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陣

方陣

方陣,亦作"方陳"。是古代軍隊作戰時採用的一種隊形,是把參戰部隊(車、步、騎兵等)按照作戰要求排列的陣式。一般按古代軍隊的編制,以伍或隊為基礎,組成包括中軍、左拒(矩)、右拒(矩)在內,形成方形或長方形。根據作戰規模的不同,能大能小,大方陣可達萬人以上;按照不同的作戰情況,內容有多有少,有分有合,“分如掣電,合如烏雲”。聚散率然,變化多端。

基本信息

解釋

1.亦作"方陳"。

2.方形之軍陣古代陣法有方�p圓�p雁行�p鉤行等多種。見《孫臏兵法十陣》。

3.指麻將牌局。四人對局�o開局前�o每人理十七或十八墩�o構成方形�o故稱。

陣型

方陣是古代軍隊作戰時採用的一種隊形,是把參戰部隊(車、步、騎兵等)按照作戰要求排列的陣式。一般按古代軍隊的編制,以伍或隊為基礎,組成包括中軍、左拒(矩)、右拒(矩)在內,形成方形或長方形。根據作戰規模的不同,能大能小,大方陣可達萬人以上;按照不同的作戰情況,內容有多有少,有分有合,“分如掣電,合如烏雲”。聚散率然,變化多端。

可以說方陣是古代一種適應各種情況的用兵方法,所謂“陣而後戰兵法之常”,講的也是這個道理。但是,方陣是何人何時創造的,看法不盡一致。一說是黃帝時代產生的。據《李衛公問對》記載,方陣為黃帝創造。“黃帝兵法,世傳握奇文”,“考其辭云:四為奇,四為正,余為握奇。奇,餘零也。”這種“握奇陣”,實際上是將一支軍隊分為八個小方陣,四正四奇總為八陣,按井字形、環形配置,大將居中掌握,稱為“握奇”。部隊環衛前後左右,形成八個活動區。做到一處受敵,多方可救。“其形井字,開為九焉,五為陣法,四方閒地”。李靖(李衛公)認為,黃帝創立的這種方陣是陣的最初形式,諸葛亮八陣圖,就是這種八行方陣演變的。“天地風雲,龍虎鳥蛇”的“八陣”,實際是一陣。“天地風雲”原本是旗幡之名:“龍虎鳥蛇”,原本是隊伍之別。要不然打一次仗旗號幟別那么多,為何只有八種呢?

但是,有人認為上述這種方陣,來自黃帝最早所立的“丘井之法”(八家為井,十六井為丘),並沒有用於戰爭實踐。傳說黃帝與炎帝在阪泉(今河北懷來縣境)發生的戰爭,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教熊羆貔貅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文中所指的猛獸,實際上是以動物為圖騰的各氏族部落,並非真正的獸類。從記載實戰情況看,並未列成方陣。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歷代軍事史分冊)載,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爭,蚩尤率領所屬72族,利用濃霧天氣圍困黃帝族。黃帝族率領以等為圖騰的氏族,九戰九不勝。後得到玄女族幫助,吹號角,擊夔鼓,乘蚩尤迷惑、震懾之際,衝破迷霧重圍,擊敗蚩尤。這一仗是否按黃帝創造的方陣列陣,還有待進一步考查。

另一說是周代時出現。據明代何良臣在《陣紀》中記載,傳說中的方陣,是周代齊國的始祖呂尚(姜太公),改變黃帝的握奇陣,“畫為九區,方諸井字,而作三才五行陣也”。何良臣認為,這種陣是按井字形畫為九個方陣,前為天陣,後為地陣,左右為人陣,名為三才;按金木水火土結構,土居井字形中央,其他分居四角,稱五行陣。三才、五行實為一陣,交戰時可布奇兵,奇正能互相變化使用,出奇制勝,進退無常,變化多端。傳說呂尚在輔佐武王滅商時,曾使用過此陣。一說是在滅商的戰爭中,逐漸創立的。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武王繼位後四年(公元前11世紀),率兵車300 乘,虎賁3000人,開赴商郊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先列陣布兵,“陣師牧野”(陳與陣同義),后庄嚴誓師(史稱“牧誓”),聲討商紂罪行,激勵鬥志,要求保持陣形嚴整,並令呂尚率一部精兵攻擊商軍,商軍土崩瓦解,周軍占領商都,商朝滅亡。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方陣是在軍隊普遍使用金屬兵器的春秋時期形成的。據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中出土的《孫臏兵法》記載,方陣是軍隊使用金屬兵器作戰的基本隊形。其基本單位是各基層單位組成的小方陣,由這些小方陣組成大方陣,形狀可方可長。排列方法“必薄中厚方,居陣在後”。即中間兵力少。四周兵力多,機動部隊位置靠後。中間兵力少可以虛張聲勢,,四周兵力厚可以粉碎敵人,機動兵力靠後,可以靈活的使用。有人認為這種方陣,內外相維,四面如一,攻守結合,有正有奇,虛實並用,戰車、步兵、騎兵都能使用。這時的方陣,已經是智謀與力量的結合,並進到比較成熟的階段。方陣的產生並不是隨著金屬兵器的出現和發展自然而然產生的,它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金屬兵器較普遍的運用於戰場,增強了戰鬥對抗的力度。雖然商和周時作戰中已使用銅兵器,但到了春秋銅兵器在種類和形制上都有發展,出現了戈、矛合體的戟,戈身也改進為弧形,頭部更尖,勾、啄的能力更強。當時戰爭頻繁,規模越來越大,參戰兵力越來越多,交戰雙方誰要想取得勝利,就要善於發揮或增強自己的力量,這樣把軍隊集中起來排成一定陣式作戰,就成了一種自然的選擇,方陣由此產生。二是人們對戰鬥實質是力量的對抗的認識逐漸深化,《孫武兵法》、《孫臏兵法》在這一時代產生,就可以證明。《六韜。均兵篇》載,不列陣的單個士兵,一名騎兵抵當不了一名步兵,但是若排列成陣式,則騎兵可與八倍數量的步兵抗衡。所以,有人認為“方陣”的出現,是兵法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是智慧第一次戰勝蠻力的標誌。它說明人們在作戰中,只要發揮軍隊的整體作用,巧妙地組織力量,就能奪取戰爭的勝利。上述各種看法,雖然各有依據,各有各的道理,但方陣究竟始於何時,是黃帝、是周還是春秋?或者是哪位未被人們發現的將帥,還有待人們去發現和探討。

代數學

n×n階矩陣被稱為n階方陣,即方陣就是行數與列數一樣多的矩陣。

遊行方陣

遊行方陣1

浴血奮鬥
三首紅歌伴奏
兩千學生舞花環
參演者:共和國同齡人大隊、中國傳媒大學大隊、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大隊和中醫藥大學四隊2000多人
看點:兩千多名學生手持四色花環走過天安門
《浴血奮鬥》方陣是民眾遊行方陣的第三個方陣,但也是由大學生組成的第一個方陣,在該方陣中,兩千多名大學生將手持黃色、綠黃色、紅色、肉紅色四色花環伴隨著一定舞蹈動作和音樂走過天安門。
這個方陣的伴奏樂曲有3首,第一首是《紅旗頌》、其次是《東方紅》,最後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記者昨日看完了該方陣的整套動作,均由表演者手持花環完成,可別小看這小小花環,其中含有高科技。一知情人透露,這些特殊的演練花環均由韓國以特殊材料製造,可以保持在零下40℃到零上95℃的環境下不變形。
國慶當天市民可以看見兩千多名大學生伴隨音樂,將四色花環時而左舉、時而右舉、時而在身前做畫圈動作,動作整齊劃一,將給人很大的節奏衝擊感。

遊行方陣2

開天闢地
紅綢帶甩上空中
長度不少於80厘米
參演者: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等兩千多名學生
看點:隨著《東方紅》重音,向空中甩紅綢帶
《開天闢地》方陣由2300名大學生組成,方陣的伴奏是《東方紅》,這個方陣的所有學生都配有一根長達6米的紅綢帶,學生們將這個紅綢帶系在腰間,剩下的部分拿在雙手上。在國慶當天,這個方陣的2300名學生要伴著《東方紅》音樂的重音將紅綢帶甩上天空,再緩緩落下。
市民觀賞這個方陣時請注意聽《東方紅》音樂的重音節拍,大學生們要不斷和著重音節拍將紅絲綢帶甩向天空,《東方紅》的重音大約有60個,也就是說大學生要將六米紅綢甩向空中60次。一知情人透露,大學生甩向空中的紅絲綢長度不得少於80厘米。
國慶當天,在《東方紅》音樂的重音節,市民將看到這個方陣的空中呈現出一片巨大的紅色海洋,重音結束後,紅綢帶落下,紅色海洋又消失,逐漸輪換,給人以巨大的視覺衝擊。

遊行方陣3

愛我中華
舞蹈分開又聚合
寓意“民族大團結”
參演者:中央民族大學900名學生
看點:大學生跳民族舞通過天安門
此次國慶民眾遊行方陣將有6個行進式文藝表演,其中一個由中央民族大學900名大學生組成的《愛我中華》方陣就是其中之一,由於融合了民族舞蹈元素,成為最具看點的一個方陣。國慶當天,這個方陣將呈30×30人的排面布置,剛進入天安門表演區時,大學生首先伴著《愛我中華》的音樂一起鼓掌,隨後開始跳民族舞蹈。一知情人透露,這段民族舞蹈融合了傣族、藏族、朝鮮族舞蹈等多種舞蹈元素。
當方陣通過天安門時,整個方陣的900名少數民族學生將全部面朝天安門,隨後方陣分成兩個部分分別向天安門的左、右側跑,跑出一段距離後,右側的學生又轉頭追左側的學生。以分開又聚合的隊形變化表達“民族大團結”。據了解,這900名大學生跳舞通過天安門時不僅要保持44米的方陣長度,還要在86秒內通過百米表演區,現在已可以做到分秒不差。

遊行方陣4

團結奮進
無數小五星紅旗
拼成巨幅旗幟
參演者:2300多名各民族師生
看點:千面小五星紅旗拼成大旗
《團結奮進》是第36個遊行方陣,由兩千多名大學生組成,國慶當天,他們將伴著《領航中國》樂曲不斷舞動五星紅旗,兩千多名學生整齊劃一的動作,天安門廣場將出現一幅由無數小五星紅旗拼成的巨幅旗幟。
民眾遊行中的6節行進表演
1.由1020名陝西延安農民表演的安塞腰鼓表演《歡樂道情》
2.由北京體育大學676名學生表演大型集體舞表演《青春中國》
3.北京軍區某團676名戰士表演的大型群舞《世紀跨越》
4.616名女生表演大型水袖舞《祝福祖國》
5.由中央民族大學900名師生表演的大型民族舞蹈《愛我中華》
6.1419名學生表演《七色光》

盤點古代陣法大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