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會計是一種確認、計量、記錄經濟事項的技術,以真實反映會計主體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會計始終處在特定的環境之中,這些環境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因而,會計作為一種管理活動,具有國家化的一面,各國政治、經濟、法律體系、文化教育與科學技術等各項因素必然影響和制約其會計的發展。經濟環境
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規定了會計發展的基本格局。會計的本質作用不僅僅在於從形式上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的運行過程和結果,而且要從本質上反映社會經濟現象所內含的各種經濟利益關係。因此,在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下,會計的諸多方面都必須能夠體現這些制度的基本要求。會計系統是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系統性的要求決定了會計系統與整個母系統及其他各子系統必須相互適應、相互協調。
改革開放前,中國在計畫經濟體制下,國家具有所有者和社會管理者的雙重身份,企業實際上是在國家直接領導下的一個部門,會計核算的範圍可視為國家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一部分,企業的會計核算實質上是以國家的各項要求和指標為尺度來歸集會計信息,是對計畫經濟予以局部的反映。
1978年改革開放後,國有企業改革、吸引外資、資本市場的大力發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使得中國會計工作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這些外部環境變化使我國的會計主體擁有了相當廣泛的自主權,會計的服務對象變為與企業有利害關係的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和社會公眾等。企業經營活躍,業務頻繁,會計行為所涉及的範圍和利益主體較廣,會計的市場作用明顯。這些變化推動了我國會計的改革和發展。
世界情況
美國的情況也是如此。從美國會計制度的發展史來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美國是沒有統一的會計制度的。他們只是將不全面的,甚至是零散的、非系統的會計制度、會計規範納入《公司法》中,並以此來約束公司的會計行為。在發生了1873年、1882年、1893年和1907年等數次以金融動盪為基本特徵的經濟危機,尤其是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後,會計界做了大量工作,創立了一種嶄新的、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的統一會計制度實現形式——會計準則,並很快促成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建立及國際會計準則的產生與發展,為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下進行會計國際協調創造了一個有利的實現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