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旅行[科幻影視系列作品]

星際旅行[科幻影視系列作品]
星際旅行[科幻影視系列作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星際迷航》(Star Trek,又譯作《星際旅行》等)是由美國派拉蒙影視製作的科幻影視系列。由5部電視劇、1部卡通片、12部電影組成。該系列最初由編劇吉恩·羅登貝瑞(Gene Roddenberry)於1960年代提出,經過近40年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完善,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幻影視系列之一。它描述了一個樂觀的未來世界,人類同眾多外星種族一道戰勝疾病、種族差異、貧窮、偏執與戰爭,建立起一個星際聯邦。隨後一代又一代的艦長們又把目光投向更遙遠的宇宙,探索銀河系,尋找新的世界、發現新的文明,勇敢地前往前人未至之地。因為片中包含的各類天馬行空的想像、精密的世界觀、大量的硬科幻元素以及無微不至的人文主義關懷,使《星際迷航》成為科幻作品中最受歡迎的之一。

基本信息

釋義

星際旅行星際旅行

星際旅行(Star Trek,又譯星艦奇航記,星空奇遇記、星艦迷航記、星際奇旅、星際迷航)是項集合名,指的是全部設定在同一個虛構宇宙中的六代電視科幻電視系列劇(總共726集)、十部電影、上百部小說、電視遊戲以及其他虛構作品,該宇宙是由吉恩·羅登貝瑞(Gene Roddenberry)於1960年代初期到中期所創造。它描述了一個樂觀的未來世界,在那時人類已經戰勝了地球上的疾病種族、貧窮、偏執與戰爭。主角們探索銀河系,尋找新世界並且與新的文明相遇,同時也幫助散播和平與理解。 《星際旅行》是科幻娛樂界史上最受歡迎的名字之一,也是電視史上最受歡迎的系列電視系列劇之一。

可行性分析

星際旅行星際旅行

如果我們能夠向整個宇宙擴張,為什麼要擔心地球上有太多的人?早期歐洲通過將其過剩人口運往新大陸而解決了它的人口問題,為什麼我們不能繼續這一進程?我們的太空計畫已經指出了道路。”這種可能性時常在公眾集會上提出,1958年,美國NASA(國家航空航天局)成立後4年,其國會監護人即科學和宇航委員會支持也將太空移民作為“人口爆炸”問題最終的解決辦法。

適宜居住的行星有幾個?這些星球對於我們這些地球人來說真的是可居住的嗎?20世紀初,曾有人認為火星金星是人類生活的可能之地。但NASA成立後不久發現,環繞太陽的其他行星都不適合我們這種生命生存已是無可辯駁的事實。我們知道,一個在金星表面的人將不得不在足以將鉛融化的溫度下生活,他呼吸的是二氧化碳含量為96%的空氣,在相當於我們的洋面1/2英里以下水壓的大氣壓下勞作。(據推測,金星已經遭受了毀滅性的“溫室效應”。)至於火星,這個科幻小說中的常客,在這顆紅色的行星上生活就像住在兩倍於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上。火星的空氣中僅含有極少量的水分,其大氣壓力只是地球海平面大氣壓的1%;無論白天還是夜晚,溫度都在華氏0度以下。因此,當談起天體間的移民時,其實我們考慮的只是恆星間的遷移,移向太陽以外的其他恆星——假設它們有自己的行星。進一步的假設是,在這些假想的行星中,有幾個也許像地球一樣適宜於生命。

科學數據

距離

太陽以外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的α星,距離為4.3光年。(“光年”是一種長度單位,而不是時間單位,它是指光在一年中所移動的距離。)從地球到半人馬座α星的距離是25萬億英里。

運輸時間

星際旅行星際旅行

為了逃離地球,宇宙飛船的速度必須超過每小時25000英里。以25000英里/小時的速度,這艘宇宙飛船要用10億小時才能到達半人馬座α星——運輸時間合計達114000年。設計出一種能夠成功地自我維持10多萬年的自給自足的人類移民隊,這種想法是令人可怕的。還需要更快的速度。

即使是光速,到半人馬座α星的旅行也要用4年時間,但是我們有充分的物理學理由認為不可能接近這一速度。塞巴斯蒂安·馮·赫爾納認為光速的3%是我們所能期望得到的最大速度,也就是2200萬英里/小時。以這一速度,從地球到半人馬座α星要花費140年。旅行需要5代人的時間。也許有人會認為,未來技術的進步能縮短運輸時間;但另一方面,如果半人馬座α星沒有假想中的適於人類生活的行星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五月花號宇宙飛船將不得不再次“起航”,也許再過5代,它的乘客才有望找到新的地球落腳。

能量

星際旅行星際旅行

不要以為五月花號宇宙飛船能夠像地球一樣,通過平常的農業就能夠自給自足。陽光只能使飛船上的綠色植物在旅行之初的個把月里生長。遠在飛船飛到海王星之前,陽光就不足以進行光合作用了,而人人都知道遙遠的恆星是多么的暗淡。在黑暗中,植物要吸入氧氣,就像動物時時刻刻所為。所以在遠未接近海王星之前,植物就會同人類爭奪氧氣了。既然半人馬座α星是最近的恆星,這就意味著140年旅行的絕大部分時間裡將只有星光相伴。毫無疑問,這非常浪漫,但並不非常有營養。需要用飛船上的能源來再生氧氣。從什麼渠道能使移民隊成員獲得5代人在黑暗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呢?

弗里曼·戴森建議旅行者可以在飛船尾部一個接一個地投下氫彈,利用飛船和爆炸之間的屏障捕獲10%的能量。(顯然在我們的飛船出發之前,需要解決不少工程上的細節!)移動的移民隊需要一種安全的存儲和使用能源140年的方法。

成本

我們的祖先用於支付駛向美洲的歷史性的五月花號旅行的積蓄和捐贈,可以表示為用於積累必須資本所需要努力的人年數。戴森認為,在五月花號將清教徒前輩移民帶到北美的旅程中,需要一個人用7.5年的勞動來支付一個家庭的旅費。對於19世紀摩門教徒從伊利諾斯州猶他州的歷史性旅行,他計算的費用是每個家庭需要花2.5個人的年收入。對於一個設計最為周到的太空移民隊計畫,他估計每個家庭的費用是1500人/年。如果我們假設每個家庭有四口人,則意味著每個人要用375年的勞動收入來支付太空旅行。

當我們以工作的人年數這一基本術語表示旅行費用時,顯然,幾乎沒有哪位旅客能付得起他的旅費。一個人一生工作50年(從15歲到65歲),結果只是50個人年的工作,並且在其生活的進程中消費了這一數目的大部分。說出他能積累多少並非易事,但肯定不多。因此,宇宙飛船上每一位假想的移民都必須得到留在地球上的一大群人的資助。這一科學事實顯然呼喚著政治制度的某種慷慨。

雖然與工作的人年數相比,美元不是基礎的尺度,但是粗略地以美元表示旅費我們也會有所收穫。考慮一艘核潛艇的情況。這是一部精心製作的機器裝置,但顯然不如一艘能夠進行140年星際旅行的宇宙飛船那么複雜。一艘典型的核潛艇耗資10億美元,承載140名水手。每個水手的登艇費用是700萬美元(我們還忽略了數目可觀的運行費用)。如果每一名水手都必須購買其在潛水艇上的位置(就如19世紀的英國紳士不得不在官方機構購買他們的資格一樣),一個普通人在老到無法上船之前能賺夠一筆支付登艇費的錢嗎?一個普通人能夠從一份普通工作中一年省下10 000美元,這已是很難得的了。以這一樂觀的儲蓄率,他需要700年才能積累起所需要的登艇費。

電視劇

無垠的宇宙人類最後的邊疆,星艦進取號正在從事為期五年探索計畫,探索新的世界、新的生命形式以及新的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宇宙洪荒!

星艦進取號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領域

星際旅行電影星際旅行電影
星際旅行(Star Trek,又譯星艦奇航記星空奇遇記、星艦迷航記、原初系列、星際奇旅、星際迷航)譯名注是項集合名,指的是全部設定在同一個虛構宇宙中的六代電視科幻電視系列劇(總共726集)、十部電影、上百部小說、電視遊戲以及其他虛構作品,該宇宙是由吉恩·羅登貝瑞(Gene Roddenberry)於1960年代初期到中期所創造。它描述了一個樂觀的未來世界,在那時人類已經戰勝了地球上的疾病、種族、貧窮、偏執與戰爭。主角們探索銀河系,尋找新世界並且與新的文明相遇,同時也幫助散播和平與理解。《星際旅行》是科幻娛樂界史上最受歡迎的名字之一,也是電視史上最受歡迎的系列電視系列劇之一。

《星際旅行》最早是1966年出現的一部電視系列劇,之後陸續制播了五部《星際旅行》系列電視系列劇以及一部系列卡通片,加起來總共(到2005年5月)播映了725集(不包括最初的未公開試播章節,這個試播章節之後有收錄在電視系列劇DVD當中發行)、30個電視季。
Star Trek: The Original Series 星際旅行:原初系列
NBC/Desilu, Gene Roddenberry, 1966-1969
Star Trek: The Animated Series 星際旅行:動畫版
NBC/Filmation, Gene Roddenberry, 1973-1974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星際旅行:新的一代
Paramount/Viacom, Gene Roddenberry, 1987-1994
Star Trek: Deep Space Nine 星際旅行:深空九號
Paramount/Viacom, Rick Berman & Michael Piller, 1993-1999
Star Trek: Voyager 星際旅行:航海家號
Paramount/UPN; Rick Berman, Michael Piller & Jeri Taylor, 1995-2001
Star Trek: Enterprise 星際旅行:進取號
Paramount/UPN; Rick Berman & Brannon Braga, 2001-2005

原初系列

星際迷航星際迷航
(Star Trek: The Original Series,1966年-1969年)

《原初系列》在1966年9月8日於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首播,吉恩·羅登貝瑞製作,威廉·薛特納(William Shatner)、李奧納德·尼摩伊(Leonard Nimoy)、以及德佛瑞斯特·凱利(deforest Kelley)所主演。它是一個描述一艘隸屬於星際聯邦(the United Federation of Planets)的星艦進取號(Enterprise,又譯為企業號/奮進號)上的航員以及他們“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領域”(To boldly go where no one has gone before)的冒險故事。在一開始它並不成功,收視率低而且廣告收入也不理想。然而,當這個節目第二季隱約出現了停播的惡兆時,忠實影迷們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爭取運動,說服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繼續製作第三季。最後一集於1969年6月3日首播。該電視系列劇在日後各台重播中受到驚人的歡迎。
為了將這第一個系列與日後其他系列作一個區分,這個系列在西方被稱為Star Trek: The Original Series(星際旅行:原初系列,在台灣使用《星際爭霸戰》這個名稱﹐在七十年代的香港譯為《星空奇遇記》),縮寫為ST:TOS或TOS。

動畫版

(Star Trek: The Animated Series,1973年-1974年)
這個系列是以Star Trek這個名字來播出的,不過它普遍被稱作Star Trek: The Animated Series(星際旅行:動畫系列,縮寫為ST:TAS或TAS)。它是由飛美遜(Filmation)製作,並且播映了兩季一共22集的半小時動畫。它找來原初系列中大部分的演員為他們的角色配音。雖然動畫的自由度能夠提供大型的外星場景以及奇特的外星生物,預算限制仍然是主要的問題,而且動畫的品質並不好。某幾集由於是知名科幻作家的貢獻因而特別傑出。這個系列並不被認為是經典,也因此造成了影迷之間的一些爭議。然而,動畫版裡面的一些元素已經成為正史的一部分。比方說科克(Kirk)艦長的中名,“提庇留”(Tiberius),最早是在TAS中出現,之後在《邁入未來》當中正式成為官方設定的一部分。《進取號》也把一些TAS的概念變成正典的一部分。

第二期

(Star Trek: Phase II,1978年,未製作)
星際旅行:第二期原本預定於1978年上映,成為即將成立的派拉蒙電視網的王牌電視系列劇,在準備開始製作前就已經寫好了12集的劇本。這個系列打算將大部分的原始演員陣容找回進取號上,準備進行第二個五年任務。不過飾演的史巴克(spock)的列奧那多·尼摩伊並不同意再次參與演出,所以製作單位加入了一個叫做榮(Xon)的純種瓦肯人角色來取代他。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希望尼摩伊可以偶爾客串個幾集。場景已經建置完成,而且試驗性地拍攝了幾分鐘的影片。然而,可能是因為最近上映、叫好又叫座的《星際大戰》電影,使得派拉蒙決定製作一部《星際旅行》電影而不是一部每周播映的電視系列劇。第一個劇本變成《星艦迷航記》電影的基礎,其他的最後則變成《新的一代》的一部分。

新的一代

星際旅行星際旅行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1987年-1994年)
《新的一代》(縮寫為ST:TNG或TNG)的時間背景設定在約一個世紀之後,描述一艘新的星艦(也叫做進取號)以及一批新的航員。它於1987年9月28日首播兩小時長的首集“遠點遭遇戰”(Encounter at Farpoint),之後一共播出七季,結束於1994年5月29日連續兩周的終集“曲終人散”(All Good Things...)。這部電視系列劇在它初次播出期間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並且從那時起就不斷在各地重播。
新的一代是所有星際旅行電視系列劇里評價最高的,在它首播的最後幾年裡也是排名第一的系列電視系列劇。

深空九號

(Star Trek: Deep Space Nine,1993年-1999年)
《深空九號》(縮寫為ST:DS9或DS9)一共播出七季。在劇中太空站擔任指揮官的班傑明·希斯科(Benjamin Sisko)中校(後晉升為上校)由艾佛里·布魯克斯(Avery Brooks)所飾演,他也是《星際旅行》系列裡面第一個擔任指揮官角色的非裔美國人。它描述了關於“深太空九號”這個太空站周遭所發生的故事。在首集中,主角們發現了附近一個穩定蟲洞(Wormhole)的存在,它能夠將人立即傳送到遙遠的第三象限(Gamma Quadrant)。這馬上讓這個太空站變成了一個具有重要戰術地位的據點,同時也因為可以通往沒有探索過的宇宙區域,而使它變成了重要的貿易中心。《深空九號》擺脫了前面幾個系列中帶有的烏托邦色彩,更著重於戰爭、宗教、政治妥協以及其他的現代議題。由於它的主題較為黑暗,所以無法吸引原先主題較為光明的《新的一代》的愛好者成為它的固定收視群。它也是第一個在製作時沒有吉恩·羅登貝瑞參與的星艦系列電視系列劇。

航海家號

航海家號航海家號
(Star Trek: Voyager,1995年-2001年)
《航海家號》(縮寫為ST:VOY、ST:VGR或VOY)像前幾個系列一樣一共播出了七季,它也是唯一一個由女艦長擔任主角的《星際旅行》電視系列劇。這個系列電視系列劇描述星艦“航海家號”(Voyager)以及它的航員,以及之後加入的馬奇斯Maquis)反抗軍,全部被困在離地球七萬五千光年遠的第四象限(Delta Quadrant)中。除非他們能夠找到一條捷徑,否則得花上75年之久才能回到熟悉的宇宙空間。故事從一個強大的外星生命體“照護者”(The Caretaker)將考察艦“航海家號”轉移到位於第四象限中的奧康帕行星,整個故事終結於多年後的珍妮薇(Janeway)艦長利用從克林貢人(Klingon)那裡獲得的時光穿梭裝置回到她所指揮的“航海家號”,利用未來的電腦病毒將整個博格集合體(The Borg Collective)轉化為完全混亂,最後利用博格集合體的超級傳送器將考察艦“航海家號”送回第一象限(Aplha Quadrant)。珍妮薇艦長(由凱特·慕格(Kate Mulgrew)所飾演)後來有在星艦電影《星戰啟示錄》客串一幕。雖然《航海家號》的收視率一開始還很固定,不過後來卻突然大幅衰退。在這齣電視系列劇播映期間,也是部分星艦迷們在線上星艦討論區搞“反博曼”運動里最為熱烈的時候。

進取號

(Star Trek: Enterprise,2001年-2005年)
《進取號》(在前兩季的名稱就簡單稱為Enterprise,縮寫為ST:ENT或ENT)是其他《星際旅行》系列的前傳。首集“斷弓”的場景設定在星際聯邦成立的10年前,大約發生在電影《戰鬥巡航》與電視系列劇《原初系列》的中間點。這個系列電視系列劇描述地球星艦進取號(一個全新的NX級星艦,可以比前人航行得更快更遠)以及它的航員的太空探險故事。他們所遭遇的狀況對於星艦迷來說並不陌生,但是主角們在處理這些情況時可以不受後來星艦歷史上所建立的經驗法則的限制。《進取號》的收視率一直都不高,跟《原初系列》一樣,由於有星艦迷的支持讓它能夠繼續制播第二和第三季。不過最後第四季之後還是下檔了,於2005年4月13日播出完結篇

電影

星際旅行星際旅行
Star Trek Movies
Paramount
Gene Roddenberry, Harve Bennett, Leonard Nimoy
所有《星際旅行》的十部電影都是由派拉蒙電影公司所製作。
許多影迷認為,偶數號的電影比奇數號的電影好。這個規則尤其最符合頭幾部電影:第二集和第四集通常是影迷最喜歡的電影,而第一部和第五部通常是最不受歡迎的(不過第一集在後來發行的DVD中,經過修改過後的“導演版本”獲得了許多讚賞,使得大家對第一集有了正面的重新評價)。《星戰啟示錄》可能是偶數號電影中的例外,它的票房是十部電影當中最差的,也是系列中被嘲笑得最厲害的一部。然而,當它於2003年推出DVD版本時銷售量倒還不錯。
在2005年3月,尚未命名的第11部電影的前期製作已經悄悄地展開了。雖然從第6部電影之後,在美國上映時,已經不把編號當作片名的一部分。不過在歐洲上映時,片商還是會主動把編號加上。
編號 名稱 年份 航員 導演
I 《星艦迷航記》 1979年 原初系列 羅伯特·外斯(Robert Wise)
II 《星戰大怒吼》 1982年 原初系列 尼可拉斯·梅耶(Nicholas Meyer)
III 《石破天驚》 1984年 原初系列 李奧納德·尼摩伊(Leonard Nimoy)
IV 《搶救未來》 1986年 原初系列 列奧那多·尼摩伊
V 《終極先鋒》 1989年 原初系列 威廉·薛特納(William Shatner)
VI 《邁入未來》 1991年 原初系列 尼可拉斯·梅耶
VII 《日換星移》 1994年 新的一代 / 原初系列 大衛·卡森(David Carson)
VIII 《戰鬥巡航》 1996年 新的一代 強納森·佛瑞克斯(Jonathan Frakes)
IX 《星際叛變》 1998年 新的一代 強納森·佛瑞克斯
X 《星戰啟示錄》 2002年 新的一代 史都華·拜德(Stuart Baird)

未卜的前途

深空9號深空9號
關於星艦系列終結的預言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最早在1993年與1994年間,當《深空九號》無法獲得像之前星艦系列一樣的高收視率時,許多雜誌,例如:“娛樂周報”(Entertainment Weekly)就預言了整個星艦系列連鎖事業的完結。當《航海家號》在1990年代中期差點被腰斬的時候,也出現了更多類似的預言。在《進取號》前三季播映時,媒體總是廣泛地認為它處於腰斬的邊緣。
然而,由於《進取號》的腰斬,以及2002年電影《星戰啟示錄》的票房不佳,執行製作人瑞克·博曼(Rick Berman)公開聲明派拉蒙有意讓星艦系列連鎖事業(電影和電視系列劇)至少休息三年。
許多星艦迷們希望能夠撤換博曼和另一個執行製作人布蘭農·布拉加(Brannon Braga)。最常提到的可能繼任人選有:《巴比倫五號》(Babylon 5)的創造者傑·麥可·史崔克辛斯基(J. Michael Straczynski)、前星艦劇本寫作者隆納德·摩爾(Ronald D. Moore)、以及現任《進取號》執行製作人曼尼·柯多(Manny Coto)等等。從1960與1970年代開始,部分的星艦迷們對這些以影迷為基礎,意欲讓星艦再度登上電視的努力提出冷嘲熱諷,他們認為星艦時空的觀念會遵循著自己的方向前進,不需要再有續集來破壞它,所以致力於讓星艦系列時空終結
在美國,《新的一代》與《深空九號》定期在Spike TV電視台重播。在加拿大,《原初系列》、《新的一代》、《深空九號》、以及《航海家號》則是每天在Space: The Imagination Station電視台重播。這家電視台同時也購買了《進取號》的播映權,於2005年秋季開始每天重播。
演員和星艦迷們同時也建議,縱使未來沒有星艦電視系列劇或電影,還是可以製作電視電影、迷你電視系列劇、特別版、以其他形式的媒體等等。

原初系列未來的續篇

部分星艦迷們希望能夠再看到科克艦長(由威廉·薛特納飾演)的角色,並且讓他能夠有一個比在《日換星移》里更有尊嚴的死法。喬治·竹井(George Takei)和他的影迷們也常常試圖說服製片公司拍攝一個關於蘇魯(Sulu)艦長與“精益號”(Excelsior)的冒險故事電視系列劇。但是,除了影迷們的支持外,這個主意始終沒有太大的成功。蘇魯和精益號最早出現在《邁入未來》和《航海家號》的一集(“Flashback”),這也是製片公司用來衡量星艦迷對此的反應。不過最後還是沒有因此而產生一部新的電視系列劇。蘇魯之後曾出現在以“鏡子、鏡子”這個平行宇宙為基礎的電視遊戲“星際旅行:破碎宇宙”里。

新的一代未來的續篇

《新的一代》的演員們:瑪莉娜·佘提斯(Marina Sirtis)、派崔克·史都華(Patrick Stewart)、以及強納森·佛瑞克斯(Jonathan Frakes)曾建議不要再拍攝關於《新的一代》時空的電影了。布瑞特·史賓納(Brent Spiner)也對一再地演出百科(Data)的角色失去興趣。不過,史賓納仍在《進取號》的第四季里飾演亞力克·宋(Arik Soong),他是百科創造者祖先。佘提斯和佛瑞克斯也在《進取號》的終集裡再度扮演他們在《新的一代》里的角色。史賓納也在終集裡再度扮演百科,只不過是畫面之外,只有聲音而已。

進取號再續

進取號進取號
在2004年11月,派拉蒙宣布它將會販售《進取號》(於2005年5月13日下檔)前四季的重播權,並且將發行電視系列劇DVD。第一季的DVD在美國已經於2005年5月3日上市。
在星艦迷之間普遍認為,《進取號》的第四季,也是最後一季,比前三季更好,也更具有星艦風格。如果能夠繼續制播,並且採用全新寫作風格的話,它的第五季有機會可以得到更高的收視率
《進取號》的影迷發起了一個運動,希望能讓它在科幻頻道(Sci-Fi Channel)播映,有謠言指出這個頻道對於《進取號》頗有興趣(雖然“電視指南”(TV Guide)的報導否定了這項說法)。然而,博曼宣稱說派拉蒙對於把這個劇集賣給其他網路播映這件事沒什麼興趣。
另一個運動,稱為星艦迷大團結(Trekker United),希望可以籌措足以制播第五季的經費。雖然它總共籌措了價值超過310萬美金的現金和抵押品,可是他們希望第五季由派拉蒙和加拿大、英國的製作公司共同制播的提案被製片公司否決了。
根據報導,早在2002年至2003年這一季,派拉蒙就決定讓《進取號》在播畢第四季後下檔了。主角史考特·巴庫拉(Scott Bakula)也說過派拉蒙在2003年至2004年這一季的管理階層變動,讓星艦系列連鎖事業在製片公司里失去了強硬的支持。在2005年4月,他宣稱一直到2003年至2004年這一季,事實上派拉蒙仍打算讓《進取號》的演員們成為下一部星艦電影的焦點。

新電影

進取號進取號
瑞克·博曼在2003年透露,第11部星艦電影的初步工作已經展開了。有謠言指出,這部電影將會是前傳,可能會命名為“星艦學院”或是“星艦總部”,會有史巴克、科克艦長、以及麥考伊醫生,但會是由新人演出。有其他謠言認為,這部電影的時間點將會是介於《進取號》和《原初系列》之間,可能會提到羅慕倫戰爭,並且引入全新的演員陣容。然而,像這類關於前傳的謠言在1990年代流通了許多次,始終沒有結果。
在2004年年尾,派拉蒙表示,沒有制播新電影的計畫。而且根據報導指出,製片公司否決了博曼的由新演員陣容和新航員擔綱演出的新電影的構想。這表示製片公司寧願由老面孔來演出。
在2005年2月下旬,博曼告訴“綜藝雜誌”(Variety),第11部星艦電影的前期製作已經展開了。編劇艾力克·簡得森(Erik Jendresen)、製作人喬登·肯納(Jordan Kerner)、以及前任派拉蒙電視公司總裁凱利·馬克勞格(Kerry McCluggage)都參與了這項計畫。博曼說這部電影的焦點會放在新角色上,而不是其他在先前系列中出現過的,時間點將會是在最初的《星際旅行》之前(就像《進取號》那樣)。簡得森之後確認了這項報導。然而,簡得森的劇本是否會被派拉蒙高層所接受仍是個未知數。在2005年1月,一些網站報導說,製片公司否決了類似的提案,不過博曼否認了這一點。
在2005年5月“星艦雜誌”英國版的專訪裡面,博曼說他並不認為第11部星艦電影(如果真的有的話)會在幾年內出現。

經典格言

《星際旅行》(《星際迷航記》)作為經典科幻電影,留給了人們豐富的精神遺產,有許多經典的台詞應經成為了美國精神的一部分,並以特殊的方式影響著世界。1、勇踏前人未至之境。Toboldlygowherenoman/onehasgonebefore.
大陸通譯為“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宇宙洪荒”,這是“星艦精神”的核心,它象徵著人類積極的進取精神,同進取號(StarshipEnterprise)一道激勵著無數的年輕影迷奮鬥進取。
2、生生不息,繁榮昌盛。LiveLongandProsper.
這句話是瓦肯人(Vulcan)的經典格言,是瓦肯人所信奉的“純粹邏輯”的具體體現。它是“星艦之父”吉恩`羅登伯里的夢想,它超越了一切智慧生命,成為了為宇宙社會所普遍接受的“普世價值觀”。關於這句話的翻譯爭議比較大,大陸通譯為“生生不息,繁榮昌盛”(幻翔科幻網劇目組支持該譯法),在港版或是其他的版本中或被譯作“長壽成功”之類的話。
3、只有尼克森能去中國。OnlyNixoncangochina.
確切地說這句話是美國諺語,但在《星際旅行6•未來之城》中卻被當做瓦肯諺語,成為了瓦肯外交學院的校訓。顯然,這句話是為了紀念尼克森總統為開啟中美外交之門作做的貢獻,當然它含有隻有英雄才能創造奇蹟的意思,因此在台譯版中被譯為“只有精明的鳥兒才能在河馬嘴裡覓食。”4、我不相信有絕境。
這是柯克(有時譯作“寇克”)艦長的信條。受此信條的影響,柯克艦長在念大學(星艦學院)時悄悄更改了“小林丸九號”測試系統,成功的通過了考試,成為了通過該測試的唯一一人。但是他年輕時代的小聰明卻讓他在失去朋友史波克時嘗到了痛苦的滋味。(在《星際旅行2•可汗之怒》史波克犧牲了,但他在《星際旅行3 •石破天驚》中藉助“創世計畫”奇蹟復活)即便如此,柯克艦長的進取精神仍為星艦迷們所推崇。
5、戰爭過時了,我們都過時了。
在《星際旅行6•未來之城》中,克林貢首相高岡的女兒(後來成為克林貢首相)深有感觸地說出了這句話,它預示著克林貢帝國與星際聯邦的和解,標誌著長達70年的對立的結束和和平的到來。最終,克林貢加入聯邦。《星際旅行6》上映於1991年12月06日(美國首映),距蘇聯解體(1991年12月25日)還有19天,無疑,它的上映訴說了全人類的心聲:結束冷戰,和平發展。而出乎意料的是,19天后,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冷戰劃上了句號。未來被稱作未知領域(TheUndiscoveredCountry),正如克林貢的新首相所說:戰爭過時了。 讓我們記住,和平與發展才是當今世界的主題。 

電視遊戲

星際旅行星際旅行

在1998年,Viacom公司同意讓Activision公司製作與星艦相關的遊戲。在這個協定之下發行了許多遊戲。但是在2003年,Activision具狀控告Viacom,聲稱星艦系列連鎖事業不再像過去那么有價值,使得他們在這項交易里得不到應得的。Activision片面中止了這個契約,並要求損害賠償。在2005年3月,雙方達成一項新的協定,並撤回所有的控告,可是其他的談判條件則是列為機密不得公開。
在2004年,永久娛樂公司(Perpetual Entertainment)宣布了製作以星艦時空為基礎的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MMORPG)的計畫。這將會是第一個跟星艦有關的這個類型的遊戲。到目前為止,這個遊戲暫時命名為“星艦線上”(Star Trek Online),時空背景則是電影《星戰啟示錄》約10年後的宇宙。

小說

星際旅行星際旅行
第一本關於星艦的小說是由詹姆斯·布利許(James Blish)將一些集數小說化,然後由班騰書店(Bantam Books)在1967年到1975年間所出版。班騰書店的第一本原創小說則是布利許的《追殺史巴克》(Spock Must Die),於1970年出版。班騰書店繼續出版小說,直到1970年代末期。之後由口袋書店(Pocket Books)獲得星艦小說發行權,並且出版了吉恩·羅登貝瑞的《星艦迷航記》電影小說。

巴倫丁書店(Ballentine Books)在1973年到1976年之間出版了由亞倫·迪恩·佛斯特(Alan Dean Foster)將《動畫版》的一些集數小說化的作品,以及1975年出版的法蘭茲·約瑟夫(Franz Joseph)的《星艦技術手冊》。班騰書店和巴倫丁書店現在仍擁有他們所有星艦系列出版品的重印權。
口袋書店現在是所有系列電視系列劇(包含它自己的許多原始星艦系列)的官方授權科幻小說發行商,他們計畫在這段期間持續地出版原創小說
然而,在《進取號》被腰斬後不久,這家公司宣布會將預定出版的星艦小說數量減半,減少到每個月只會出版一本大眾市場平裝書,加上一年幾本同業交換平裝書與精裝書。雖然出版線編輯們強調說這個減少出書量的決定在一年前就已經下好了,而且跟星艦系列連鎖事業的評價和收視率問題無關。不過一般還是認為這項聲明也是星艦系列連鎖事業逐漸衰退的另一項指標。
然而,除此之外,這家公司堅稱他們對這個書線有著雄心勃勃的計畫,包括(在2005年5月)確認《星艦續航》(Enterprise Relaunch)這個系列的小說正在計畫階段。

其他的故事

雖然小說漫畫書、電視遊戲、以及其他以星艦時空為主題的媒體一般都被視為“非正史”,不過還是有許多值得一提的,包括一些由星艦迷自行制播,取材自星艦時空的故事,在網際網路上廣為流傳。這些計畫都未經過派拉蒙的授權,不過根據報導指出,製片公司對於這些計畫採取較為寬鬆的態度,允許他們繼續制播。請參閱星際旅行,其他的故事線以獲得關於這些製作的更進一步資訊

譯名注

關於Star Trek集合名(collective name)或總名,在香港採用星空奇遇記;在中國大陸採用星際旅行。
過去在台灣並未針對星旅系列取總名,因而隨電視系列劇、電影不同各有稱呼。傳統上以星艦迷航記為主要總名代稱,使用人數最多;然而易與此名出處——第一部系列電影《星艦迷航記》發生混淆。1990年以後,各有影迷提出Star Trek總名的譯稱,包括有星際旅行(葉李華、呂堅平於《幻象》雜誌(1990年)首次提案)、星際奇旅等。

《星際旅行》可能是歷史上檔案資料最為豐富的娛樂連鎖事業。這裡列出了一些跟劇集相關的主要參考資料,以及星艦系列連鎖事業的影響。
《The Making of Star Trek》,由吉恩·羅登貝瑞與史蒂芬·懷特菲爾德(Steven E. Whitfield)合著。(巴倫丁書店(Ballantine Books)於1968年出版)
《Inside Star Trek: The Real Story》,由賀伯特·索羅(Herbert F. Solow)與羅伯特·傑斯特曼(Robert H. Justman)合著。(口袋書店(Pocket Books)於1996年出版)
《Star Trek Memories》,由威廉·薛特納與克里斯·魁斯基(Chris Kreski)合著。(哈潑科林斯書店(HarperCollins)於1993年出版

《City on the Edge of Forever》,由哈蘭·艾利森(Harlan Ellison)所著。(白狼書店(White Wolf Publishing)於1996年出版)
《The World of Star Trek》,由大衛·傑洛德(David Gerrold)所著。(巴倫丁書店於1973年出版。藍鳥書店(Bluejay Books)於1984年再版)
《Star Trek Lives!》,由賈桂琳·利登堡(Jacqueline Lichtenberg)、松卓·馬沙克(Sondra Marshak),以及瓊·溫斯頓(Joan Winston)合著。(班騰書店(Bantam Books)於1975年出版)
《On the Good Ship Enterprise: My 15 Years with Star Trek》,由卜鳩·群波(Bjo Trimble)所著。(唐寧星光書店(Donning Starblaze)於1983年出版)
《The Making of the Trek Conventions》,由瓊·溫斯頓所著。(雙日書店(Doubleday Books)與花花公子(Playboy Press)於1977年出版)
《Future Perfect: How Star Trek Conquered Planet Earth》,由傑夫·格林瓦(Jeff Greenwald)所著。(維京書店(Viking Press)於1998年出版)
《Get a Life!》,由威廉·薛特納與克里斯·魁斯基合著。(口袋書店於1999年出版)
《A Star Trek Catalog》,由傑利·騰卜(Gerry Turnbull)編輯。(葛謝當列書店(Grosset & Dunlap)於1979年出版)
《The Physics of Star Trek》,由勞倫斯·克勞斯(Lawrence M. Krauss)所著。(培基書店(Basic Books)於1995年出版)
《I'm Working on That: A Trek from Science Fiction to Science Fact》,由威廉·薛特納與奇普·華特(Chip Walter)合著。(口袋書店於2002年出版)

同名單機遊戲

基本信息

遊戲截圖遊戲截圖
遊戲名稱:星際迷航
英文名稱:StarTrek
遊戲類型:動作遊戲
遊戲語言:英文
遊戲製作:NamcoBandaiGames
遊戲發行:DigitalExtremes
運行平台:PC

遊戲介紹

新一代的《星際迷航》遊戲由好萊塢科幻電影《星際迷航》改編而成,遊戲將以合作冒險模式展開,玩家可以選擇扮演寇克船長或斯波克。這個遊戲注重合作體驗,玩家要控制Kirk和Spock,用23世紀最新的武器裝備,到一系列未知的星球上去與敵人對抗。

遊戲配置

作業系統Windows7
運行環境VisualC++2008SP1DirectX9.0and10.0.NETFramework4.0
CPUCore2Duo2.4GHz或AlthonX22.7GHz
記憶體2GB
顯示卡ATIRadeon3870、NvidiaGeForce8800GT或更高
硬碟15GB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