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皇后[明太祖]

馬皇后[明太祖]

馬皇后(1332-1382)安徽宿州人,父親馬公,母親鄭媼。“有智鑒,好書史”,她早年喪母,被郭子興夫婦收養為義女。郭子興作農民起義軍元帥時,馬氏嫁給了英勇善戰的朱元璋。朱元璋平定天下、創建帝業的歲月里,馬皇后和他患難與共。因此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朱元璋性情暴烈殘忍,為了保住朱家子孫日後的統治地位,不斷尋找藉口屠戮功臣宿將。對此,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多少有所節制。她死於洪武十五年(1382),享年51歲。臨終囑咐朱元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並願“子孫皆賢,臣民得所”。《明史》讚揚馬皇后,“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身世背景

馬氏的祖上曾是安徽宿州富豪。父親馬公家住新豐里,由於樂善好施,所以家業日漸貧困。母親鄭媼,在1332年生下馬氏不久就去世了。馬公沒有兒子,視馬氏為掌上明珠。馬氏自幼聰明,能詩會畫,尤善史書,性格也頗倔強。
馬氏的父親馬公因為殺人避仇,逃亡他鄉,臨行時將愛女託付給生死之交郭子興。郭子興對馬氏視同己出,後來聽說馬公客死他鄉,越發可憐此女孤苦,收為養女。郭子興教她文化知識,夫人張氏則手把手教她針織刺繡。十幾歲的馬氏聰明無比,凡事一經指導,馬上知曉。年近二十的馬氏,模樣端莊,神情秀越,還有一種溫婉的態度,無論何等急事,她總舉止從容,並沒有疾言厲色,所以郭子興夫婦很是鍾愛馬氏,一直想給她找一個好夫婿,使她終身有托,不辜負馬公遺言。

嫁朱元璋

明孝慈高皇后馬秀英畫像明孝慈高皇后馬秀英畫像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社會黑暗,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使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又遇黃河大決口,連年洪水橫流,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
1352年(至正十二年),郭子興在定遠(安徽定遠)起兵回響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今安徽阜陽)的起義。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教的首領,同年農曆二月二十七日,率領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
濠州鍾離人朱元璋前來投奔郭子興的義軍,朱元璋入伍後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興元帥,得了賞賜,又說功勞是大家的,就把賞賜分給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
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對自己的事業將會有很大的幫助。於是便把養女馬氏許配給了朱元璋。馬氏與朱元璋成親後,和朱元璋感情深厚,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精心輔佐朱元璋。
馬氏與朱元璋婚後不久,收養了朱元璋的親侄兒朱文正、外甥李文忠還有定遠孤兒沐英,馬氏對這三個養子視如己出,細心照顧。後來,馬氏和朱元璋又收養了二十幾個義子。

夫唱婦隨

郭子興為人心胸狹窄,愛聽信讒言,對朱元璋經常疑忌。馬氏見此情形,就把自家財產送給養母張夫人和郭子興妾張氏,請她們在義父前給干女婿說點好話,以彌縫裂痕,使得朱元璋能脫離困境。朱元璋南下之時,馬氏曾負責往來的文書,並做得井井有條,同時她還勸朱元璋不要擾民,更不要濫殺,深得朱元璋的讚賞。
在朱元璋領兵征戰的年代,馬氏還親手為將士縫衣做鞋。一次,與朱元璋敵對的陳友諒大兵臨城,不少官員百姓準備逃難。在人心慌亂的緊急時刻,馬氏鎮定如常,把自己的金帛全都拿出來犒賞士兵,穩定了軍心,為朱元璋獲得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位居皇后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
馬皇后有五子,其中朱橚最為年幼,性格放蕩不羈,長大後被封到開封做周定王。馬皇后對他極不放心,周定王臨行時,便派江貴妃隨往監督,還把自己身上的舊布衣脫下來交給江貴妃,並賜木杖一根囑咐:“周定王有過錯,可以披衣杖責。如敢違抗,馳報朝廷。”從此一見著慈母的舊布衣,周王便生出敬畏之情,不敢胡作非為。以嚴為愛是馬皇后對待子女的原則。對寧國公主、安慶公主,馬皇后也要求她們勤勞儉樸,不能無功受祿。而對待朱元璋的義子沐英、李文忠等,她慈愛有加,細心照顧視為己出。

後宮典範

馬皇后雖貴為皇后,每天仍親自操辦朱元璋的膳食,連皇子皇孫的飯食穿戴,她也親自過問,無微不至宮人或被幸得孕,馬皇后倍加體恤,嬪妃或忤上意,馬皇后則設法從中調停。
馬皇后在內宮的治理工作上“講求古訓”,並注意借鑑前朝的經驗。她覺得宋朝有許多賢惠的皇后,便命女史摘錄她們的家法,經常翻閱查看。有人說,宋朝的皇后太過仁厚了吧?馬皇后反問道:“過於仁厚,難道不比刻薄更好嗎?”有一天,皇后問女史:“黃老之學是什麼,漢朝的竇太后卻非常地喜歡?”女史說:“黃老之學把清靜無為作為根本。像棄絕仁義,讓老百姓注重孝順友愛,這就是它的教義。”馬皇后說:“孝順友愛就是仁義,難道有讓人棄絕仁義卻去講究孝順友愛的嗎?”
馬皇后也設法保護宮女,朱元璋曾經非常生氣地責備宮人,馬皇后也假裝生氣,讓人送到宮正司定罪。朱元璋說:“為什麼?”馬皇后說:“作帝王的不因喜怒而隨意的賞罰。當您生氣的時候,恐怕有所偏重。交付到宮正司,就能判定的比較合理了。也就是說陛下您定人罪也應該交付到有關的部門罷了。”
馬皇后勤儉持家、以身作則,平常穿的衣服,洗了又洗,早已破舊不堪,也不願換新的。後來聽了元世祖的察必皇后煮弓弦織帛衣的故事,大受啟發。就命人在後宮架起織布機,親自織些綢衣料、緞被面什麼的,然後以皇家獻愛心的名義賜給那些年紀大的孤寡老人。而剩餘的布料,馬皇后則裁成衣裳,賜給王妃公主,並解釋說:“你們生長在富貴家庭,不知紡織的難處,要愛惜財物。”

愛民如子

朱元璋在前殿處理事情,有時非常生氣,馬皇后等朱元璋回到後宮,常常依據事理委婉地勸阻。朱元璋的性格雖然剛毅,但因為馬皇后的勸阻而能夠減免刑罰的人也有很多。
參軍郭景祥守衛和州,有人告密說他的兒子拿著槊想殺他的父親,朱元璋聽後大怒,想要殺了郭景祥的兒子。馬皇后說:“郭景祥只有一個孩子,別人告密的也許不是實際情況,殺了他恐怕就會斷絕郭景祥的後代。”朱元璋認真了解情況後,發現他果然是冤枉的。
朱元璋的義子李文忠守衛嚴州,楊憲誣告他不遵守法律,朱元璋想召李文忠回來。馬皇后說:“嚴州,是面臨敵境的地方,隨便的更換將領不合適。況且李文忠向來賢明,楊憲的話難道可以相信嗎?”朱元璋於是停止了這件事。李文忠後來終於建立了大功。
學士宋濂因為孫慎的事情而獲罪,被抓來定為死罪,馬皇后勸阻朱元璋說:“普通百姓家為孩子請老師,尚且將尊師之禮奉行一生,何況我們天子之家呢?況且宋濂住在家裡,一定不知道實情。”朱元璋不聽。正好趕上馬皇后侍奉朱元璋吃飯,馬皇后不飲食酒肉。朱元璋問原因。馬皇后回答說:“我在為宋先生作福事。”朱元璋內心也感到悽然,於是放下筷子站起。第二天赦免了宋濂的死罪,把他安置到茂州。
朱元璋曾經讓重刑犯築造城牆。馬皇后說:“通過罰勞役來贖罪,這是國家對待犯有重罪的囚犯的最大的恩惠,但本來就疲憊的囚犯如果再加重勞役,恐怕仍免不了死亡。”朱元璋於是全都赦免了他們。
馬皇后非常愛惜人才。一次朱元璋視察太學回來,馬皇后問他太學有多少學生,朱元璋答有數千人。馬皇后說:“數千太學生,可謂人才濟濟。可是太學生雖有生活補貼,他們的妻子兒女靠什麼生活呢?”針對這種情況,馬皇后徵得朱元璋同意,徵集了一筆錢糧,設定了20多個紅倉,專門儲糧供養太學生的妻子兒女,生徒頌德不已。
一天,馬皇后問朱元璋:“如今天下的老百姓生活安定嗎?”朱元璋說:“這不是你應該問的。”馬皇后說:“陛下您是天下人的父親,我有幸能成為天下人的母親,孩子的安定與否,我怎么可以不問!”每當遇到災年,馬皇后就率領宮人吃粗茶淡飯,幫助百姓祈禱。朱元璋有時把賑災救濟的事情告訴馬皇后,馬皇后就說:“賑災救濟不如事先有積蓄好。”有時朝廷官員上奏完事情,在宮廷中聚餐,馬皇后就命令宦官拿來酒菜自己事先嘗一嘗。味道不好,於是就告訴朱元璋說:“作為人主奉養自己應該差一些,奉養別人應該豐厚。”朱元璋為此整頓了光祿寺的官員。

因病去世

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後,想尋找馬皇后的族人分封官爵,馬皇后拒絕說:“分封爵祿偏愛外戚之家,不合乎法律。”馬皇后堅決拒絕才停止了這件事。然而有時談到父母早亡,馬皇后常常痛哭流涕。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八月,馬皇后在睡覺的時候得病。群臣請求祈禱祭祀,求取太醫院的良醫診治。馬皇后對朱元璋說:“死生,是命運的安排,祈禱祭祀有什麼用處呢!況且醫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藥不能見效,恐怕會因為我的緣故而降罪各位醫生吧?”病情加重時,朱元璋問她想說什麼。馬皇后說:“希望陛下能夠求取賢能的人,聽取別人的意見,自始至終,認真對待,子孫都能夠賢能,大臣百姓都能夠有所依靠罷了。”
馬皇后在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八月丙戌日去世,享年五十一歲。朱元璋非常傷心,於是從此不再立皇后。

歷史評價

《明史》:後仁慈有智鑒,好書史。後勤於內治,暇則講求古訓。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蔡東藩:她總舉止從容,並沒有疾言遽色。的是國母風範。

家族成員

父親:馬公
母親:鄭媼
養父:滁陽王郭子興
丈夫:明太祖朱元璋
長子:懿文太子朱標
次子:秦愍王朱樉
三子:晉恭王朱棡
四子:明成祖朱棣
五子:周定王朱橚(初封吳王)
女兒:寧國公主
女兒:安慶公主。

軼聞故事

露出馬腳

傳說元朝、明朝初期婦女均是小腳,女子大腳為當時一大忌諱。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后卻有未經纏裹的大腳。原因是馬皇后在幼時深得養父母的寵愛,堅持不肯纏足,長了一雙天足,人稱“馬大腳”。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馬皇后深居皇宮,但對自己的一雙大腳也感到無可奈何,每當與客人相見,總是用衣服的下擺或裙子將腳嚴嚴實實地遮蓋起來。
有一次,馬皇后乘轎到金陵(現今南京)街頭遊覽,忽然一陣大風吹來,將轎簾掀起一角,馬皇后擱在踏板上的兩隻大腳,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腳縮了回去,可人們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於是這件新鮮事傳開來,轟動了整個京城,因為是姓馬的露出了腳,“露馬腳”一詞便流傳到今天,所以當前,對不便公開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稱為“露馬腳”。

懷餅救夫

據《明史·后妃列傳》和《明史演義》說:馬氏的義父郭子興有兩個兒子,忌恨朱元璋,於是在郭子興面前說朱元璋圖謀反叛。郭子興把元璋關了禁閉,郭子興的兒子想從此除了朱元璋,就告訴人不給朱元璋飯吃。馬氏知道以後,在廚房偷了剛烙好的燒餅放在懷中偷偷給丈夫送去。剛出廚房,恰巧與郭子興的夫人張氏撞個滿懷,馬氏害怕義母張氏瞧透機關,忙將燒餅放在自己懷中,一面向張氏請安。張氏看見馬氏神情慌張,就故意與她說長論短,馬氏勉強應答,言語支吾;後來疼的流淚說不出話來,張氏把馬氏扶進屋裡,叫奴婢都出去,仔細詢問馬氏。馬氏才伏地大哭,說明苦衷。張氏趕忙叫馬氏解開衣服拿出燒餅,那燒餅還熱氣騰騰,粘著乳頭,好容易將燒餅除下,肉差點焦爛了。張氏也不禁淚下,一面命馬氏敷藥,一面叫入廚子,速送食物給朱元璋。當晚,張氏便進諫郭子興,勸他不要聽信兒子的話。郭子興立即命令將朱元璋釋放。

背朱元璋

據《明書·懿文皇太子紀》記載:朱元璋與陳友諒對戰時,曾被對方追擊受傷,馬氏背著傷重的朱元璋逃跑,太子朱標為此繪有圖像,放在懷中。後來朱標與父親朱元璋政見不合,朱元璋追打他,朱標故意把圖像遺落在地,朱元璋見到,痛哭一場,也不打兒子了。

陵寢墓地

主詞條:明孝陵
孝慈高皇后馬氏和朱元璋合葬於明孝陵,明孝陵坐落於江蘇省南京市鐘山南麓玩珠峰下。1381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主持陵墓的建設工程,第二年八月,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謚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后謚“孝慈”,故名。

子女爭議

關於馬秀英皇后的子女,眾說紛紜。
《明史》記載,馬皇后前後生五子二女:長子懿文太子朱標,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晉恭王朱棡,四子明成祖朱棣,五子周定王朱橚;以及兩個女兒寧國公主、安慶公主。
但是明末清初史學家潘檉章在《國史考異》中說:按照明朝皇族族譜,太祖的第四個兒子明成祖朱棣,第五個兒子周定王,是孝慈高皇后所生的。”
明代藏書家郎瑛在《七修類稿》中稱:“孝慈高皇后生有兩個兒子,在魯府玉牒里有記載。
明朝的汪宗元所撰寫的《南京太常寺志》中說:“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朱棣),孫貴妃生周定王(朱橚)。”
清代詩人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十三沈元華條:“在南京太廟奉先殿孝慈高皇后牌位的南面,諸位嬪妃靈牌在東列,西面唯獨只有碽妃一人的靈牌。孝慈高皇后從沒有懷孕,懿文太子並不是她生的。”
明崇禎年間進士李清《三垣筆記》:“《南京太常寺志》記載成祖為碽妃所生,我很驚訝。錢宗伯謙益有博學名,我去問他,他也不能斷定。所以開啟孝陵寢殿檢驗,進去一看神位果然是那樣的,我就相信了。”
清初劉繼莊著作的《廣陽雜記》稱:明成祖的母親瓮氏,蒙古人,因為是元順帝的妃子,所以隱瞞。
也有說明成祖朱棣奪了侄子明惠帝的皇位,想更一步名正言順(嫡庶之分),便托稱為馬皇后所出,這樣以嫡子的身份繼承為帝便不為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