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蠕紋籃子魚](/img/6/782/nBnauM3XzgDM5gTMzITNwAzNxMTM0QzN0ADOwADMwAzMxAzLyU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俗名:臭肚 象魚
學名:Siganusvermiculatus
英文名:Vermiculaterabbitfish,Vermiculatedspinefoot,Spinefoot,Vermiculatedrabbitfish
中文名:蠕紋籃子魚
科名:Siganidae
科中文名:籃子魚科
同種異名:Amphacanthusrusselii,Amphacanthusvermiculatus,Siganusshortlandensis,Teuthisargentea,Teuthisvermiculata,Teuthisvermiculatus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地理分布: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自印度、斯里蘭卡,東至東索羅門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等。中國台灣南部有產。
模式種產地:NewGuinea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舄湖
棲息深度:1-30米
最大體長:45cm
有毒魚類:是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體呈長橢圓形,體較高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1.9-2.2倍。頭小。吻尖突,但不形成吻管。眼大,側位。口小,前下位;下頜短於上頜,幾被上頜所包;上下頜具細齒1列。體被小圓鱗,頰部前部具鱗;側線上鱗列數17-26。背鰭單一,棘與軟條之間無明顯缺刻;尾鰭叉形。體側上半為褐色,下半則為灰白色;並滿布蠕紋,蠕紋間散布小黑點。頭部為暗棕色,具明顯的網狀紋。尾鰭散布暗色黑班。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汽水域之舄湖或面海珊瑚礁區之淺水域,偶可見於離數十公里海域。常成小群活動。雜食性,以藻類及小型附著性無脊椎動物為食。白天在水層中覓食,夜間則至底層休息。各鰭鰭棘尖銳且具毒腺,刺到使人感到劇痛。
漁業利用
以手釣、拖網與圍網均可捕獲,全年皆產,但數量較少。一般以煮湯、燒烤較適宜。已可人工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