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針魚

竹針魚

對環境的適應力強,幼魚偶爾進入河口區覓食,略能忍受低鹽度的水域;成魚為沿岸洄游魚類,常在內灣區活動,性兇猛且貪食,泳速快,常成群追捕鯷、鯡科等魚類,通常不主動攻擊人類。肉食性,以小魚為主。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竹針魚竹針魚

俗名:針梭 竹梭 巴拉庫答 
學名:Sphyraenajello
英文名:Seapike,Snoek,Pickhandlesea-pike,Pickhandlebarracuda,Barracuda,Bandedbarracuda,Ginatseapike,Giantseapike,Indianbarracuda
中文名:竹針魚斑條
科名:Sphyraenidae
科中文名:金梭魚科
同種異名:Sphyraenajaponica,Sphyraenajelio,Sphyraenapermisca,Sphyraenaqenie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紅海、非洲東南部至萬那杜,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新加勒多尼亞。中國台灣四周海域亦均有產。
模式種產地:Vizagapatum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大洋、礁區、河口、近海沿岸、舄湖
棲息深度:20-200米
最大體長:150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體延長,略側扁,呈亞圓柱形。頭長而吻尖突。口裂大,寬平;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及眼前緣之下方;上下頜及齶骨均具尖銳且大小不一之犬狀齒,鋤骨無齒。無鰓耙。體被小圓鱗;側線鱗數130-140。具兩個背鰭,彼此分離甚遠;第二背鰭末端不延長;腹鰭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之前;胸鰭略短,末端幾達背鰭起點之下方;尾鰭全期為深叉形。體背部呈青灰藍色,腹部呈白色;體側具許多延伸至腹部之暗色橫帶,上半部橫帶傾斜,下半部則幾垂直。尾鰭一致為黃色或暗黃色;腹鰭白色;余鰭黃褐色或灰黑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洋較近岸的礁區、內灣、舄湖區或河口域,常成大群數一起於日間活動。游泳能力強,活動範圍廣,並無固定的棲所。肉食性,以礁區的魚類及頭足類為食。

漁業利用

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定置網、流刺網、拖曳釣等漁法捕獲,肉味鮮美,適宜油煎、紅燒、煮薑絲湯等。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六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此外,在體型結構、繁殖生長、攝食營養、運動等方面都有其特點。本期盤點帶魚科、帶鰆科籃子魚科、鯖科等魚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