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概述
曶壺不見原器,器物和銘文可見於郭沫若先生編纂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中。由圖拓可見,曶壺蓋為圓口扁方形,倒看呈上窄下寬,飾有夔紋。壺蓋沿口有弦紋,曶壺或有殘損,不見器身,器物銘文總計25行101字。依圖款識類似於“頌壺”的器口、頸、腹部均為圓角扁方形,因此,該器應在西周晚期厲宣時代為宜。曶壺,初看上去與其他青銅銘文內容沒什麼區別,主要就是對周天子賞賜與封許的頌揚與紀念。但其中有些關鍵字眼,對進行同時期相關文字延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銘文釋讀
該篇銘文總計二十五行101字,現予隸釋如下:惟正月初1吉丁亥,王2 八字
各於成宮3,井公內右4 八字
曶,王乎尹5氏,冊命曶6 七字
曰:“更乃祖7考乍冢司8八字
土於成周9,八師。賜女10 八字
秬鬯一卣11、玄袞衣、赤12 八字
巿、幽黃、赤13戉、攸勒、蠻14 八字
旗用事。曶15拜手稽首16, 八字
敢對揚天17子丕顯,魯18 八字
休命,用乍19朕文考釐20 八字
公尊壺,曶21用匄萬年,22 八字
眉壽永命23多福,子子孫孫24 十字,重文二
其永寳用。25 四字
從文中內容描述來看,主要是內容周王冊命器主曶為司徒,全權管理成周八師建制下的農業生產和教化,並給予了很多賞賜。
由銘文內容的措辭和編排來看,其與頌壺、頌鼎內容很是接近,所以其器當在西周晚期厲宣之間無疑。就整體情況來看,筆者以為比較可能在宣王中期。
史實鉤沉
在中國軍事發展上,為兼顧生產發展需要,民與兵實際上成為了個體在國家生活中的兩種角色。在沒有實現軍隊職業化的情況下,這種“民兵結合”的軍事發展模式,一直是以農業發展為主要生產模式的中國比較常見的軍隊建構。追溯淵源,實際上從古典文籍以及甲骨材料來看,這種模式可以確定最早在殷商時期已經建立起來了。“眾人”作為殷商社會生產的主體,他們是殷商社會的平民。他們不僅是承擔相關的王國生產事宜的主要群體,而且還是殷商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就構成了殷商時期軍隊建設的發展。從甲骨文中的“左中右”三師的建制來看,這種“軍民結合”的軍隊建構在殷商時期已經相當成熟了。曶壺中的“曶”作為司徒,他主管的就是成周八師的農業生產。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發現,作為軍事建制的成周八師不僅是正規的軍事組織,而且他們也扮演生產建設兵團的角色。由此,延伸到中國後來皇權時代的各個時期,從秦帝國到清王朝的八旗軍這種軍事模式一直存在,始終貫穿在每個歷史發展之中。
“寓兵於農”的思想,可以說在農業文明的中國有著極其重大而又特殊的意義。透過曶壺,可以了解到它背後的那段不能訴說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