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彩瓷

明清彩瓷

中國明清景德鎮生產的釉上彩、釉下彩和青花加彩瓷器。習慣上彩瓷多指釉上彩和青花加彩。

基本信息

明清彩瓷

正文

中國景德鎮生產的釉上彩釉下彩和青花加彩瓷器。習慣上彩瓷多指釉上彩和青花加彩。
明代彩瓷 其釉上彩可分為紅彩、綠彩、素三彩、五彩及各種色地彩瓷,再加上青花加彩等達20餘種,是陶瓷發展史上彩瓷最興旺發達的時期。
洪武紅彩 1964年南京 故宮出土一件洪武紅彩雲龍紋殘盤,是迄今所見到的唯一的明代早期紅彩器。此盤胎薄體輕,口微撇,火石紅色砂底,里外壁均用紅彩單線描繪雲龍紋飾,盤壁表里紋飾用燈光透映是重疊的,製作技術非常巧妙,反映了明初瓷繪的高超技藝。
宣德青花加紅彩 運用釉下青花和釉上紅彩相結合的方法裝飾瓷器畫面,是一種新興的制瓷工藝。從傳世品看,宣德年間所制的青花加紅彩水平最高。主要器型有盤、碗及高足碗。施彩方法為紅藍二色交替運用,有的以青花做主題紋飾,紅彩為襯托;有的以紅彩做主題紋飾,青花為襯托。紅藍二色相互輝映,有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宣德青花龍紅海水碗,用青花繪紋,紅彩繪澎湃的海浪,有九條行龍從波濤中騰躍而出,勇猛矯健,生動活潑。
成化綠彩 用綠彩描繪紋飾的器物是明代彩瓷中的一個特殊產品。成化時創燒,延至嘉靖。其裝飾方法新穎,先將素坯刻好紋飾,留下施彩部分,其餘均施滿白釉,在窯中燒成白釉火石紅紋器物,然後在火石紅部分填上綠彩,再經一次烘燒而成,非常雅致。有的瓷書將這種做法稱為“刻填”。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白釉綠彩器的外觀基本相似,其外壁紋飾均為海水行龍紋,海水紋刻在白釉的下面,為暗花裝飾,波浪滾滾的海水烘托出兩條綠色的行龍,非常古樸典雅。主要造型為碗、盤,器底在青花雙圈內楷書 6字朝代款。
正德素三彩 專以 3種素色彩繪的一種瓷器。主要色調為黃、綠、紫、白。而以其中某色為地,又可稱某種色地彩瓷,如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紫地黃綠彩等。這種瓷器明淨幽雅,正德時期製作尤精。裝飾方法為先在素坯上劃刻紋飾,待乾燥後,高溫燒成澀胎瓷,然後彩繪,再入爐烘燒而成。正德三彩海水蟾紋洗,外壁劃刻綠色的海水中有16個黃色的蟾蜍,綠色的海水還湧現出白色的浪花,構圖異常簡練,生動有趣,外口緣一面有“正德年制”字款,是素三彩中的傑作。
嘉靖萬曆五彩 五彩瓷器可分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兩大類。釉上五彩乃繪畫於已經燒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之上,經 700~800℃ 的爐火兩次燒制而成。一般以紅、綠、黃、藍、紫 5種色彩描繪紋飾,但每件器物根據紋飾對設色的要求,不一定五彩皆備,有的只用二、三種彩色,畫法均用單線平塗。目前年代最早的實物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 1件成化五彩纏枝花紋罐,用紅、綠、黃三色彩繪紋飾,彩色及彩繪技巧為上乘。嘉靖時是五彩的大發展時期,在運用多種色彩的同時,加飾金彩,使器物更顯得富麗堂皇。這一時期五彩瓷的造型與紋飾極為豐富,主要造型有盤、碗、葫蘆瓶、大罐、執壺等。常見的紋飾以蕉葉、卷枝、變形蓮瓣等做邊飾,海水雲龍、孔雀牡丹、海馬、花鳥、八仙雲鶴、纓絡及人物、嬰戲等做主題紋飾。嘉靖五彩團龍紋瓜棱大罐,是負有盛名的傑作。
青花五彩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色彩相結合來裝飾瓷器畫面。一般以紅、黃、綠、紫及釉下青花為 5種主要色調。這種五彩瓷器目前已掌握的最早實物是西藏薩迦寺藏的一件明宣德青花五彩鴛鴦臥蓮紋碗。此碗青花色澤純正濃麗,五彩斑駁絢麗,綠彩濃厚凸起,富有立體感,與《博物要覽》所說“宣德五彩,深厚堆垛”的特點相符。萬曆五彩瓷器最著名,是明代彩瓷繼成化之後又一個空前繁榮的發展時期,產量大,造型豐富多樣,釉上彩繪還常用赤褐色或黑色作圖案的線描,同時將青花、礬紅、黃綠、褐、紫等色交錯使用,富於變化,青花的運用也與成化鬥彩有別。成化鬥彩中的青花為畫面的主色,而五彩瓷器中的青花則不受輪廓線和拼湊紋飾細部的限制,根據紋飾設色的需要進行繪畫,色彩艷麗,紋飾縝密。五彩瓷還運用鏤空的技法,如萬曆五彩鏤空雲鳳紋瓶,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該器鏤空圖案多處,腹部鏤雕九鳳為主題紋飾,突出一隻主鳳,其餘八鳳活躍於鏤空彩雲之間,以施礬紅為主,黃、綠、紫、青花等色為襯托,充分表現了萬曆時期五彩瓷器燦爛絢麗的藝術效果。萬曆五彩瓷器主要造型除盤、碗外,還有大花觚、尊、蒜頭瓶、爐、缽、洗、盒、繡墩等。其紋飾多為錦紋圖案、吉祥圖案或山水人物、嬰戲、纏枝寶相花、魚藻珍禽異獸等。筆法遒勁,氣勢雄厚。
明代彩瓷除以上主要成就外,宣德時期的白釉刻填醬釉花果紋盤,藍地刻填白釉花果紋盤,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紋盤以及嘉靖時期運用“黃上紅”技法燒制的黃釉紅彩纏枝蓮花紋葫蘆瓶等,都是享有很高聲譽的彩瓷名品。
清代彩瓷 在明代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不僅有五彩、素三彩、鬥彩,而且還出現了粉彩、琺瑯彩、墨彩。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彩瓷的發展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峰。
康熙五彩 突破了明代以釉下青花為主要色調的一種五彩瓷器。常用的彩色除青花外,還有紅、黃、藍、綠、紫、黑、金等若干種。利用這些顏色,調配出各種不同濃淡和不同色調的彩色,施彩較凝厚,呈色效果光艷奪目,質感像寶石般堅硬瑩徹。彩繪技法多用單線平塗,筆力健勁。烘燒溫度達 800℃,因此近人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將康熙五彩稱為硬彩。康熙五彩的施彩特點為,釉上藍彩能代替青花顏色,重用黑彩、金彩和礬紅彩,釉上藍彩在畫面上起很重要的陪襯作用,可點綴花朵,填塗山石,繪人物的衣服,繪龍鬚、發、脊等,與其他色彩搭配,色調非常調和。黑彩色質漆黑光亮,常出現在人物紋中的髮髻、衣邊、靴、鞋、帽,花果樹木中的樹幹、花葉,動物中的龍睛、鳥羽、蝶翅,有時也用來書寫詩句、題款或做畫面的主要色調,襯托出五彩畫面的藝術效果。金彩和紅彩在畫面上主要描繪紋飾的線條,或大面積套用,如金色的太陽,紅色的蛟龍,或用紅彩繪畫人物,線條精細,色澤鮮亮,使五彩瓷器更加富麗堂皇。因此,康熙五彩瓷器較明代五彩瓷器具有新的特色。其紋飾題材多反映現實生活,如耕織、捕魚、放牧等。此外以史書、小說、戲曲故事為題材的也相當流行,還有大量寓意吉祥福壽的紋飾。康熙五彩瓷器的造型挺拔爽利,結構精巧,如棒棰瓶、葫蘆瓶、將軍罐、筆筒、茶壺、香熏枕及各式盤碗等。康熙五彩瓷器還用許多種顏色釉為地,如豆青地、米色地、霽藍地、灑藍地、黑地、哥釉地等,這些色釉地五彩瓷器別具一格。康熙豆青地五彩花鳥紋大圓花盆即為典型實例。
康熙素三彩 比明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主要品種有白地三彩、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紫地三彩等。黃、白地者明快,紫、綠地者雅致。施彩方法新巧,多數產品在素胎上刻劃紋飾後,經火素燒,然後施彩上釉,再經低溫火燒制而成。如傳世品中常見的白地折枝花果暗龍紋盤、碗。即屬此類。還有在白釉瓷器上塗以低溫顏色釉為地,再繪素彩紋飾的,如傳世品中常見的黃地折枝花卉紫綠龍紋折沿盤。綠地三彩則多繪花鳥或錦紋螭虎裝飾。素三彩主要造型除盤、碗外,還有盒爐及不同形狀的香熏、瓷塑等,還有以黃、綠、紫、白等幾種色斑組成虎皮狀釉面的俗稱“虎皮釉”,這些均為康熙時期特有的素三彩品種。
雍正琺瑯彩 清代新興的一種彩瓷。用銅胎畫琺瑯的彩料,畫在瓷胎上,清宮稱“瓷胎畫琺瑯”。琺瑯彩瓷是皇帝賞玩的專用品,當時集中了全國名匠高手在清宮內如意館專門繪製,宮內還設有專門存放琺瑯彩的瓷庫。
琺瑯彩瓷器的燒做方法,據雍正時期清宮造辦處琺瑯作記事檔記載,琺瑯彩瓷器是用景德鎮制好白釉薄胎瓷器,在清宮造辦處如意館內繪彩,經爐火烘燒而成。顏料“亦用西來之品”。掌握這種料彩繪畫技術很難,在調劑色料時必須濃淡適宜,才能繪畫自如。畫彩後用低溫爐火烘燒,又必須掌握好烘燒的技術,溫度過高易炸裂剝彩,溫度過低呈色不準。雍正四年(1726)清宮造辦處已自煉琺瑯彩料,比原有進口料增加了很多色彩品種。
琺瑯彩瓷器的特點,胎薄體輕,畫工精細,顏色瑰麗,是宮廷壟斷的一種高級藝術品。初創於康熙晚年,盛於雍乾時期。康熙琺瑯彩專仿銅胎畫琺瑯器皿,在外壁無釉的澀胎瓷器上施彩,以紅、黃、藍、紫、綠、胭脂等色作地,在色地上彩繪花卉,宛如銅胎畫琺瑯。雍正琺瑯彩瓷器與康熙朝相比有著明顯的區別,擺脫了仿銅胎畫琺瑯的風格,大多數器皿將彩料施於白釉之上,紋飾繪畫非常精細,所繪花鳥、竹石、山水配以精美書法的相應詩句。每於題詩的引首、句後還有抹紅或胭脂水印章,其印文往往和圖案、題詩內容相配合。如繪秋天花卉常用“金成”、“旭映”章,畫竹用“彬然”、“君子”章,畫山水則用“山高”、“水長”章等。因此,這種瓷器實是制瓷工藝和詩、書、畫相結合的一種藝術珍品。主要造型有盤、碗、瓶、壺、杯等。乾隆琺瑯彩常與粉彩合繪一器,紋飾繪畫多仿西洋畫意,造型多樣,別具一格。
雍正墨彩 在爐中燒成的低溫彩瓷。用鉛粉、青料和石綠配成彩料,在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繪畫,以四季山水、人物為主,具有水墨畫效果,流行於雍正乾隆時期。常見造型有盤、碗、筆筒等。如雍正墨彩山水筆筒即為代表作品。墨粉不同於黑彩,黑彩是在窯中燒成的高溫彩,即康熙五彩中的黑彩,在黑彩下面施一層綠彩粉顯得漆黑光亮;而墨彩無光澤,直接在白釉瓷器的釉面上做畫,經爐火烘燒而成。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