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帶魚

日本帶魚

日本帶魚(學名:Trichiurus japonicus),又名白帶、瘦帶,為帶魚科帶魚屬下的一個種。

基本信息

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海域,由日本、台灣、大陸沿海至香港附近之南中國海等海域。台灣各地均產。

特徵

體甚延長,側扁,呈帶狀;尾極長,向後漸變細,末端成細長鞭狀,尾柄與肛前長的比例達52%左右。頭窄長,頭背面斜直或略突起,前端尖銳,吻尖長;左右額骨分開。眼中大;虹彩白色。口大,平直;下頜長於上頜;齒髮達銳利,側扁而尖,排列稀疏,上頜前端具倒鉤狀大犬齒2對;下頜倒鉤狀少於尖形齒。鱗退化;側線在胸鰭上方顯著向下彎,而後沿腹緣至尾端。背鰭起始於後頭部延伸至尾端,125-145軟條,肛門前背鰭數40-42;臀鰭完全退化,起始於背鰭第43-45軟條之下方,棘狀化,但通常埋於皮下;胸鰭短,末端可達側線上方;無尾鰭與腹鰭。體銀白色;背鰭及胸鰭淺灰色,新鮮魚體具寬黑緣,較大型者不顯著;尾端呈黑色。與白帶魚Trichiurus lepturus極為相似,分辨方法可由尾極長,尾柄與肛前長的比例達52%左右;多種同功異構酶之比例以及大多分布於大陸棚沿岸等差異來決定,但彼此特徵差異極小而有重疊現象,因此彼此間分類地位爭議仍大。

生態

暖溫水域中底層洄游性魚類,一般棲息於近泥砂或泥質之大陸棚沿岸水域,水深在20-50公尺間,亦常游至深遠150公尺,甚至更深之水域,產卵時則洄游至淺海水域。喜弱光,有明顯日夜垂直分布之習性,白天至深水層,黃昏、夜間及清晨則上游至表層。具群游性,性極貪食,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

利用

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巾著網及一支釣等。盛漁期在春夏間,也是北部沿岸季節性重要之海釣魚種。肉質佳,但體型較小,以油炸或煎食為宜。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六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此外,在體型結構、繁殖生長、攝食營養、運動等方面都有其特點。本期盤點帶魚科、帶鰆科籃子魚科、鯖科等魚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