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道教

美國的道教研究大體可分為二戰前後兩個階段。戰前研究成果不多,影響甚微。從東方學來說,戰時重點放在日本,冷戰時期重點放在前蘇聯,自韓戰起才轉向中國。以1952年而言,大學或學院所設的中國哲學和宗教課程,90%是戰後創辦的,超過100種。由於科研經費雄厚,得以吸收大量外來人才,中文圖書豐富,信息機構發達。就道教研究而論,雖起步較晚,不及法國,但發展很快,到1970年代已躍居前列,成為西方最重要的中國學研究中心之一,且正在起著帶頭作用。

早期的道教研究

美國的道教研究可追溯到19世紀,最初觸及道教的有兩個傳教士:一個是公理會傳教士明恩溥(ArthurHendersonSmith,1845—1932)。他於1872年來華,最初在天津,1878年到山東龐莊傳教,兼任上海《宇林西報》(NorthChinaDailyNews)周刊通訊員,1905年辭宣教職,留居通州,致力社會調查和寫作。1894年在紐約出版《中國人的特性》(Chinesecharacteristics)(1984),認為“道教是一般人民的宗教,支配著他們的精神境界”。1899年出版《中國的農村生活:社會學研究》(VillageLifeinChina:AStudyinSociology)一書,書中述及到寺廟與宗教會社、宗教典禮合作的情況,提供了當時的農村宗教資料。第二個是美國南長老會教士杜布西(HampdenCoitDu,Bose,1845-1910)他也於1872年來華,先後在杭州、蘇州傳教。著有《中國的三教:儒、釋、道》(Dragon,ImageandDemonorTheThreeReligionsofChina:Confucianism,BuddhismandTaoism)(1886),對中國人的神話、偶像崇拜、鬼崇拜進行了說明。
20世紀20年代,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研究生約翰森(ObedSimonJohnson)來華作學術考察,1928年在上海出版了博士論文《中國煉丹術考》(AStudyofChineseAlchemy)。該書於1937年由黃素封譯成中文出版,論述了煉丹術與道教思想的密切關係,肯定了煉丹術在醫學學和化工工業中的地位,同時指出歐洲的煉丹術曾受到中國煉丹術的影響。這本書於1979年在紐約再版。魏魯男(JamesRolandWare,1901~),美國人,1929年來華,為哈佛燕京學社的第一位研究生,1932年返美,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33年至1934年,他在《美國東方學會雜誌》(JournalofAmericanOrientalSociety—JAOS)第53、54期連續發表了《〈魏書〉和〈隋書〉談道教》一文。1963年出版《莊子語錄》(TheSayingsofChuang-Tzu)。1966年發表了《公元320年中國的煉丹術、醫學和宗教:葛洪的內篇》(Alchemy,MedicineandReligionintheChinaofAD320:TheNeip’ienofKoHung),這本書是西文中《抱朴子內篇》英文本中最早最完備的譯本,1981年在紐約再版。1950年代以後,美國學者研究道教的有,顧立雅(HerrleeGlessnerGreel,1905),芝加哥大學馬丁·賴爾森講座中國史名譽教授。1955—1956年曾任美國東方學會會長,專治中國古代史、哲學史。著作很多。涉及道教的主要有《中國的起源;中國文明形成期概論》(ThebirthofChina;asurveyoftheformativeperiodofChinesecivilization)(1936)、《古代中國文化研究》(StudiesinEarlyChineseCulture)(1937)、《道教和中國文化史的其他研究》(WhatisTaoism?andotherstudiesinChineseCultureHistory)(1970)。卜德(DerkeBoode,1909~),賓夕法尼亞大學中文教授,1968—1969年曾任美國東方學會會長,研究中國哲學和民俗信仰。1936年英譯出版《燕京歲時記》,1957年發表《中國文化傳統》,1975年出版《古代中國的節慶》及論文《老子的兩種譯本》(載1954年《美國東方學會雜誌》第74期)。

一本可供了解歐美中國宗教研究的工具書

《西文中國宗教分類書目》(ChineseReligioninWesternLanguagese:AComprehensiveandClassifiedBibliographyofPublicationsinEnglish,FrenchandGermanthrough1980)系1985年亞利桑那大學出版社,作為美國亞洲研究會的專著第41種出版的第一部歐美中國宗教研究論著分類目錄索引,所收著作和論文系用英、法、德文在1980年前寫成的,編者按一般研究、佛教以外的中國宗教和佛教三部分排列。道教目錄放在第二部分,共分十大類:分別為道教一般;老子和《道德經》;其他道教經典;道教理論;道教禮儀和科儀;道教與歷史;道教仙人;道教神明和崇拜;道教教派、道士和廟觀;道教瑜伽和煉丹術。第一部分涉及中國古代宗教、神話、祠廟、信仰習俗、民間雜術、當代宗教等內容,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該書出版後,編者著手編纂第二部,收集1981—1990年間歐美漢學界發表的有關中國宗教的論著,1993年美國亞洲研究會(AssociationforAsianstudies)作為本會專著第47種在密執根出版,全書共288頁,16開本精裝,封面上還繪有龍圖案。在編寫體例上,與1985年版有很大不同。全書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書目,一般論述和其他全部類目”(PartOneBibliography,GeneralTreatmentsandOtherOverallCategories)(2-17頁);第二部分“佛教除外的中國宗教”(PartTwoChineseReligionExclusiveofBuddhism)(19-131頁);第三部分“中國佛教”(PartThreeChineseBuddhism)(134-197頁);第四部分“索引”(PartFourIndices)(199-269頁)。
道教第二部分中,共分14類:“道教:一般論述”;“老子和道德經”;“道經——道藏”;“道教藝術和肖像學”;“道教思想”;“道教和歷史”;“道教和文學”;“道教人物傳”;“道教神仙傳”;“道教萬神殿—祭祀”;“職業道教——修道生活”;“道教自我修養:瑜伽、煉丹等等”;“道教禮拜式和科儀”;“冥想——神秘主義個人宗教體驗”。
這本工具書受到加拿大歐大年教授的高度評價,稱作者是西方的一流的目錄學家。本書收目1100餘種,分類從84種擴大到1003種。本書前面有縮略語,按字母順序排列,長達18頁,讀者可查到所需資料的來源,甚至從多少頁到多少頁都有,是各種目錄索引中最詳備的一部,編輯技術很值得學習。編者勞倫斯·湯普森(LaurenceG.Thompson,1920~),系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化學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學和亞洲的一般研究,專攻中國的思想和宗教及台灣史。著有:《略論台灣的宗教趨勢》(1964)、《中國人的宗教形式》(TheChineseWayinReligion,)(1973)、《中國宗教導言》(ChineseReligion:Anintroduction,)(1975初版,1979第3版,1989年第4版),湯氏雖年事已高,今仍在撰寫文章,如《什麼是道教——向顧立亞致歉)》(《道教資料》1993年第4卷第4期)、《評施博爾〈道教的總體〉》(載《中國宗教雜誌》1994年第22期。)
大衛·夏佩爾(DavidW.Chappell)教授,出生於1940年,麥吉爾大學畢業,耶魯大學博士,現任夏威夷大學宗教教授。他編輯出版過兩本文集:《佛教和道教研究》(BuddhistandTaoistStudies)(1977年作為夏威夷大學亞洲研究專著第18種出版),內收文5篇,其中道教就占3篇,書末附有唐娜·奧(DonnaAu)和沙論·羅(SharonRome)編選的《道教研究目錄索引》,對於了解西方道教研究情況頗有參考價值。另一本書為《中古中國社會中的佛道教實踐》(BuddhistandTaoistPracticeinMedievalChineseSociety),1987年作為夏威夷中國研究第34種和“佛道教研究”第2輯出版。
另一本同類書也值得介紹。1991年美國麻薩諸塞大學中文教授科恩(AlvinPhilipCohen1937~)在本校出版《1981—1989年有關中國諸宗教的出版物》(PublicationsonReligionsinChina,1981—1989.Amberst,Mass.:AsianstaudiesProgram,UniversityofMassachusetts)。

素諳中國宗教研究的吉拉多特教授們

諾曼·吉拉多特(NormanJ.Girardot),原為聖瑪利亞大學神學系教授,現任理海大學(LehighUniversity)宗教學系教授,1943年出生,專門研究道教、中國神話,素諳中國宗教研究。1965年獲聖十字學院學士,1968年獲文學碩士,1974年以論文《早期道教“渾沌”命題》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擔任過國際史學雜誌《宗教史》(HistoryofReligions)的編輯。長篇專著《早期道教中的神話和內涵:“渾沌”的命題》(MythandMeaninginEarlyTaoism:TheThemeofChaos〈Huntun〉),1983年伯克萊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出版。1993年與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宗教學教授包如廉(JulianF.Pas)合作把法國著名學者奧比奈(IsabelleRobinet)女士法文版《道教的冥想》(Meditationtaoiste1979)翻成英文本《TaoistMeditation:TheMaosanTraditionofGreatPurity》出版,同年又為施博爾教授的1982年法文著作《道教的總體》(LecorpsTaoiste)的英譯本《TheTaoistbody》作序,為英語讀者了解法國的道教研究成果做了有益工作。
他在1972年發表《方法論方面:四種道教研究》(Partoftheway:FourstudiesonTaoism),對顧立雅的《道教》、康德謨的《老子和道教》、施博爾的《漢武帝內傳研究》、日本學者IoshihikoIsutzu的《蘇非派和道教》作了評價。(載《宗教史》,第11卷第2期318—337頁。1976年第15卷第2期發表《中國宗教研究中的創世神話問題》、在1977年第16卷第2期上刊出《〈道德經〉第25章和第42章的神話和內涵》。還為1978年版《生命倫理百科全書》(EncyclopediaBioethics)第14卷撰寫過《道教》辭目,在荷蘭《中國哲學雜誌》1978年第5期上發表過書評《評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第2分冊》。與他人合編過《中國和基督教》(ChinaandChristianity)(1979)。1990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第33屆亞洲及北非洲研究國際會議(33rdICANAS)上宣讀了《方法被踐踏:理雅各(1815—1897)和19世紀的道教倒置》,除從事翻譯外,美國有關部門出錢資助吉拉多特教授組織研究英國早期漢學家理雅各的道經譯本。
薛愛華(EdwardHetzelSchafer,1913—1991),生於華盛頓,1938年加利福尼亞大學學士,1940年夏威夷大學碩士,1947年哈佛大學東方語言博士。1958年起任伯克萊加利福尼亞大學東方語言學教授,1969年為講座教授,1983—1984年被授予伯克萊最高榮譽獎。1984年退休。美國東方學會西部分會的主要創建人,歷任秘書長、司庫、副會長、會長和該會雜誌(JAOS)主編。從1940年到1985年,有專著10餘部,文章110餘篇,譯文和書評40餘篇。熟悉中國古代文化,對唐代詩歌和道教尤精,重視研究道教在唐代文化中的作用。著有:《女神:唐代文學中的龍婆雨女》(TheDivineWoman,DragonLadiesandRainMaidens.Berkeley,1973)、《步虛:唐代奔赴星辰之路》(PasingtheVoid:T’angApproachestotheStars.Berkeley,1977)、《唐代的茅山》(MaoShaninT’angTimes.SSCRMonographNo.1,1980)、《時間之海上的蜃景:曹唐的遊仙詩》(MiragesontheSeaofTime:TheTaoistPoetryofTs’aoT’ang.Berkeley,1985),以及《吳筠的步虛詞》(WuYun’sCantosonPacingtheVoid,載《哈佛亞洲研究雜誌》第41期第337—415頁,1981)等大量論文。在這些著作中,有的概述了中國神話的某些演變,有的則包含“步虛星辰”術的演變。
韋爾奇(HolmesH.Wolch),原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和世界宗教研究中心(theEastAsianResearchCenterandtheCenterfortheStudyofWorldReligionsatHarvardUniversity)副主任,1942年文學士,1965年文學碩士。他曾為三次國際道教研究會議的召開作出了貢獻,不幸的是第三次會議後不久卻悲劇性的死去。生前著有:《道之分歧:老子和道教運動》(ThePartingoftheWay,Lao-TzuandTaoismMovement.Reacon,Boston,1986),這本書於1957年在波士頓出版,最初名為《道教:道之分歧》,1966年再版。全書分為老子的問題、道德經、道德運動和今日的道教四部分,不僅介紹了一般道教,還對《道德經》作了饒有趣味的解釋,至今被認為是本好書。1958年他在香港大學《東方學雜誌》發表過《張天師和中國道教》一文,後在此基礎上由香港大學出版專著《張天師和中國道教》(TheChangTienShihandTaoistinChina,UniversityofHongKong,HongKong,1965)。1969年在芝加哥大學主辦的《宗教史》雜誌第9期發表《貝拉焦道教研究會議》(TheBellagioConferenceonTaoistStudies),對第一次國際道教會議作了總結。1979年與德國學者賽德爾(AnnaSeidel)合編出版的第二次國際道教研究會議論文集《道教面面觀》(FacetsofTaoistm.EssaysinChineseReligion.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79),成為國際漢學家的必讀之書,擴大了道教在歐美的影響。
席文(NathamSivin,1931~),麻薩諸塞理工學院科學史和中國文化史教授,1958年學士,1960年哈佛大學碩士,1966年科學史博士,1973年起任教授。他雖不是專門研究道教的,但其成果與道教密切相關,講授內容多涉中醫治療、宗教儀式治療、巫術治療、煉丹術和天文學。1977年曾是美國天文學者訪華代表團成員,他也是國際道教研究會議的積極參加者。著有:《中國煉丹術初步研究》(ChineseAlchemy:PreliminaryStudies.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8)、《傳統醫學在近代中國》(TradtionalMedicineinContemporaryChina.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CenterforChineseStudiesPublications,1987);《中國古代的醫學、哲學和宗教:研究者和反應》(Medicine,PhilosophyandReligioninAncientChina:ResearchesandReflections.Aldershot,Hampshire,GreatBritain;Brookfied,Vt:Variorum,1995)。還出版過《科學和技術在東亞》(ScienceandTechnologyinEastAsia.NewYork,1977)。此外,他發表過不少有分量的論文。如1978年曾在《宗教史》雜誌第17卷3—4期上發表了長篇文章《論“道家”一詞是引起混亂的根源:專評科學與宗教在傳統中國的關係》(OnthewordTaoistasaSourceofperplexity:withSpecialReferencetotheRelationofScienceandReligiominTraditionalChina,”HR.17:303—330)、為《宗教百科全書》1987年版第1卷撰寫“中國煉丹術”詞目(“Alchemy:CheneseAlchemy.”ER.1.186—190)等。
米歇爾·斯特里克曼(MichelStrickmann),中國名史鈞文,德裔美籍學者,精通法、德、英文。60年代初師事法國漢學大師羅爾夫·石泰安(RolfAfredStein,1911~),以論文《茅山宗——上清的啟示》(LetaoismeduMaoChan—chroniqued’unerevelation)而聞名,1981年作為法蘭西學院(CollegedeFrance)的漢學研究所(InstitutdesHautesEtudesChinoises)的第17種專著在巴黎出版,對茅山宗的歷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還發表過許多有見地的論文,編輯出版過4卷本紀念導師石泰安的密宗和道教研究著作:(TantricandTaoistStudiesinHonourofR.A.Stein),分別以《中國論叢和佛學》(MelangesChinoisetBouddhiques)於1981、1983、1985、1988年在布魯塞爾出版。1991年病逝前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萊分校教授,曾與大衛·詹森(DavidJhonson)教授合作“中國民間文化研究發展計畫”(ChinesePopularCultureProject),邀請不少外國學者投入這項工作。後興趣轉向研究中國佛教偽經。他的不幸早逝是美國和法國道教的重要損失,斯氏生前著作很多,側重六朝以前的時期,多以英文、法文刊布。主要有:“道教史”、“道教文學”(載大英國百科全書1974年第17卷(EncyclopaediaBritannica,PP.1044—1055);1977年在《通報》發表《茅山啟示:道教與貴族集團》(“TheMaoShanRevelations:Taoismandthearistocracy”,TP.63.1—64)、1978年在《宗教史》雜誌上發表《最長的道教經典》(“TheLongestTaoistscripture,”HR.17:331—354),同年在《美國東方學會雜誌》上發表論文《梁武帝強化道教與對道教的鎮壓》(“ATaoistConfirmationofLiangWuTi’sSuppressionofTaoism,”〈JAOS.98.4:467—475〉);1979年發表的《論陶弘景的煉丹術研究》(OntheAlchemyofT’aoHung-ching)一文被收入英文版《FacetsofTaoism》(FT,pp.123—192);同年參加第三次國道教研究會議,並宣讀了《十二世紀的道教復興》(TheTaoistRenaissanceoftheTwelfthCentury)一文;1980年在《哈佛亞洲研究雜誌》上發表《歷史、人類學與中國宗教。(“History,AnthropolgyandChinesereligions,”HJAS,40:201—248);瑙多夫(G.Naundorf)等人編《東方的宗教與哲學》(ReligionundPhilosophieinOstasien)文集收錄其論文《早期道教中治病禮儀和罪的問題》(“TherapeutischeRitualeunddasProblemdesBoseninfruhenTaoismus,”RPO,PP.185—200”);1990年巴斯韋爾(R.Buswell)編《中國佛教偽書》(ChineseBuddhistApocrypha)收其論文《奉獻經:一本佛教咒語經》(“TheConsecrationSutra:ABuddhistBookofSpells,Honolulu:UnivertyofHawaiiPress.pp.75—118)。”
麥可·薩梭(MichaelR.Saso),中國名蘇海涵,美國中國學家,現為夏威夷大學宗教與哲學系教授。1930年生於美國。1964年獲耶魯大學中國學碩士,後獲倫敦大學博士學位。1964年去台灣省從事道教與民俗研究和調查工作,並任教於輔仁大學語言學院。其調查活動集中在北部新竹一帶,與當地道士莊陳登雲、錢枝彩等友好相處,獲取不少台北常用的科書法訣秘本,後匯集成冊,1975年由台北成文出版刊印,名曰《莊林續道藏》(AnEncyclopediaofTaoistRitual),共25冊,收道書104種,為研究科儀法事,提供了基本材料。1968年參與過第一次國際道教會議的工作。1978年又從新竹一帶蒐集到許多珍貴世傳抄本,經過其日本妻子在東京龍溪書舍影印出版,取名《道教秘訣集成》(ACollectionofTaoistEsoterica),內收新竹林(汝梅)、吳(景春)姓道士家傳抄本4種。曾多次來中國大陸參觀訪問、講學。此後在美國還出版過《道教和宇宙更新儀式》(TaoismandtheRiteofCosmicRenewal,華盛頓大學出版社1972年出版);《莊法師的學說》(TheTeachingsofTaoistMasterChuang),耶魯大學1978年版);《青龍白虎:道教的鬥法儀式》(BlueDragonWhiteTiger.RiteOfPassage,華盛頓大學道教中心1990年出版);1985年12月參加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聯合主辦的“道教儀軌及音樂國際研討會”,宣讀《宿啟科儀:樂譜和錄像以及安靈寶真文、收真文舞蹈》的論文。近幾年出版的新作有:《一本道教食譜:取自老子道德經的修煉》(ATaoistCookbook:WithmeditationtakenfromLaoziDaodeJing.Boston:CharlesE.Tuttle,1994)、《金亭:道教通向和平、治癒和長生的途徑》(TheGoldPavilion:TaoistWaystoPEAC,Healding,andLonglife.Boston,CharlesE.Tuttle,1995)。他原是《道教資料》(TaoistResources)的責任編輯,1988年編輯部移至印地安納大學的布盧明頓(Bllomington),現由史蒂芬·博肯坎普(StephenBokenkamp)負責,1991年出版第3卷1、2期。
美國是個移民社會,這裡雲集了一大批人文科學家,華人學者也不在少數,有的來自中國大陸,有的來自台灣省,有的來自香港。在他們的學術生涯中,中國宗教文化研究占有重要地位。這裡限於篇幅,僅述及幾個有影響的華裔學者。
楊聯陞(YanLien-sheng,1914—1990),哈佛大學教授,哈佛燕京學社中國史講座教授。著有《老君音誦誡經》(1956)、《道教之自博與佛教之自補》(1960),《漢學漫談》(Excurionsinsinology)(1969)。1962年又對1960年的長文作了補充撰成該文的《補論》。上述論文收入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楊聯陞論文集》。
楊慶堃(YanC.K.1911~),匹茲堡大學社會學教授。著有影響甚廣的宗教社會學大作《中國社會的宗教》(ReligioninChineseSociety.Berkeley,1961),被譽為經典社會學研究名著,對宗教與國家的關係、宗教組織的倫理價值、傳播和制度形式作了很好的探討,已成為研究中國宗教的必備參考書。
俞檢身(DavidC.Yu,1918~)。江蘇省揚州人。1941年東吳大學法學士。1944年南京神學院研究班神學士。1949年中央浸禮會神學班神學碩士。1950年勘薩斯市大學碩士。1959年芝加哥大學宗教博士。1982年洛雷托里茲學院講師。曾任科羅拉多女子學院宗教史教授兼主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對古代道教研究有很深的功底。著有:《中國宗教指南:注釋書目》(ChineseReligions:AnAnnotatedBibliography.Boston,1985);《戰後中國宗教:評析書目》(ReligioninpostwarChina:ACriticalAnalysisandAnnotatedBibliography,ConnecticutGreenwoodPress,1994)。
張廣直(ChangKwang-chih,1931~),哈佛大學講座教授,著有《藝術、神話和儀式:通向古代中國政治權力的途徑》(Art,Myth,andRitual:ThePathtoPoliticalAuthorityinAncientChin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3)。
陳張婉莘(EllenMarieChen,1933~),紐約聖約翰大學哲學教授,對《老子》頗有研究,著有《道·自然·人:道德經中思想研究的關鍵》(Tao,Nature,Man:AStudyoftheKeyIdeasintheTaoTeChing.FordhamUniversityThesis1966)。1989年在紐約的帕拉貢出版社翻譯出版了《道德經》(TheTaoTeChing)。近年來在陳鼓應教授主編的《道家文化研究》第1輯(1992)和第2輯(1994)分別發表過《老子對死亡的看法——〈道德經〉第五章新解》和《追求道家形上學的中心思想——希臘形上學和道家形上學的比較》。1996年8月北京“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易經說卦(五章)與道德經(25章)》,比較了帝與道之生死與西方形上學對上帝的認識。
利維雅·科恩(LiviaKohn),1956年生於德國,1980年在波恩大學獲哲學博士後,到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從福永光司教授進修。然後在密執安大學任教,再到波士頓大學任教。她的主要興趣集中在中國的神秘主義和道教神話問題。論著甚豐,主要有:《陳摶的生平與傳說》(LebenundLegendedesCh’enT’uan)的博士論文,法蘭克福1981年德文版,242頁。《七步得道:司馬承禎的〈坐忘論〉》(SevenStepstotheTao:SimaChengzhen’sZuowanglun),作為《華裔學志》專著第20種,於1987年在西德聖奧古斯丁出版。與日本板出祥伸教授合編:《道教的冥想和養生術》(TaoistMeditationandLongevityTechniques),作為密執安中國研究專著第61種於1989年出版。《道教的神秘主義哲學:西升經》(TaoistmysticalPhilosophy:TheScriptureofWestrnAscension),紐約國立大學1991年。《早期的中國神秘主義:道教傳統中的哲學和救世信仰》(EarlyChinesemysticism:PhilosophyandSoteriologyintheTaoistTradition),普林斯頓大學1992年版。編譯《道教體驗文萃》(TheTaoistexperience:ananthology),紐約國立大學1993年作為中國哲學和文化叢書第8種出版。《笑道論:中國中世紀佛道之爭》(LaughingattheTao:DebatesamongBuddhistsandTaoistsinMedievalChina),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95年。她還發表了大量論文和書評,涉及到養生、天隱子、內觀、老子、陳摶、尹喜等。這些文章大多發表在《中國宗教雜誌》(JournalofChineseReligions)、《遠亞通訊》(Cahiersd’Extreme-Asie)、《華裔學志》(MonumentaSerica)、《亞洲民俗研究》(AsianFolkoreStudies)、《道教資料》(TaoistResources)、《美國東方學會雜誌》(JournaloftheAmericanOrientalSociety)、《中國哲學雜誌》(JournalofChinesePhilosophy)等。

以下介紹她的幾本道教專著

《道教的冥想和養生術》這本書是作者在密執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工作期間組織編輯的一本論文集收文11篇。內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導論性要點”,論文有《日本的養生術——古典資料和現代研究》(板出祥伸)、《身體與精神——有關中國的展望》(早稻田大學石田秀實)。第二部分“道教與養生實踐的早期發展和一體化”,論文有《服藥與不死》(大阪製藥公司研究與發展部負責人赤堀昭)、《養生術與〈靈寶五符序〉之編纂》(東洋大學副教授山田利明)。第三部分“道教的冥想”,論文有《守——道教的集中冥想》(利維雅·科恩)、《上清派的存想與忘我飛升》(法國馬賽大學教授伊莎貝爾·奧比奈)、《唐代的內觀實踐》(利維雅·科恩)。第四部分“心理的實踐”,論文有《導引——古代的傳統》(法國第七大學博士卡特琳·戴斯博)、《唐代的養生術》(德國慕尼黑大學博士烏特·恩格爾哈特)、《內丹對道教和中國思想的獨特貢獻》(伊莎貝爾·奧比奈)、《氣在復興——氣功在當代中國》(大阪大學教授三浦國雄)。文集正文前有她寫的“編者前言”,書末附有撰稿人的學術簡歷。
《早期的中國神秘主義:道教傳統中的哲學和救世信仰》全書兩卷,共七章。第一章對所選經文、思想和晚唐《道德經》的觀念作了歷史概述,專門論述道教神秘主義的理論、何謂神秘經驗的問題認為、神秘實踐發展的階段和形式怎樣、什麼是神秘哲學的本質和主要爭論。認為只有界定好神秘主義,才能解決它在道教中的歷史。第二章和第三章討論了道家及其發展的基礎,並分析《道德經》和《莊子》中的術語及其神秘作用。第四章和第五章研討了中國神秘主義在神仙說的影響下的恍惚形式之發展。第六章和第七章著重分析佛教對中國神秘主義的影響,並綜合了六朝後期和唐代的所有形式。結論部分概述了早期中國神秘主義在解釋變化上的五種形式:道是生存和度人的基本基礎;陰陽、內外、贊成與反對的二元論;形身的重要性;各種實踐——引導、呼吸、冥想的統一;政治尺寸,淵博聖人為政府和國土和諧的聖人之作用。主張道教是傳統中國的高級宗教。
《道教的神秘哲學:西升經》這是一本從解釋學上研究約產生於5世紀的《西升經》的著作。本書包括該經的全部英譯文,它由導言和結論四篇十章構成。“導言”篇下設第一章,把《西升經》的背景界定為神秘哲學的一種形式和結論——道教宗教是老莊哲學的繼續。“主題”篇下設二、三、四章,分別論述該經的歷史和結構、世界觀和六種殘本的注釋。探討該經產生的時間和實踐及其傳播、分析老子出關的神話背景。“世界觀”篇下設第五、六、七章,首先論述該經對自然界——道、氣和形身的理解、繼而集中在該經的思、知和言語上,最後是述及聖人之道。“思想家”篇由第八章“韋節的生平和思想”和第九章“李榮和重玄派”構成,分別討論6世紀的韋節和7世紀的李榮對《西升經》的注釋。“結論”(Conclusin)篇為第十章“道教的神秘主義哲學”,認為道教通過哲學和神秘的方法繼續在中國文人思想史中起積極作用,《西升經》顯示出它是道教思辨和詭辨方面的範例,且與當時有效的各種理性和靈性學說統一起來。
80年代以來,位於美國各地的名牌大學培養出一大批漢學家,他們在史料選擇和使用上,採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對道教史料的理解有全新認識,使讀者耳目一新。
亨里克斯(RobertG.Henricks),美國著名的漢學家,中國名韓祿伯,達慕思大學(DartmouthCollege)教授,對帛書老子頗有研究。1979年在《通報》(T’oung-PaoP.166—199)第65卷上發表長文《馬王堆帛書〈老子〉研究:專釋與王弼注的差異》1983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專著《3世紀中國的哲學和立論:稽康集》。1989年在紐約出版譯著《老子德道經:據最近發現的馬王堆本新譯》(Lao-tzuTe-taoching:ANewTranslationbasedontheRecentlyDiscoveredMa-Wang-tuiTexts.NewYork:BallantineBooks)。1996年8月應邀參加了北京“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發表《再論〈老子〉分章的問題》。
蘇珊·卡西爾(SuzanneCahill)女士,1982年畢業於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師事於故著名的漢學家薛愛華(EdwardSchafer,1913—1991),以《中國古代文學中女神西王母的形象》(TheImageoftheGoddessHsiWangMuinMedievealChineseLiterature)論文獲哲學博士,並在此文基礎上,繼續深入研究,對原作進行加工改寫,於1993年由史丹福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新作《超越與神仙的情愫——中國中古時代的西王母》(TranscendenceandDivinePassion—TheQueeninMotheroftheWestinMedievalChina)。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追述中古即唐代以前文物和史籍中有關西王母和對其崇拜的記載。從第二章到第六章,根據唐代道士杜光庭(850—933年)《墉城集仙錄》中西王母的生平和仙跡,再結合唐歷代詩人詠頌西王母的詩作進行研究,認為西王母的生平及其在唐人詩歌中的形象都集中體現了情愛與喪夫、登仙與死亡、政治及宗教等主題。現任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歷史研究計畫副主任。
朱迪思·博爾茨(JudithBoltz)女士,1985年以論文《道教的驅邪儀式》(TaoistRitesofExorcism)獲哲學博士學位。1987年為《宗教百科全書》第14卷撰寫了《道教文獻》。同年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專著《10—17世紀道教文獻通論》(ASurveyofTaoistLiterature:TenthtoseventeenthCenturies)。這本書為“中國研究專著”第32種,對10至17世紀期200餘種道教經典作了導讀性評述,現任職於中國研究中心。
特里·克利曼(TerryKleeman),1988年以論文《文昌和毒蛇:一個中國民族神的創世》(WenchangandtheViper:TheCreationofaChineseNationalGod)獲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哲學博士。1994年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有關這一專題的新作《神的自傳:文昌帝君化書》(AGod’sOwnTale—TheBookofTransformationofWenchang,thedivineLordofZitong.AlbanyStateUniv.ofNewYorkPress,1994)。全書分研究、翻譯和解說三部分。首先探討文昌帝君信仰史和《文昌帝君化書》的形成及後世的文昌帝君信仰。英譯了《化書》首篇“化跡總詩”,以及對文昌帝君七十三化的解說,最後附有參考文獻書目。現任維吉尼亞洲威廉及瑪麗大學(CollegeofWilliamandMary)宗教係數副教授。
史蒂芬·博肯坎普(StephenBokenkamp),現任職於印地安納大學(IndianaUniversity),主持《道教資料》季刊,正在編選道經彙編,收入書內的將有《想爾注》、《三天內解經》、《音誦誡經》、《五符序》、《九鼎神丹》、《黃庭經》、《真誥》、《靈書紫文》、《素靈經》、《度人經》、《赤書玉訣》、《步虛詞》和《三原齋》,並對諸經作文本研究,試圖建立經本最初的說法。此研究項目得到國家人文科學基金會資助。
查爾斯·本(CharlesBenn)女士,1977年以論文《玄宗帝統治時(712—755)的道教是意識形態》(TaoismasIdeologyintheReignofEmperorHsuan-tsung(715—755),獲博士學位。1991年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專著《洞玄的傳播:公元711年的一個受道儀式》(TheCavert-mysteryTransmission:aTaoistordinationRiteofA.D.711)。現在夏威夷大學任教。
艾蘭(SarahAllan),在達慕思大學(DartmouthCollege)任教,1981年由舊金山的中國資料中心(ChineseMaterialsCenter)出版了專著《繼承人和聖人:中國古代的王朝傳說》(TheHeirandtheSage:DynasticLegenginEarlyChina),同年在英國《東方及非洲研究院學報》(BulletinoftheSchoolofOrientalandAfricanStudies—BSOAS)第44期發表長篇文章《太陽之子:古代中國的神話和圖騰崇拜》(SonsofSuns:MythandTotemisminEarlyChina)。1991年由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專著《龜的形態:神話、藝術、宇宙在古代中國》(TheShapeoftheTurtle:Myth,Art,andCosmosinEarlyChina)
辛西婭·布羅考(CynthiaJ.Brokaw)女士,於1991年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專著:《功過格:晚期中華帝國的社會變化和道德秩序》(TheLedgersofMeritanddemerit:SocialChangeandMoralOrderinLateImperialChina)。這是西語中第一部詳細探討這一問題的專著,既利用了大量第一手中文資料,也吸收了酒井忠夫、吉岡義豐、秋月觀瑛、奧崎裕司四位日本學者研究的成果,使讀者對晚明的理性史有進一步了解。全書共分四章,在導言中概述了功過格信仰史和直到16世紀末還存在的文獻。第一章和第二章論述了明代禮部官員袁黃(1533—1606)的生平及其功過制度的著作。第三章繼續評判袁黃所利用的功過格,指出因為這種習慣承傳了利益見解,且以道德教化取代個人目的。第四章探討袁黃死後於16和18世紀間利用功過格的變化以及在於恢復舊的溫情式社會秩序目的,與在明末和清初走向衰落的情況。上述諸章描述了知識名流在利用業已形成的功過格方面思考道德教化和固有俗套的畫面。荷蘭學者哈爾(B.J.terHaar)撰文認為,這本書是論述功過格史的專著,寫得繞有趣味,頗有教益(見1993年《通報》第79期第160—167頁)。

民間宗教研究

納奎因(SusanNaquin),中國名韓書瑞。1944年生於美國伊利諾斯州,1966年史丹福大學學士,1969年耶魯大學碩士,1974年史學博士。1966—1967年在台灣學習漢語。多次來大陸訪問。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學教授。精於中國民間宗教,尤其是清代民間教門。主要著作有:《中國太平盛世即將到來的起義:1813年八卦教起義》(MillenarianRebellioninChina:TheEightTrigramsUprisingof1813,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76)本書分四章。第一章通過清中期存在的白蓮教傳統,對起義者的宗教背景進行了考察。第二章透視了八卦教門為起義如何通過領導人林清和李文成的努力而成立的過程。第三章描述了信徒們攻打北京紫禁城所顯示的1813年秋事件。第四章記載了起義的後期階段如何被當局鎮壓的情況。本書根據東西方學者以往在述及這次暴動時從未使用過的第一手證據,自始至終提供了豐富的詳細而又有條理的知識和思想。本書頗受西方漢學界的歡迎,紛紛撰文予以肯定。英國的巴雷特(C.T.Barrett)、阿蘭·德桑特(AlanY.Dessaint)、美國的拉爾夫·撤克斯通(RalfThaxton)、羅斯基(EvelynSakakidaRawcki)、加拿大的埃拉·拉菲(EllaS.Laffey)和日本的鈴木中正教授,分別在《現代亞洲研究》(ModernAsiaStudies)、《中國季刊》(TheChinaQuately)、《亞洲研究雜誌》(JournalofAsianStudies)、日文《近代中國》發表過長短不一的書評。作者和加拿大的歐大年博士,都是同年公開發表自己的處女作。這在北美引起強烈反響,由此掀起了中國民間宗教研究熱,進而發展到中國民間信仰研究領域,研究者的隊伍逐漸擴大。此外還發表了、《1774年山東的王倫起義》(shantungRebellion:TheWangUprisingof1774,NewHaven,1981)、與YuChuLunn-fang合編《中國的進香者和聖地》(PilgrimsandSacredSitesinChina.StudiesonChina,15.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2)。

民間宗教和民間信仰研究

在西方,特別在美國,中國民間宗教和民間信仰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中期。1967年匹茲堡大學社會學教授華人學者楊慶堃(C.K.Yan)由伯克萊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再版了自著1961年版《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同年紐約州艾森毫威爾大學歷史系的朱永德(RichardChuYung-deh)發表《中國歷史中的白蓮教研究》。
1970年堪薩斯州大學歷史教授達德斯(JohnWolfeDardess)在《亞洲研究雜誌》(29:3)上發表《白蓮教的變化和明朝的建立》,1972年出版《神、鬼和祖先:台灣農村的民間宗教》。同年紐約州伊薩卡學院哲學與宗教教授裘明中(ChiuMin-chuong)發表《兩種民間信仰:台灣兩種民間宗教之比較研究》。
1975年華人學者石漢椿(RichardShekHon-chun)和葉文興(YehWen-hing)博士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舉行的中國史討論會上分別提出了題為《1891年天理教起義及對它的鎮壓》和《18世紀中國的一個教派團體——羅教的研究》的論文報告。
1976年加拿大學者歐大年(DanielLeeOvermyer)博士出版《民間佛教:晚期傳統中國的異端教派》和美國學者韓書瑞(SusanNaguin)博士出版《中國太平盛世即將到來的起義:1813年八卦教起義》。這兩部著作在西方引起高度重視。
1977年密執安大學教授佩利(ElizabethPerry)在國際雜誌《近代中國》(2:1)發表《崇拜者與勇士:白蓮教對捻軍起義的影響》,同年加利福尼亞大學歷史教授孔裴德(EredericWekemann)在《亞洲研究雜誌》(36:2)發表長篇文章《叛亂與革命:中國歷史上的民眾運動研究》。
1978年7、8月加利福尼亞大學舉辦“中國華北的起義與革命:從明代到現代”討論會。
1979年在美國亞洲研究會芝加哥第23次討論會上韓書瑞和石漢椿在《宗教史》(17:3—4)上分別發表了《1794年的王倫之亂》和《1891年熱河在理教之亂》。
1980年葉文興在香港《社會評論》(1:2)發表《簡論18世紀的羅教》。1981年哈佛大學博士研究生凱利(DavidE.Kelley)在加拿大多倫多亞洲研究會年會上發表《教派與社會:明清漕運水手團體的組織和活動》。
1982年,美國學者舉辦了“中國社會中的混合教派”討論會,共宣讀6篇論文:華盛頓大學的哈勒爾(StevanHarrell)和佩利(ElizabethJ.Perry)的《中國社會的混合教派導論》;薩克拉門托加利福尼亞大學石漢椿的《沒有起義的太平盛世信仰:華北的黃天教》;賓夕法尼亞大學蘇珊(SusanNaquin)《諸起義間的聯繫:清代教派宗族體系》;奧伯林大學凱利(DavidE.Kelley)的《庵堂和齋堂——18世紀的羅教和漕運水手團體》;聖迭戈加利福尼亞大學喬丹(DavidK.Jordan)的《中國教派組織;先天道的歷史》;杜克大學韋勒(RobertP.Weller)的《中國的秘密宗教和政治活動》。這些論文分兩次刊登在《近代中國》(ModernChina)(8:3-4)雜誌上。哈佛爾和佩利的文章對中國教派信仰研究情況進行了分類,認為它有分裂教派、混合教派、秘密教派、拯救教派、太平盛世信仰教派、破壞教派和異端性教派,然後對這八種類型逐一進行了分析,強調研究教派起義必須研究國家與社會的互動影響。
1983年石漢椿博士在日本東京國際人文科學會議上作了題為《晚清教派的實踐和希望》的學術報告,1993年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亞洲非洲語言文化研究所編《亞洲歷史上的太平盛世信仰》(MillenarianRebellioninChina)一書中收有他的長篇論文《晚清中國教派的道教內容》。
史丹福大學的沃爾夫(ArthurP.Wolf)教授主編的《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和禮儀》(1974年)也是一本有份量的論文集,因為它是從人類學角度探討中國民間宗教和信仰的,使讀者對此有新的認識。
七、各種形式的國際道教學術會議
1986年4月11日至13日,夏威夷大學宗教系召開了“全真道教齋醮儀式國際討論會”。與會者除本國學者外,還邀請了中國、日本和香港道教界的人士。日本著名學者東京大學窪德忠教授在會上宣讀了《全真教團史》,中國學者陳耀庭先生宣讀了《論“先天斛食濟幽科儀”的歷史發展及其社會思想內容》。會議還特別邀請香港圓玄學院的道長們在夏威夷設壇舉行醮儀三天,並向與會者介紹了道教齋儀的全過程。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的曹本冶教授向大會講述了道教音樂的形式和特點。這些收到論文學11篇。會議活動使西方學者領略了中國道教文化的風格。
1992年美國亞洲研究協會(AssociationforAsianStuties)在華盛頓舉行年會,主題是“中國諸宗教”(ChineseReligions),內容共分兩部分,一是“早期宗教傳統:新石器時代到漢代”(EarlyReligionsTraditions:theneolithicPeriodthroughtheHanDynasty),第二是“活著的宗教傳統:道教、儒教、佛教、伊斯蘭教和民間宗教。”(LivingReligiousTraditions:Taoism,ConfucianismBuddhism,IslamandPopularReligion),會議評價了中國宗教活動的重要性及其在歷史文化中的作用。同時也為了紀念不幸在美國去世的安娜·賽德爾(1938-1991)博士。
1995年亞洲研究協會的會刊《亞洲研究雜誌》(TheJournalofAsianstudies)第54卷第1期和第2期分別公開發表了年會的全部論文。第1期刊登中國古代宗教部分,共5篇:《導論》(丹尼爾·奧弗邁耶,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即歐大年)、《新石器和商時期》(戴維·凱特利,DavidN.Keightley,伯克萊加利福尼亞大學歷史學教授)、《西周時期》(愛德華·肖內西,EdwardL.Shaughnessy,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學系副教授)、《春秋時期》(康斯坦斯·庫克,ConstanceA.Cook,理海大學當代外國語言和文學系副教授)、《戰國:秦和漢時期》(唐納德·哈伯,DonaldHarper,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研究系教授)。第2期刊登中國現代宗教,共6篇:《導言》(丹尼爾·奧弗邁耶,DanielL.Overmyer,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道教》(佛朗西斯庫·韋蕾爾朗,FrenciscusVerellen,法國遠東學院院士)、《儒教》(羅德尼·泰樂和加里·阿巴克爾RodneyL.TaylorandGaryArbuckle,科羅拉多大學宗教學系教授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佛教》(約翰·麥克雷,JohnR.McRae,康奈爾大學亞洲研究系副教授)、《伊斯蘭教》(德魯·格拉德尼,DruC.Gladney,夏威夷大學亞洲研究系副教授)、《民間宗教》(史蒂芬·泰塞,StephenJ.Teiser,普林斯頓大學宗教系副教授)。關於“道教”,法國傅飛嵐女士著重介紹了西方的道教研究,專門提到“道教思想和實踐”(理性歷史、修行和內丹、科儀、虔誠實踐和倫理、煉丹術和醫學、心理養生和身體、占卜)、“道教”(著重論述東西方的研究)、“仔細研究道教研究中第一手資料”,文後附有中文術語和西方文章和專著目錄。
1995年5月25日至29日,在日本東京東洋大學研究樓舉行日美道教研究會議(TheAmerican-JapaneseTaoistStudiesConference)。會議由日本大正大學的山田利明氏和田中文雄氏具體負責,宣讀論文的學者有美國布朗大學哈羅德·羅思教授(HaroldRoth)的《關於早期道教諸階段冥想的記述》、大正大學田中文雄的《道壇與曼荼羅》。美國波士頓大學利維雅·科恩(LiviaKohn)的《道教的入道典型事例與老子出關》、豐田短期大學菊地章太的《天師道的改革和中國佛教救世主信仰的成立》、美國聖迭戈加利福尼亞大學蘇珊·卡西爾(SusanneCahill)的《修行與人生的變化——唐代道教女仙生涯的實踐和身心變化》、專修大學馬淵昌也的《明代後期道教對儒家士大夫的影響》、美國喬治大學拉塞爾·柯克蘭的(RussellKirkland)《中國道教的歷史概觀:分類與用語問題的考察》、早稻田大學森由利亞的《關於龍門派系譜的批判性考察》。美國杜克大學的彼得·尼克森(PeterNickerson)的《關於中國中古的鬼神觀與官僚制——道教宇宙觀中的六天》、日本大學館野正美的《對老子“存在”的存在論的哲學分析》、美國密執安大學托馬斯·史密斯(ThomasSmith)的《六朝時代的佛道論爭》與《列仙傳·文本的繼承》、早稻田大學二階堂善弘的《哪吒太子考》。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班傑明·彭尼(BenjaminPenny)的《〈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中的佛教與道教》、東京成德大學的增尾伸一郎的《道教對日本古代影響與疑偽經典》。在上述學者中,哈羅德·羅思(又名羅浩)參加了1996年在北京舉辦的“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在會上宣讀了論文《早期道家的主要修行》。日本道教學會會刊《東方宗教》第86號(1995年)發表了有筑波大學的丸山宏博士撰寫了這次會議的詳細報導。

相關條目

美 國 , 亞 利 桑 那 州 有 一 座 中 孚 道 觀 , 主 持 人 凱 蒂 博 士 曾 於 1 9 8 7 年 率 團 前 來 中 國 , 參 訪 了 北 京 白 雲 觀 、 成 都 青 羊 宮 、 杭 州 抱 朴 道 院 。 紐 約 有 天 後 宮 , 其 負 責 人 曾 於 1 9 8 8 年 訪 問 北 京 白 雲 觀 。 舊 金 山 市 有 紫 根 閣 , 閣 長 謝 滿 根 曾 於 1 9 8 9 年 訪 問 北 京 白 雲 觀 。 夏 威 夷 有 太 玄 道 觀 , 負 責 人 張 怡 香 道 長 ( 6 3 代 張 天 師 之 女 ) 曾 於 1 9 9 0 年 訪 問 北 京 白 雲 觀 。 香 港青 松 觀 在 美 國 設 有 分 觀 。 美 國 夏 威 夷 大 學 的 薩 梭 教 授 , 曾 在 台 灣 拜 師 學 道 , 編 輯 了 2 5 冊 《 莊 林 續 道 藏 》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