀。

至今,葉家私宅里還保留著一整排色彩鮮艷的滿洲玻璃窗花,還有一個古樸的小庭院,這都讓我們這些住慣單元格子間裡的人羨慕不已。一名姓潘的住戶介紹,多年來由於房子都是自家人住,所以得到很好的保護,“像這些滿洲窗花,家人都會經常抹洗,所以保留了近百年。”

在這裡到底有多少古老的東西?從敬和里看完青磚大屋後繼續往前,便可以看到雙清樓、清代將軍故居、百年煙館、姑婆屋;如果向濱江西的方向走,又可以看到洲頭咀反租地抗英鬥爭遺址、有西方古典風格的波樓……如果來南華西尋古蹟只計畫用一天的時間,那一定無法認清全部。但是,有機會來這樣一條富有歷史味道的老街逛逛,我才明白生活也可以這么安靜。

古街評價

給這裡打滿分,永遠都不想離開

發言人:關儔,84歲,在南華西街生活近70年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廣州曾流行過“寧要河北一張床,不要河南一塊地”的說法。不過,住在南華西龍慶北的關叔,對於自己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早已打了滿分,他說“永遠都不想離開這裡。”

關叔住的這間大屋建於清代,他們一家人與南華西的緣分,源於當年父親被屋主委託看房子。這一看,家族幾代人都住這裡了。關叔至今仍清楚記得,在日寇侵華期間,日軍要拆掉大屋,已經拿著砍刀在鋸大屋趟櫳門,關叔的父親勇敢地在屋裡喊“有人住”,才嚇走日軍。現今,這扇趟櫳門的木樑上還留著幾道刀痕。

除了對這間大屋感情深厚外,關叔還很滿意街區衛生環境的改變。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到晚上家人就要用網兜兜蚊子,還最怕暴雨天,因為家裡總免不了進水半米高。現在,關叔晚上睡覺連蚊帳都不用掛,雨水浸屋更是成為“憶當年”的話題。關叔說,如今南華西街每走幾步就是一個垃圾桶,還隨時能見到清潔工人給綠化帶噴灑農藥,“衛生環境的變化,讓街坊們覺得生活質量有提高。”

而對於退休後每日的生活軌跡,關叔是如此描述:每天早上6點半去酒樓喝早茶,逛濱江西。回到家裡後,便拿著放大鏡坐在門梁邊看報紙,“等買菜的八野婆回來”。這條簡單的生活軌跡,對於這戶老巷裡的尋常人家,洋溢著滿滿的幸福。

一間裁縫店記錄世事變遷

發言人:鍾富華,71歲,南華西騎樓內的第一批個體戶

在南華西路騎樓內,住著不少“前鋪面後住家”的街坊。老裁縫鍾富華的“家店”,就在南華西路110號內。

1962年鍾伯將自家門面打開,裝飾成一間裁縫店。當時,鍾伯用塊木板架在寫字桌上做成工作檯,上面放一台縫紉機、一把剪刀、幾塊彩色畫粉。工具雖然簡單,但鍾伯憑著一手好活計在街坊中贏得好口碑。加上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筆直的南華西路在廣州少有,“當年這條路兩邊的騎樓內,街坊們都開成檔口。”鍾伯的檔口在當時“日日系旺季”。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南華西路不再繁華,鍾伯的生意逐漸冷清。在幾年前,鍾伯的小店已不再像以前一樣做日常經營,小店撤下招牌,鋪頭的拉閘門也經常關著,再來光顧的都是認識鍾伯幾十年的熟客了。鍾伯說,熟客們並不是不喜歡上街買衣服,而是喜歡在老騎樓內裁縫最傳統、最地道的手工活。

高樓大廈不是南華西的發展模式

發言人:楊宏烈,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廣州十三行研究中心研究員

廣州名片:南華西街會不會因為老,而在這個城市的規劃中失去它應有的地位?

楊宏烈: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紫禁城”(值得保護的歷史街區)。古老的城區蘊涵著城市發展的原動力。歷史街區是城市的根脈所在。像南華西街具有傳統建築風貌的南華大屋;具有顯著文物價值的十三行行商的建築遺存;許多在城市景觀上享譽世界的古橋樑遺址、近代中西合璧的騎樓街巷,這些都是廣州名城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南華西街自然環境要素也具有文化遺產價值。海岸、江岸、洲頭咀(前後航道的分水嘴)、漱珠涌等,記載了城市發展演變的歷史,在規劃中都應該加以保護。

廣州名片:對於南華西街這條歷史老街,現今最重要的是什麼?

楊宏烈:保護!經濟效益在這不是主要的,房地產業應該遠離南華西街,大拆大建應該堅決禁止,高樓大廈不是這裡的發展模式。應該保護歷史街區的傳統街巷格局,歷史文化景觀應該成為這裡的主要風貌。鼓勵發展旅遊業,安排有限度的商業活動,創造宜居和宜游的環境,才是南華西街的正確規劃方針。

廣州名片:具體規劃方向如何?

楊宏烈:廣州大學十三行研究中心經過實地考察、調研,做出了南華西歷史街區的規劃方案。街區的旅遊線路“兩環一軸”,由漱珠涌步行道和濱江綠化步行道,將整個街區的旅遊景點構成網路系統。同福路和南華西路組成騎樓觀光步行圈。從寶崗大道、通過同福西路、洲咀路到望江路,構成另一條旅遊線路。

南華西街的規劃目標是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近期應該做好十三行潘家大院、潘家祠堂的保護工作,創建行商歷史博物館,維護好騎樓街的完整性,增加歷史街區的活力。保護傳統民居建築文化和歷史街區的空間特徵,及其街巷居民生活模式。保護和再現具有嶺南地方風情的衣、食、住、行等民俗文化,以此促進海珠區乃至廣州市的GDP增長。

古街榮譽

南華西街 南華西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南華西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在鄧小平理論 和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在省、市、區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把握機遇,銳意改革,奮力開拓,超越自我,推動了街道兩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街道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居民民眾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精神

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果,許多工作走在了全國和省、市的先進行列。改革開放以來,受全國表彰的工作有29項(次),受省表彰的工作有61項(次),受市表彰的工作有373項(次),受區表彰的工作有753項(次),榮獲了"中國街道之星"、"全國最佳街道"、 "全國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示範點"、"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廣東省模範基層黨組織"、"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模範集體"和"廣州市精神文明建設紅旗單位"等稱號,是省、市、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一九九O年六月二十六日,江澤民總書記親臨南華西街視察,街黨委負責同志向江總書記匯報了街道兩個文明建設情況;二OOO年二月二十四日,在江澤民總書記到廣東考察期間,南華西街黨工委負責同志參加了由江總書記親自主持的廣州地區黨建工作座談會並匯報了社區黨建工作。李瑞環、喬石等20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曾先後親臨南華西街視察,對該街兩個文明建設給予較高評價。

今日的南華西街,已初步建設成為經濟進步、文化興旺、社會安定、管理有序、鄰里和睦、生活方便的社會主義文明新街道,社區的居民民眾享受著老有所養、壯有所用、青有所學、幼有所教、嬰有所託、殘有所助、孤有所扶、困有所幫的人間真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