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本村

昔本村,村名。在中國叫“昔本村”的村莊有:雲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碧安鄉昔本村、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鳳翔街道辦事處昔本村等。

基本信息

雲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碧安鄉昔本村

村情概況
雲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碧安鄉昔本村隸屬於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碧安鄉,距鄉政府所在地40公里,到鄉道路為等外公路,交通不便,距縣170公里。東鄰普洱市,南鄰光明村,西鄰過達村,北鄰漫河村。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轄大昔本、窯村、戰房等16個村民小組,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30人。全村國土面積79.69平方公里,海拔965米,年平均氣溫20.4℃,年降水量121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農作物。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經濟產業主要以種植糧食、養殖業為主。該村有漢族彝族傣族布朗族等民族,漢族同少數民族世代雜居。三弦舞、陀螺是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民風淳樸,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傣族潑水節彝族火把節等節日具有濃重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韻味。

自然資源

該村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有水庫、銅礦。[3]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850畝(其中:田1000畝,地1850畝),人均耕地13.8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116729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416戶通自來水,有27戶飲用井水。有326戶通電,未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6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2.7%、73.75%和58.8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0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44戶(分別占總數的69.9%和32.57%)。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到鄉鎮道路為等外公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4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4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機車35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0畝,有效灌溉率為10.6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4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3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0戶。全村有1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7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4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人口衛生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443戶,共有鄉村人口2019人,其中男性1042人,女性977人。其中農業人口2017人,勞動力1119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066人,彝族886人,傣族64人。到2009年底,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600人,參合率79.24%。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4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

農村經濟

2009年,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223.7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0.96萬元,占總收入的27.24%;畜牧業收入70.6萬元,占總收入的31.54%(其中出欄肉豬842頭,肉牛516頭);林業收入76.82萬元,占總收入的34.32%;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5.1萬元,占總收入的2.27%;工資性收入8萬元,占總收入的3.57%。農民人均純收入623元,農民以種植糧食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83人(占勞動力的7%),在省內務工75人,省外8人。

文化教育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189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350人,距離鄉中學40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50人,其中小學生200人,中學生150人。

基層組織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0人,少數民族黨員14人,其中男黨員28人、女黨員2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16人。

村務公開

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4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85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雲南省臨翔區鳳翔街道辦事處昔本村

村情簡介
昔本,傣語,意為箭遺失的地方。雲南省臨翔區鳳翔街道辦事處昔本村隸屬於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鳳翔街道辦事處,地處鳳翔街道辦事處南邊,距街道辦事處10公里,交通便利,臨滄機場二級路穿境而過。東鄰大竹蓬村,南鄰新村村,西鄰博尚村,北鄰南信橋村。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轄大寨、文華、新寨、山頭4個自然村。全村國土面積19.15平方公里,海拔1600米至2330米之間,地勢較平,總體西高東低。年平均氣溫在16℃至17.2℃之間,年降水量在1300毫米至1700毫米左右,全年無霜期較長(約285天),全村森林覆蓋率40.7%。適合種植水稻、玉米、小麥、蔬菜等農作物。該村經濟產業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鹹菜加工業為主。

自然資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耕地總面積2859畝(其中:水田1876畝,旱地983畝),人均耕地0.87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小麥、蔬菜、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1739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40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2.23畝,主要種植核桃、桃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20畝,其中養殖面積4畝;其他面積8357畝。

人口衛生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790戶,有鄉村人口3317人,其中男性1725人,女性1592人。其中農業人口3309人,勞動力182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拉祜族和彝族混居地,其中拉祜族80人,彝族15人,其他民族46人。到2008年底,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192人,參合率66.24%;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街道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5人,該村距離街道衛生院0.1公里。該村建有公廁3個。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700戶通自來水,有80戶飲用井水。有790戶通電,有26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6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33.16%、95.5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0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65戶(分別占總數的75.95%和58.86%)。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到鳳翔街道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大多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8輛,拖拉機45輛,機車70輛。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4畝。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0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95戶;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6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8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文化教育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667.5平方米,擁有教師20人;距離新村中學1.5公里,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77人,其中小學生327人,中學生150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

基層組織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0人,少數民族黨員5人,其中男黨員49人、女黨員11人。村委會由村支書,主任、副主任、文書組成。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36人。

村務公開

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80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859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3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集體總收入1.5萬元,有固定資產3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農村經濟

2008年,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1440.0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30.68萬元,占總收入的36.85%;畜牧業收入371.2萬元,占總收入的25.78%(其中出欄肉豬3150頭,肉牛20頭,肉羊29頭);漁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0.06%;林業收入17.1萬元,占總收入的1.2%;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223萬元,占總收入的15.5%;工資性收入134萬元,占總收入的9.3%。農民人均純收入2852元。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3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80人(占勞動力的15.4%),在省內務250人,到省外務工30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