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介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始建於1934年,全院現有55個臨床科室,18個醫技科室,設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4個自治區級中心(自治區急救中心、自治區伽瑪刀治療研究中心、自治區高血壓診療研究中心、自治區人工關節置換中心),8個自治區級研究所(自治區高血壓病研究所、自治區急救醫學研究所、自治區臨床藥學研究所、自治區兒科研究所、自治區臨床皮膚性病研究所、自治區普外微創研究所、自治區內分泌糖尿病研究所、自治區臨床營養研究所),5個自治區級質量控制中心(自治區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控制中心、自治區急診質量控制中心、自治區臨床輸血質量控制中心、自治區臨床藥學服務質量控制中心、自治區內窺鏡質量控制中心),7個自治區級培訓基地(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專科醫師培訓中心新疆培訓基地、自治區急診急救專業護士培訓基地、自治區ICU專業護士培訓基地、自治區手術室專業護士培訓基地、健康快車中國石化眼科顯微手術培訓中心、中國老年學學會骨質疏鬆診療與研究新疆基地、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腹腔鏡內鏡外科學組培訓基地)。醫院還是中國衛生部國際緊急救援中心、亞洲國際緊急救援中心定點醫院、中國高血壓聯盟中心新疆工作站、世界眼科組織新疆李兆基眼科中心。醫院設有分院2所,社區門診部1個。
全院現有職工4100餘名,其中副高以上職稱490餘名。擁有醫學博士、碩士400餘名,教授、副教授63名,博士生導師5名、碩士生導師72名,專業技術人員占總人數比例的88%,少數民族醫師占臨床醫師總數的47%。2007年醫院門診診療125.4萬餘人次,年出院病人6.52萬餘人次,年手術3.1萬餘例。
醫院擁有PET—CT、64排CT、平板數字減影機、ECT、雙梯度1.5T核磁共振、伽瑪刀、諾力刀、中子刀等高精尖設備,學科種類齊全,在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重症病搶救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居新疆領先水平。成功完成了心臟移植、肺移植、腎移植手術,成功開展了多例斷指再植術及淋巴瘤自體外周血幹細胞移植。目前,心臟移植的患者已經健康生活5年多,肺移植患者已健康生活2年多。
醫院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創新醫院管理,狠抓醫院醫療護理質量,實施人才發展戰略,加強學科建設,大力支持國家級、省級及院級科研項目,開展全成本核算,努力降低醫療成本和病人醫療費用,完善公開、透明、集體決策的招標管理辦法,加快後勤服務社會化腳步,合理有效地整合與利用醫療資源,專項治理“回扣”、“紅包”、開單提成等方面的問題,實施百餘項便民、利民措施,與此同時,積極開展一系列扶貧幫困措施,努力緩解各族患者“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健康報》、中新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及《新疆日報》 、新疆電視台、新疆人民廣播電台等中央和地方各級主流媒體每年正面報導醫院3000篇次左右,進一步提高了醫院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自治區人民醫院全體員工將一如既往的認真遵循“病人第一,質量第一,服務第一,信譽第一”的宗旨,嚴守“仁愛、誠信、博學、嚴謹”的院訓,進一步加強醫院管理,提高醫療質量,深化醫院改革,為人民的健康服務,真正體現“人民醫院為人民”。
領導介紹
黨委書記、副院長---潘梁軍
潘梁軍,男,漢族,1955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衛管主任醫師。
1975年10月至1978年3月在自治區流行病學研究所工作。1982年12月在自治區計畫生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1990年至1998年3月任自治區計畫生育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其間1992年至1994年在福海縣掛職副縣長。1998年3月調任自治區衛生廳醫政處副處長(調研員),1998年10月任自治區衛生廳辦公室主任。2004年12月調任自治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院長(法人代表)、黨委副書記---王發省
王發省,男,漢,1955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天山區人大代表。
1974年-1998年在阿克蘇溫宿縣人民醫院先後任科主任、縣衛生局副局長、縣醫院院長、縣政協副主席。撰寫論文數十篇,其中1篇獲全國"時珍杯"醫藥學術論文一等獎,數篇論文在西北五省、自治區各類學術會議交流發表。1998年調自治區人民醫院任副院長,2003年兼任北郊醫院黨委書記,2004年任自治區人民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紀檢書記、副院長---瑪依努爾.尼牙孜
瑪依努爾.尼牙孜,女,維吾爾族,1953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副院長---戈小虎
戈小虎,男,漢,1962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1985年畢業於石河子醫學院分配至醫院普外科工作,曾先後被評為“優秀黨員”、“先進工作者”、“最佳職工”、“優秀黨務工作者”、2006年獲“全國醫師獎”。1998年任普外二科主任,1999年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2001年被聘為院長助理。2003年任普外二科、血管外科主任。撰寫論文數十篇,參與編寫《膽道外科學》及《健康醫學》等著作,主持和參與的科研項目曾獲院級科技進步獎20餘項,自治區科技進步獎數項。
歷史回顧
2004年12月,醫院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創新醫院管理,狠抓醫院醫療護理質量,努力創建平安和諧醫院。
大力加強學科建設,學科種類更加齊全,先後引進了PET—CT、64排CT、平板數字減影機、ECT、雙梯度1.5T核磁共振、伽瑪刀、諾力刀、中子刀等高精尖設備。目前,醫院在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重症病搶救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居新疆領先水平。成功完成了心臟移植、肺移植、腎移植手術,成功開展了多例斷指再植術及淋巴瘤自體外周血幹細胞移植。目前,心臟移植的患者已經健康生活4年多,肺移植患者已健康生活1年多。
與此同時,積極實施人才發展戰略,大力支持國家級、省級及院級科研項目,先後承擔國家科研項目10項、協作項目25項、衛生部課題15項、自治區級科研項目25項、衛生廳級46項。榮獲國際獎4項、中華醫學科技獎1項、國家科技獎2項、衛生部科技進步獎2項、自治區級科技進步獎50項、新疆醫學科技獎4項、自治區科技成果81項、衛生廳科技進步獎33項、市級科技進步獎1項。編寫專著近100本,發表省級以上論文4000餘篇。
此外,醫院引入了ISO9000質量認證體系,規範醫院工作流程,方便病人就醫,保證了醫療安全和醫療質量。開展了全成本核算,努力降低醫療成本和病人醫療費用,完善公開、透明、集體決策的招標管理辦法,積極推行院務公開,加快後勤服務社會化腳步,合理有效地整合與利用醫療資源,專項治理“回扣”、“紅包”、開單提成等方面的問題,實施百餘項便民、利民措施。與此同時,積極開展一系列扶貧幫困措施,努力緩解各族患者“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實現了醫院持續健康的跨越式發展。
科室介紹
消化科1985年由大內科分出,獨立成科,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目前已經發展為一個集臨床、科研、教學為一體的專業科室。除病房和門診外,還同時擁有消化內鏡中心和消化實驗室。有良好的專業人才梯隊,技術力量雄厚,具備先進的儀器設備。在消化領域的各項診斷治療工作中處於領先水平,是新疆自治區消化學界的帶頭單位。
消化科現有工作人員38名,醫師18名:其中主任醫師2名,副主任醫師5名,主治醫師5名,具有博士學位3名,碩士學位5名;護理人員14名,其中主管護理師3名,護理師2名;技師6名,副主任技師2名,主管技師1名。
消化科病房現設正規床位40張,收治全疆各地消化系統疑難、危重症病例以及介入治療病例,年門診量30000餘人次,全年出院患者達1800餘人次。消化科在疑難危重病的診治方面均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尤其在肝癌、肝硬化、炎症性腸病的治療方面具有獨到的見解。
在肝癌的綜合治療方面,針對患者的病情,實施介入、射頻、局部酒精注射、生物治療、肝移植等多種手段,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在肝硬化及併發症治療方面,綜合套用手術、介入、內鏡注射硬化劑、套扎以及組織粘合劑以及藥物預防等手段治療肝硬化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提高了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治療方面,消化科有一套全面、完整的診治方案:電子結腸鏡、膠囊內鏡等先進的手段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規範完整的藥物治療,獨特、有效的局部灌腸治療以及詳盡、細緻的飲食護理指導、宣教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為廣大患者解除了病痛。
新疆自治區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從一九七六年開始在新疆地區檢查了第一例胃鏡患者開始,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以及三十餘年的發展,各項工作都取得了飛速的發展,成為新疆乃至西北地區享有盛譽的內鏡中心;年內鏡檢查、治療達15000人次以上;並成為全疆內鏡質量控制中心,負責全疆消化內鏡醫師的培訓、教學及內鏡質量的監控,參加內鏡診斷及治療的醫師達八人。
腎病科創建於1985年,經過兩代人20多年的艱苦創業和努力,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腎病科在各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發展成為集腎病專業醫、教、研、防四位一體並且職稱、年齡梯隊合理學術團隊。現已成為新疆地區最大的腎病專科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重點專科。同時為全疆各級醫院提供腎臟病專業支持和人才培養。該科的服務宗旨是:為新疆各族腎臟病患者提供專業和優質的醫療服務。
腎病科由腎病專業病房、專科門診、腎病研究室和血液淨化中心及腹膜透中心組成。目前年收治住院患者1100餘人次、年門診量近萬人次,年腎活檢300人次、累積開展腎活檢1326例(截至2007年8月),年血液淨化治療18000人次和年腹膜透析治療3000人次。
主要成果
醫院先後承擔國家科研項目10項(2007年獲“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經費430萬元)、協作項目28項、衛生部課題17項、自治區級科研項目29項、衛生廳級46項。榮獲國際獎4項、中華醫學科技獎1項、國家科技獎2項、衛生部科技進步獎2項、自治區級科技進步獎50項、新疆醫學科技獎4項、中華預防醫學獎1項、中華護理學科技獎1項、自治區科技成果86項、衛生廳科技進步獎33項、市級科技進步獎1項。編寫專著近100本,發表省級以上論文4000餘篇。
醫院擁有一批在醫藥衛生領域經驗豐富、學術水平突出的知名專家、教授和學科帶頭人,其中榮獲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自治區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6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3人,在中華醫學會新疆分會擔任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30餘人。為加速全疆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步伐,多年來醫院還承擔著新疆醫科大學、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的臨床教學任務,是兩所大學的教學醫院和新疆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2008年又成為安徽醫科大學的臨床醫學院。醫院設有16個臨床醫學教研室,是自治區醫學高等院校的教學基地之一。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活動中,醫院榮獲了“新疆醫科大學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先進集體一等獎”。
交流合作
為促進醫院整體實力的增強,醫院先後與北京天壇醫院、安貞醫院、中日友好醫院、阜外醫院、協和醫院、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附屬眼耳鼻喉醫院、黑龍江省人民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浙江醫院建立了技術協作和友好醫院關係。此外,醫院還加強與疆內基層醫院的技術協作,先後與全疆70餘所地、市、縣級及部隊、兵團師級醫院建立了技術協作關係。醫院每年接受進修、實習生800餘人次,對全疆基層醫務人員培訓的覆蓋面達16個地州、86個市縣醫院,其中少數民族占50%以上。
榮譽稱號
曾先後榮獲“全國百佳醫院”、“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誠信醫療先進單位”、“全國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先進集體”、“全國政務公開示範點”單位、“自治區級文明單位”、“開發建設新疆先進集體”、“自治區醫療濟困暨城鄉醫療救助工作先進集體”、“自治區為見義勇為作出突出貢獻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2008年1月,醫院被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稱號。7月,醫院黨委榮獲“自治區抗災救災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