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甸鎮

曹甸鎮

曹甸鎮[Caodianzhen]相傳曹甸原系海中西墩,有楚、劉二姓居住,人稱楚劉二墩,後海水退去,由郝姓定居。《曹甸志》載:“三國時曹公(曹操)與孫吳(孫權)構兵,航海而南,屯兵於此,後人名曰曹甸。”至今有1700多年歷史。該鎮位於寶應縣東北部,距寶應縣城區14公里。鎮人民政府駐地鎮南路2號,全鎮面積98.9平方公里。東與西安豐、射陽湖2鎮毗鄰,南與望直港鎮相連,西與黃塍鎮、涇河鎮接壤,北與淮安市楚州區施河鎮交界。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轄曹甸村、茆舍村、李溝村、康莊村、金吾村、古塔村黃家村、陸莊村、崔堡村曹南村、周管村、新南村、溪北村、屈舍村下舍村、三元村、梁沙村甄莊村、郝舍村、舍新村、崔河村夏莊村22個行政村和曹甸、下舍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7.3萬。

歷史沿革

曹甸鎮曹甸鎮
江蘇省222個重點中心鎮之一。工業園區為省級示範園區。曹甸鎮上扼古運河,下控射陽湖,為兵家必爭之處。宋理宗時屬淮安郡,至清光緒年間,頗為繁榮。1932年建鎮,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江蘇省政府遷移至此。1940年11月,著名的“曹甸戰役”即發生於此地。1958年4月,陳毅元帥為“曹甸烈士墓”親筆題詞,鍾期光上將撰寫祭文。1944年6月1日,新四年蘇中軍區蘇中公學在曹甸金吾莊創建,粟裕任校長。1942年劃入寶應縣。1946年11月,寶應獨立團在下舍甸阻擊搶掠糧食的國民黨軍隊,殲敵一個連,延安新華社曾報導這一戰訊。1987年撤鄉建鎮。2000年4月行政區劃調整,下舍鄉併入曹甸鎮。

社會經濟

曹甸鎮曹甸鎮

改革開放以來,曹甸工業經濟取得了較快發展,初步形成了以文體教玩具、精細化工、玻璃水晶、超硬材料、電纜輔料、石化管件、機電製造、塑膠製品、食品加工、木器加工、印刷包裝等行業為主的工業格局。民營經濟特色優勢明顯,其中從事文體教玩具行業的工業企業有百餘家,主要產品有文化用品、體育器材、教具、學具、玩具等五大系列上千個品種,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成為遠近聞名的“文體教玩具之鄉”。

曹甸鎮地處里下河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溝河縱橫。境內主要河流有古涇河下引河大溪河。氣候特點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4℃,年平均降水量960毫米。全鎮耕地面積6.3萬畝,土地肥沃,是全國優質糧油生產基地。林業資源豐富。畜禽生產主要以雞、鴨、鵝、生豬為主。盛產魚蝦、河蟹龜鱉。紫圓牌茨菇、順通牌水芹、綠草盪牌小麥、油菜籽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水稻荷藕茨菇水芹通過了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基地認定。

曹甸鎮曹甸鎮
曹甸自古重教興文,教育體系完備,有江蘇省三星級重點中學——曹甸高級中學;江蘇省示範國中——曹甸鎮中心國中;江蘇省名國小——曹甸鎮中心國小,江蘇省示範實驗幼稚園——曹甸鎮中心幼稚園,成為曹甸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鎮內有配套的衛生、文化體育、廣播電視、休閒中心等社會公益和文化娛樂設施,社會安定,治安優良,環境優美。

曹甸鎮“四縱四橫”的集鎮主體格局已經形成,建成了工業、商貿、行政、文教、住宅等五大功能區,供電、供水設施配套,鎮內電話全部實行程控化,直撥國際國內長途,移動通訊、國際網際網路等現代化通信網路覆蓋全鎮。

城鎮建設

曹甸鎮曹甸鎮
小城鎮建設進程加快,集鎮總體規劃通過省級驗收。集鎮建成區面積7.8平方公里,主要道路有中央路、興曹路豐澤、碧荷路、中溪路鎮中路等,呈“四縱四橫”街道主體格局。初步形成工業、商貿、行政、文教、住宅五大功能區。基礎設施投入加大,實施美化、亮化、綠化工程。交通便捷,距京滬高速公路出入口僅5公里,投資環境十分優越。曹甸高級中學是全縣重點高中,通過全省三星級驗收,另有鎮中心國中、鎮中心國小,國中普及率100%。曹甸鎮先後被評為縣文明鎮、市雙擁模範鎮、市民眾體育先進鎮、市廣播電視先進鎮、市衛生工作示範鎮、省科技工作先進鎮、省民眾文化先進鎮、省初級衛生保健合格鎮。現有古蹟10餘處,建於唐初的定善寺是江淮四大名寺之一。紀念地有曹甸烈士墓和新四軍蘇中軍區蘇中公學遺址與紀念碑。

曹甸鎮在中心國小北側的十字交叉要道口安裝了“紅綠燈”,使人們出行更加安全,這在寶應縣鄉鎮尚屬首家。曹甸鎮是江蘇省百家重點中心鎮之一。隨著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集鎮“四縱四橫”的規模已經形成,集鎮區域面積已擴大到4萬平方公里。打造“平安交通”已列入當地政府重要的中央大道與中橋路交匯處,商業店面集中,人流密集,更是省示範國中曹甸鎮中心國中、省實驗國小曹甸鎮中心國小數千名學生的必經之路,加之省級涇安公路、縣級寶曹公路穿鎮而過,經常造成交通堵塞,危害交通安全,影響交通正常運行。曹甸鎮投資12萬元安裝紅綠燈後,有專職交警值班,營造了安全有序的交通秩序,提升了曹甸對外形象。

黨建工作

曹甸鎮曹甸鎮
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優秀青年吸收到黨組織中來,不斷增強農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鬥力,是新時期農村黨建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針對農村外出青年增多、村級幹部隊伍後繼乏人的實際,曹甸鎮黨委採取三項措施做好農村黨員的發展工作。一是加強工作考核。要求村黨支部主要負責人克服怕麻煩、怕擔風險的思想,把在農村青年中發展黨員工作進一步重視起來,同時並將此項工作納入基層黨組織黨建工作考核。二是建立農村青年人才庫。對全鎮40周歲以下的農村青年的從事職業、文化程度、工作表現等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建立台帳。三是落實培養責任人。將工作表現較好,作風正派,有一定文化層次的青年列為培養對象,並落實培養責任人,定期跟蹤調查、掌握情況、進行學習教育,提高他們對黨的先進性的認識,首先讓他們在思想上入黨。同時,對他們的工作表現進行考察,引導他們在工作中時時、處處起到表率作用,以實際行動向黨組織靠攏。

項目建設

曹甸鎮曹甸鎮
曹南村有一塊百畝糧田示範方,這是寶應縣曹甸鎮農業開發項目區為最佳化種植結構,提高小麥、水稻內在品質,進行引種試驗改良的培育基地。曹甸鎮利用納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的契機,全面實施“雙增”富農工程,到目前良種覆蓋率已達100%,以“綠草盪”為品牌的小麥、油菜、水稻、慈姑荷藕以及河蟹無公害生產基地已建設6.4萬畝,“紫圓”牌慈姑、“順通”牌水芹菜已成為江蘇省第三批無公害農產品。曹甸鎮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面建設富農工程,著重在最佳化種植結構、提升內在品質上做文章,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引進、試驗、示範、推廣力度,加快品種、技術、知識更新步伐,增強優質水稻、專用小麥、雙低油菜等產業優勢。小麥以揚麥158、11、12號為主,供麵包、麵筋製作專用;油菜以研油9號為主,雙低且出油率高的優勢彰顯;水稻以南京16號、豐優香占中秈通育粳為主,在啟動“國家號”水稻提升計畫的同時,取代當家多年、條枯紋病纏身的武育粳,並與寶應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寶泰米業相配套。
曹甸鎮曹甸鎮
這些優良品種,都是經鎮百畝示範基地試種、示範而推開的。輪茬間套複種,也是該鎮“雙增”富民工程的重要一著。該鎮堅持小麥套種玉米,實行機條播小麥、玉米營養缽育苗下田,下茬種水稻,即可多收一季,油慈輪作、藕慈輪作,互補營養物質,保護地栽培蔬菜、西瓜,經濟效益極佳;水芹菜與魚種養結合,綜合利用水體有機質。凡此等等,都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和水面的產出率。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根本轉換,現已成為該鎮“雙增”富民工程的重中之重。該鎮充分利用當地生態自然環境的優勢,以綠草盪為依託,潛心打造麥、油、稻無公害生產基地,現已建成核心方1萬多畝,還建成無公害慈姑6000畝,無公害水芹菜3000畝,無公害鵝鴨15萬隻。經過2年多時間的轉換,正在按照有機食品要求,申報有機慈姑、有機水芹菜各1000畝,已初步通過省級驗收。

歷史名人

曹甸鎮曹甸鎮

郝柏村:曹甸鎮人,9歲隨兄、母移居鹽城。曾任台灣國民黨軍參謀總長,國民政府行政院長。

郝更生:名蘇。系曹甸鎮郝雲漢(曾任山陽知縣)第九子所生幼年外讀 , 大學畢業,繼而遊學西歐同,歸國後歷階而上,曾任台灣飛翔協會副會長,夫人"竹芝"所箸回憶錄載於報刊。

郝樹:字少洲、曹甸鎮人,江蘇省文史館員,編撰《曹甸小志》《曹甸鎮志》善吟詩作賦,著研究詩文之文稿10餘萬字,所撰“八寶亭盈聯”。

王力:原名王光賓,曹甸鎮崔堡人,幼年讀於崔堡南溪國小,後到淮安中學讀書,投筆從戎,曾任《魯南日報》總編,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人民日報》總編輯、《紅旗》雜誌副總編,文革期間任中央文革小組副組長,參加過《蘇共中央公開信》的、撰寫據《曹甸教育史》

王洪矩:名王寶琦,字洪矩,清末副貢行,名中醫,1908年繼兄之志在崔堡村二帝樓東宅創辦“幼級初等國小”後為“淮安縣雲南溪國小”王洪矩任校長。

王志清:王宗筠,清末貢生,崔堡人,終生務館,民國33年,其79歲時編著親筆書寫《崔堡小志》為鎮江圖書館所藏,另等《溪堂鎖記》等詩、文稿20卷,與王洪矩共創“淮安縣南溪國小”時作其校國語教師。

郝彥橋:曹甸鎮人,常住淮安縣城,人稱"四大人",家有1.2萬擔糧,國民黨國大議員,為官清廉,善詩文、書畫,性好善.
郝醉石:曹甸鎮人,國民黨省政府參議員,人稱“三老爺”。

郝乃鼎:曹甸鎮人,人稱"二痴"酷愛詩文,是清代散文家姚鼐(銅城派詩人)的崇拜者,後任國民黨崑山縣黨部秘書,曾為《崔堡小志》題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