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基本原理和觀念
1.聯繫的觀點。聯繫是客觀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存在的各種關係。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繫的。事物的聯繫是多種多樣的,由內部與外部、本質與非本質、必然與偶然、主要與次要、直接與間接等聯繫。在以哲學反思會計學相關問題時,應該把握各個事物之間的聯繫,而不是孤立地分析問題。
2.發展的觀點。發展是事務由低級到高級、由舊質到新質的變化過程。物質世界是永恆發展的,靜止是相對的。事物的發展是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呈現漸進性和飛躍性;發展是按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線式進行的,呈現前進性和曲折性。例如,會計理論研究方法從描述性方法到規範性方法再到實證研究方法,會計學從傳統簿記到財務會計再到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分化,這都表現了會計學的螺旋式上升的發展思路。
3.矛盾的觀點。矛盾是客觀的、普遍存在的,既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又貫穿於一切過程的始終。矛盾是具體的、特殊的,具體矛盾必須具體分析具體對待。矛盾體系中有眾多矛盾,其中有一種是主要矛盾,矛盾的兩個方面有主要的矛盾方面和次要的矛盾方面,在一定的條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轉化。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內在矛盾。
4.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觀點。必然性是事物發展中合乎規律的、不可避免的趨勢;偶然性是事物發展中發生的不確定趨勢。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的統一。必然性處於事物發展始終的支配地位,是事物內在的本質聯繫,決定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偶然性處於事物發展的從屬地位,是事物的非本質聯繫,加速或延緩事物的進程,影響事物過程的特徵。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聯繫,必然的東西同時是偶然的,必然性通過大量的偶然性來表現,並為自己的發展開闢道路;偶然的東西同時是必然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補充和表現形式,必然性貫穿於偶然性之中並支配偶然性。
5.形式和內容的觀點。形式構成事物內在要素的聯結方式或內部結構;有內在形式和外在形式,內在形式是直接同內容各要素本質聯繫的內部結構,外在形式是不直接同內容各要素相關的外在的非本質的聯繫方式。內容是構成事物內在各要素的總和。形式和內容是對立的統一。形式和內容既相互聯結又相互對立。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以內容為轉移,內容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現的方式,相對獨立並反作用於內容。
6.現象和本質的觀點。現象是事物外在的、易變的、反映本質的表現形式;事物的現象,有真相,即從正面直接表現事物本質的現象,也有假象,即從反面歪曲表現事物本質的現象。本質是事物記憶體的、穩定的、表現在現象之中的內部聯繫;由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構成,是事物的根本屬性。現象和本質是對立統一的。本質決定現象,現象依賴本質。任何事物的本質,都要通過各種現象來表現,各種現象都是從不同的方面來表現事物的本質。
從哲學的形式和內容以及現象和本質兩對對立統一的概念反思會計學,得出了會計中的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實質重於形式,反映了形式與內容、現象和本質的矛盾性,各種現象通過形式來反映,本質蘊涵在內容中。當形式與內容不適合而阻礙了內容的發展,就需要調整形式,以適應發展了的內容;在特定條件下,還不能調整形式時,就要根據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從實際出發,按照實際的要求辦理。
7.主觀與客觀的觀點。主觀是人的意識、思想和認識;客觀是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世界或認識對象。主觀和客觀是對立的統一。客觀不依賴於主觀而獨立存在,客觀決定主觀,主觀能動地反映和反作用於客觀。主觀與客觀又是一個統一的過程,主觀和客觀之間經常發生矛盾,通過不斷的實踐,總結經驗與教訓,不斷提高認識,克服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矛盾,在實踐的基礎上使主觀和客觀相統一。
8.系統的觀點。系統是由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具有整體性、相關性、目的性、動態性和適應性等特徵。系統的運行要遵循整體性原則、結構性原則、目的性原則和最最佳化原則,從系統與環境、系統內各要素的相互關係中,揭示系統的性質和規律,達到系統的最最佳化;採用系統工程的方法,把系統作為一項工程進行管理。會計學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對會計學的反思必須把握系統的觀點。
9.信息的觀點。信息是反映事物的特徵及其運動的事物屬性。信息是客觀存在的,有各種各樣的信息。信息質量具有真實性、全面性、時效性、系統性、目的性和有效性等特徵。信息處理是一個過程,包括信息的收集、加工、傳遞和貯存。運用信息方法,即把系統的運動看作是抽象的信息變換過程,用聯繫轉化的觀點綜合研究系統的信息收集、加工、傳遞和貯存以實現其目的。信息是會計處理的產物,也是會計學發揮職能的基礎,會計信息的獲得及其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
10.控制的觀點。控制是對客觀對象,按照一定標準,藉助信息,施加影響以實現其目標的過程。控制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控制是一個系統,有控制主體、受控客體和傳遞者三要素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機整體。控制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控制過程是一個動態過程。會計行為的最早出現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但隨著會計的發展,針對人性的弱點,規範人的行為成了會計的一大任務,對施行會計行為的人、會計信息以及對於整個會計系統的控制是目前會計學發展中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會計學中的問題及其哲學出路
(一)會計實踐中的會計信譽危機問題
中國的會計學研究在1990年以前主要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作為指導,從1991年開始,會計界改變了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一統天下的局面,注重對西方經濟學的吸收。雖然經濟學是解釋會計現象的一種工具,但由於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是“個人功利主義的”,它對於客觀存在的利他主義熟視無睹,而且,還有經濟學家斷然否定人的利他性,甚至認為經濟學討論道德問題是“不務正業”,主張經濟學“不講道德”(張曙光,1999)。這種價值觀導致了人格扭曲和社會價值導向偏頗,最終導致了會計信譽危機的出現。
會計實踐中的會計信譽危機問題可以通過會計管制來解決,而會計管制要從“自我”和“超我”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強有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另一方面強調會計人的人文追求,運用倫理道德的作用,陳國輝等認為會計中倫理道德的考量主要在於會計行為所引起的利益衝突和失序,會計倫理秩序可以看成是利益相關者在特定衝突的逼迫之下不斷反省而逐漸達成的共識,是一種實踐的明智。文中還構建了一種包括四個層次的會計行為道德體系:法治倫理層、制度倫理層、美德倫理層和終極信仰層(陳國輝等,2003)。
會計信譽危機的解決,最根本的措施還是用人文精神規範會計這門學科的發展,既可以從西方的人文哲學中尋求一種價值依據,也可以從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探尋。在《中國哲學簡史》中,馮友蘭先生曾說,像儒學這樣的哲學,它的功用不在於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於提高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世的境界,從而獲得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可見,會計學作為一門科學,需要人文精神的規範,否則,會計學也會走向“異化”,給社會造成“災難”。
(二)會計學中的信息質量問題
會計學被作為探討會計活動的規律性的一門套用科學(學科),研究者採用一定的會計學研究方法通過對研究對象進行主觀觀察、思維、分析,並得出符合邏輯性結果,會計學的研究對象主要包括會計實務、會計與所處環境的關係、從事會計工作的人的行為、意識以及會計活動產生的信息和對會計信息的判斷。會計學研究的最終目的還是發現會計活動的規律,從而更好地規範會計活動為人類服務。會計學對各種會計活動探討的規律性通過各種會計信息反映出來,會計信息的質量一直是會計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必須解決但卻始終困擾會計界的難題。
目前一般都是從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會計信息的企業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管等方面探討解決會計信息質量問題的對策。而提到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就會涉及到會計信譽危機問題解決中的人文精神規範;而提到會計監管,必然涉及到要從現象和形式中去把握監管的對象,以系統的觀點、信息的觀點和控制的觀點,發揮監管部門的主觀能動作用,認清會計信息質量問題的根源,進而能夠抓住根本,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可見,解決會計學中的信息質量問題,必須從哲學的高度認清會計信息質量產生問題的原因,才能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措施。
(三)會計理論研究中的研究方法問題
在20世紀60年代實證研究引入會計學研究以前,會計理論研究主要採用規範研究的方法,但隨著實證研究在會計學研究中的套用,會計學研究的數學化傾向越來越嚴重。儘管,在會計發展史上,會計與統計、數學三者的關係甚為密切。直至今日,數學依然是會計學、統計學的一大支柱,但是,會計畢竟不是數學。我們在研究中,應該將數學作為會計學研究的一種有用的工具,而不是作為不可缺少的“武器”。
目前會計理論研究中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長期以來,會計理論研究者實際上一直將經濟學作為會計學研究的基礎,而實際上經濟學和會計學一樣是並列的社會學科,這樣就造成了會計研究的滯後,也造成了會計實踐中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就是要逐漸形成會計學自身的方法論,從哲學中尋求會計學的研究方法,用哲學反思會計學,在這方面,理論界已經有所探索,如1907年美國斯勃拉谷著《會計哲學》一書,提出了會計哲學一詞,我國王正德等著《會計哲學概念》、楊俊亮著《會計哲學——會計本體論的哲學沉思》以及於玉林著《現代會計哲學》對於會計哲學進行了闡述。但是,這方面的研究以及哲學對於會計學的反思作用還需要引起人們更高的重視以及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