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鈴

曼陀鈴

曼陀鈴(Mandolin)是彈撥樂器,起源於義大利,原名為義大利文“mandolino”,意為“杏仁”,由其外形得名。曼陀鈴大小與小提琴差不多,全長約40厘米。共有八根弦,兩兩成對分為四組。四組弦的定音和小提琴是一樣的,也就是GDAE。調音法與小提琴相同,採取五度間隔。傳統曼陀鈴的琴身形狀,更像是剖開的水梨,琴體背部隆起成半圓,不帶橫板,琴頸上有品,琴頭略向後仰。維瓦爾第、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等作曲家,編有不少曼陀鈴演奏用的古典樂曲。

基本信息

簡介

各種大小的曼陀鈴各種大小的曼陀鈴

曼陀鈴(又稱“曼陀林”、“曼德琳”)是彈撥樂器,屬於魯特琴族。有四組復弦,指板上有銅品。音域較接近於小提琴。有使用撥片彈奏,屬於鏇律樂器,它的振音彈法最能帶給聽眾特別深刻的印象。調音法和小提琴相同,採取五度音隔。常與吉它等低音樂器合奏,亦可獨奏。

曼陀鈴的聲音如銀鈴滾動一般,清脆美妙,空靈、細碎、乾淨,古典味道濃厚。

曼陀鈴的指板上,埋有小提琴上所沒有的金屬細條,藉以辨認音階,不必為了習得正確音階作苦練,是一種家庭樂器,也是教學用樂器。因為彈奏簡易,所以學習同一樂曲花費的時間,比小提琴要少得多,因此可以享受學習簡單、進步快速的樂趣。

歷史

mandoremandore

十八世紀,曼陀鈴起源於義大利南部,是由稍早源自中世紀義大利的mandore琴發展而來,最初並沒有製造曼陀林的基礎模型,每個義大利的城市都生產各自的曼陀林,無論在琴弦或設計造型上都各有特色,其中拿波里型式的曼陀林流傳下來,後來流傳極廣。

Orville Gibson改良的曼陀鈴 專利圖紙Orville Gibson改良的曼陀鈴 專利圖紙

二十世紀初期,OrvilleGibson改良了曼陀鈴的琴身設計,由拱形背板改變成為平面背板,

而此型在美洲地區較為流行。

分類

變種

班卓曼陀鈴班卓曼陀鈴

1.圓背那不勒斯式曼陀鈴(Blowback mandolins)

2.平背曼陀鈴(A Model,Flatback mandolins)

3.鄉村音樂曼陀鈴(F Model)

4.電曼陀鈴(Electric Mandolin)

5.雙頸曼陀鈴(Double-neck Mandolin)

6.班卓曼陀鈴(mandolin banjo)

音調

曼陀貝司曼陀貝司

1.mandola:中型

2.mandocello:大型

3.mandobass:低音(曼陀貝司)

注意事項

首先,一把琴上有著很大的壓力,加上天氣的變化,和木頭本身的不可預知性,使事情變化多端。木頭是個活的可以呼吸的東西。它不如金屬堅硬,它和人一樣,不可預知。那也是木頭的魅力。它的這種特性讓它成為製作樂器的完美材料。要注意木頭也有細胞結構,它會隨著氣候,溫度,濕度的變化而變化。冬天,濕度會比較低,木頭會呈現一定的收縮,特別是如果木頭事先沒有做很好的乾燥處理。當然,夏天會出現相反的情況。這是因為木頭會吸收一些濕氣,然後膨脹一點點。所以,禁止暴露在劇烈且重複變化的天氣中,這樣會讓曼駝鈴爆裂,甚至影響到音色。

注意事項

弦軸金屬部件,需常加潤滑油,一般每季度加一次即可。在調弦過程中,應隨時注意琴弦的張力,不要一下子調得過高,以免斷弦。

琴如長期不使用時,可將琴弦放鬆;經常要彈奏的,則不必放鬆琴弦。琴宜經常彈奏,使共鳴箱內空氣流動而保持一定的乾燥度,平時則懸掛在沒有陽光直射的通風處。過份的乾、濕均會引起粘合劑開膠。

琴帶出戶外時,應該在布質的保護套中,保護套可根據你的琴大小尺自製。

保養方法

延緩琴弦老化:琴弦老化是不可避免的措施。因為由於種種原因,比如手上的汗漬污漬以及周圍環境的潮濕等等,導致琴弦生鏽,因此在彈琴之前之後都因該用柔軟的乾布或紙巾擦拭

琴身的維護:右手長期與琴體接觸會使琴身積上一層污垢。其實其對身體的影響比對琴還厲害,那上面可是細菌無數啊,因此一旦發現立刻清除。

中,低檔的琴要買個琴套,高檔的吉他要買個琴盒,這樣便於吉他的存放。

溫度,濕度的突然變化會對琴造成傷害。平時要避免琴在陽光下直照,不要讓琴靠近暖氣。如果空氣過分潮濕可在琴盒內放一些乾燥劑。

高檔琴都是經過相當考究的工藝及材料精細加工而成的,因此特別容易受傷。切忌將琴放到桌面或地板上。注意你的拉鏈和紐扣造成劃傷。

經常彈奏,隨時讓琴各部分充分震動,這是保養琴的最好方法吉他的各部分。

演奏家

拉丁美洲的曼陀鈴演奏者拉丁美洲的曼陀鈴演奏者

早期演奏家Robert Gardner of Mac and Bob為推廣這種樂器而努力時,是Bill Monroe確立了曼陀鈴在鄉村音樂歷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事實上,這位蘭草音樂之父讓當時的整個音樂界都為他手中那把曼陀鈴的美妙之音而傾倒。

山姆.布希山姆.布希

步Monroe 後塵的有 Jim and Jesse 樂隊的Jesse McReynolds和Osborne Brothers樂隊的老大劇院之星 Bobby sborne,以及Texas Playboy Tiny Moore 和Jethro Burns。曼陀鈴拓寬了蘭草音樂的範圍,之後的演奏家RonieMcCoury、Sam Bush、David Grisman 和Tim O'Brien 則仍繼續著Monroe的演奏傳統。

相關作品

代表作品

1、《亞歷山大·巴盧斯》(AlexanderBalus,亨德爾,1748年)

2、《嫉妒的情人》(L’Amantjaloux,格雷特里,1778年)

3、《奧賽羅》(Otello,威爾第,1887年)

4、《第七交響曲》和《大地之歌》(DasLiedvonderErde,馬勒)

5、《小夜曲》(Serenake,勛伯格)

6、《5首樂曲》(韋伯恩)

7、《競賽》(Agon,斯特拉文斯基)

以上是幾首非常著名的樂曲。曼陀鈴參與演出的樂曲還有許多,甚至有些是無從查證的。曼陀鈴雖常用於簡易的音樂,但是也曾躋身在一些著名的樂曲總譜中。偉大的音樂家樂聖貝多芬(Beethoven)也曾為曼多鈴和鋼琴作了一些樂曲,還有維瓦爾第(Vivaldi)的幾首協奏曲。

文學作品

《科萊利上尉的曼陀鈴》[英]路易·德·伯爾尼埃著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彈奏輕快靈動的樂聲,抵禦

曼陀鈴曼陀鈴

戰場硝煙的刺鼻氣息。《科萊利上尉的曼陀鈴》實踐了這一奢望。金戈鐵馬的蕭瑟在愛情萌發的瞬間被消融得了無痕跡。儘管現實生活中,個人命運是難以跳脫歷史時空的,但是二戰烽煙中希臘小島塞伐羅尼亞面臨義大利和德國入侵的歷史,被英國作家路易·德·伯爾尼埃塗上了玫瑰色。愛情能否化解仇殺?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男女主角的生死戀情,以純真化解了兩個家族間的世代怨恨,似乎提供了一個文學範本。與它的悲悽結局相比,《科萊利上尉的曼陀鈴》尾聲美滿,只是姍姍來遲,如同一聲悠長的嘆息,帶著韶華流逝的感慨。

藝術作品

油畫《曼陀鈴》

《曼陀鈴》,布拉克作,1909—1910年,布面油畫,79—59厘米,倫敦,泰特藝術博物館藏。

曼陀鈴曼陀鈴

布拉克和畢卡索在分析立體主義時期所作的作品,風格非常接近,以致於擺在一起難辨孰人所為。這在藝術史上是極其少見的現象。兩人不僅畫法相同,而且所選題材也十分相似。他們都偏愛畫樂器。布拉克喜愛音樂,所以樂器和樂譜在其作品中尤為多見。這幅作於1909—1910年的油畫《曼陀鈴》,是布拉克分析立體主義時期的一件代表作。而在同一時期,畢卡索的畫中也曾出現這種樂器。據說,立體派畫家對於曼陀鈴這一題材的偏愛,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當時著名詩人馬拉美(Mallarme)的影響。在馬拉美的詩作中,曼陀鈴是一種最受偏愛的象徵物,具有多重的隱喻。它由於自身能夠奏出音樂,面被當作藝術創造的象徵,同時,又因其狀似女性的子宮,而被視為一種類似的創造之暗示。不過,對於立體派畫家說來,馬拉美的影響,與其說是在於他的將樂器作為題材的選擇,不如說是在於其詩歌創作中分解與重構的藝術技巧。立體派畫家將客觀的物象分解,並將分解的碎塊在畫中重新組構。這裡多少有馬拉美的影響。

相對說來,布拉克在畫中對於物象的分解,要比畢卡索更加極端。他多數是在靜物畫中進行這種分析形體的實驗。這也許是因為靜物畫對他說來較少約束之故。在《曼陀鈴》這幅靜物畫中,那個被形與色的波濤團團包圍的樂器,隱沒在塊面、色彩與節奏的振顫中,所有要素都與那具有音響特質的陰影、光線、倒影等產生共鳴。整個畫面布滿形狀各異的幾何碎塊,我們幾乎找不到一點空著的地方,也找不到一點不具動感的區域。那四處瀰漫的光,那些朝著這個或那個方向傾斜的塊面,相互之間彼此呼應。正如布拉克在一本書中所描述的那樣:“回聲應隨著回聲,所有一切都發出了共鳴”。而真正能夠使眾多視覺要素統一起來的,則要算是畫面中心的曼陀鈴上那個圓孔;這個深色的圖形也是畫中所有交叉的斜線所交會的中心。從而,這幅畫的生命力便是由兩種不同方向的運動所派生:一是向上的運動;一是鏇轉的運動。畫中的色彩,仍象他早期作品的色彩那樣簡單,不過,在不失其純樸特質的基礎上,顯得更加明快和富於變化。

1910年,布拉克曾在一幅題為《小提琴及水罐》的靜物畫上端,以逼真畫法畫了一顆釘子,從而使這幅畫看上去象似掛在這釘子上一般。當時報界曾對此大肆攻擊。然而這一創舉卻受到立體派畫家的效仿。此後,布拉克又將字母及數字作為母題引入畫面,還在畫中畫出足以亂真的假木頭和假大理石。再到後來,他索性更進一步,直接把真實的東西(通常是紙片、木片等)拼貼到畫面上去。這樣,便誕生了拼貼這一綜合立體主義的繪畫語言。

布拉克的拼貼畫創作,是從1912年開始的。他試圖通過一系列拼貼而成的抽象圖形,來強化畫面的構成效果。他的製作過程越來越簡潔、大膽,作品的效果也愈加直接、明了。他從抽象起步,再慢慢地轉向具象,在交迭的抽象圖形中尋找他的主題。他的拼貼,除了採用紙片外,很少採用其他材料。這種往往被人們視為不具有藝術品質的材料,卻給布拉克的“建築性繪畫”創作,帶來極大的便捷。

布拉克作於1913年的《單簧管》,是他的拼貼代表作。他以木紋紙、報紙及有色紙,在畫面的中央拼貼出一組簡潔的形狀,並以鉛筆在這組形狀的周圍勾畫出線條和陰影。在這裡,客觀的物象與主觀創造的成分相互融合,從而產生一種雖使人意外卻又令人信服的造型價值和親切感。在這個樸素而嚴謹的畫面結構中,每一視覺要素,無論是不同的紙片還是輕淡勾畫的線條,都成為一種符號。那些線條使剪貼的圖形獲得某種依託和含義,甚至還能讓人從中感悟到某種精神內涵。通過拼貼,藝術家將一些似已被人忘卻的表現因素,尤其是對材料及色彩的審美感受,向觀者昭示。這顯然與分析立體主義的風格大異其趣。

純音之聲:西洋樂器

西洋樂器主要是指18世紀以來,歐洲國家已經定型的管弦樂器和彈弦樂器、鍵盤樂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