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鬥彩

明清鬥彩

中國明清彩瓷品種之一。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相結合的一種裝飾藝術。此法創始於明宣德時,成化時成就突出。

明清鬥彩

正文

中國彩瓷品種之一。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相結合的一種裝飾藝術。此法創始於明宣德時,成化時成就突出。明成化鬥彩在繪製方面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借鑑“景泰藍”工藝的掐絲填料技法,先用青色料在胎上繪出紋樣的輪廓線,罩上透明釉燒成淡描青花瓷器,再在釉上青花的輪廓線內填以多種色彩,然後入爐烘燒而成。另一種是用青料在胎上繪出紋樣的局部,罩上透明釉燒成後,再根據紋飾設色的需要在釉面上繪、點、填、覆不同的彩色,再入窯烘燒,使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構成完整的畫面。這兩種繪製方法統稱為鬥彩,有時也稱前者為“填彩”。
“鬥彩”使用的彩料多數是天然礦物,其中所含主要著色元素為。呈色鮮明,色彩種類豐富。成化釉上彩的顏色特徵為“鮮紅”,色艷如血,厚薄不勻。其他色彩如蛾黃色,嬌嫩透明而閃微綠;杏黃色,閃微紅;水綠、葉子綠、山子綠等色皆透明而閃微黃;松綠,色深濃而閃青;密蠟黃,色稍透明;差紫,色濃而無光;孔雀藍,色沉;孔雀綠,淺翠透明;赭紫,色暗;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油紅,色重艷而有光;薑黃,色濃光弱。
鬥彩的彩繪內容廣泛。有雲、海獸、鴛鴦、纏枝花卉、折枝花果、葡萄桑椹、吉祥文字、嬰戲、高士、子母、草蟲等紋飾圖案,充滿了自然氣息和生活情趣。鬥彩紋飾的繪製以平塗的方法施彩。樹葉只有陽面,無陰陽向背之分;花朵只繪正面,也無反側之別;人物衣著都是有表無里的一色單衣;山石也無凹凸之感。乾枝不皺皮,花朵多一色。為了改變這種單調色彩,後在花朵上用其他色彩填心,如紅花綠心、黃花紅心、紫花黃心、紅花青心、青花紅心等,以顯出花朵的層次。
鬥彩的造型,胎薄體輕,小巧玲瓏。從傳世品看,多小杯、高足杯、碗、小罐等。以酒杯最負盛名,有三秋杯、雞缸杯、嬰戲杯、高士杯、葡萄杯、菊花杯、花鳥杯等。雞缸杯是譽滿天下的作品,造型別致,胎質細膩,杯表繪雌雞率雛雞覓食嬉戲,雄雞引吭而立,極為生動。色彩鮮明,濃淡得當,在淡雅的青花山石及雌雄雞紋的上面綴以紅、黃、綠、黑等彩,明麗悅目。正德、嘉靖隆慶萬曆等朝均有仿製。
清代各朝鬥彩瓷器的特點不一。康熙時期青花線條粗獷,所填色彩凝厚艷麗。部分傳世品的色彩表面有小黑點,是由於彩料不夠純淨而造成的。這時或將“鬥彩”作為器物的邊飾或局部紋飾,或與青花、五彩分繪在一件器物上。鬥彩加暗花裝飾更為其他時代所不見。其紋飾有折枝花、纏枝花、團花、雲龍、龍、松鹿、猴鹿、鴛鴦、雉雞、游獅子繡球、異獸以及人物、嬰戲、仕女等,極為豐富。造型以仿成化各種多見,其次有花盆插屏筆筒等。
雍正時期鬥彩達到一個新的水平,釉下青花與釉上粉彩相結合,色彩更加豐富鮮艷。不僅填彩時各種色彩準確地填在青花線框內,而且還突破了明代平塗彩料的局限,出現了渲染烘托的畫法,紋飾規整清秀,富有裝飾性。所仿成化鬥彩器極為成功,其中仿成化鬥彩團花罐,達到了亂真的地步。皮球花為新興的團花紋飾,有二聯、三聯或五聯,構圖精巧。斗粉菊瓣大尊及花鳥紋、雲龍紋大蓋碗是此時期的獨特產品。
乾隆時期鬥彩瓷器風格新穎,青花、粉彩、鬥彩合繪一器,還加飾金彩,畫面鮮明奪目,進一步豐富了紋飾的藝術效果。造型上除杯、碟、盤、碗外,還出現了大型陳設品,如貫耳荷蓮大瓶、勾蓮天球瓶、人物紋雙耳大扁瓶、花插、花觚等,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
乾隆以後鬥彩瓷器仍然盛行,但在造型、紋飾方面都缺乏創新,僅鹹豐時期的鬥彩器出現了新品種,即在青花線描的上面又用金彩勾描一遍紋飾的輪廓線,線內堆粉彩,如纏枝蓮花紋蓋碗,造型規整,敞口微撇,下部收斂,圈足。這種形狀的瓷器,景德鎮又稱“馬可利”式蓋碗,胎薄體輕,碗外壁繪纏枝花卉,在青花上又用金彩勾描一遍輪廓線,線內填粉彩,色彩淡雅,畫筆纖巧,技法超俗,是晚清官窯瓷器中少見的鬥彩瓷器精品。

明清鬥彩瓷器發展

據資料顯示鬥彩的完整器出現在明宣德年間,而其真正的繁榮期則是從明成華年間開始的。這一時期的鬥彩多為杯、盤、碗、碟之類的小型器物。成華皇帝朱見深熱衷於書畫、瓷器,因為成華皇帝性格比較柔弱,他對色彩鮮艷的瓷器不感興趣,反而喜歡色調柔和淡雅的鬥彩瓷器。
成華年間最有名的的鬥彩瓷器就是雞缸杯,所謂雞缸杯就是一種外形像缸的杯子,而且上面描繪有雞的圖案。據說,成華皇帝的寵妃萬貴妃喜歡鬥彩杯,尤其是雞缸杯。成華皇帝朱見深於是讓景德鎮御窯廠大量燒造,由於皇家的喜愛成華鬥彩瓷器異軍突起,它不但成為御用瓷器的主要品種,而且製作十分精美,雞缸杯、天子罐等成為名揚後世的鬥彩藝術珍寶。
說道對鬥彩瓷器的痴迷,清朝的雍正皇帝一點不比成華皇帝遜色,據清宮內務府檔案記載雍正皇帝在位時對瓷器燒制的資金投入很多。他曾將淮安稅收中的一部分用於官窯瓷器的燒制,雍正對御窯廠的制瓷事宜也過問的相當具體。關於瓷器的造型、紋飾和款識,他都有具體的旨意。對於每一批生產出來的瓷器雍正都要親自批示,正是這種一絲不苟的、親力親為的做法使得雍正時期鬥彩燒制達到了成華以來的第二個高峰。清朝的皇帝與明朝的不一樣,明朝的皇帝注重文化,文化底蘊深厚,清朝的御窯廠注重技術,它注重對技術工藝的專研,所以在工藝上,清朝遠遠超過明朝。清朝瓷器在工藝技巧上達到中國瓷器的頂峰,雍正時期的鬥彩在瓷器藝術圓的百花之中是一朵很燦爛的藝術之花
雍正鬥彩的工藝十分講究,據清代史書《南窯筆記》記載:“青料畫其半體,復入材料,湊齊全體”。這句話形象地記錄了雍正年間鬥彩瓷器的製作工序,首先要在高溫下燒制出釉下青花瓷器,在此基礎之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然後再入窯經過低溫燒制出成品。雍正的鬥彩嚴謹,花紋很細,花紋跟釉上彩的結合嚴絲合縫,它的器物也很精美,器物的胎體也非常精細的。雍正的鬥彩在工藝上來說,它不次於當時跟它一起生產出來的粉彩、琺瑯彩和其他瓷器品種的水平。
雍正鬥彩在康熙鬥彩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從傳世實物上看,它比康熙鬥彩數量多得多。雍正鬥彩以官窯為主。所見器物主要有兩類,小部分為仿成華鬥彩,比如天子罐、雞缸杯等,幾乎可以亂真;其餘則是雍正時期流行的瓷器款式,圖案以傳統的祥雲、龍風、纏枝花卉和花果為主,紋飾較為雅致。雍正鬥彩不僅把粉彩跟青花相結合,使鬥彩更加清秀明麗,還特別加入了胭脂紅、洋黃、草綠燈多種色彩。使鬥彩瓷器更加嬌艷多姿。
除此以外,雍正鬥彩在圖案的描繪上變得細緻入微,色彩運用極為豐富形成了粉潤中見明麗,纖巧中顯挺秀的藝術風格。這對鬥彩祥雲紋馬蹄式水盂高5.3厘米,器形輕巧別致、格調高雅,水盂通體繪祥雲紋飾,雲彩翻卷、縈繞盤鏇。整個器物釉色淡雅,紋飾飄逸,寓意吉祥,是雍正時期典型的文房用具。
還有這對清雍正鬥彩菊花牡丹紋盤,胎薄如紙,釉面瑩潤光潔,盤子的中心是牡丹、竹石富貴圖。外壁繪有兩組牡丹、菊花圖。瓷器工匠以釉下青花繪出山石,並勾勒花卉枝葉,再以釉上紅彩、黃彩和紫彩加以充填,描繪出牡丹和菊花。這對鬥彩瓷盤的圖案雅致,筆觸細膩,充分體現了雍正鬥彩的創新特點。

配圖

明清鬥彩瓷器明清鬥彩瓷器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