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門戶開放”政策的主要內容有:
對任何條約、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各國貨物一律按中國政府現行稅率徵收關稅;
各國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對他國船隻、貨物運費等不得徵收高於本國的費用。
背景
歐洲列強及日本在中國搶占海口,爭奪勢力範圍等掠奪活動,對於美國的在華利益構成了直接的威脅。一旦中國遭到瓜分,分別成為各國統治的殖民地,美國對華貿易必然受到排斥,更不用說進一步的發展。當時它對中國的貿易增長很快,1899年出口額比1895年增長了將近兩倍。美國實業界更把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看作一個“潛在的市場”。代表紡織業利益的《商報》1898年1月寫道,中國為美國商業提供的可能性“簡直是不可估量的”,它是潛在的“最大的世界市場”。膠州事件發生後,美國駐華公使田貝憂心忡忡地報告國務院說,列強“對中國的瓜分將進而消滅我們的市場”。同年2月,《紐約時報》指出:“被危及的利
益不僅是我們現今同中國各口岸的貿易,而且是所有這些貿易將來增長的權利”,而這種增長將“成為對外貿易迅速擴張時期巨大利益的源泉。”美國輸入中國商品的三分之二是通過天津、煙臺和牛莊三個港口進入東北和華北地區的。因此它對其他國家爭奪我國東北特別關注。1898年6月,美國一位領事在給國務院的報告中說,如果俄國“實行它的辦法(指由中東鐵路運輸的俄國貨物減稅和自定運費),它必將給我們現今輸入中國的石油、麵粉、紡織品及其他貨物的貿易帶來損害。”美國壟斷資產階級要求政府採取果斷措施保護他們當前和將來的在華利益。 1898年1月,華美合興公司及其他從事對華貿易的大商行成立美國在華利益委員會,促使美國政府重視中國事態的發展。在它的推動下,紐約商會於2月向國務院請願,要求政府“迅速有力地保衛我國公民在華的現存條約利益”。費城、舊金山、波士頓等地商會紛紛回響,要政府維護“在現存條約權利下享有的一切特權”,“促進〔在華〕商業利益”。同年8月,這個委員會擴大為美國亞洲協會,進一步對美國政府施加壓力。協會主席弗雷澤(E.Frazar)得意地說: “我們經常通過親自拜訪和通信同麥金萊(W.Mckinley)總統及其內閣成員取得完全的一致,我們的建議和決議受到熱烈的贊同。”麥金萊在1898年年終的國情咨文中擔保,他決心“採取與我國政府的一貫政策相適合的一切手段,維護我們在那一地區(中國)的巨大利益”。
1898年,美國忙於準備和進行對西班牙的戰爭,但它並沒有對列強爭奪中國不問不聞。在美西戰爭發生以前,美國企圖在華北沿海奪取一個港口,它把威海衛作為目標。打敗西班牙、占領菲律賓以後,一些擴張主義分子竭力鼓吹奪取亞洲和太平洋的霸權。參議員貝弗利奇(A.Beveridge)露骨地宣稱:“菲律賓群島永遠是我們的,……中國無限廣闊的市場就在菲律賓的近旁,這兩者我們都不能放棄”,“太平洋是我們的洋”,把菲律賓看作入侵中國的跳板。出席第一次海牙會議的美國代表馬漢上校(Captain Ma-han)直言不諱地聲稱:“現在美國生死攸關的利益不再在南方和北方,而是在東方和西方;最近將來的重大問題是中國,……美國將不得不在爭奪中國市場的鬥爭中起領導作用。”美國在華使領不斷要求對中國採取行動。1898年10月,煙臺美領福勒(J.Fow-ler)竭力向國務院建議占領中國的一個港口。他主張占領煙臺,並提出舟山群島、台州、登州、廟島等地作為其他可供選擇的地點,他還構想用菲律賓群島中的某個島嶼與英國交換威海衛。康格任駐華公使後不久於1898年10月建議國務院,在渤海灣占領一處海軍基地,並在天津常駐一艘軍艦。他說:“我們應當作好準備,用談判或者實際占領的方法,至少擁有並控制一個優良港口,從那裡得以有力地確保我們的權利和有效地施展我們的影響。”美國陸軍部和海軍部也積極策劃在中國沿海占領港口。海軍部企圖占領三沙灣或舟山群島,陸軍部主張在渤海灣建立一處基地。
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美國的企圖並沒有成為事實。當著其他列強奪取海港,劃分勢力範圍時,美西戰爭占據了它的全部力量,它抽不出身來參預在華爭奪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的活動。等到戰爭結束,又已難以插足了。美國是一個後起的國家,軍事力量還很薄弱,海軍力量居世界第六或第七位,陸軍正規軍的法定人數僅六萬二千人(實際還不到此數)。它雖然戰勝了西班牙這個衰落的老殖民主義國家,但畢竟還不是其他大國的對手,不能憑藉武力來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格鬥。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國內開展了蓬蓬勃勃的反戰運動,抨擊美國政府的對外擴張政策,使美國占有菲律賓的和約在國內和議會中也遭到強烈反對,在參議院中遲遲未能得到批准條約所必須的三分之二的多數。1898年11月,波士頓成立了第一個反帝國主義者同盟,接著這一組織在紐約、費城、芝加哥、洛杉磯和其他城市迅速湧現,總數達一百多個,並成立了全國性的機構。參加運動的各階層民眾近五十萬人,1899年10月並在芝加哥舉行了反帝國主義大會,有三十個州的代表出席。面對反帝同盟的強大聲勢,民主黨接過這面旗幟,嚴厲指責麥金萊的共和黨政府的對外侵略擴張,以便在1900年總統競選中撈到好處。麥金萊政府既要遵照壟斷資產階級的意旨,積極保護美國在華的利益,採取果斷的步驟爭奪中國和亞洲的霸權;又要謹慎從事,掩飾侵略面目,避免反帝國主義運動的攻擊,使得麥金萊能蟬聯下屆總統職位。門戶開放政策就是在這種複雜情況下制定出來的。
提出
1898年9月,麥金萊任命海約翰(John Hay)為國務卿。海約翰本人是百萬富翁,同洛克菲勒集團關係密切。他比他的前任更積極地保護美國在華的工商業利益。從1899年9月到12月,他訓令駐英、俄、德、法、意、日等六國大使,向各駐在國政府遞交一項照會,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所謂第一次關於中國的門戶開放通牒。儘管這些照會的行文略有不同,但基本內容是一致的,它要求六國政府承認以下三項原則:
(1)對於在中國的所謂利益範圍或租借地內的任何條約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一概不加干涉。
(2)中國現行條約稅則適用於所有勢力範圍內一切口岸(自由港除外)所裝卸的貨物,不論其屬何國籍。此種稅款由中國政府徵收。
(3)在各自勢力範圍內任何口岸,對他國入港船舶所徵收的入港費,不得高於對本國船舶所徵收的入港費;在各自勢力範圍內修築、管理或經營的鐵路,對他國臣民運輸的貨物,應與對本國臣民運輸同樣貨物、經過同等距離所徵收的鐵路運費相等。
從上述三項原則看來,門戶開放政策是以承認列強在華的勢力範圍和既得權利為前提的。它所要求的,僅僅是勢力範圍和租借地內實行同等的關稅、入港費和鐵路運費,也就是保持各國在華租借地和勢力範圍對美國開放。連有的美國學者也指出,“勢力範圍政策同門戶開放政策不一定是互相對立的”,“門戶開放照會並沒有提出帝國主義應停止對中國的要求,它僅僅表示了‘我也要分享’這樣一個要求。”美國政府不徵求清政府的同意,擅自與其他國家交換照會,要求在列強控制的勢力範圍內享受同等的貿易地位,這是對中國主權的粗暴踐踏。當清政府得知門戶開放照會的訊息,向美國國務院提出質詢時,海約翰對此不作解釋,也沒有表示歉意,反而於11月11日答覆中國駐美公使伍廷芳說:“本政府現在不考慮歐洲列強傾向於取得中國領土的任何提議。但如果在我現在無法預測的將來,我們希望與貴國政府交涉在沿海一帶取得某些便利時,我們願通過我們駐北京的公使或駐本首都的中國代表直接向帝國政府提出。”他所說的“在沿海一帶取得某些便利”就是指索取某些港口。由此足見美國發出門戶開放照會並不表示美國無意參加對中國的瓜分。麥金萊與海約翰持相同的觀點,他在同海約翰討論對華政策時就曾說:“一旦它(指中國)被瓜分,我們可不可以也取一塊?”流露了這位美國總統企圖在列強瓜分中國時分享一臠的貪婪心情。
這個門戶開放照會是以海約翰的名義發出的,起草這項檔案的是被推許為國務院中國問題專家的柔克義(W.Rockhill)。柔克義是海約翰的密友,曾在美國駐華使館任職多年。他草擬這個照會時,得到他在北京結交的老相識、中國海關英籍職員賀璧理(A.Hippisley)的幫助。當時賀璧理正在美國休假,他與柔克義書信來往頻繁,向柔克義介紹列強瓜分中國的形勢,為之出謀獻策,建議美國政府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他認為,列強在華的勢力範圍必須作為事實接受下來,但可以採取一些措施防止在這些勢力範圍內實行排他性的優惠稅率。1899年8月11日,沙皇發布上諭,宣布大連為自由港。賀璧理致函柔克義,指出這是美國對中國錯綜複雜的局勢進行干預的“天賜良機”。柔克義是海約翰制定門戶開放政策的顧問,而賀璧理又充當了柔克義的顧問。英國曾建議美國採取聯合行動,共同發表門戶開放宣言。美國雖然認為這項政策對美有利,但它不願追隨英國,充當英國的夥伴,因而拒絕了英國的建議。有人懷疑,賀璧理這次為美國門戶開放照會的提出如此出力,可能是受了英國政府的指使。
美國1899年的照會中只提到勢力範圍和租借地內的貿易平等,沒有把投資也包括在內。這是因為當時各國已經爭先恐後地攫取了鐵路、礦山特權,如果在照會內也包括投資,就要冒遭到各大國一致反對的風險。海約翰在1899年3月的一封信中談到他對美國對華政策的考慮時寫道:“我們並不認為對於將來的發展我們捆住了自己的雙手,但是目前,我想我們最好的政策是警惕地保護我們的商業利益,而不與其他有關大國正式結盟。”此後,美國隨著世界形勢的變化和本國實力的增強,不斷對門戶開放政策增添新的內容,作出新的解釋,為美國勢力不斷侵入中國開闢道路。正因為門戶開放政策能夠適應美國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向中國擴張勢力的需要,因此它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基石。
反應
各大國對美國照會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只有義大利表示無條件接受,其餘各國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保留,而俄國基本上沒有接受。
義大利在中國沒有租借地和勢力範圍,美國提出的要求對它有利無損。1900年1月7日,義大利政府表示“欣然贊成”美國的建議
英國經濟實力雄厚,在對華貿易中占極大優勢。從這點出發,英國力圖把全中國作為它的商品市場;但同時,英國在瓜分狂潮中攫取到的是對投資最具有發展前途的長江流域,不僅面積大,而且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物產最富饒的地區。從這方面考慮,它又希望將投資與貿易加以區別。1898年8月10日,英國代理外交大臣巴爾福在下院明白宣稱,他認為對貿易來說,應該是“機會均等”、“門戶開放”,而對投資來說,應該實行勢力範圍內的讓與權政策。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接到美國照會一個星期後就復照表示:英國“一貫主張的政策是保持各國臣民在華貿易的機會均等,英國政府目前無意放棄這項政策。”但他不願把門戶開放政策用於九龍和威海衛,要求把租借地排除在外。美國駐英大使超特(J.Ch-oat)在給海約翰的信中不無抱怨地說:“鑒於首相是第一個接受您的建議的,他的態度令人失望。”美國政府不同意貿易機會平等的原則不適用於租借地,同英國進行磋商。後來美國表示,九龍雖是租借地,但與威海衛的情況不同,英國復照中可以不提九龍,只提威海衛。經過整整兩個月的商談,索爾茲伯里才勉強接受美國的方案。11月30日,索爾茲伯里復函說:“對於威海衛租借地和英國將來可能在中國利用租借和其他方式取得之一切地區,以及英國在華現有或將來可能領有之一切利益範圍,擬照貴國政府的要求發表聲明。”這樣,英國就把九龍排除在門戶開放的範圍之外,它還表明,“將來”它仍可能“利用租借和其他方式”占領海口,奪取勢力範圍。英國復照還聲明,它的同意“以其他各有關大國發表同樣聲明為條件”。
法國繼英國之後,於12月16日復照接受美國照會,但僅僅表示擬在租借地內實行“平等待遇”的原則,而對勢力範圍卻絕口不提。法國根據1896年互換的中法通商章程和附章,取得在廣西、雲南通商減稅十分之四的特權,它顯然無意放棄這項特權。
日本和德國分別於12月26日和1900年2月19日復照表示接受,但都聲明以有關國家接受這項原則為條件。日本與沙俄在我國東北和朝鮮有嚴重的利害衝突,未來對俄戰爭迫切需要得到美、英的支持,這是它接受照會的重要原因之一。德國贊同門戶開放有它自己的打算。它同美國一樣,是一個後起的、工業發展迅速、野心勃勃的帝國主義國家,對英國在華勢力範圍極其眼紅。外交大臣畢魯1899年3月14日致函遠東艦隊司令亨利親王稱:“我們必須延遲瓜分中國。我們在商業上正變得更加強大”,長江流域“是中國最重要的部分,我們決不應……被排擠出去,我們必須設法儘可能使英國長久堅持其所謂門戶開放政策”,否則 “我們將很容易吃虧”。德國力圖把它的貿易打進長江流域,美國的照會對它正是“欲渡河而船來”。
美國的照會使得俄國處於難堪境地。俄國根據中東鐵路契約取得的減稅和自定運價的特權是它“鞏固在滿洲的絕對勢力”的重要手段,英國同它進行了歷時九個月的關於鐵路利益範圍的談判,始終未能使它同意放棄這種特權。現在俄國又面臨美國的挑戰。外交部和財政部對美國照會有分歧意見。外交部認為,如不涉及遼東租借地,美國的建議可以接受。穆拉維約夫甚至認為同美國締結一項協定是可取的,“因為這樣一來,我們便可能使美國承認我們在滿洲擁有勢力範圍這一原則”。俄國駐美大使進而建議以下列原則作為基礎同美國舉行談判:將勢力範圍和租借地區別開來,在租借地俄國保留完全的行動自由,在勢力範圍內俄國保留修建鐵路和設立工業企業的特權,在貿易方面實行門戶開放。但財政大臣維特及其在中國的代表璞科第不同意這種主張。他們不滿足於僅僅宣布中國東北是俄國勢力範圍,而力圖得到實實在在的優惠,堅決反對在中東鐵路和支線上不分國籍平等課稅和平等收取運費的辦法。由於維特對俄國遠東政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他的主張占了上風,俄國政府決定暫取觀望態度。穆拉維約夫訓令喀西尼對美國照會“作一般性的答覆,不使我們受到束縛”。喀西尼在與柔克義的第一次晤談中明目張胆地表示:俄國不能對租借地作出擔保來束縛自己,“關東是俄羅斯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處於俄國的法律之下”。
俄國同時密切注視著美國跟其他大國交涉進展的情況。隨著英、法等國相繼接受美國照會,俄國的處境越來越困難。12月22日,穆拉維約夫函告維特說:“不能違背列強一致接受的政治經濟原則,破壞俄美之間現存的友好關係,為列強在遠東結成一個對我們利益危險的同盟提供機會。”他請維特說明,應當如何答覆美國。維特表示絕對不能放棄在中國東北境內鐵路運費的“自主權”,理由是:第一、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己接近完工,而“美國人和英國人在華的鐵路還只在籌建階段,甚至能否實際興工尚未可知”;第二、中國中部充斥著西歐、日本和美國的貨物,在那裡“從俄國進口的貨物在近期內未必會有多大發展”;第三、放棄中東鐵路決定運價的特權,“無異於取消”對俄國“在遠東的經濟利益具有極重要意義的優惠待遇”,其結果,中東鐵路將成為在東北推銷外國商品的工具。但維特不再反對與美國達成協定,並表示可以接受美國照會中第一、二條關於條約口岸和關稅的建議。
美國知道“俄國根本不想回答”美國的照會,它對俄國遲遲不作答覆感到著急。如果俄國不答覆或者公開拒絕,其他各國得以藉口撤回已經表示同意的復照,那就意味著美國外交的失敗,其結果不但影響美國的國際聲望,並將使執政的共和黨政府在下屆總統選舉中的地位受到損害。美國政府決定敦促俄國政府表態,駐俄大使“堅持”請求俄國“立即答覆”,“即便採取最含糊其詞的方式也行”。在這種情況下,俄國於12月30日作了回答,其內容是:第一、俄國把大連闢為自由港足以證明俄國在租借地內遵循的正是門戶開放政策;第二、以後該港與其他地區之間如設定稅關,對外國貨物,不分國籍,將平等課稅;第三、中國政府在俄國租借地之外開闢的商港,由中國政府自行徵稅,俄國政府不為本國臣民要求優惠。這份復照對美國照會中第三條關於鐵路運費的建議隻字不提,閹割了照會中最主要的內容,無異於拒絕了門戶開放政策。既然其他大國接受這一政策是以有關國家共同接受為條件,俄國的答覆有使美國的努力歸於完全落空的危險。
美國政府清楚意識到這一點。1900年1月22日,海約翰在給駐俄大使的信中故意曲解俄國復照的內容。他說:“現在我們的事情是要賦予俄國的答覆以儘可能廣泛的含義,……我們當然認為俄國是接受了我們的建議而沒有作許多保留。”3月20日,海約翰向各國宣布,他收到了有關各國的答覆,它們對門戶開放原則的承諾是“最後的和確定的”。這項宣布是不符合實際的,但它使美國擺脫了困境。
第二次門戶開放
1900年,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出兵來中國鎮壓義和團運動。美國擔心各國乘機把勢力範圍變為各自的殖民地,從而使門戶開放政策化為泡影,便於這年7 月3日向各國發出了第二次門戶開放照會,聲稱美國政府致力於尋求這樣一種解決辦法,以“保持中國領土和行政完整,保護由條約及國際法所保證於各友好國家的一切權利,保障全世界與中華帝國各部分進行同等的公平貿易的原則”。美國這項照會並不要求各國答覆。第二次門戶開放照會增加了新的內容,提出了所謂 “保持中國領土和行政完整”的“原則”,這同第一次門戶開放照會僅僅要求貿易機會均等是不同的。但美國並沒有恪守自己提出的“原則”。就在發出第二次門戶開放照會那一年,它為取得福建三沙灣作為“煤站”而積極活動。由於福建已被日本劃作它的勢力範圍,它強烈反對在福建出現美國海軍基地,因此美國的企圖沒有實現。一位研究美國外交史的學者指出:“海約翰沒有得到接近於對門戶開放或‘領土和行政完整’的國際保證。他僅僅使美國政策更加積極地參預遠東的政治,以維護這些原則。通過這樣做,他同驅使美國征服和併吞菲律賓的擴張主義勢力保持了步調一致。”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標誌著美國侵略中國的新階段。美國在用武力併吞菲律賓以後,又在對華關係中提出了這項政策,而且沒有一個國家敢於公開反對這個政策,從而在國際上撈到了很大的虛譽,擴大了它在中國的影響。從此,美國作為一個大國,有了它獨立的對華政策,而不再追隨和附和其他國家,充當次要的角色,它在列強侵華活動中的地位有了顯著的提高。從此,美國更積極、更活躍地參加帝國主義大國在中國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