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代 統 治 者 與 道 教 :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立 國 後 ,制 定 了 以 儒 教 為 主 、 三 教 並 用 的 政 策 。 他 運 用 道 教 來 證 明 其 君 權 神 授 , 並 對 正 一 道 優 禮 扶 持 。 明 成 祖 朱 棣 繼 續 尊 崇 正 一 道 , 尤 其 崇 奉 真 武 神 , 大 建 武 當 山 宮 觀 , 使 武 當 道 教 興 旺 起 來 。 明 代 皇 帝 中 最 為 崇 道 的 當 數 世 宗 , 可 與 唐 玄 宗 、 宋 徽 宗 媲 美 。 他 喜 愛 道 教 齋 醮 , 尤 愛 建 醮 時 所 奏 的 青 詞 , 甚 至 以 此 提 拔 官 員 , 出 現 所 謂 青 詞 宰 相 , 如 有 名 的 奸 相 嚴 嵩 即 以 青 詞 起 家 , 終 至 進 入 內 閣 。 世 宗 又 寵 信 道 士 , 對 龍 虎 山 上 清 宮 道 士 邵 元 節 優 禮 有 加 , 封 為 真 人 , 領 道 教 事 。 對 邵 元 節 推 薦 的 道 士 陶 仲 文 更 授 以 「 神 霄 保 國 宣 教 高 士 」 , 領 道 教 事 , 並 特 授 少 保 、 禮 部 尚 書 , 加 少 傅 , 尊 之 為 師 。 世 宗 還 迷 信 道 教 方 藥 和 各 種 方 術 , 希 望 以 此 求 長 生 , 並 對 進 方 藥 方 術 者 封 官 賞 賜 。 繼 世 宗 之 後 的 穆 宗 , 對 道 教 予 以 抑 制 , 革 去 正 一 真 人 名 號 , 奪 其 印 , 改 為 上 清 觀 提 點 。 到 神 宗 時 , 又 恢 復 正 一 真 人 名 號 , 但 天 師 地 位 已 遠 不 如 前 。 明 世 宗 之 後 , 統 治 者 對 道 教 的 崇 奉 日 漸 降 溫 。
明 王 朝 在 尊 崇 道 教 的 同 時 , 也 加 強 了 對 道 教 的 管 理 , 建 立 起 更 為 完 善 的 機 構 , 以 強 化 對 道 教 的 約 束 。 明 洪 武 元 年 ( 公 元 1 3 6 8 ) 立 玄 教 院 , 洪 武 十 五 年 ( 公 元 1 3 8 2 ) 改 置 道 錄 司 , 掌 天 下 道 教 。 道 錄 司 設 左 右 正 一 、 演 法 、 至 靈 、 玄 義 等 官 各 二 人 , 其 中 正 一 官 品 最 高 , 為 正 六 品 , 顯 示 出 明 室 對 正 一 道 的 器 重 。 地 方 上 則 設 道 紀 司 、 道 正 司 、 道 會 司 管 理 道 教 。 這 些 機 構 的 官 員 都 由 道 行 高 潔 、 精 通 經 戒 的 道 士 擔 任 , 負 責 檢 束 道 士 行 為 , 核 實 道 觀 和 道 士 名 數 , 道 士 申 請 度 牒 ( 道 士 身 份 證 ) 等 工 作 。 管 理 機 構 的 健 全 , 使 道 教 的 發 展 處 於 政 府 的 嚴 格 控 制 下 。
明 朝 政 府 尊 崇 和 控 制 下 的 道 教 發 展 不 平 衡 : 在 明 朝 政 府 尊 崇 和 控 制 下 的 道 教 , 其 發 展 是 不 平 衡 的 。 正 一 道 受 到 重 視 , 其 政 治 地 位 高 於 全 真 道 。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認 為 , 全 真 道 修 身 養 性 , 獨 為 自 己 , 正 一 道 益 人 倫 , 厚 風 俗 , 對 於 穩 定 社 會 「 其 功 大 矣 」 。 由 於 這 樣 的 認 識 , 統 治 者 更 注 重 扶 植 正 一 道 , 正 一 道 因 此 而 較 全 真 道 興 旺 。 第 四 十 二 代 天 師 張 正 常 以 預 告 朱 元 璋 「 天 運 有 歸 」 的 符 命 , 受 到 優 待 , 後 被 命 掌 天 下 道 教 事 , 由 道 教 一 派 的 首 領 升 格 為 掌 管 整 個 道 教 。 第 四 十 三 代 天 師 張 宇 初 繼 領 道 教 事 , 授 「 正 一 嗣 教 道 合 無 為 闡 祖 光 范 真 人 」 , 並 詔 命 編 修 道 教 書 。 宇 初 博 學 能 文 , 著 書 較 多 , 所 撰 《 道 門 十 規 》 針 對 當 時 道 教 積 弊 , 提 出 清 整 之 方 ; 所 著 《 峴 泉 集 》 講 論 天 人 之 學 以 及 老 子 之 學 與 內 丹 道 的 關 系 , 將 內 丹 與 符 籙 統 一 起 來 。 此 後 歷 代 天 師 都 領 道 教 事 , 地 位 甚 高 , 除 此 之 外 , 很 多 正 一 派 道 士 受 明 室 尊 崇 封 賜 , 如 劉 淵 然 、 邵 元 節 、 陶 仲 文 等 。 明 中 葉 以 後 , 正 一 道 由 於 道 流 素 質 低 、 對 教 理 教 制 無 建 樹 等 自 身 因 素 , 加 之 統 治 者 的 疏 遠 , 在 上 層 社 會 的 地 位 日 漸 衰 落 , 社 會 影 響 也 減 弱 , 組 織 發 展 停 滯 。
全 真 道 因 與 元 室 關 系 密 切 , 加 上 明 室 起 自 南 方 , 器 重 正 一 道 的 社 會 功 用 , 故 在 明 代 主 要 活 動 於 民 間 。 明 初 全 真 道 士 最 著 名 的 是 張 三 豐 , 關 於 他 的 傳 說 民 間 流 傳 很 多 , 明 太 祖 、 成 祖 都 曾 多 次 派 人 尋 訪 不 得 。 以 後 英 宗 封 之 為 「 通 微 顯 化 真 人 」 , 憲 宗 封 「 韜 光 尚 志 真 仙 」 , 世 宗 加 封 為 「 清 虛 元 妙 真 君 」 。 明 代 武 當 山 全 真 道 較 引 人 注 目 , 成 為 全 真 道 以 後 發 展 的 基 地 之 一 , 如 清 代 四 川 青 城 山 的 全 真 道 龍 門 支 派 碧 洞 宗 即 由 武 當 山 傳 來 。 除 張 三 豐 外 , 明 代 全 真 道 很 少 有 影 響 的 高 道 , 受 明 室 封 賜 者 更 少 , 與 正 一 道 士 的 顯 貴 形 成 對 照 。 政 治 上 的 失 意 , 使 全 真 道 士 更 能 集 中 精 力 拓 展 內 丹 學 , 創 立 了 新 的 學 派 如 東 派 , 出 現 了 博 采 眾 家 之 說 的 內 丹 學 著 作 《 性 命 圭 旨 》 。 明 代 全 真 道 表 面 上 沉 寂 , 實 際 上 卻 在 民 間 活 動 , 積 累 能 量 , 為 清 代 全 真 龍 門 派 的 中 興 打 下 了 基 礎 。
相關詞條
-
北方道教廟會
每年陰曆三月初十至十五日是奶奶廟的廟會。廟會期間,善男信女從四面八方雲集奶奶廟。從上香的第一個娘娘廟至奶奶廟的正殿,有長達五公里的崎嶇山路,然而五公里的...
簡介 特色 奶奶廟和三義宮 “五一”廟會 道教齋醮民俗信仰 -
中國道教史
中國道教史,指在各國都有各種的種類,而道教發展也越來越多樣化,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崇拜多神,追求得成仙,濟世人。她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要地位,...
概況 起源 孕育 誕生 魏晉之際的傳播與分化 -
道教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
道教概況 道教歷史 玄門經典 神仙譜系 仙家人物 -
中國道教史[中國道教史]
中國道教史,指在各國都有各種的種類,而道教發展也越來越多樣化,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崇拜多神,追求得成仙,濟世人。她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要地位,...
概況 起源 孕育 誕生 魏晉之際的傳播與分化 -
道教歷史
道教是我國的傳統宗教,由三清祖師開創,它的歷史遠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而逐漸形成於周秦兩漢。道教並非是一人一時一地所創所生,乃中國歷代各地不同的文化、思想...
道教淵源 道教創建 道教發展 道教興盛 道教分化 -
美國道教
美國的道教研究大體可分為二戰前後兩個階段。戰前研究成果不多,影響甚微。從東方學來說,戰時重點放在日本,冷戰時期重點放在前蘇聯,自韓戰起才轉向中國。以...
早期的道教研究 一本可供了解歐美中國宗教研究的工具書 素諳中國宗教研究的吉拉多特教授們 -
道教起源
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之《易經》,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測,又簡單容易,解開宇宙人生密碼的寶典;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
道教簡釋 歷史發展 崇奉神靈 神仙來源 門派組織 -
道教名山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家,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由張...
簡介 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